美的形态特征
关于美的含义及形态

关于美的含义及形态美的基本含义: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
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
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
要正确、合理地理解自然美,根本的一点在于要正确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三个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美的属性。
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关于美的形态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方面出发来区分的,而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说的。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从美所存在的基本领域来区分的。
科学美和技术美则是得于科学技术在美的存在形态中的显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美学课题。
而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则是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角度提出的。
判断题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回答应该是:错。
这种说法虽然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却错误地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自然美并非与人无关,因为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判断题2.“丑得如此精美”。
这个说法是对的。
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类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
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
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
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
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
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2)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 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 从外在形式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对比了优 美与崇高的不同。 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 或危险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 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 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 来源。
(3)康德深化了崇高的理论基础 。
官 员 娱 乐 , 别 拿 工 作 当 幌 子
(四)悲剧的表现形态
[根据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有三种类型悲剧:命运 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
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 2、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一种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 一种是旧事物之间的冲突 3、小人物的悲剧。
思考题:用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来分析 悲剧作品. 例如《俄狄浦斯》 中国有没有悲剧作品?
美论
美学理论核心 审美客体
形态论
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美感论
表现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
审美主体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1、含义 2、感性形式特征:和谐、均衡、宁静、单纯 等。审美在感性结构上体现出统一性、整体 性。
3、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 状态 。 (1)和谐感 (2)自由感 (3)纯粹的形式感
二、喜剧
1、内涵:喜剧是相对于悲剧而言的审美范畴, 它是指人物或事物在其实质与外表之间产生 的一种悖谬关系,又称滑稽。 ※ 喜剧所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喜 剧是通过对丑的彻底否定和批判,来表达人 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并体验胜利后主体人格 的愉悦与轻松。 ※ 喜剧引起的效果是笑 。
2、喜剧的基本特征: 第一,揭穿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 本质和无价值形式, 以激起人们最后 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 本特征。 第二,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第三,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夸张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美的特点包括

美的特点包括一、美是特殊的价值现象首先从现象来看,美(表现为美的事物)总是令人喜爱、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
这表明美对人有益、有用、能满足人某种需要。
凡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这样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事物,称为价值物。
美的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是价值物;美就是价值物体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现象。
美并不满足人们的实际物质需要,而只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所以美是一种精神价值。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物质性实用价值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它又是发源于人类“粗鄙的物质需要”,最初被认为美的事物总是和它的实用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才从实用中分化出来独立作为人的精神需要的对象。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科学(真)、道德(善)等精神价值不同,科学主要满足人的理性要求,道德主要体现人的意志要求,而美主要满足人的精神享受、情感需要,所以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引发人的情感愉快的精神价值。
二、美是一种关系范畴任何价值都是在人的需要与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之间形成的,它体现于对象,但离不开人,价值是关系范畴。
美是人的需要和能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产物,即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作为特殊精神价值的美属于关系范畴。
自然万物本身本来无所谓美;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无所谓美。
有了人,并且只有当人类有了精神享受的需要之后,美的产生才成为可能。
美是主客体统一的结果,因此,一方面,美是主体特殊精神需要的物化、客体化,一方面是客体属性的人化、主体化;也即,美是“自然的人化”,又是“人化的自然”。
美就在“人化自然”之中。
所以,主观论或客观论的美论都是片面的。
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是主客体的统一,美存在于“人化的自然”之中,那么,主客体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人化的自然”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同意把人的意识当作主客体相统一的中介环节,也不同意把“人化的自然”理解为被意识化的自然。
美是主客体通过人类社会实践相统一的产物,“人化的自然”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社会实践的“创造物”,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的形态特征——浅析艺术美

是美 的, 即客体美。 米勒笔下 的农民都是善 良的 、 淳朴的 、 富有
创 造 力 的 、 天 立 地 的 。米 勒 是 一 个 农 民 , 民 中 的米 开 朗琪 顶 农
在面对艺术作 品时 , 以使人进入审美境界 , 可 达到美 的体验 。
因此 , 简单的说 , 艺术美 就是人们把艺术当作审美对象而实现 的情感价值与审美境界 ,是人 的情感与艺术对象达到和谐统
法国 l 9世纪画家米勒 的《 拾穗 者》 描绘 了三个农妇 在收
割后 的麦地里 拾穗 的情景 ,这情景令我这样一个深谙农民劳 苦地位 的人倍感熟悉和亲切 。 在此作品 中, 这三个农妇的形象
艺术行为 、 艺术思想等都是紧密相连 的。 艺术美体现在审美对
象上就是艺术作品的美 , 这美不仅指审美对象 自身 , 与创造 还 这审美对象的人的艺术 思想 紧密相关 ;体现在主体上就是人
、
源于现 实美又高于现实关; 、 二 客体 关与主体美的统一 ; 艺术 内容和 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 三、 四、
具 有 整体 美的 效应 ; 、 越 时 空 的永 恒性 。 艺术 美的 意 义 : 巨 而令人 愉 悦 。 五 跨 永・ 关键 词 : 一 ; 谐 ; 统 和 永恒 中 图分 类 号 .0 文献 标 识码 : J1 A 文章 编 号 :0 5 5 1 (0 o 1 — 1 2 0 1 0 — 3 22 1 )8 0 4 — 2
美, 就需要对美进行分类 , 的形态是 多样 复杂的 , 美 人们对美 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也是不 同的。我们根据 审美对象的存在
状 态 、 式 和对 美 的 本 质 的 表现 所 具 有 的共 同 特 点 , 形 形 色 方 把
色 的审美对象分为 自然美 、 社会美 、 科学美 、 技术美 和艺术美 形式。 “ 鸟啼花落 , 皆与神通 , 人不能悟 , 付之飘风 ”我们常常抱 , 怨生活的无奈 , 常常忽略生活 中自然存在 的美。 因为 当我们面 对某一物 , 我们通常是认识 的人 , 功利 的人 , 而不是 审美 的人 。 因此 , 我们要进行美育 , 我们要建设形形色色 的美术馆 , 电影 院 ,阅览室 ,让人们从 E常的劳碌 中暂时停歇下来去进行 审 l 美, 把所有 的物质欲望暂且抛于脑后 , 去满足我们更深层次的 精神需要 , 这样就有了对艺术美 的追求。在此 , 我主要从 艺术 美的界定 、艺术美 的特征以及艺术美 的意义这三大方 面来 阐 释我对艺术美的理解 。
美的形态

优美的特点:
美
审美对象在形式上有共性:精致、典雅、轻
盈、柔和等;
审美对象在内容上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 基本特点是内外关系的和谐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易于被人接受
崇高的概念:
与优美相对 , 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两者并有的特别 伟大、出众的现象.包括四层含义: 数量、力量和体积巨大,有威力的自然现象;
自然美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根源仍旧在于人类社会实践,在
自
然 美
于自然物同人及其生活的客观联系。
例如:
↗ 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水
↘ 钱塘观潮、青山碧水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 然美。
自 然 美 的 分 类
如:辽阔的大海、浩渺的星
空等
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 然美。 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等 作为人和人类生活象征的
美的形态论
美 的 基 本 形 态
美的存在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科学美 技术美
崇高 优美 悲剧 喜剧 丑与审丑
自然美和社会美统称为生活美。 自然美
美 的 基 本 形 态
生活美
社会美 生活美是最基本的美的存在形态。 没有生活美,也就没有其他的美的 存在形态。
自
然
美
自
然 美
现出来的内外结合,给人以整体的形象。
人 的
人的美是人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从生理形态角度,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 高形式;人体必然打上了思想性格烙印, 又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美
内在美又称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 美,通过行为来表达。
美的形式

• 色彩对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 • 声音对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时间对比: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空间对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视像对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调和对比
4.比例匀称
• 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 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象征 光荣 崇高 喜庆
忠诚 和平 幸福
悲哀 宁静
曹 操
白色 奸诈
红色 忠义
关羽
夏侯惇
蓝色 刚强
张飞
黑色 憨才
(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 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匀 称 、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
1.整齐一律
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单纯”是指在形式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
对立的因素,如单一色调等。 “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
• 形式美中的“比例”法则,要求人们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 比例关系,同时根据创造意图突出个别比 例关系。
黄 金 分 割:
人体比例
成人身高: 七头半
面部:三庭 五眼
比例
5.节奏韵律
• 在形式中体现的运动节奏和规律。 • “节奏”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时间关
系,指必须包含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必 须包含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 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节奏。 • “韵律”是通过在节奏的构成因素基础上附加其 他起衬托作用的形式因素,在节奏感之外更增加 一种韵味和情调。
泉
例《马踏飞燕》
紫 禁 城
例《泰姬陵》
对称均衡
3.调和对比
•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同”。调和是 把相近似的东西并列,使人在微小变化中 看到统一,感到融合协调。对比----是在 差异中趋向“异”。
医学美学重点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所赋予客体对象积极、正面、肯定的以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对称、协调、统一与和谐2、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2、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特征:形式重于内容,具有多样性。
社会美的特征:内容重于形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艺术美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科学美的特征:理性的内在美,反映宇宙美的规律,真和美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性4、形式美的含义:指社会和自然中构成事物外在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彩、声音、形体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
5、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色彩、声音、形体6、形式美自身特定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7、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各部分之间的应用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
整体上的法则应用:多样统一、对比和协调。
8.美感与审美的概念及其特征:(1)美感——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狭义是指审美感受,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它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和提炼审美经验,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观念。
——特征: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
(2)审美——概念: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直觉性、流变性、普遍性、差异性。
9.审美的功能:调节功能、美育功能、激励功能10.医学美学的含义: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和美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朔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11.医学美的含义:指人体美和人体健美,以及对人类特殊美的维护、修复和再朔的医学实施和医学理论,其核心是体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形态特征
摘要:艺术美的界定:艺术美并不等于艺术作品本身,也并不限于艺术作品的审美。
艺术美的特征:
一、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二、客体美与主体美的统一;
三、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具有整体美的效应;
五、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艺术美的意义:永恒而令人愉悦。
关键词:统一;和谐;永恒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18-0142-02美是最普遍的,人人皆知,处处都有,为了更全面的认识美,就需要对美进行分类,美的形态是多样复杂的,人们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我们根据审美对象的存在状态、方式和对美的本质的表现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把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和艺术美五种形态。
其中,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无奈,常常忽略生活中自然存在的美。
因为当我们面对某一物,我们通常是认识的人,功利的人,而不是审美的人。
因此,我们要进行美育,我们要建设形形色色的美术馆,电影院,阅览室,让人们从日常的劳碌中暂时停歇下来去进行审美,把所有的物质欲望暂且抛于脑后,去满足我
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有了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此,我主要从艺术美的界定、艺术美的特征以及艺术美的意义这三大方面来阐释我对艺术美的理解。
一、艺术美的界定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自然美景映入眼帘,使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
自然美是这些客观物像的美,而当我们看到艺术美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艺术作品的美。
除艺术作品外,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创作、其艺术行为、艺术思想等都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美体现在审美对象上就是艺术作品的美,这美不仅指审美对象自身,还与创造这审美对象的人的艺术思想紧密相关;体现在主体上就是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可以使人进入审美境界,达到美的体验。
因此,简单的说,艺术美就是人们把艺术当作审美对象而实现的情感价值与审美境界,是人的情感与艺术对象达到和谐统一而生成的一种美的形态。
二、艺术美的特征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素材的。
在艺术史上,有很多著名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都和深入生活有密切联系。
徐悲鸿是当代绘画大师,提到他,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想到他画的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画马时的一蹴而就与胸有成竹并非一日之功可做到的,他对马的脚踝骨和马蹄曾作过精细的观察。
他曾在给一位青
年的信中写道:“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细查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伤其细……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
”又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很长的功,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
”像这些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如李可染喜爱画牛,他对牛的特点也有深刻的观察和研究,他的画室就命名为“师牛堂”;石涛画山水,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陆游认为生活是诗的源泉,他写道:“村村接画本,处处有诗材”。
所以,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生活的直观性质是审美经验的第一要素。
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艺术美又是艺术家按照生活逻辑与艺术规律对社会现象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加工后创造出来的。
因而具有生活原型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完整性、有序性、深刻性、明确性等。
客体美与主体美的统一在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家对生活形象的提炼包含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指生活内容,主观因素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
艺术形象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客体美的再现。
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描绘了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拾穗的情景,这情景令我这样一个深谙农民劳苦地位的人倍感熟悉和亲切。
在此作品中,这三个农妇的形象是美的,即客体美。
米勒笔下的农民都是善良的、淳朴的、富有创造力的、顶天立地的。
米勒是一个农民,农民中的米开朗琪罗,难道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出道德的美,人格的美吗?因此,艺术美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
而且也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
在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灌输着他本人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态度和评价,表现着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客体美与主体美的统一。
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除了客体美与主体美的统一之外,艺术美还体现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形式的根本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艺术内容,而适应内容的艺术形式具有积极意义,能以独特的美学功能反作用于艺术内容,使之能够完美地显现。
要寻求恰当的形式来表达内容是项艰苦的劳动。
19世纪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裸露着上身,健美、坚毅,她那朴素的衣裙使人觉得她不是神,是来自人民中的一员。
据说在与保皇党的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一个名叫阿莱尔的少年将三色旗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饮弹牺牲,而这一悲壮的场景恰好被画家亲见。
可见,画面中的自由女神原型很可能是克拉拉-莱辛姑娘。
她一手持枪,一手高举三色旗大步迈进的英勇形象成为画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造型。
在她的脚下,敌人的、战死同胞的尸体一片狼籍,而她,无所畏惧!在她的带领下,社会各阶层的起义者虽然装束各异,身份有别,武器不同,但众志成城,勇往直前,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革命势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
我们仿佛看到查理世及其王朝在这暴风骤雨般的起义浪潮中颤栗、呻吟,
共和国的曙光已清晰在前。
具有整体美的效应世界上有善便有恶,有美便有丑,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还有很多丑的东西。
当艺术家把一个丑的人、事物作为表现对象,刻画为一幅艺术作品时,生活丑便变为艺术美。
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世像》,画中英诺森世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眼睛了,那双眼斜视着这个世界,历经近四百年的时间仍觉得寒气逼人,更可悲的是这眼中还有贪婪、狡诈、凶狠、阴险、自负和虚伪。
画家以入骨三分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出了这个令人生厌、令人诅咒的形象,画中教皇这个人物虽是极丑的,但这件艺术作品从整体上看却是极美的。
这说明对于艺术美,无论其内容还是其形式,无论是表现生活中的美还是丑,都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它给予人们的是美的整体效应。
跨越时空的永恒性美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的,鸟蹄花落,蜂鸣蝶舞,现实美总是不稳固的,易逝的,但艺术是易逝的,但艺术美却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之久远。
我们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她的微笑是如此富有魅力,因此不少美术史家称其为“神秘的微笑”或“永恒的微笑”。
当然,艺术美的永恒性也是相对的,即使流传至今的少数艺术品的美也是和一定的时代相联系,有它的时代性,但艺术美的存在毕竟比现实美长远的多。
正因为艺术美具有以上五方面的特征,所以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中的美,而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美。
三、艺术美的意义人格在腐败与恐惧的夹击中彻底沉沦,生命在纸醉金迷的平庸中慢慢消蚀,透过迷蒙的双眼,那早已消逝的单纯,那内心深处真诚的呼唤,好像已成为远古时候的回忆,让我们摆脱自己的困惑,挣脱现实的枷锁,在艺术美的美好境界中静静净化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