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张家口话详解

张家口话详解

张家口话详解月异的今天,张家口,一个坐落在中国北部的一个后起之秀的国际化大都市日渐被众人所周知,生活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我,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和谐,而做为国际化大都市,张家口的一些语言已被更多的人广为传唱,身为一名标准的张家口人,现在,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张家口特色语言的含义。

⒈求粗=生气,令人不满意!⒉求样=得兴,傻样,偶尔用做褒义词⒊揍像=与求样同意,但多用于贬义词⒋防主货=诅咒别人的人,有命中相克之意⒌逼兜=耳光,如:给你个大逼兜⒍悄悄的=此词并不是几个人的秘密语言,而意是指安静会⒎求迷性眼=与求粗求样同意,但用途比较广泛⒏格抽马蛋=被压折的东西,表面不展,也用做于人,意为此人窝囊⒐德兰二性=用于人,意为此人邋遢,不检点⒑逼麻乎出=意为生气,多指贬义⒒能代乎出=能代=鼻涕,乎出=哪儿都是,连起来可以意为满脸的鼻涕,但大多数指此人邋遢⒓扑棱=往前冲,冲的猛,但用于贬义⒔绝B=绝对⒕西个丁=煞笔⒖俏货(俏B)=煞笔,傻子,此词为张家口独有语言,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个词⒗的楞(楞求)=同俏货⒘点货(点B)=同俏货⒙楞办=俏货,煞笔的意思⒚亲=可爱,例如,这孩子真亲,意思是这孩子真可爱张家口话2007-03-08 19:06本人将这些总结出一部分来供大家阅读,有很多来不及抑或是一时想不起的,就没有写上来,只是能让大家开心一笑,没有什么目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很多,欢迎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本人将会感激涕零吧,好像有点夸张,那就感激不尽吧,要不染会有人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做作的,呵呵,一个玩笑而已!这是张家口或是张家口大部分地区人们平常用的语言,估计有的张家口人不说这些,看了不要误会,我只是说大部分地区的人说,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广大农村人说。

有的字并没有,我是将方言的发音用存在的字将音发出来,有的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代替,就用拼音代替的,更能将那种亲切感或是亲近感表达出来,望读者能谅解,是张家口的就用咱们方言去读,别有一番韵味。

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

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
后 续研 究作 出展 望 。

指 出张家 口方 言中词缀 “ 子 ”的音变现 象有多种情 况,具
体 变化 因地 而 异 , 同时 明确 了 “ 子 ” 尾 的 不 同 读 音 是 受

张 家 口方 言 研 究概 况
张家 口方言虽 不像其他 大方言 区那 样拥有众 多的研究 前 一 音 节 韵 母 影 响 所 致 。 文 章 为 研 究 方 言 中 “ 儿 ” 尾 和
成 果 ,但 也 取 得 了 ~ 些 成 绩 , 为 后 续 的 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 下 面 从 语 音 、 词 汇 和 语 法 等 方 面 总 结 前 人 对 张 家 口方 言 的
“ 子 ”尾的竞争状况提供 了材料。 杨文 会 的 《 张家 口方言 的调类及连读 变调 》和 廉口 市 地 处 河 北 西 北 部 , 东 靠 承 德 市 , 东 南 毗 连
郭风 岚在 《 河 北宣化方言蟹 止摄来母 字韵母 的读音 分 结 出其地 理分布特 点,得 出其 发展方 向是 向北京话靠拢 的
北京市 ,南邻保定 市,西部 、西南部与 山西大 同接 壤 ,北 析 》中分析 了宣 化方言蟹止 摄来母字读 音的地理分 布,总 部、西北部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 。全市辖 1 3 县 、4 区、
化 。文 章 为 研 究 张 家 口方 言 语 音 的 鼻 化 程 度 提 供 了 科 学 的 读变 调 ,概括 出了张家 口方言两字组 连读变调优选 论的制 研究方法。 张锦玉 的 《 下 花 园 方 言 入 声 研 究 》 从 声 调 、 韵 母 等 角
连 读变调现象 在南方吴 方言 、客 家话 、闽方言等大方


I l 鞫

理论 ・ 缘述

张家口方言方位词研究

张家口方言方位词研究
张家口方言方位词研究①
◇宗守云②
提要:张家口方言方位词有单音节方位词和双音节方位词,单音节方位词和普
通话相同,双音节方位词有些特殊形式,有些方位词还有重叠形式。方位词可分为
绝对方位词、相对方位词和固定方位词,张家口方言方位词都可以归人这些类别,
有些近义方位词还存在着各种对立。张家口方言方位词具有类型丰富性特征。
(2)房顶顶站了个人。(立体物外部顶部) (3)房顶顶糊了一层报纸。(容器内部顶部)
构形重叠是在双音节方位词的基础上形成的。“脑头、底下、当中、
14
中间、边起、顶上、顶里”都有构形重叠形式——“脑脑头、底底下、 当当中、中中间、边边起、顶顶上、顶顶里”。这些构形重叠都表示极致 位置的意义,或者是最边缘的,有“脑脑头、底底下、边边起、顶顶上、
顶顶里”,或者是最中间的,有“当当中、中中间”。例如: (4)树脑脑头蹲的一个喜鹊。(树的最上面蹲着一个喜鹊。) (5)窨子底底下有几个红萝贝。(窨子最下面有几个胡萝l、。) (6)院里边边起种了几墩山丹丹花。(院子最边缘种了几株山丹丹花。) (7)墙顶顶上撒了好些碎玻璃渣儿。(墙最顶部撒了好多碎玻璃碴儿。) (8)先把花盆搁的冰箱顶顶里。(先把花盆放到冰箱最顶部。) (9)那块地当当中有个坑。(那块地最中间有个坑。) (10)他照相顿就爱站在中中间。(他照相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最中间。)
(1)a.地边种着一排树。 b.地边边种着一排树。
例(1)a“地边”和例(1)b“地边边”都指地的边缘位置,“地 边”可以指地最边缘的位置,但也可以指比较靠近地边缘的位置,和最 边缘位置还有一定的距离,“地边边”只能指最边缘的位置。 “顶”是黏着的单音节方位词,“顶顶”也具有双音节方位词性质, 比较自由。在意义上,“顶顶”和“顶”基本相同,“顶”本来就指事物 的顶部,已经是最高的位置,“顶顶”仍然指事物的顶部。“顶顶”既可 以指立体物外部的顶部,也可以指容器内部的顶部。例如: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口方言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口方言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口方言作者:周中华世界上使用最多人的语言就是中国的汉语言。

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的文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康熙字典》已经收入了中国最多的语言文字,但是仍然有很多语言没有收入到该词典中。

张家口地方方言,在《康熙字典》中没有,而且也没有留下文字,但是几千年来一直被张家口的人们所传承,字怎么写,没有规范,但是张家口的一些方言与其它地方的方言有所不同,比如说:上海人说“吃(chi)饭”是“吃(qia)饭”,天津人说“有用(yong)“叫“有用(rong)”,海南人叫“农(nong)民”叫“农(long)民”;这只是发音方面的差异。

而且张家口的方言具体的说不好用普通话的文字代表,而且意义包含于汉语言词典里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所以说:张家口方言,应该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牵头,希望张家口的哥儿们姐儿们一起挖掘张家口没有文字保存的宝贵语言吧。

我已经收集到的一些语言有下列内容,希望大家给与注解,有新添的,给我留言。

1、闹不机密:搞不清楚,不识数,整不明白,是张家口人的常用语。

2、痴迷瞪眼:丑语,傻乎乎的,眼睛不转动,用于骂人。

3、球迷杏眼:丑语,最不顺眼的面容,多用于骂人。

4、瓷球各达:溺爱的丑语,形容男孩身体长的非常结实,在恶劣的环境都不会得病。

5、弧度麻缠:说别人说话办事反反复复,磨磨唧唧。

6、胡七麻烦:形容人一件事情总也搞不清楚。

7、德兰二性:形容人自卑,没有积极性,精神和身体都处于疲惫的状态。

8、哥出马但:形容一件东西不平整,皱皱巴巴。

9、能带呼出:形容人的面容鼻子流着很浓的鼻涕,流出来一截又吸回去,脏兮兮的。

10、白球不咋:说事情不要害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11、能阉割机:形容人的眼睛边缘挂着眼屎,眼睛里眼泪浑浊,流不出来。

12、水淹车库;形容东西水分太多。

13、干不行行:形容人的身体非常消瘦,但是身体健康。

14、粉毛各级:形容孩子的脸部皮肤细腻而不正常,显白粉色。

河北11个地市的方言详细分析与举例

河北11个地市的方言详细分析与举例
举个例子:
普通话:干什么?
张家口话:抓(四声)呀?
张家口话这样说
不清楚——不机密
不怎么地——二五眼
相当差劲——添球
裤兜——央蜜
脚后跟——节懒更
关键——几古将
看看——猫猫
干什么——抓呀
挺好的——不来呆
没关系——白不咋
勇敢——搓莽
聪明——鸡米
耳光——大比都
不要——包老介
小气——球毛
承德话
承德话是北京官话怀承片。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话被认为是最接近普通话的话语,其普通话标准程度超过北京。1956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普通话是根据从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
东边五县的方言,直来直去,颇显生硬。与普通话相比较,主要是声母zh、ch、sh和z、c、s互相混淆,单音字e、an、en、ang、ao、ou、ai直发腭音,尤在称呼人名时最后一字儿话韵较重。
北方四县的方言接近保定、石家庄口音,慢条斯理,稍绕小弯。从发音上讲,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之间稍有间隔,并且第一个字多读平声,单音字e、an、en、ang、ao、ou、ai前习惯加“n”,如“俺是安平的”中的“俺”、“安”发音都为nan。
举个例子:
普通话:你回来啦!ni hui lai la!
邯郸话:你坏啦!ni huai la!
邯郸话这样说
孩子——孩的
傻子——烧的
大门——倒焖
万达——瓦倒
走——邹
妈——骂
谁——睡
去——取
你在干什么——妮杆傻勒
光着屁股——歇的个的的
衡水话
衡水话或者说衡水方言土语大体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与山东话相近的大运河岸边的故城、景县、阜城加上枣强,武邑一带的方言;二是滹沱河两岸的与石家庄、保定毗邻的深州、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三是带本地特色的、土得掉渣儿的流行于衡水湖畔的桃城、冀州方言。

张家口方言的特点

张家口方言的特点

张家口方言的特点张家口距离北京较近,这里的方言总的说比较接近普通话,要说不同,首先是在语音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张家口发音多为短促直硬,语速快而乐感差,音素少而吐字涩,声韵搭配变化较大,音调高低起伏却小,显得缺乏抑扬顿挫,没有普通话好听,往往给人以生硬、突兀之感。

如普通话问:“你干嘛呢?”让人觉得是和气的探询,而张家口话则说:“你干甚哩?”带有追问的口气。

与普通话相比,张家口方言中的声母和韵母也有不同特点。

张家口坝上和坝下西部多把“知、吃、诗”读成“资、词、私”,将卷舌声母“zh、ch、sh”发成“z、c、s”,也就是把普通话的卷舌与不卷舌两组声母并为一组不卷舌声母,形成俗话所说的“齿音字”多的现象。

如把“光”念成“刚”,“黄”念成“行”,“双”念成“桑”,“眉”念成“迷”,“垒”念成“吕”。

而多数韵母比普通话舌位高。

语感上显得“发闷”,这种特点在音韵学上叫做“重浊”,好像其“收音”是在口腔后部甚至是喉部。

最明显的是在当地方言中,鼻韵尾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往往将“陈”念成“成”、“金、京”不分,“群、穷”一个音。

在声调方面,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与普通话的四声在高音上不等值,而且大多保留着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和古音声调。

张家口方言为表示强调的意思常用叠字,如红艳艳、绿莹莹、白生生、恼恨恨、热耿耿、饱吞吞、干崩崩、打打土、扫扫地、和和泥、切切菜等,使语言的音韵更富有地方特色。

张家口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词汇。

这些词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利用这些词汇,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着实自然而合谐。

如称呼太阳叫“阳婆婆、前天爷、阳婆爷”,月亮叫“后天爷”。

说时令,“去年”,坝上人叫“年省”,市里人叫“年时个儿”,蔚县人叫“年仨”。

论称谓,“父亲”,坝上人多叫“大大”,坝下有的叫“爹”,有的叫“爸爸”。

连襟,市里人叫“一担挑”,蔚县人称“曳不停”、“两曳”,怀来人叫“挑担”,令人费解。

张家口方言起源和来历

张家口方言起源和来历

张家口方言起源和来历张家口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山西方言小区或曰晋语区,是多种语言的成分渗透进原张家口语言的产物。

准确地说是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山东方言的混合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方言体系。

张家口市现属行政区划内的7区13县,方言主要为晋语-张呼片、小部分为冀鲁官话保唐片及北京官话怀承片。

张家口一带在明朝以前,除了州、府、县所在地之外,百姓聚居地很少。

到了明代,朝廷为了加强对残元势力的防御,创立了特有的卫所兵制。

军人列入军籍,世代沿袭,儿孙代代当兵,屯田分地,耕战结合,同时从各地移民到边塞开荒种地。

张家口一带也就成了兵民结合,官、兵、民一体的典范。

据《宣府镇志》载,洪武元年(1368年),宣府镇辖区内共有州2个,即隆庆州(今延庆)、保安州(今涿鹿),卫所21个,官户4551户、军户124797户、民户2030户,计131378户。

如按每户5口计,也不过65万多人。

为了给驻军生活提供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民户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因此在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等地大量移民,这样既可增加兵源,又可增加田赋。

史载: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35800余户,散处宣府诸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调南直(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山西官民于怀安屯田”。

景泰三年(1452年),“将山西、山东、湖广居民迁至保安州”。

到了清代,流民自发地出边垦荒和后来朝廷开禁招民垦种以及允许八旗携带家属及游牧者来关内定居等,都促使张家口一带的人口迅速增加。

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驻牧宣化、大同边外。

沽源县为正白、镶白旗群牧厂,人丁日众。

此时人口大多来自辽宁边外”。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山东民人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余万”。

万历年间,西北地区因饥馑造成回民大量东迁,有不少人散落到张家口一带居住。

“雍正初年,招民垦种,授士兵以地,招佃种之,人口来自绥远一带”。

《张家口市志》载:“民间有张家口人从***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张家口之说”。

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

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

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张家口方言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方言是一个地域性的语言特色,对于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张家口方言的特点和使用情况,为保护和传承张家口方言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包括了方言使用频率、受众群体以及方言特点等问题。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85%。

三、调研结果1. 方言使用频率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约有80%的受访者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方言,15%的受访者偶尔会使用方言,只有5%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不使用方言。

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2. 方言受众群体受访者中,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岁不等,最多的年龄段是40-50岁,占总受访者的40%。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调查总人数的55%,女性占45%。

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年男性。

3. 方言特点张家口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音特点:张家口方言的发音比较粗糙,音节的尾声不够清晰,重音较重。

同时,方言中有一些声母和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同。

(2)词汇特点:张家口方言中有大量特有的词汇,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例如,“蜗”(形容人走路慢)、“巴子”(指小孩子)等。

(3)语法特点:张家口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使用一些独特的词序和语法规则。

例如,“人有离(离哪)啊”(人往哪边走)等。

四、调研总结根据对张家口方言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张家口方言在当地受到广泛的使用,并具有独特的音、词、语法特点。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一代人的普通话教育,张家口方言的使用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张家口方言,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1. 加强方言的教育:通过在学校开设方言课程,教授张家口方言的发音和基本词汇,促使年轻一代对方言的重视和学习。

2. 保护和收集方言资源:积极收集和记录张家口方言的各种资源,包括方言词典、录音和视频等,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方言研究综述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概况了前人时贤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张家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标签:张家口方言晋语综述张家口市地处河北西北部,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保定市,西部、西南部与山西大同接壤,北部、西北部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

全市辖13县、4区、2管理区和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总人口460万。

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其方言也呈现出与河北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征。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张家口方言属于晋语的张呼片。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分析张家口方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并对张家口方言的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一、张家口方言研究概况张家口方言虽不像其他大方言区那样拥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下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总结前人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成果。

(一)语音方面相比词汇和语法,张家口方言的语音研究相对较多。

南开大学张锦玉和天津师范大学时秀娟的《张家口方言响音的鼻化度研究》一文,使用鼻音计对张家口方言浊声母的鼻化对比度、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以及鼻化元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张家口鼻音声母的鼻化度非常高,一级元音的内在鼻化度按元音舌位的高低和前后而发生变化。

文章为研究张家口方言语音的鼻化程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张锦玉的《下花园方言入声研究》从声调、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方言的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和太原的入声,得出下花园入声逐渐虚化的结论。

文章选取一个方言点,对张家口方言的入声进行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郭风岚在《河北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韵母的读音分析》中分析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读音的地理分布,总结出其地理分布特点,得出其发展方向是向北京话靠拢的结论。

文章比较详细地调查了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的读音,不仅为方言研究提供了语料,也揭示出语言接触对方言的影响。

杨瑞霞的《张家口方言中的子变韵》一文从变韵后韵母的读音角度,分析了张家口方言中子变韵的音变方式,指出张家口方言中词缀“子”的音变现象有多种情况,具体变化因地而异,同时明确了“子”尾的不同读音是受前一音节韵母影响所致。

文章为研究方言中“儿”尾和“子”尾的竞争状况提供了材料。

杨文会的《张家口方言的调类及连读变调》和廉晓洁等的《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都以张家口方言的连读变调为研究对象。

杨文会指出,张家口方言的调类虽与古调类一样,但没有浊声;在连读变调时,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变为降调。

廉晓洁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张家口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分析,并用优选论解释了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规则及成因。

与廉晓洁这篇文章类似的韩飞的《河北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运用优选论分析了张家口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概括出了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优选论的制约条件。

连读变调现象在南方吴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等大方言区是一个重要现象,因此研究张家口方言乃至整个晋语区的连读变调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篇文章为研究张家口方言的连读变调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专门研究张家口方言语音特点的文章外,一些以河北方言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涉及到了张家口方言语音的若干特点。

王敏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中提到,张家口方言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法为二分型,即开口知二、庄、章(止摄)和合口均读z组,开口知三、章(非止摄)读zh组。

这就揭示了张家口方言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混同。

李巧兰在《河北晋语区方言的儿化读音研究》一文中提到,河北晋语区的方言儿化读音从类型上看都属于化合型读音,张家口方言也不例外,但与河北晋语区其他方言点不同的是,张家口方言属于单纯韵母变化型,即在儿化时只有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这种类型与普通话儿化读音相同;而其他方言点则分属混合变化型和边音韵尾型。

文章分析了张家口方言儿化读音的类型,显示出张家口方言在某些方面正在向普通话靠拢的特点。

陈淑静在《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一文指出,根据古平声是否今分阴阳,把河北晋语区分为张获、邢邯两片,认为张获片是平声不分阴阳的。

另外,在论述“古入声的演变”一节中,认为张家口方言的入声多是全县市范围的。

文章指出了张家口方言声调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平声不分阴阳,因此在张家口方言地区阴平和阳平读同一声调。

李巧兰在文章《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中指出,前低鼻尾韵按其弱化、鼻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前低鼻尾韵弱化型、元音鼻化型、元音高化并鼻化型等类型,张家口方言属于元音鼻化型;在前高鼻尾韵中,张家口方言是前高鼻尾韵和后高鼻尾韵混同型;在后低鼻尾韵中属于元音鼻化高化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共时层面中古阳声韵音值歧异的原因及鼻音尾韵音值历时演变的过程和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最终阳声韵将消失,混同于阴声韵。

这篇文章揭示出张家口方言鼻化程度较高,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的特点。

由以上这些张家口方言语音的研究,可归纳出其语音方面一些零散的特点,比如,鼻音韵尾鼻化度高,入声广泛分布,“子”尾存在音变现象,存在连读变调现象,“z、c、s”和“zh、ch、sh”不分,平声不分阴阳,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混同,在某些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等。

这些特点比较零散,还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语音系统的特点。

(二)词汇和语法方面张家口方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成果不显著,论文比较少。

廉晓洁、张锦玉研究词缀的文章《下花园方言词缀初探》(下花园是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区,因此也能部分反映张家口方言的特点)使用词义结构分析模式对下花园方言的词缀进行了初步的描写和分析,发现下花园方言的普通词缀的特点主要有入声为主、虚化程度高、动词词缀多等,并指出词缀的用法与它的本义有一定的联系。

顾宣宣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一文,系统地描写并分析了张家口13个县人称代词的读音、语义和用法,并将其和普通话的人称代词以及山西境内晋语、内蒙古晋语的人称代词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张家口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

文章填补了张家口方言人称代词研究的空白,为普通话人称代词的研究提供了语料。

张家口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研究比较少,从上述研究和晋语相关材料来看,张家口方言的词缀多入声,虚化程度高,且有晋语区特有的词缀“圪”,这与非晋语区的方言相比是非常特殊的;人称代词和晋语区相比,也有同有异。

其他特点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总结。

(三)综合研究张家口方言的研究除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所涉及外,在其他方面也有讨论。

杨文会的《张家口地区方言的一般特点》是从语法、词汇、语音方面概括了张家口方言的一般特点。

杨瑞霞的《张家口方言区普通话句调的特点》论述了张家口方言区的普通话由于受方言句调的影响而在曲调中出现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以此来纠正张家口地区普通话句调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方言区人民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论述张家口方言和地区普通话关系的文章还有龚建强的《试论方言对张家口市区普通话的影响》,曲金的《张家口的方言语音特点研究及普通话教学策略》等。

郭风岚的博士毕业论文《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从方言变异与变化的角度论述了宣化方言的地理变异机制和原因,并提出了宣化方言的发展方向。

二、张家口方言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前人虽对张家口方言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果并不是很突出,且比较偏重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较少,语音研究又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因此,我们建议,对张家口方言的研究,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方言描写出发,掌握张家口方言大量的方言资料。

然后,对每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一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张家口方言的入声研究、分音词、方言特征词、亲属称谓、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归纳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使三方面的研究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最后,通过将张家口方言与山西境内的晋语及普通话对比,探讨张家口方言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地区普通话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肖萍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上海:朗文出版社(远东)有限公司,1987(第一分册),1989(第二分册).[2]张锦玉,时秀娟.张家口方言响音的鼻化度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3).[3]张锦玉.下花园方言入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郭风岚.河北宣化方言蟹止摄来母字韵母的读音分析[J].语文研究,2007,(3).[5]杨瑞霞.张家口方言中的子变韵[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杨文会.张家口方言的调类及连读变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7]廉晓洁,张锦玉,刘娲路.张家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韩飞.河北张家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7).[9]王敏.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10]李巧兰.河北晋语区方言的儿化读音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2).[11]陈淑静.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李巧兰.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6).[13]廉晓洁,张锦玉.下花园方言词缀初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4]顾宣宣.张家口方言的人称代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5]杨文会.张家口地区方言的一般特点[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16]杨瑞霞.张家口方言区学习普通话句调的特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17]龚建强.试论方言对张家口市区普通话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12).[18]曲金.张家口的方言语音特点研究及普通话教学策略[J].大家,2010,(23).[19]郭风岚.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马玉佩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