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合集下载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1. 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出现异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人格障碍会导致个体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3. 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由于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心理障碍,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

4. 社会应该对人格障碍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比较复杂,因此很多人对人格障碍缺乏了解和认识。

社会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反复纠结一件事,不能释怀。

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

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

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

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 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 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 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 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 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 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 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 利影响。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 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 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 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 极作用不可忽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 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 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

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作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

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人格障碍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大家对于人格障碍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那么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介绍吧: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理病因,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人格障碍病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常见如下:(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

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

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

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2011年心理护理指导: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

2011年心理护理指导: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

其表现在:1.生物遗传因素。

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

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高。

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

2.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

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

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

童年接受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

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

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由于人格障碍主要是自我评价的障碍,选择行为方式的障碍和情绪控制的障碍,集中表现为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即不能根据外界环境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对适应环境能力的训练,选择适当职业的建议与行为方式的指导,人际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以及优点与特长的发挥等等。

特别是认知治疗与行为矫正疗法可以发挥其作用,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与极度耐心,同时要防止患者的依赖与纠缠。

药物治疗只有临时对症的效果,镇静剂、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均可酌情选用,长期用药则利少弊多,尤应停止药物依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与预防相结合。

尽管人格障碍到成年时才定型,但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了。

因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与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是预防和减少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概念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 善。
通常开场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开 展至成年或终生。
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 质的过多或缺乏,远未到达害人害己的程度, 那么称为人格缺陷。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 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 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
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 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屡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⑩①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 而至少停学一次; ⑩②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 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违 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 少有以下 3 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 会常规、准那么、义务等,如不能维 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屡次无方案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且这些行为 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3.归因 积极的归因 消极的归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
于他人或外界因素。
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
4.抑制〔压抑〕
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 思维、记忆等〕,也不会阻碍人的社会功能。 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那么是病态的 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 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 过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病态人格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在有害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如卡尔曼研究指出,病态人格者的亲属中,
病态人格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病态人格的发生率越高;同卵双生儿同性
恋的一致率为100%。

而病态人格患者的子女,即使从小寄养在正常的家庭,与正常家庭的子女
相比,仍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环境因素遗传和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但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
他以后的人格发展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大脑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其可塑性很大,外界刺激很容易在儿童身上发生作用,所以说一切不良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和不
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特别是父母间关系的不和谐,如经常争吵,甚至分居或离异及
过强的精神刺激如母爱剥夺,都会给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造成精神创伤,虽然在当时的
影响不明显,但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它一旦使儿童形成某种不好的行为模式,如不良
的应对方式,例如儿童如发现在父母争吵的时候自己无能为力而到别处逃避比较好,以后就可
能发展成为遇事不积极进取而宁愿避开的回避型人格。

童年时期的经历很容易成为以后发病的
祸根,很多人格障碍者提起过去总会想到父母不和是缺少父母之爱,家庭温暖,这与弗洛伊德
的理论非常一致,童年的创伤经历常给儿童留下心理阴影,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

不良的社会环境:在西方,病态人格特别多见,据美国某精神病院门诊和住院的一
项统计,诊断为病态人格者占20%,这与西方社会的高失业率、高离婚率、高度不安全感等
不是没有关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间的竞争加剧,个体的危机感加重,我们应积极采
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否则这些都容易给儿童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成为已有不良童
年经验的成人,形成人格障碍的触发因素。

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因为儿童的较大的可塑性,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如粗暴凶狠、放
纵溺爱和过分苛求等成为儿童病态人格的直接影响因素。


果对儿童过分苛求,凡事必须做好
否则就给予惩罚,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儿童可能事事谨慎,时时刻刻谨慎,但同时也可能造
就他们做事要求十全十美,事后反复检查,穷思细节并为此而紧张、焦虑和苦恼的特点。

如果
进一步发展则可能成为强迫性神经症。

另一方面若过分放纵溺爱,则可能培养儿童任性、自我
中心,情绪不稳定的特点,长期下去易形成癔病型、边缘型人格障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它是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以预防为
主。

在一个人生活的早期及早注意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

这是每一个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