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交通安全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出现了“道路越建越多,交通越来越挤”的现象,交通问题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吞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耽搁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交通管理成本,破坏了居住环境。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1]。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详细综述了目前交通拥堵的研究状况,对该领域进行分析总结,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6年,美国运输部(USDOT)出台了《针对减少美国的交通网络拥塞的国家战略》,它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管理对现有交通容量的利用[2]。根据美国公路使用者联盟(AHUA)的调查显示: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几个重要因素中,交通瓶颈(交通需求超过道路容量)占总数的50%;交通事故占25%;道路施工占15%;交通信号灯故障占5%[3]。安东尼·唐斯认为交通拥堵的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人流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间段。第二,居民收入不断的增加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房产和车辆,继而促使人们由步行、乘公交车、骑自行车转变为开私家车。第三,人口的飞速增长导致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最后,意外事故、天气、道路等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由此,安东尼·唐斯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而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4]。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在其《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中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出行线路有限,过多的车辆挤占了道路可用空间。其他原因

包括:(1)私家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2)公共交通落后,公共交通财政投入少;(3)公共政策下自动导向模式的发展迅速;(4)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占用的土地太多[5]。

3 国内研究动态

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研究。

3.1交通经济学研究方法

道路交通的供给需求关系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关系不一样,对于一段道路而言,它的供给就是单位时间里该道路能够通过的车流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一个很重要特点:当需求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导致供给减少,即新的供给会导致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增加。

汤潇从经济学中边际成本的方法分析了交通拥堵问题,当一个车主加入车流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个人边际费用(MPC),低于所有公路使用人的实际费用,即边际社会成本(MSC)。也就是说单看每个人,他的选择都是理性的最优的,但是实际上所有人的行动叠加起来看,就表现为集体的“不理性”,正是私人车主不正确的经济学观点造成了交通拥堵的后果[6]。

项认为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资源配置方式和过程干预有关,因而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讨论。项提到对付交通拥堵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拓宽道路以增加其运载容量,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征收交通拥堵税来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配合使用:(1)增加公交补贴;(2)加快公交速度;(3)提高停车成本[7]。

3.2交通工程学研究方法

我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我国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专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交通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成功。

由远程从交通工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1)道路交通特性和车流特性不匹配;(2)交通需求密度与交通供给密度不匹配;(3)道路间断流交通特性与快速公交不匹配;(4)城市道路的级配理论造成各路段的交通特性不匹配;(5)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路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匹

配;(6)动态交通设施与静态交通设施不匹配;(7)快行系统与慢行系统不匹配[8]。

3.3 交通管理学研究方法

我国的现代化交通事业不仅起步比较晚,而且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现阶段许多交通管理学的专家学者认为治理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杨成国和李英子认为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管理水平差,而且现代化设施很少。就拿北京市来说:北京市的交通控制中心与日本东京相比,北京市控制的交叉路口数只有东京的3%;人行天桥是东京的 4.8%;地下人行道只有东京的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15%。现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但是我国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基本上还是空白[9]。

黄良彪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国内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市道路改造、改建频繁;(2)交通组织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恶化;(3)修路资金不能投入,交通不堵塞资金难以投入修路;(4)城市(包括城市中心区)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超强开发;(5)城市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管理没有跟上经济发展;(6)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不到位[10]。

4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是我国大中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种制约城市运行效率的消极因素,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刻不容缓。如何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以及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以交通管理系统最优为目标,从全局出发,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和城市道路管理水平。

(2)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促使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在交通拥堵问题上也有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是今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

(3)公民必须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政府应该发动一切力量,营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莉芬.城市交通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Mineta N.National Strategy to Reduce Congestion on America's Transportati-on Network[J].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6

[3]American Highway Users Alliance.Unclogging America's Arteries [EB/OL]. www. highways. org,2004

[4]Downs A.Can traffic congestion be cured? [J]. The Washington Post,2006 .

[5]Assocoation A.p.t.Critical relief for traffic congestion[R].2002

[6]戴东昌,蔡建华.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求是,2004

[7]Lindsey R , Verhoef E T.Traffic congestion and congestion pricing [J]. Handbook of transport systems and traffic control,2001

[8]明敏,昌鹏,过秀成.大城市中心区实施拥堵收费的影响评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

[9]杨铁英.公共交通优先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J].山东交通科技,2007

[10] Stathopoulos A, Karlaftis M G.A multivariate state space approach for urban traffic flow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2003

[11]王宇锋.国内外智能交通系统现状简介[J].硅谷,2008

[12]汤潇.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三思[J].城乡建设,2004

[13]高明华,张正河.大都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途径探讨[J].数据,2009

[14]项.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J].城市公共交通,2006

[15]由远程,刘晓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原因和建议[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6]朱志星.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分析及组织优化方法浅析[J].公安交通科技窗,2009

[17]杨欣茹.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0

[18]周灵芝,李传志.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

[19]杨成国,李英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

[20]黄良彪,郭永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多视角分析及应对措施[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1]黄良彪,张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政法学刊,2007

[22]穆祥纯,刘璇亦.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地段交通问题的案例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

[23]李淑华.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4]徐丽丽,王秋平.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

[26]孙莉芬.城市交道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7]李罗明.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8]闫庆军.基于外部性的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经济论坛,2005

[29]张骏.基于仿真优化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0]张莉娜.浅谈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2009

[31]赵冬斌,刘德荣,易建强.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城市交通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9

[32]尹宏宾,徐建闽.道路交通控制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3]陈毅红.一种自适应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34]王洪德,张俊.基于角改进的城市交通网络实时最短路径算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

内蒙古环境问题综述

内蒙古环境问题及媒体关注综述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有限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而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而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灾害则直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能源等条件,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旱涝灾害常常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水资源和能源出现危机,经济失调,环境恶化,大片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多样化,引起土地退化,过度利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也在整治,局部地区也确有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干旱化趋势日益东扩,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生产力在衰减,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严重恶化的环境难以逆转。土地荒漠化问题几百年前,内蒙古西部原来是良好的牧场,而今已成为荒漠戈壁滩了。哲里木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赤峰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也很严重,在农牧交错地带,是一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地理学家称之为危急地带。通过考察和调查,发现干旱趋势仍在加剧,其成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锡盟正兰旗境内的元代上都和伊盟乌审旗境内的赫连勃勃的流万城,曾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湖泊密布,牧草繁盛,而今湖泊干涸,草场萎缩了。导致荒漠化在扩展,环境在恶化。 气候干旱化趋势东扩从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分析表明,自治区中

西部存在着三年就有两年干旱,七年出现全区一次大旱的状况。近四十年来出现更加频繁。旱情加重,干旱区域界线不断东移。由于气候变暖,地面蒸发量增多,致使下垫面土层越来越干燥,遇到大风天气就飞沙走石,形成风沙甚至出现黑沙暴。据新浪网报道,1995年5月5日,阿拉善盟出现沙尘暴使工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816万平方公里。流失坡耕地面积达15814万公顷,占全区耕地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坡耕地逐年减少,广种薄收,出现越垦越穷的局面。由于水土流失,内蒙古地区向黄河每年输送118亿吨泥沙。皇甫川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500—20000吨/平方公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道路建设迅速发展,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土地、草场生产力锐减由于滥垦、滥伐、滥樵、滥牧以及重用轻养,重伐轻造,重农轻牧,导致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大气降水是多种因素而形成。据水利部门分析,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区降水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略有增加外,大部分地区明显减少。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水资源总量在递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1980年全区总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1990年增至140亿立方米。十年以增加34%的速度在发展,出现地表径流量减少,湖泊缩小,湖水咸化,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内蒙古多数城镇以地下水作供水水源,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用水量不断增加,超采严重。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交通系统则是其循环系统。 2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的规模、 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交通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 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 4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 走廊。 (2)城镇的概念? 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镇的定义标准。但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 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还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及相对于 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人口、产业、功能(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4)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影响。 1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反应。 2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4 工业化使城市布局产生变化;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处理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1 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必须作为一个规划整体来考虑。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土地的开发利用及交通的建设都要符合生态和景观的要求;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3 生态先行原则;要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规划先行原则;先规划后开发建设; 5 立体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6 整体原则;二者的协调规划要考虑城市土地的整体利用,维护和保障城市的整体 利益和公众利益 (6 ) 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发展动力:规模效应(聚集效应)

隧道进洞文献综述

隧道进口段施工 摘要 作为隧道工程施工的难点,良好洞口段施工是工程顺利由明洞到暗洞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工期。施工的一般顺序包括:准备进洞,进洞施工,暗洞开挖。首先解决影响隧道进口处稳定的因素,然后因地制宜的采用各种进洞施工方法,最后进行暗洞开挖。隧道进口段施工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很多,现阶段进洞施工主要依据规范和经验。 关键词:隧道进口;地形;施工 Abstract Good construction of tunnel entrance is the key for the project as the difficulty factor of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the project . The general sequence of construction include: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entrance construction , tunnel excavation .Firstly settlement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area where the tunnel is enter underground .Then using various entrance construction method to make sure that total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ents is acceptable accord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At last tunnel excavation is beginning . A lot of impact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entrance .The main basis of construction is norms and experience at this stage. Key words:Tunnel entrance;Terrain;Construction

我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现状与发展

我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现状与发展 二零一二年四月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我国近年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情况 意义:1、减少交通事故,增加交通安全。 2、缓和交通拥挤、堵塞,提高运行效率。 3、节约能耗,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我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我国交通信号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状况 2、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应用现状 3、国内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我过交通信号控制的发展趋势。 1、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 2、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正文 第一部分:分析我国交通信号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状况 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总体形势:城市化势头迅猛、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结构和路网结构不尽合理、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和交通安全常识缺乏,交通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效率低下、城市交通拥挤严重、社会消耗巨大、交通事故多发、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在对我国城市交通目前的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和详细解剖的基础上,探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展望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讨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特点的道路交通管理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交通控制实际上属于交通管理的范畴,交通控制是交通管理的某一表现方式。 将城市道路互相连起来构成道路交通网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造成车流中断、事故增多、延误严重的问题所在,是城市交通运输的瓶颈。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又是决定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所在,对城市交通网络的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进行协调优化控制,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应用现状 交通控制的发展经历了点控、线控和面控3个阶段。把控制对象区域内全部交通信号的控制作为一个交通控制中心管理下的整体控制系统,是单点信号、干线信号和网络信号系统的综合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流理论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理论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出现了多种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加拿大的RTOP系统、英国的TRANSYT系统和SCOOT系统、美国的UTCS-3GC系统以及ASCOT系统,其中TRANSYT系统、SCOOT系统和SCATS系统正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并在世界上很多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3、国内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南宁等中大城市先后引进SCOOT、SCATS、TELVENT等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迄今国内已经有30多个城市引进类似系统。本土企业如青岛海信、上海宝康等自1990年后也先后进行了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但总体的技术指标和应用范围与国外系统仍有一定差距。 交通信号系统建设工程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和社会公益性强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无论是建设中国本土系统还是引进国外先进系统,许多城市建成后投入应用的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普遍存在效能发挥不佳、使用不方便、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排除系统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因素外主要涉及一下几个方面: 1、轻视前期调查。交通调查和基于交通调查数据的交通工程设计是交通信号系 统是否个性化、适应性和效能发挥的关键性工作。遗憾的是,相对信号配时设计,中国内陆城市交通管理者和系统设计施工者对设计前期的交通现场调查、交通流组织、交通流量等分析工作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交通调查的方法、内容、时间和数据分析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受控区域的交

城市交通隧道[1](DOC)

12城市交通隧道 国内外发生的隧道火灾均表明,隧道特殊的火灾环境对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而且火灾在短时间内就能对隧道设施造成很大的破坏。有限的逃生和救援条件,要求对隧道采取与地面建筑不同的防火措施。 由于国家对地下铁道的防火设计要求已有标准,而管线隧道、电缆隧道的情况与城市交通隧道有一定差异,本章主要根据国内外隧道情况和相关标准,确定了城市交通隧道的通用防火技术要求。 12.1一般规定 12.1.1城市交通隧道(以下简称隧道)的防火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交通组成、隧道的用途、自然条件、长度等因素。 【条文说明】12.1.1隧道的用途及交通组成、通风情况决定了隧道可燃物数量与种类、火灾的可能规模及其增长过程和火灾延续时间,影响隧道发生火灾时可能逃生的人员数量及其疏散设施的布置;隧道的环境条件和隧道长度等决定了消防救援和人员的逃生难易程度及隧道的防烟、排烟和通风方案;隧道的通风与排烟等因素又对隧道中的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影响很大。因此,隧道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后,合理确定防火要求。 12.1.2单孔和双孔隧道应按其封闭段长度和交通情况分为一、二、三、四类,并应符合表12.1.2的规定。 救援困难;2)不仅车载量更大,而且需通行运输危险材料的车辆,有时受条件限制还需采用单孔双向行车道,导致火灾规模增大,对隧道结构的破坏作用大;3)车流量日益增长,导致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加。本规范在进行隧道分类时,参考了日本《道路隧道紧急情况用设施设置基准及说明》和我国《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等标准,并适当做了简化,考虑的主要因素为隧道长度和通行车辆类型。 12.1.3隧道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类隧道和通行机动车的三类隧道,其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的测定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对于一、二类隧道,火灾升温曲线应采用本规范附录C第C.0.1条规定的RABT标准升温曲线,耐火极限分别不应低于2.00h和1.50h;对于通行机动车的三类隧道,火灾升温曲线应采用本规范附录C第C.0.1条规定的HC标准升温曲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 2其他类别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的测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的规定;对于三类隧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对于四类,耐火极限不限。 【条文说明】12.1.3本务为强制性标准条文。隧道结构一旦受到破坏,特别是发生明塌时,其修复难度非常大,花费也大。同时,火灾条件下的隧道结构安全,是保证火灾时灭火救援和火灾后隧道尽快修复使用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以昆明市为例 班级:交通运输091 姓名:吴伟学号:200910601139 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更加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土地使用性质这三个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如何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交通的作用,以支持和促进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职能、功能布局和产业上协调重要区域交通设施的战略性控制与引导。比如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 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以企及的。以昆明市旅游业为例,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促进了昆明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海内外来昆明旅游总人数355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海外旅游者86.06万人次,增长10.6%,国内旅游者3471.29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28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交通对土地价值也有影响,最显着的是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直接附着在沿线的土地上,从而使土地价值提升[1]。以昆明为例,地铁线的开通,将使其沿线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掘金机遇。据了解,地铁线的楼盘,因距离不同,房价升值空间也不一样。业界普遍认为,同样品质的楼盘,有地铁的便利与没有地铁的便利因素,楼价相差可

12城市交通隧道

12 城市交通隧道 12.1 一般规定 1 城市交通隧道(以下简称隧道)的防火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交通组成、隧道的用 途、自然条件、长度等因素进行。 2 单孔和双孔隧道应按其封闭段长度及交通情况分为一、二、三、四类,并应符合表12.1.2 的规定。 表12.1.2 隧道分类用 途 隧道封闭段长度L (m ) 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可通行危险化学品等机 动车 L>1500 500<L≤1500L≤500— 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 等机动车 L>3000 1500<L≤3000500<L≤1500L≤500仅限人行或通行非机动 车—— L>1500 L≤1500 3 一类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2.00h;二类不应低于 1.50h;三类不应低于2.00h;四类隧道的耐火极限不限。 水底隧道的顶部应设置抗热冲击、耐高温的防火衬砌,其耐火极限应按相应隧道类别确 定。 注:1 一、二类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采用RABT 标准升温曲线测试,通行 机动车的三类隧道的耐火极限应采用HC 标准升温曲线测试,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 2 通行机动车的四类隧道和仅限人行或通行非机动车的三类隧道,其耐火极限试验可采用标准升温曲线和判定标准。 4 隧道内装修材料除嵌缝材料外,应采用不燃材料。 5 一、二、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隧道,其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应按下列规定设 置: 1 水底隧道宜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车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车行疏 散通道的入口间隔,宜为500~1500m; 2 非水底隧道应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车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车行 疏散通道的入口间隔,宜为200~500m; 3 车行横通道应沿垂直隧道长度方向设置,并应通向相邻隧道;车行疏散通道应沿 隧道长度方向在双孔中间设置,并应直通隧道外; 4 车行横通道和车行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4.0m,净高度不应小于 4.5m; 5 隧道与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的连通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6 一、二、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隧道,其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应按下列规定设 置: 1 隧道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人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人行疏散通

世界环境展望

3 全球环境展望过去、现在和未来 综述GEO -3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版权 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可以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以任何形式转载本出版物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用于教育或非盈利目的。如蒙惠寄使用本书作为资料来源的出版物,环境规划署将不胜感激。 未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事先书面许可,不得转售本出版物或将之用于商业目的。 声明 本出版物的内容不一定代表环境规划署或参与组织的观点或政策。本出版物中所使用的名称及其表述不意味着环境规划署或参与组织对于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当局的合法地位或对于其边界或疆界的划分表示任何意见。 本报告所提及的商业公司或产品不意味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其的认可。禁止将本书内容用于产品公告或广告用途。 UNEP GEO项目组编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期预警和评估司(DEWA) 邮政信箱:30552, Nairobi, Kenya 电话:+254 2 621234 传真:+254 2 623943/44 电子信箱:geo@https://www.360docs.net/doc/8512292594.html,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512292594.html, 设计、制作:https://www.360docs.net/doc/8512292594.html, 本出版物是再生纸印刷 原始资料、来源和有关感谢内容可从GEO-3中获取

1 1 972年是现代环境主义的重要里程碑。那一年,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大会—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 1 3个国家及其它的利益相关集团相聚一堂,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从那时起的3 0年里,环境问题被纳入到从全球到地方各种层次的议程之中。诸如“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等措词引导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行动。各种环境政策和新的法规体系纷纷出台。但由于环境问题蕴含内容过于复杂,以致于人类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充分清楚地予以表述。 自斯德哥尔摩大会以来所制定的决策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了治理、商业和经济活动,确定了国际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及在不同国家的应用,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和双边关系,并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选择。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某些方面仍然没有进展。例如,环境还没有被充分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前两期G E O 报告中所强调的贫困和过度消费这两大人类社会问题,依然对环境造成非常严峻的压力。不幸的结果是,对于全球6 0亿人来说,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行动与目前的环境问题尚不相称,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G E O -3对过去3 0年全球的环境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就社会、经济及其它因素如何影响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 环境状况与政策响应( 1 9 7 2 - 2 0 0 2 ) 土地 1 972年以来,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的主要驱动力是食物生产的不断增长。 2 002年全球需要养活的人口比1 972年多出2 2.2亿。1 985—1 995年间,世界上许多地区呈现出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的局面。由于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低效的灌溉会导致水涝与土壤的盐碱化。1 980年代,据估计每年有1 000万h m 2的灌溉土地被废弃。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包括不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和对土壤与水资源缺乏管理、森林砍伐、自然植被破坏、过度使用重型机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粮食轮作与农业灌溉等。1 992年地球峰会将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它要求每个国家必须履行2 1世纪议程,这为制定土地资源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外,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又重申了 非洲保护区 注:保护区数,包括I U C N目录I-V I中的一部分来源:根据UNEP-WCMC 2001b汇编 综述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压力,另外土地退化也是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处理、食物进口、医疗与水土保持费用越来越高,不仅加剧了人类的脆弱性及对健康的威胁,而且还不断消耗着非洲国家的经济资源。 农业扩展到边缘地区以及开发森林与湿地等自然栖息地,成为土地退化的主要 驱动因素。生物资源的损失意味着未来经济与商业发展潜力会受到损害。不过 这些消极的变化已经通过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得到了缓解,主要包括建立 一个有序的保护区网络和各区域履行多边环境协议。非洲国家还参与了许多区 域与亚区范畴内的协议与项目。取得的突出成就有:1 9 6 8年制定的非洲保护自 然与自然资源协定(现在已经作了修改)。1 9 9 1年关于禁止非洲进口和控制与管理非洲内部危险物质跨界转移的巴马科协定。 典型区域:非洲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从诞生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交通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起点与外部空间取得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交通影响城市产业布局 交通条件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改变。在交通较为落后的阶段,高额的运输成本限制了城市间外部贸易的发展,工业活动在城市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大多数工厂在其选址时会把城市经济作为首要条件,落后的交通条件将经济的多样化限制在城市范围内。随着交通的发展,区位约束不断减小,长距离的商品运输成为可能,围绕着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场开始增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开始出现,工业生产可在不同城市间实现专业化分工,这促进了聚集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推动了城市向外分散型发展。此外,便利的交通还能够促进沿线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地区经济的对外联系,从而带动沿线周围的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交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界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达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地理区位的优劣;二是指向性的影响.指向性,即交通引导.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也不相同,直接影响

RichData智慧城市行业大数据智能分析解决方案副本

R i c h D a t a智慧城市行业大数据智能分析解决 方案副本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RichData智慧城市行业大数据智能分析解决方案 方案概述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微博、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数据驱动世界、软件定义世界,自动化正在接管世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下一波浪潮和拉动IT世界的重要载体。”《大数据》一书作者涂子沛这样描述。大数据遍布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等,都将实现智慧化、智能化,大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 近年来,相关业界的领先者们也多次预言,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大数据中可以发现知识、提升智能、创造价值。“智慧来自大数据”——城市管理利用大数据,才能获得突破性改善,诸多产业利用大数据,才能发现创新升级的机会点,进而获得先发优势。 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集中在为其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已经被勾勒出来。 方案架构 智慧城市大数据总体系统框架分为五层, 分别是数据层,存储层,计算层,模型层, 应用层。模型层是整个大数据的核心部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智慧处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不会遇到智慧城市产业中这样跨部门、跨区域和跨类型的数据复杂度。而围绕智慧城市跨部门、跨产业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大数据业务,引入彩讯大数据平台架构,实现对海量的交通数据、地理位置检测数据、环境数据、医疗数据、政务数据、教育数据、公安数据的实时、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具备“智慧”特征,我们也将能更“智慧”地利用信息,对世界和他人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断与回应。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综述 一、AT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列车自动控制(ATC Automatic Train Control)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列车自动防(ATP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列车自动运行(ATO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列车自动监控(ATS 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C系统包括五个原理功能:ATS功能、联锁功能、列车检测功能、ATC功能和PTI(列车识别)功能。 (1)ATS功能:可自动或由人工控制进路,进行行车调度指挥,并向行车调度员和外部系统提供信息。ATS功能主要由位于OCC(控制中心)内的设备实现。 (2)联锁功能:响应来自ATS功能的命令,在随时满足安全准则的前提下,管理进路、道岔和信号的控制,将进路、轨道电路、道岔和信号的状态信息提供给ATS和ATC功能。联锁功能由分布在轨旁的设备来实现。 (3)列车检测功能:一般由轨道电路完成。 (4) ATC功能:在联锁功能的约束下,根据ATS的要求实现

列车运行的控制。ATC功能有三个子功能:ATP/ATO轨旁功能、ATP/ATO传输功能和ATP/ATO车载功能。ATP/ATO轨旁功能负责列车间隔和报文生成;ATP/ATO传输功能负责发送感应信号,它包括报文和ATC车载设备所需的其他数据;ATP/ATO车载功能负责列车的安全运营、列车自动驾驶,且给信号系统和司机提供接口。 (5)PTI功能:是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和接收各种数据,在特定的位置传给ATS,向ATS报告列车的识别信息、目的号码和乘务组号和列车位置数据,以优化列车运行。 二、ATC系统的水平等级 为确保行车安全和线路最大通过能力,根据国内外的运营经验,一般最大通过能力小于30对h的线路宜采用ATS和ATP 系统,实现行车指挥自动化及列车的超速防护。在最大通过能力较低的线路,行车指挥可采用以调度员人工控制为主的CTC(调度集中)系统。最大通过能力大于30 Xf /h的线路,应采用完整的ATC系统,实现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自动化。 ATO系统对节能、规范运行秩序、实现运行调整、提高运

全球环境问题综述

全球环境问题综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迅猛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千疮百孔,人类必须要意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来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升,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啦空前的物质文明。弹指一挥间,号角已经响彻了近两个世纪。如今,工业革命可谓江河日下,飞速发展,各类工厂遍布地球上的角角落落。但人类却在这号角声中正面临着从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那就是危及当今世界的十大环境问题,他们犹如一柄柄利剑悬在人类头上,令人不寒而栗,忧心如焚。主要表现在: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已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近五十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造成的。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6℃。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为活动。而事实上,据资料统计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可以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嘴严重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约20至30km处聚集了大量的无色、活泼的气体---臭氧,其中在约离地表25km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充当地球的保护伞,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由于臭氧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臭氧层很脆弱,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入平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毫米。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

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_陆化普_百度概要

第 15卷第 5期 2015年 10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 ol.15No.5 October 2015 文章编号:1009-6744(2015 05-0045-08中图分类号:U491.1文献标志码:A 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陆化普 *, 孙智源, 屈闻聪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北京 100084 摘要:大数据给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革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 从交通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交通大数据带来的问题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学建模方法等方面, 阐述了交通大数据给智能交通系统带来的变革 . 为了深入理解交通大数据的内涵, 分析交通大数据的产生背景, 提出了交通大数据的“ 6V ” 特征, 总结了智能交通系统中大数据的基本类型 . 面对交通大数据带来的数据安全、网络通信、计算效率和数据存储等诸多问题, 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思路 . 对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混合模型的意义 . 最后, 讨论了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 . 关键词:智能交通; 交通大数据; 数据驱动; 智能交通系统 Big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LU Hua-pu , SUN Zhi-yuan , QU Wen-cong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ig data bring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gnificant changes of ITS, which brought by traffic big data, are shown in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 of traffic big data, problems brought by traffic big data, and big-data-driven based mathematic model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eeply understand big data, the background and category of traffic big data are sketched, the “ 6V ”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big data are proposed, the basic types of traffic big data in ITS are summarized. Strategies and idea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raffic big data, namely, data security,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data storag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method of data driven model, and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hybrid model. Finally, system framework of ITS based on traffic big data is proposed. Key word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ffic big data; data 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数字城市 (Digital City 与智慧城市 (Smart Ctiy 接踵而来 .1998年 1月,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新世纪人类星球之认识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收稿日期:2015-02-04修回日期:2015-08-30录用日期:2015-09-09 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4BAG01B04-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408023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吴江返校经费课题 (2015WJ-B-02 .

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的思考

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修建日益迫切。本文从国内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的现状、特点出发,提出若干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建议,并阐述了对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相关问题的思考见解。 关键词:城市隧道;地下工程;发展;建议 0 引言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当前中国政府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中国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得到重视。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城市地下隧道开发利用的大国和强国。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开发利用城市隧道,对城市用地的节省,能源的节约,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城市污染的减轻,城市空间容量的扩大,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有重要作用。 1 隧道与地下工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由于人口的高度城市集中化,为缓解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压力,修建各种城市隧道和地下工程在世界各国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一般规模的城市,其煤气供应管道、排污、通信、电缆等必定是地下设施;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中型城市,除上述地下设施外,还同时发展了市区隧道交通、汽车地下线路及地下人行走道等的运输隧道;在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还有地下商场、地下文化娱乐设施、地下停车场及废物处置地等地下设施。据统计,在过去的30到40年间,人口超过50万的100多个城市修建或正要修建在地下运行的地铁、城市轨道或快速运输系统。[1]截止1999年,世界上约有70个城市建有地铁运输系统。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在大城市,隧道的修建日益迫切,城市隧道和地下工程在整个国家运输系统和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特点与现状 2.1 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发展特点 我国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城市地下隧道的机械化施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秦岭铁路隧道的修建过程中,引进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标志着我国铁路隧道结束了钻爆法施工“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二、困难地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耗竭、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区域性生态问题,由于其产生面广、影响深远,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 1.全球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地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全球环境管理行为效果的检查与监督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文献综述

XXX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 学院: 专业: 农业水利工程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 年3 月 3 日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作者:xxx 指导老师:xx 摘要: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尽管土壤学应用研究过去在保护水土资源、发展高效灌溉体系、提高作物生产的水分和养分利用率、改良土壤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全球土壤资源却继续承受着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种种压力。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策略。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环境;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土壤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现今土壤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使得工业三废、化学农药、不合理施用的化肥、有害的生物侵人土壤,并且不断积累,引起土壤结构、组成、功能的变化,降低土壤能力,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并在植物中累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并最终影响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 土壤污染目前呈现如下特点: (1)污染面积增加明显,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由局部趋向连续分布; (2)污染物种类增加,复合污染的特点日益突出; (3)污染物含量呈增加趋势,在一些传统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镉超过国家二类土壤标准的面积达35.9%,超过国家一类土壤标准的面积竟达89.4%,且部分污染物来源尚未查清; (4)城市土壤污染严重,我国西南某城市土壤中汞含量已超过国家标准100倍,在东北某城市的工厂废弃地,土壤镉、铅含量也严重超标达数百倍。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城市土壤仍无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只能借用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