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生态学—生态学基本原理课件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生态学基本原理课件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或称分解者
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氮、磷和水等元素在 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 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内, 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 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 到环境,不断进行着流动 和循环的过程叫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水循环 气体循环
富营养化 藻类蔓生 溶氧降低 鱼类死亡 5.信息系统的破坏 污染物和昆虫性激素发生反应,使昆虫失去交配 机会,从而导致该物种繁殖受阻,直至消失。
• 全球变化的几个典型事件举例 • “生物圈二号”
• 该事件告诉人们,地球是目前最完美的生态系统,人们利用高 科技不可能创造象地球这样完美的生态系统
- 长江特大洪灾 1998中国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的大部分地区, 都发生了洪水灾害或洪水影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2000亿人民币!造成2150多万hm2农作物受灾。问题的原因是 由于江河上游乱砍乱伐森林造成的
布
当达到一定生理年龄 时,短期内几乎全部
死亡,如人类、及其
生态学基本原理
他一些哺乳动物,以 及某些植物
种群增长模型
(1)指数增长模式
➢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
➢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的环境负荷量
环境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 一定面积或一定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所能
三、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1、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2、切实保护环境 3、人口平衡增长
20
双锯鱼和海葵共栖
黄嘴牛椋 鸟和犀牛 共栖
蚂蚁和蚜虫合作
白蚁消化道中原生动物帮助白蚁消化木屑
➢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或称分解者
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氮、磷和水等元素在 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 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内, 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 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 到环境,不断进行着流动 和循环的过程叫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水循环 气体循环
富营养化 藻类蔓生 溶氧降低 鱼类死亡 5.信息系统的破坏 污染物和昆虫性激素发生反应,使昆虫失去交配 机会,从而导致该物种繁殖受阻,直至消失。
• 全球变化的几个典型事件举例 • “生物圈二号”
• 该事件告诉人们,地球是目前最完美的生态系统,人们利用高 科技不可能创造象地球这样完美的生态系统
- 长江特大洪灾 1998中国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的大部分地区, 都发生了洪水灾害或洪水影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2000亿人民币!造成2150多万hm2农作物受灾。问题的原因是 由于江河上游乱砍乱伐森林造成的
布
当达到一定生理年龄 时,短期内几乎全部
死亡,如人类、及其
生态学基本原理
他一些哺乳动物,以 及某些植物
种群增长模型
(1)指数增长模式
➢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
➢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的环境负荷量
环境负荷量(carrying capacity) 一定面积或一定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所能
三、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1、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2、切实保护环境 3、人口平衡增长
20
双锯鱼和海葵共栖
黄嘴牛椋 鸟和犀牛 共栖
蚂蚁和蚜虫合作
白蚁消化道中原生动物帮助白蚁消化木屑
生态学(共26张PPT)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 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先⑤锋起物 始种条最件先划出分的现:、原湿易生于演被替生挤、掉次的生演沼替。泽植物开始生长。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
种类。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
水生演替系列
➢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通常不发达。
➢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
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轮藻 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
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
➢ 多元顶极论 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地被物改变了土壤条件
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 ⑤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七章 群落的动态 万年到亿年:群落的演化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 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
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 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比较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
先⑤锋起物 始种条最件先划出分的现:、原湿易生于演被替生挤、掉次的生演沼替。泽植物开始生长。如莎草科、禾本科等一些湿生
种类。排水能力更强和垫高能力更强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睡莲等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
水生演替系列
➢ 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通常不发达。
➢ 沉水植物阶段:5-7米水深,首先出现轮藻属植物,由于它
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由于湖底嫌气条件轮藻 的残体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水深2-4米左右,有金
鱼藻、狸藻等出现,繁殖强,垫高湖底
➢ 多元顶极论 地下水位降低,大量地被物改变了土壤条件
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 ⑤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七章 群落的动态 万年到亿年:群落的演化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 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 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
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 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比较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比较
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
生态学知识ppt课件演示文稿

会的广泛关注,各方纷纷谴责美国这种 不负责任的态度。
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 段(1962- )
加利福尼亚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金星和火 星的生命,发现生命与大气共同进化现象。 1969拉夫洛克提出大地女神“盖亚”假说— “一个地区的动植物及其周边环境组成了一 个能够单独地自动抵制不利生存变化的内在 平衡系统” 。生命的最基本规则是合作与 共生,而不是各自竞争。
生态学知识
§1-1-1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 Ec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一门宏观生物学。 勒特(Reiter)1865年合并logos(研究、学科)和oikos(住所) 构成Oikologie(生态学)一词。 赫克尔( Ernst Hackel , 1834—1911,德国生物学家) 1866年第一次提出并定义Ecology。
1997在日本京都签署的《京都协定书》,是 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 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为以减少对气候变 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书,是国际社会为保 护来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所达成 的重要结果。然而由于美国布什政府最近在 《京都协定书》上开倒车,引起了国际社
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 段(1962- )
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社会需求推动生态学向定向、定量、控制、模拟和 应用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五大危机:污染、 资源、能源、粮食、人口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 天》用通俗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受到人造化学品危害的悲 惨世界。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生态学 开始被从高楼深院中请出来,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态问 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BM(1964),MAB(1971) 世 界 环 发 大 会 :〈 人类 环 境 宣言 〉( 斯 德哥 尔 摩 ,1972);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 林问题的申明〉、〈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热内卢宣 言〉(里约热内卢,1992)
《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资源管理策略。
3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 境的平衡发展。
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应用。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 态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本课程将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重要性 以及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我们一起探索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
生态因子与生态位
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生存和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生态位是有机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 演的角色。
生物多样性的测量方法
通过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法来测量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生态学应用
1
应用生态学的概念和范围
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等 领域。
2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共生与拮抗
共生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拮抗 是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而物质循 环则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多样性、生态位 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至关 重要。
生态学课件

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 • • • 一、生态学的发展简述:4个时期 生态学的发展简述: 个时期 1. 萌芽时期(公元17世纪前): 2. 建立时期(17世纪—20世纪):蓬勃发展时期。 Malthus(1803)“Essay on Population”(人口 论),注意到生物繁殖与食物的关系,特别是人 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几何级数与算术级 数)。 • Darwin(英)1859年“Origin of species” ,竞争、 适者生存等概念意义深远,在生态学和进化论方 面贡献重大。
• 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 • 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个体—种 个体 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系统 • (分子生态学) (传统生态学内容) (新扩展) • 普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 autecology • population ecology • community ecology • ecosystem • 后来,随环境、人口、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 的研究更偏向于生态系统及更大尺度的,比如景 观生态学、流域生态学、全球生态系统等。
•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 1. 理论生态学 • 按生物组织水平分:autecology、population ecology 、 community ecology、ecosystem • 按研究对象分:Animal ecology,Plant ecology, Microbial ecology,Human ecology,Ecology of fishes, Ecology of insects等。 • 按生物栖息地分:Terrestrial ecology,Marine ecology, Forest ecology, Grassland ecology, Fresh water ecology, Desert ecology, Space ecology等。 • 2. 应用生态学: • Pollution ecology(大气、水、土壤、农药等)、Agro ecology(生态农业、立体农业)、Pale ecology(利用化 石推测古环境)、Ec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资源开 发和利用等)、Wildlife management(保护、管理和经 营)、City ecology(规划、环保、旅游等)、Economic ecology
生态学基本原理74页PPT

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课件

消费者
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将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转化和再利用,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化学能,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途径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如水、土壤、空气等)组成。
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如植物和某些细菌。
生产者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又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01
02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
恢复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停止破坏行为、治理污染、引进本地物种等,以重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这些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
VS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种群的空间分布
种群的空间分布是指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分布状况,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这种分布状况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01
02
03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对生物 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正向)
种
群
死
亡
率
非密度制约
变
化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种群 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种群密度梯度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负向)
种
群
4 区: 温湿度适当,可正常发育
5 区: 阴暗潮湿,幼虫死亡率高达75 — 92%
例二 小气候与蜂鸟巢的关系(W. A. Calder, 1973) 现象—— 蜂鸟巢全部建筑在一个突出树枝的下方,并是好的
绝热体;
为什么?
解释——
依靠树枝的遮挡减少鸟体热量的辐射 损失(若无树枝遮挡,鸟体热量损失将增 加3 倍);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Si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 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 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 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 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地球—— 太阳系 动植物—— 地球表面 某生物群落—— 影响群落的地段性所有无机、有机因素总和
无机因素:光、热、水、土壤、大气、地形等 有机因素: 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
一条鲤鱼 研
究 鲤鱼种群
主
体 池塘群落
其它 鲤鱼
虾, 水蚤, 水草,其它 鱼等异种
生物
非生物 因素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指离地面1.5米以下的气候
Q: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 环境因子是指某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全部环
境要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和繁殖的各种因素。
• 生态因子则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也就是指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 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根据环境性质: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干预)、社会环境
(3)根据环境范围 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
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 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保持鸟卵温度在30 0C 以上(鸟卵移 出鸟巢不受孵化,温度可降至空气温度4 0C )
结论: 小气候的创造,使得邻接环境更适
于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
(二)环境的类型—— 分类标准: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
(1)根据环境主体划分 人为主体的环境—— 人类环境(环境科学) (包括人类以外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物质) 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生物环境(生态科学)
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
❖ 小环境重要性
例一 Schimitschek 对倒木树干小环境分布格局的研究 —— 分析 八齿小螽对树干5个小生境的利用
2区 1区 2区
N
3区
3区
西南
4区
东北 5区
1 区: 日光照射过于强烈,无法产卵
2 区: 可产卵,湿度不够,易干瘪
3 区: 幼虫可发育,但因温度过高易 成熟前死亡
生态因子的类型
• 根据有无生命特征,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 物因子两大类 –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pH 、氧气等
• 根据性质划分,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人为因 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 小环境与大环境
❖ 小环境—— microenvironment
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植物田间小气候、动物洞穴小气候
❖ 大环境—— macroenvironment
主要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等。如气候带的 划分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
❖ 关系——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 生物最终受到邻接环境(主要是小环境)的影响
•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 根据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分 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 稳定因子(steady factors):地心引力、地磁、太阳 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 变动因子(variable factors):周期性变动:春夏秋 冬、潮夕涨落;非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 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 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 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 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 不同。
– 环境的相对性——大小 针对不同的主体有大小之别
第二章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因子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
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环境的相对性——主体 (1)针对一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物科学:环境——生物栖息地 环境科学:环境——相对于其“主体”人类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一)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的概念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 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温度、食物、湿度、氧气、CO2、O2、及其他相关生物)
所有的生态因子—— 构成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正向)
种
群
死
亡
率
非密度制约
变
化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种群 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种群密度梯度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负向)
种
群
4 区: 温湿度适当,可正常发育
5 区: 阴暗潮湿,幼虫死亡率高达75 — 92%
例二 小气候与蜂鸟巢的关系(W. A. Calder, 1973) 现象—— 蜂鸟巢全部建筑在一个突出树枝的下方,并是好的
绝热体;
为什么?
解释——
依靠树枝的遮挡减少鸟体热量的辐射 损失(若无树枝遮挡,鸟体热量损失将增 加3 倍);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Si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 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 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 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 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地球—— 太阳系 动植物—— 地球表面 某生物群落—— 影响群落的地段性所有无机、有机因素总和
无机因素:光、热、水、土壤、大气、地形等 有机因素: 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
一条鲤鱼 研
究 鲤鱼种群
主
体 池塘群落
其它 鲤鱼
虾, 水蚤, 水草,其它 鱼等异种
生物
非生物 因素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指离地面1.5米以下的气候
Q: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 环境因子是指某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全部环
境要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和繁殖的各种因素。
• 生态因子则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也就是指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 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根据环境性质: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干预)、社会环境
(3)根据环境范围 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
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 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保持鸟卵温度在30 0C 以上(鸟卵移 出鸟巢不受孵化,温度可降至空气温度4 0C )
结论: 小气候的创造,使得邻接环境更适
于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
(二)环境的类型—— 分类标准: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
(1)根据环境主体划分 人为主体的环境—— 人类环境(环境科学) (包括人类以外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物质) 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生物环境(生态科学)
大环境(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
❖ 小环境重要性
例一 Schimitschek 对倒木树干小环境分布格局的研究 —— 分析 八齿小螽对树干5个小生境的利用
2区 1区 2区
N
3区
3区
西南
4区
东北 5区
1 区: 日光照射过于强烈,无法产卵
2 区: 可产卵,湿度不够,易干瘪
3 区: 幼虫可发育,但因温度过高易 成熟前死亡
生态因子的类型
• 根据有无生命特征,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 物因子两大类 –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pH 、氧气等
• 根据性质划分,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人为因 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 小环境与大环境
❖ 小环境—— microenvironment
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植物田间小气候、动物洞穴小气候
❖ 大环境—— macroenvironment
主要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等。如气候带的 划分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
❖ 关系——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 生物最终受到邻接环境(主要是小环境)的影响
•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 根据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分 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 稳定因子(steady factors):地心引力、地磁、太阳 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 变动因子(variable factors):周期性变动:春夏秋 冬、潮夕涨落;非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 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 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 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 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 不同。
– 环境的相对性——大小 针对不同的主体有大小之别
第二章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因子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
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环境的相对性——主体 (1)针对一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物科学:环境——生物栖息地 环境科学:环境——相对于其“主体”人类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一)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的概念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 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温度、食物、湿度、氧气、CO2、O2、及其他相关生物)
所有的生态因子—— 构成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