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心衰18例临床分析

1 统计 学处 理 采用 S S 1 .0 . 3 P S 6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2 结 果
9 例 中 R A病变 7 3 C 2例, C L X病变 2 例 。 C l R A闭塞 的 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者有 1 ,占 2 . L X闭塞 的患者 5例 08 C %, 合并心力衰竭者有 3例 , 1.%。心衰 患者 占总 A MI 占 43 I 患
命质量 。临床 观察 发现 A MI I 发生心力衰竭的并不少见 , 发 生率 为 2 % 一 4 1,但合并 心力衰竭 的 A MI 7 4 %[ ] I 患者预后
较差 , 院死亡率较高 , 住 为高危亚组 。
本 研 究 中急 性 下 壁 心 梗 8 %一 9 % 为 R A 闭塞 所 0 0 C 参 考 文 献 [ 张俊, 兴玉, 1 】 高 淡雪川 老年急 性下壁心 肌梗死 伴心力 衰竭 的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20 0 5年 一 0 9年 于发 病 2 h内入 院 的 A MI 者 9 20 4 I 患 3 例 。其 中男性有 7 6例 , 性有 1 。年 龄在 4 — 5岁 之 女 7例 68
间 , 均 年 龄 为 ( 37 - 0 ) 。 平 6 .41 - 岁 4
面积大 , 其心衰 、 休克及低血压等发生率也较单纯下壁梗死 者要 高。本组研究 表 明 A MI 心衰组右室梗 死的发生率 I 并
显著升高, A M 并发 心衰 的独立危 险因子, 为 II 有近一半 的 A MI 者有胸前导联 s I 患 T段 压低 , 不同胸 前导联 s T段压低的不 同形式意义也不相同 。 4 6导联 s V— T 段压低为主提示多支血管病变 ,而 V— 13导联 s T段压低为 主无此 预示作用[] 2。本研 究显示 A M 并 心力衰竭 者较无 II 心力衰竭者胸前导 联 s T段压低 出现率要高 , 以 V — 而 4 6导 联s T段压低为主更为明显。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当AMI合并心力衰竭时,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体会和分析:一、患者情绪支持与疼痛管理在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
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如药物治疗或其他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
二、呼吸护理与水电解质平衡管理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指标,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AMI患者还常常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三、药物治疗与监测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情况,对于所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进行监测,确保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护理人员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心理教育与康复指导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得到全面的心理教育和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AMI合并心力衰竭的病情和护理措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自我管理。
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等问题,提高其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AMI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旨在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患者,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际工作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的体会和分析。
一、及时稳定患者病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最重要的是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抢救和治疗,稳定患者的病情。
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步是尽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
在此基础上,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措施,如氧疗、静脉输液、抗血小板治疗等,稳定患者的病情。
我们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比如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
在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需要保持冷静、沉着,并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患者的病情,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个性化护理方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对于心力衰竭较为严重的患者,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药物和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我们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情绪波动,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心力衰竭的发作。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
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折磨和治疗的压力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三、安全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严格的安全护理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在实践中,我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有以下体会。
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以及意识状态等。
通过评估患者病情的变化,护士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及时干预患者病情。
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特征是心排血量减少和肺淤血。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颈静脉怒张等症状时,护士应立即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卧床休息、调整体位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和疑虑,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增强治疗的合作性和依从性。
合理用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应该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对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及时记录和汇报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合作团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护士应积极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分享患者的信息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我们应该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干预患者病情,加强心理护理,合理用药和合作团队护理。
通过不懈努力,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恢复健康。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和预后

急 性下壁心肌梗死 中, 近一半存在右室心肌梗死 。 研究
表明 , 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 者病死率大大增加。 合并右心室 梗死者梗死相关 血管 为右冠状动脉近、 中段( 右室支发出以
前) ,故右胸导联 s T段抬 高t01 > . mV是右室梗死最特异的 改变。下壁梗死 时出现低血压 、 无肺部哕音、 伴颈静脉充盈 或 K am u 症 ( ua a l 吸气 时颈静脉充盈 ) 是右 心室梗死的典型
正确 的治疗方案 ,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f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 心力衰竭 ; 临床特点
急 性 心 肌梗 死 是 由于冠 状 动 脉 急性 闭 塞 引起 的心 肌 缺
( 急性肺 水肿) V 心源性休克 。住 院中如 出现 KUp分 ;1指 ii 级 ≥Ⅱ者定为心力衰竭。
2 统计 学处 理
显著性意义。
问, 平均年龄为(37 04 岁。患者 明确有原发性高血压 6 .±1.) 者有 4 , 3例 糖尿病者有 1 , 0例 高血脂者有 1 5例。 患者入 院 时常规做 1 导联心 电图检查 , 院后动态 观察心电图及心 8 入 肌酶谱变化 , 并连续监护至少 3 d以检测心律失常。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衰组 , 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 逻辑 回归 分析显示心衰与右室梗死独立相关 。 36 心衰组患者死亡人数 为 1 例( 58 , 心衰组患者 . 1 4 .%)非
年龄较大 ,提示年龄越大 , I 伴发心力衰竭 的可能性越 AMI
高, 这与老年人心脏 、 外周血 管退 行性改变有关 : 由于年龄 老化 , 心室肌纤维 的弹力蛋白和胶原 组织 变性 , 使心室顺应
1 资料和方法 20 0 5年 一 0 9年 于发病 2 h内入 院 的 A MI 20 4 I 患者 9 3 例 , 中男 性有 7 其 6例 , 女性有 1 。年 龄在 4 — 5岁 之 7例 6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

结论
虽然 A MI I 预后要 比前壁心肌梗死好 , 但当
合并心力衰竭者时 , 患者并发症增多, 病死率较高, 预后较差, 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应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I )是心 内 高 ≥0 1 A MI .mV。 胸前导联 s T段下移定义为 所关心的 。 科急诊的常见病 , 通常认为其预后要 比 至少 2 个导联J 点后 8m 下移>01 0s / .mV。 有学者对 AI 合并心衰者 的人群 MI 前壁心肌梗死好 。 但临床观察发现AI 将患者依下移最明显导联的部位进一步 特征作了观察,发现 A MI MI I 并心衰者较 发生心力衰竭 ( 简称心衰) 的并不少见, 分 为 V 压 低 为 主和 V 压 低 为主 。 心 无心衰者 年龄 大 。本研 究中 A MI I 并 而有关 A MI I 合并心衰的临床特 点和近 功能采用 Kmi分级标准 : 级指无肺部 心衰组的平均年龄为 6 . p I 93岁, 要高于无 期预后的观察资料不多 。为此, 我们回 哆 音 和 第 三 心 音 :I 指 双 下 半 肺 野 哆 心衰 组。房 室传 导阻滞为 A MI I级 I 相对常 顾性分析 了两家医院住 院AI 患者的 音 :I MI I 级指双肺哆音超过一半( I 包括急性 见的表现 。 有报道认为房室传导阻滞 的 临床资料 , AI I 就 M 合并心力衰竭的临 肺 水肿)V级指心源性休克 ,Ki ̄ 分 出现 与梗死面积大小有关, ; I l l 面积大者 易 床特点和近期预后作病例对照研 究。 报 级 ≥ I级 者 定 为 心 衰 。 I
告如下。 l 对 象 与 方 法
发 生房室传导 阻滞 嘲 。本组病例中并心
1 统计学处理 . 3
计 数资料采用 检 衰组 发生高度房室传 导阻滞 率 3 . 81 ‰ 患者有胸前 导联 S T段压低 , 有研究认为 这是 A MI I 预后不 良的早期危险标志 。 不 同胸前导联出现 S T段压低的意义也
一例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护理个案分析

4、有出血的风险①加强皮肤护理: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及出血点,保持皮肤的水分和柔软度,以减少皮肤破损和出血的风险。②避免过度活动:避免出血风险发生。③保持舒适的体位④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出血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⑤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出血的风险和处理措施,以获得更好的配合和理解。⑥使用软毛牙刷,不吃坚硬食物。⑦观察患者有无黑便及血尿。
I 级
II 级
III 级
IV 级
劳动后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呼吸短促的情况
快走或登楼梯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气短。
慢走100m以内患者就会有气短的症状
说话、穿衣等轻微活动就会有气短的症状
V 级
不做任何活动,安静过程中就会有气短的表现,而且不能够平卧
风险评分:
跌倒风险评估(临床判定法)
患者Braden评分为17分,低危
病 情 汇 报
03
SBAR医护沟通模式:
LOGO
Recommendation建议
是否要为患者更换为面罩吸氧?目前已为患者建立好静脉通道。患者血钾正常。是否先使用利尿剂?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否需要口服负荷量,针对患者肺部感染问题,需使用消炎药,已评估患者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冠状动脉血管的解刨与分析
起自右主动脉窦,经肺动脉根部及右心耳之间,沿右冠状沟行走,绕过心右缘,继续在膈面的冠状沟内行走,在房室交点附近发出后降支,即后室间支。右冠状动脉沿途发出:1.动脉圆锥支,分布于动脉圆锥,与左冠状动脉的同名支吻合。2.右缘支,此支较粗大,沿心下缘左行趋向心尖;3.窦房结支,在起点附近由主干分出(占60.9%,其余39.1%起自左冠状动脉);4.房室结支,起自右冠状动脉,行向深面至房室结。5.后室间支,为右冠状动脉的终支,与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相吻合,沿途分支至左、右心室后壁、及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病情。②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③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低脂、低糖、多维生素多膳食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④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⑤定期随访。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论断。
方法:对60例老年ami中并发心力衰竭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
结果:发生心力衰竭24例,检出率40%。
其中典型心前区疼痛10例,占41.7%;其他临床表现14例,占58.3%。
结论:老年ami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并发症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诊断【中图分类号】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52-0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易于并发心力衰竭疾病。
笔者所在医院治疗老年ami患者60例,其中24例并发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4例均为2000年后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61~84岁,平均74.6±6.4岁。
入院时发生心力衰竭3例,其他均发生在1周内。
1.2 方法:本组分析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
在60例老年ami 中选择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统计后分析。
2.结果2.1 病情:发生心力衰竭24例,检出率为40%。
心功能(nyha)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6例。
2.2 部位:3例患者发生在心内膜下,4例患者发生在高侧壁,5例患者发生在下壁,12例患者发生在前壁。
2.3 患者的临床症状:10例患者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的表现,占41.7%。
不典型疼痛14例,占58.3%,其中胸闷6例,上腹胀痛2例,剑突下疼痛伴有恶心、呕吐2例,1例患者有肩背部疼痛的表现。
3.讨论文中的患者情况显示,高龄患者发生此疾病后有40%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其缺血缺氧后致使患者的心肌细胞发生纤维化、萎缩、退行性变性的表现,致使其收缩力出现减弱的情况,致使其心肌储备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表现,从而发生此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创新
2 1 年 9月 第 8卷 第 2 01 6期
Me i ln oai f h aS pe e.0 1 V 18N . 6 dc nvt no C i ,et aI o n mbr2 1 , o o2 .
通常认为 因 AMI 累心肌数量少 , I 受 严重并 发症少 , 比前 壁 A 预后佳 。上表显示 A MI MI I 心力衰 竭组 年龄 较大 , 与文
献报道相似 , 提示年 龄越 大 A MI 发 心力 衰竭 的可 能性越 I 伴
高 , 与老 年人 心脏 、 周血 管退 行性 改变 有关 。本文 显示 这 外
2 结 果
衰竭 , 其发生率为 2 % 一 4 , 7 4 % 而对不 同心衰程度 、 年龄及性 别 A MI I 引起 心力 衰竭 的临床 特点 和 预后 影 响 因 素进 行 分
析 , 助于指导 A 诊断及治疗 。本文就近 8年来 笔者所在 有 MI
医 院收集 的 6 8例 AMI I 患者的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
死亡 率高。
s T段弓背向上抬高 , E G、 伴 C 心肌酶学动态变化 , V. 。 且 ~V 、
V R、 , V R导联无异常 Q波。
13 心力 衰竭 分级 心力衰 竭 Klp分级 按如 下 标准 , . ii l I 表 1 两组情况 比较 (, ) /% 7 ,
3 讨 论
【 摘要 】 目的
床特点。方法
根据本院 8 年来收集 的 6 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的资料 , 8 按心衰程度 、 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
进行多方面 比较分析。结果
宽, 预后差。( ) 3 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 、 心源性休 克死亡率 高。结论 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 差。 【 关键词 】 下壁心肌梗死 ; 心力衰竭 ; 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20 0 0年 2月 ~ 0 8年 4月 入 院的 A MI 20 I 患
计量 资料用 均数 ±标 准差 ( i ) -s 表示 , -
用t 检验 。计 数资料用 频率 、 百分 率表示 , 0 0 P< .5为差 异有
者6 8例 , 均年 龄 6 . 。男 4 平 4 5岁 1例 , 2 女 7例 。A MI I 发病 到入院时间为 3h一 。左心衰竭 4 2d 1例 , 中合并右心衰竭 其 8 , 例 无心力衰竭 2 。 7例
通过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I I伴心 力衰竭 的特 点 , AM ) 探讨 AM 引起心 力衰竭 的机制和 临 II
() 1 老年患者伴心 衰较多 。( ) 2 合并胸前 导联 s T段压低 的心力衰 竭患者 , 变范 围 病 老年 A M 伴心力衰 竭, II 合并胸前导联 s 段压 T
维的弹力蛋 白和胶 原组织 变性 , 心 室顺应 性 降低 , 肌收 使 心 缩效率随之下降 。同时 , 年人 由于 外周 血管 硬化 强直 , 老 对 左室阻力增加 , 左室 逐渐肥 厚 , 使 但心 肌 问血 管或 微血 管却 不能相应增加。且老年心 脏对 B一肾上腺 素反应 性低 , 使老
作者单位 : 80 8 0 0新疆 吐鲁番 市妇 幼保健 院 ( 春燕 ) 新 疆托 3 龙 ;
克逊县人 民医院( 朱旭龙 ) 通讯作者 : 龙春燕
有研究认 为 , 胸前导联有 s T段压低 患者 比无 s T段 压低 患者存在更 大的梗死 范 围 , 死并 发症 和住 院病 死 率较 高。 梗
老年 A MI I 患者 出现 心力衰 竭 的发生 率为 6 . % , 明老年 02 说
AMI I 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年龄老化 , 心室肌纤
心力 衰竭组 的 A B发生率 高 , 能原 因是前 者梗死 面 积较 V 可
大。因 AMI I 多系右冠状 动脉闭塞所致 , 故老 年 A MI 警惕 I 应 有无 右室心肌梗死发生 , 持续 右胸 导联 心电监护很有必要 。
急性下 壁 心 肌梗 死 ( I ) AMI 占全部 心 肌梗 死 的 4 % ~ 0 5% , 0 通常认为其预后较前壁 心肌梗死 好。AMI I 可引起心力
级: 无肺部哕音和第三音 ;I : l级 双肺下 半野湿 哕音 ; Ⅲ级 : 双 哕音肺超 过一 半 ; 级 : I V 心源性休 克。Klp分 级 ≥ Ⅱ级 者定 ii l 为心力衰竭。 胸 前导联 s T段 压低 指胸 前导联 S T段 J点 后 0 0 .8s下 移 ≥1m m。恶性 室性 心律失常指 L WN氏分级 在 3级 以上 。 O 14 统计 学处理 . 统计 学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年心脏应 急能力衰退。这些 因素是老年 A MI I 时心脏易 发生 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 A MI I 容易出现 A B A M 有 5 % ~ 0 V ,I I 0 7 %的病 例是 由于 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 有关 , V A B可促 发或加 重 AMI 功能 I 心 衰竭 。有人认 为易出现 AV B与心肌梗死 面积大小有关 , 梗死 面积大者容易发 生 A B V 。本 组病 例梗 死伴 心力衰 竭组 比无
・
10・ 7
2 1 年 9月 01
第 8卷 第 2 6期
Mei l noai f hn .et b r2 1 . o 8N .6 dc n vt no C iaSoe e.0 1V 1 o2 aI o m .
・
医 学 综 合
・
急性下壁心肌梗 死伴 心力 衰竭 的临床分析
龙春 燕 朱旭龙
12 A MI . I 诊断标准 Ⅱ、I、 V I A F导联新 出现 的异常 Q波 , I
将 A M 分为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 衰竭组 。心力衰 竭组 I1 4 例 , 中 Klpl级 1 1 其 ii I 5例 , l Ⅲ级 2 0例 , Ⅳ级 6例。与尢心力
衰竭 组 比较 , 力衰竭 组年 龄较 大 , 室传 导阻滞 ( V 发 心 房 A B) 生率 高 , 胸前导联 s T段压低多见( 0 0 ) 心肌 酶峰值 高 , P<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