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者可能对灌肠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
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肠道穿孔,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措施,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肠道穿孔
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肠道感染
根据丢失电解质的种类和程度,适当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氯化钠等。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的婴幼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其他禁忌症
如严重的心肺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腹膜刺激征等,应视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的禁忌症。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短,尚未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肠套叠早期
年龄在1-2岁的婴幼儿,由于肠壁柔嫩,容易发生肠套叠,此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
年龄因素
对于回盲型和结肠型肠套叠,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较好。
肠套叠类型
适应症
禁忌症
肠套叠时间过长
电解质紊乱
立即停止灌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过敏反应
并发症处理方法
06
CHAPTER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
利用先进的超声设备和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探索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拓展适应症范围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小儿外科、消化内科等的合作,共同推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摘要】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的过程、规律。
方法通过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通过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观察小儿肠套叠治疗情况。
结果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比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方法简单、准确,易于操作,同时免除X线造射,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及术后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危险,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水压灌肠肠套叠同心圆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属于卫生部研推项目之一,现将我院应用B超诊断仪诊断治疗的12例肠套叠患儿的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次汇总的1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6例,女6例,年龄为4个月-1.5岁。
手术2例(1例为回回套又套入结肠,复位无效,采用手术治疗。
另1例放射诊断为肠梗阻,故改用手术治疗),水压灌肠治疗10例。
12例患儿发病史均为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粘液血便1-3天。
腹部检查较柔软,但膨胀,有5例可触及直径约为3cm的肿块。
另2例未见明显肿块,指肛诊除1例外,均为粘液血便。
B超检查所用的仪器为GE公司的LOGIQ400,VIVID-7,探头频率为3.5 Mhz。
检查方式:患儿取仰卧位,在腹部作横向、斜向连续扫查,在右下腹及上腹结肠肝曲部位均未见肠套叠所致的同心圆或靶环图像。
纵向检查呈“套筒”块影,大小不一,最大者约5cm×3cm,同心圆的上段肠管呈扩张、积气、积液等。
最初3例为验证B超诊断的准确性,推腹部平片后,x线诊断2例为肠套叠,1例为肠梗阻(此例患儿同时患腹股沟斜疝),故采用手术探查、复位,手术确证为肠套叠,验证了B超诊断的准确性。
B超诊断明确后,即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治疗,将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
空气灌肠及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临麗擁1例肺结节患者在时钟定位法早期出现定位失误,被切除肺组织内未找到病灶,之后补做肺叶切除术成功。
2.2术后结局40例患者未发生术中死亡,术后2周有3例患者出现痰中带血,术后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后好转;术后1例患者出现持续漏气现象,遂延迟拔管>1周;1例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非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痊愈;手术后第4周1例患者发生胸痛,需镇痛缓解,1例患者出现顽固性干咳。
3讨论肺结节腔镜治疗中如何精确定位是胸外科的技术瓶颈。
肺结节腔镜术前CT引导下弹簧圈经皮肺穿刺或hook-wire定位是目前相对有效的肺内病灶定位方式,这些定位方式理论上较为简单、有效,但hook-wire在应用时有脱落风险,并且术前CT 定位具有一定创伤性,由于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临床应用和推广效果不佳叫近几年医院腔镜肺外科总结手术经验摸索出一套腔镜术中更为简单、实用的肺结节定位方式,临床实践证实应用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时钟定位法在肺结节腔镜治疗中定位准确率为97.50%,且40例患者未发生术中、术后死亡或严重并发症,表明时钟定位法在肺结节腔镜治疗定位准确率较高,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结局。
本研究中存在1例肺结节患者在时钟定位法早期出现定位失误,被切除肺组织内未找到病灶,之后补做肺叶切除术成功。
分析失误的原因在于,肺结节定位前未考虑到气胸后肺萎陷的因素,造成胸CT下原先定位在钟表盘上8、9点钟方向的病灶顺时针转向12点钟方向;也可能为左肺上叶前段深处和后段病灶辨认错误,或右肺上叶前段与中段、后段病灶混淆。
因此,在腔镜手术肺结节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到肺萎陷的可能,这种肺萎陷临床表现为轻微的向心旋转性收缩,进行钟表盘定位时可将患者前、后靠近前肋和后肋方向的肺组织稍微向内旋转,使胸部CT下2~5点钟方向的病灶逆时针旋转至12点钟方向,而7~10点钟的病灶J帧时针旋转至12点钟方向,这种旋转对于2~8点钟远离12点钟方向的周围病灶更为有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肠套叠水灌肠

• 腹部对包块横切扫描,见到“同心圆”或 “靶环”影像, • 纵切见到“套筒”影像,即可诊断为肠套 叠
水压灌肠复位过程中声像图变化
• 套头逆向移动,由大变小最后复位杯口”状图像。 • 套叠块影呈现“半岛”征,最后通过回盲 瓣而消失,进入回肠。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婴幼 儿肠套叠
优点
• 复位准确性高, • 无创伤,避免了x线损害 • B超监视下动态追踪复位全过程影像清晰, 复位标准明确,更安全。 • 水压灌肠即便出现肠穿孔,NaCl溶液无刺 激,救治率高。 • 操作简便,易掌握,器材简单
禁忌证
• 严重腹胀或有腹膜炎表现者 • 全身情况不良,高烧、休克情况者; • 复位压力已达14.67kpa复位失败者。
复位成功后的声像图特点
• 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 肠水肿明显,横切面呈“铜钱”样改变。 可见液体流动,小肠充水
水压灌肠复位后小肠充水,呈蜂 窝样低回声区
蟹爪样(回盲瓣)
图1 肠套叠的“同心圆征” 图2 灌肠过程中的“半岛征” 图3肠管退出 后回盲瓣水肿呈“八字形”
• • • •
仰卧位 肛门插入16号F0ley氏导尿管约4—6cm深 气囊内注水20—30ml 将T 型管一端接 Foley ,侧管接水压计监视 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 • 超声监视下,注射器将37-40的等渗盐水匀 速推入肠内
• 注水压力不超过90-110mmHg, • 注水量300-1000ml,注水量约50一 100mL/kg, • 超声监视注水肠管及套头的变化。套叠包 块消失、回肠进水、注水压力下降( <40 mmHg以下),说明复位成功
小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小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6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结果58例患儿一次性复位治疗成功例,成功率为96.7%,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6~18个月,所有患儿健康,无复发。
结论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效果显著,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安全等特点,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标签:小儿;肠套叠;B超;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占肠梗阻15%~20%,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的儿童,且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患儿死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60例,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便血等,且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儿科学》相关标准[1],并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男41例,女19岁,年龄3个月~5岁,并以4~10个月患儿最为常见,平均年龄(11.2±4.3)个月,所有患儿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48h以内,其中以便血就诊患儿34例,以哭闹、腹痛或呕吐就诊患儿26例。
1.2方法对所有患儿均行水压灌肠治疗,且所有患儿均符合水压灌肠适应症。
治疗前避免患儿哭闹不安不能配合治疗,均给予人工冬眠,方法为常规肌注苯巴比妥(3~5 mg/Kg)、阿托品(0.1~0.2 mg/Kg);使患儿平卧并保持头部偏向一侧,自肛门插入Foley管,并向Foley管注入30 mL的0.9%氯化钠溶液(37℃),而后阻塞肛门,做好固定。
Foley管接三通接管,一端接去掉气囊的血压计,另一端接50 mL注射器,在B超的监视下匀速推入0.9%氯化钠溶液,复位常用压力保持≤100 mmHg,注入量≤700 mL,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压力逐渐增大,此时B超下可看到靶环征逐渐沿结肠缓慢后退,同时扫查肝肾隐窝、盆腔有无积液变化,直至靶环征最终消失于回盲肠部,并可见液体进入小肠,B超可见类”葡萄串”影响,表示复位成功,此时可缓慢放水,并退出Foley管。
实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G a n s u M e d i c l f J o u m  ̄ 。 2 0 1 4 。 V d . 3 3 。 N o . 7
・
5 41・
治疗 。当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 、 患者存在严重
的颅 内高压 及脑 疝 危 险的 时候 则要 积极 复查 颅 脑
简单 , 不会对脑皮质造 成较大 的损 伤 , 能有效促进深 部核 团损伤缓解 , 以此促进 患者快 速恢 复 , 尤其是对 于存在 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者年龄较大 的患者具有 良
好 的适 用性 。但 由于不 同患者的体质状况各不相同 , 在置管过程 中容易发生置管位置不准确 , 需要 较长时 间的引流 , 且引流管容易发生折叠 、 弯曲 、 堵塞 、 脱管 等, 并且减压效果 比较 缓慢 , 容 易继发 感染 和再出血 等【 。本研究表明 , 双侧脑室外 引流 , 具有更好的临床 效果 , 可能与 引流更加充分 、 更能有效地降低颅 内压 、 减少神经损伤等有关 。 目前常用 的手 术方法主要有 以下三种类型 : ( 1 )
C T , 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引流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 其 治疗 目的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是快速将
者治疗过程 中必须要灵活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 脑室 出血量 、 脑积水情况 、 有无脑室铸型及第三 、 四脑室情 况、 脑室 内血肿是否充填室间孔 ) 和体质状况( 临床表
血肿清 除 ,以此使血肿对周 围脑组织 的压迫得 以解
现、 发病时间、 年龄、 合并疾病 ) 等情况综合分析 , 从而 采取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
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 的方式 ,对我院 2 0 1 1 年1 O 月至 2 0 1 2 年1 0 月期间诊治的 6 6例脑室 出血并发梗 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结 果显示 , 本组患者经不 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取得 了良 好的临床效果 , 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