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春秋执政卿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春秋执政卿 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

春秋执政卿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梁枢导言一对于春秋执政卿,罕有研究者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相联结。
这是为什么呢?春秋时期执政卿的主业为朝政而非著书立说,虽然他们是延续500年的时代精英,但其思想仅仅散见于执政实践之中,缺乏系统性的论述。
这使得历来的研究者对之缺乏关注,更难将其与轴心时代的文化主体联结起来,看作一个总体。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历史的“不在意”成为一种弥漫于儒学研究中的思维惯习。
我们只在意思想,在意用“哲学儒学”的方式建构思想,而不在意这些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的,为什么而来。
思想与思想者剥离,对话性与主体性被“过滤”,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不在场”,甚至要求被“清场”。
显然,在这样的语境下,春秋执政卿与文化主潮的关系问题是很难形成“问题”的。
很多学者认为,轴心突破是由以孔墨老为代表的士来完成的。
先秦时期的士特指“游士”。
由这个“游”字,大家格外地强调了士作为文化主体的唯一性。
认为有资格于轴心突破中担起中国文化主体的人,一定要像士那样,从“固定在封建关系之中而各有职事”中“游”离出来。
只有游离出来,才有可能发展出“一个更高的精神凭藉可恃以批评政治社会、抗礼王侯。
”“这种精神凭籍,即所谓‘道’”。
换言之,“各有职事”是轴心突破的障碍。
“各有职事”的执政卿就这样被排斥在主体之外了。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春秋执政卿被忽视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礼是三代文化遗产的总称,三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价值基本都系于礼之上。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春秋以降,所有的“大事”都与礼的破坏有关。
而对这些大事最“身临其境”的,正是各国的执政卿,他们对这些大事最先发声。
处于危机中的礼,其重要性空前而集中地表现出来。
这一情势,决定了一个安于职事的卿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的时代。
阐发礼的价值与意义,尊重、维护发扬礼所代表的文化之结构、秩序、伦理。
这是执政卿们的宿命。
礼是春秋时代所有重要观念的落脚之处,这是学界的一个共识。
而在这些构成后来儒学产生之思想根源的观念背后,无一例外地闪现着执政卿的身影。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孔子春秋全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合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在朝鲜、日本、越南甚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儒家代表人物春秋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春秋时期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
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汲,是孔子的孙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生平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解析

很多人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太了解,今天就把春秋政治史大致的脉络梳理一下。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孔子死后3年即周平王元年,整整295年的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划分是后世为研究学习历史方便而人为划分的,其时当时的社会并未发生王朝更迭或历史大事件,天下大势依然是周天子名义上统领并分封诸侯的模式,只不过周王室衰微无力统领诸侯,天下诸侯矛盾重重,政治秩序混乱,部分诸侯崛起后出来接替天子维持政治秩序,也就是霸主政治,由原来西周天子统领天下诸侯转向霸主维持中原各国政治秩序的局面。
那么这一时期为何叫春秋呢,还有后来为何叫战国呢?因为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其时当时各国官方记载历史都叫《春秋》,只不过其他各国的《春秋》在秦始皇时期大量烧毁,而鲁国编纂的《春秋》后来有孔子整理编纂,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很多而大量的流向民间才得以流传。
孔子整理的《春秋》是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81年的鲁国以及当时天下各诸侯的历史,而后世对这段历史划分与孔子的《春秋》大部分时间是重叠的,所以这一历史时期后世称之为《春秋》。
而从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因为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图强相互兼并,最后角逐为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混战、你争我夺,逐步走向统一,周天子完全成为摆设,甚至到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灭。
这一历史时期被后是称之为战国时期。
说完春秋时代是怎么划分的,那么春秋时代的政治概况如何呢?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周王室实力衰微而无力协调、征伐并统领各诸侯国,一时间天下权利真空,诸侯国之间开始出现相互征伐,政治秩序混乱,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诸侯国出来维持中原各国的政治秩序。
此时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什么是霸主政治呢?就是指表面上尊奉周天子,实际权力上代表天子协调、征伐、统领各诸侯国,以维持政治秩序。
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其中尤以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领天下的成就。
其中非常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就是号称“汉代循吏第一人”景武之际的蜀郡郡守文翁。
东汉班固《汉书》卷89《循吏传》第59首列文翁传,同一列传中,还有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西汉著名循吏的传记位于其后。
传文以精炼简洁的文字,侧重记载了文翁入蜀后不同凡响的事迹: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诱进之。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文/彭邦本(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彭蕴希(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中这段史实记载,就是中国古代名垂青史的“文翁化蜀”佳谈的由来。
关于文翁入蜀为郡守的时间,东晋蜀中本土历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孝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
” 而上引《汉书•循吏传》明谓文翁入蜀在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末年,并于《汉书•地理志》再次确切地指出“景、武间文翁为蜀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春秋执政卿作者:胡发贵《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1日 16版)孔子“信而好古”,对历史、对传统、对先贤,抱有深深的温情。
史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史记》卷六十一),而对于近世涌现的众多杰出的政治精英,活跃于春秋各国政坛的执政卿大夫,孔子更是怀有极大的敬意。
史称他“严事”,即特别礼敬臧文仲、柳下惠、蘧伯玉、晏子、郑子产等人。
他夸子产为“古之遗爱”,誉叔向为“古之遗直”,赞蘧伯玉、柳下惠为“贤者”。
孔子之所以如此喜爱、倾心于春秋这些执政卿,要因正在于他们创造性的思想建树,深深触动了孔子心弦,使夫子不仅“好”之,而且“敏以求之”,并在“接着说”的思想传承中,金声玉振,构建起中国古代“轴心时期”的精神高峰。
一春秋时期的执政卿们在政治实践中,仰观俯察,对三代以来的思想传统进行了新的解读,并掀起了一股袪魅天命鬼神的思想大潮。
其间有三大主线:一是近人而远鬼神,更为关注人间现实。
如郑子产所宣示的,“天道远,人道迩”。
二是客观理性地看待自然异象,如郑子产、晏子都淡视彗星天象,反对用瓘斝玉瓒等来祭祀,认为此类之举“无益也,只取诬焉”。
柳下惠拒绝祭祀鲁东门之外的海鸟“爰居”,也体现了这一自然主义精神。
三是倡导“吉凶由人”,人为世间的真正主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臧文仲反对杀“巫尫”求雨,他认为人间的祸福取决于人自身的行为,而不在于讨好鬼神。
晏子也认为,齐侯欲杀“祝固史嚚”来治自己的疥疮,是错误的,因为去除祸害的关键不是要去献媚神灵,而应当是去“修德”,即力行德政,造福人民,“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春秋智者们的这类见解,深得孔子之同然。
他着意汲取并发扬了其间的“吉凶由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了“为仁由己”的理性主义人本哲学。
其大端一是强调亲“人道”而“远天道”。
揆之《论语》,“天”“天命”和“命”等词,约只出现二十次,而“仁”则多达一百余次。
此亦诚如庄子所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史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弟子们很少听到孔子讲“怪力乱神”,以及“性命、天道”之类的神秘的东西。
二是责疑、批判“怪力乱神”。
古人相信,占卜用龟,越大越神。
当时鲁国的重臣臧文仲就迷信龟卜,他在家里养着一只大龟,并还为之修建了一个豪华住所。
孔子认为臧文仲的做法是不智的,实际上是批评他迷信鬼神的不当。
孔子病重时,子路请求以祈祷来祛病,遭孔子婉言谢绝。
相反,孔子对那些不信鬼神的行为,则大加表扬。
据《左传》哀公六年载,楚昭王病重时,不以祭神来治病,孔子听说后,夸赞他“知大道”,即肯定这是一种明智而正确的行为。
这一观念,无疑秉承了春秋智者“妖由人兴”,即从人身来探求社会万象之因的人文诉求。
三是高度肯定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此“人”与“道”相对中,作为一种法则与政治正义象征的“道”是客体,而人是能捍卫、弘扬“道”的积极主体。
这种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文中的“弘道”与“能”字,既赋予了人任重道远的道义责任,又大大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孔子还以“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的形象比喻,凸显人绝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主体,人是能够自由而主动的选择,实即是能有所作为的。
由此孔子坚信“为仁由己”。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所谓“为仁由己”,实质上即是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此孔子信心满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这里洋溢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人的圆满自足性,决定了他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来成全自己、实现自己,而不必求诸于外在力量,自然更不必祈祷于天命鬼神。
孔子的“为仁由己”人本主义哲学,淋漓地发挥了春秋智者的“吉凶由人”的人学思绪,大大凸显了其间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人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天地间的至尊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揆诸文献,“仁”也是春秋执政卿关注的话题之一,如《左传》中“仁”字凡33见,《国语》中24见。
其要义,一是对人的关爱。
如“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以及“仁,文之爱也”等,都揭示了仁意中的人道关切。
二是同情人的悲悯情怀。
如“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乘人之约,非仁也”等,则流露了对人不幸处境应有的同理心和恻隐之情。
三是孝亲,“爱亲之谓仁”,其实质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忠诚,即所谓“不背本,仁也”。
《国语》载,晋献公死,舅犯反对公子重耳趁乱回国争夺君位,“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可见孝尊父母是其时仁的通义和共识。
四是仁被视为兼纳众善的美德,“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左传》襄公七年)。
文中所谓“参和”,即融汇德、正、直三种品德,显然,仁是一种包容性的、集成性的大德。
孔子对春秋智者的仁学实践和思想,十分熟悉。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孔子之言:“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
’”史称郑子产和孔子关系亲密,“如兄弟”一般,而子产“为人仁爱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仁人”,所以孔子盛赞他为“古之遗爱”。
孔子思旧推新,创造性地发展了春秋智者的仁学观念。
首先是弘扬了“仁”的人道情怀,鲜明而清晰地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并突出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命尊严的绝对维护。
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
同时,孔子也着力强调仁者爱人的普遍性,“泛爱众而亲仁”,即仁者应爱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血亲故旧,而“博施济众”,也是孔子的仁爱理想。
其次是突出了仁的全德之意。
孔子发展了春秋智者的“参和为仁”思想,强调仁是众德之母,兼摄一切美德。
如孔子坚信,仁涵括“恭、宽、信、敏、惠”五德,可见仁德的包容性。
又如“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之类说法,也折射了仁为含德之德的特性。
仁的这种母体化,或者说全德化,显然表现了孔子不再将仁只看成一种普通的常德,而是一种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根本性的美德。
再次是突出了仁的至德之意。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里,仁不仅是一种兼蓄并容的全德,更是一种至纯至臻的大德。
在孔子的品德、人格谱系中,仁仅次于圣,但远高于其他诸品。
楚国令尹子文,屡次罢官,但毫无怨色,孔子认为虽他算得上忠,但还够不上仁。
春秋时有名的贤人陈文子宁肯放弃富贵,也不愿住在弑君之国。
孔子依然认为他算得上清高,但也谈不上“仁”。
孔子诸多弟子中,子路善军事,冉求能理政,公西赤擅外交,但孔子认为他们都远未及“仁”,唯有箪食瓢饮的颜渊可称“仁”。
孔子非常崇尚的殷商名臣微子、箕子、比干,也被称许为仁者。
这种仅次于圣的仁之理解,无疑赋予了仁极高的价值内涵,也将仁从普通一德拔高为高山仰止的不朽之称。
最后,仁还被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信仰,是一种终极性的价值依归,“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也是一种绝对的价值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守正推新,传承了春秋执政卿仁学观念中的人道情怀和美德认知,又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将“爱亲之仁”提升到“爱人之仁”的新境界,形成了意蕴隽永的孔门仁学。
三春秋智者生当“季世”,纷纷以“救世”自期,在治国理政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其间最为主要的当属“德政”,以德治国思想,也可以说这是当时各国智者的一种共识。
如郑国子产提出“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周大臣富辰则倡导“太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德政”的要义与“威刑”相对,是一种崇尚仁爱宽厚,反对暴力冷酷的政治,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张民权,约君权,主张敬民、爱民、养民。
敬民者,以民为本。
春秋智者认为民是天地间的主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鲁桓公六年)。
君是为民而设的,“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民既然是终极性的存在,又岂能不敬民?正如陈国大夫逢滑所说:“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
……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鲁哀公元年)爱民者,以民为心,即所谓“仁民”“恤民”和“视民如伤”。
晏子揭露和抨击“踊贵而屦贱”,正体现了这一爱民意蕴。
养民者,以利民为鹄的,其表现为重视民生,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头等重要三事。
要求统治者应“贬食省用”,自奉严,待民宽,轻徭薄赋。
总之,德政以利民为要,诚如邾国统治者邾子所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孔子对春秋时期为政以德思想十分关注。
如郑子产死前有遗言,主张为政应宽猛相济,“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对此非常赞赏,“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当然,孔子不仅仅赞扬子产的宽严相济论,更着意弘扬了春秋智者的上述德政思想,宣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显然孔子认为“为政以德”,是治理国家的要津。
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德政是最好的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倡导的德政是德主(道之以德)礼辅(齐之以礼),或者说以德为本,以礼为用,重视社会秩序,尤其是蕴含“和”之精神的文明秩序的构建与巩固。
这是对春秋智者“德政”思想的一大发展。
而在德政的内容上,孔子也丰富了春秋智者敬民、爱民、养民说。
主张惠民优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要求轻徭薄赋,施恩要厚,用民力应平,租税要轻。
主张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本质是要求保障“百姓”和“民”的基本生活。
主张社会诚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综观《论语》,孔子要求治人者“敬事而信”,实有提醒其对人民的承诺和责任,不能凭恃权力而任性、而出尔反尔。
主张“富而后教”。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表达出人民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所谓“足食、足兵”后,孔子则要求“教之”,这也是孔子所期待的“为政以德”的一大要素。
要之,孔子传承了春秋德政的爱民思想,并大为凸显了其间的仁者精神,使“爱人”成为德政的灵魂,德主礼辅成为儒家德政的鲜明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