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2需求层次论 1)生理需求(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医等) 2)安全需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 3)社交需求(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 4)尊重需求(自尊、他尊与权力欲) 5)自我实现需求(最高等级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各个层次需求分别由低到高发展,发展到较高需求时,低层
次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作用降低。 该理论下认为,需求层次越低,社会保险作用越大。当前的社会保险需求
层次已触及到第三层次,如护理保险制度中关于情感、归属的需求满足。
Page 6
2.1.3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初出现于英国,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1920年)出版为标志,
与1926年、1928年出版的《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构成福利经济学体 系的三部代表作。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庇古从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 提出了最优收入分配学说,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收入均等化。 庇古认为在福利和国民收入分配决定因素方面:“一,国民收入的大小; 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因而,其基于货币边际效用的差异, 主张“收入均等化”以提升整体社会福利的思想。
文件
对象
《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伤残和死亡待遇 作了规定
《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 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 施的指示》
扩大公费医疗范围
1955年4月26日
国务院
1955年12月29日 国务院
《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 《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 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
行劳动保险制度”。1950年5月通过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救济目的、 范围、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规定。 1)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保险法律,确立了适用于全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条例。 《条例》规定了保险费的征集、保管、支配标准及管理、监督。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发展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实施的对象是。
2.英国的旧《济贫法》颁布于年,又称;新《济贫法》颁布于年。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采纳了中的许多政策主张,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成为了第一个“福利国家”。
3.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是国颁布的。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
5.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年。
三、单项选择题1.最早使用社会保障social secureity 这个词是在(A)A 1935年B 1941年C 1834年D 1835年2.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 “投保资助”B “国家保险”C “福利国家”D “储蓄保险”3.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 庇古B 凯恩斯C 贝弗里奇D 罗宾逊夫人4.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 《社会保障法》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 《社会保险暂行条例》5.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 旧《济贫法》B 新《济贫法》C 《公共健康法》D 《退休金法》6.最早由国家立法实行济贫事业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法国7. 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是A 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障法典》B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C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 1941年国际劳工组织《大西洋宪章》8.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是A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B英国的《国民保险法》 C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四、多项选择题:1.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三大原则是A普遍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全面保障原则 D福利性原则2.德国在十九世纪颁布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世界上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法律包括A国民保险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事故保险法 D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国家全体社会成员2.1601 《伊丽莎白济贫法》 1834年《贝弗里奇报告》3.德疾病社会保险法4.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5.德美6.1917三、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 B7. C8.B四、多项选择题:1.ABC2.BCD3.ABCD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充实阶段调整阶段各阶段的标志:萌芽阶段(1601-1882年)——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发展阶段(1883-1944年)——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充实阶段(1945-1972年)——《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被工党采纳调整阶段(1973年至今)资本主义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英国1979年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1)无法制约束,并非固定经常的措施;(2)所提供的救助是一种恩赐行为;(3)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自然经济条件下是家庭保障,靠的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渡过难关;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下,出现两极分化,政府采取措施;在手工生产时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也有家庭承担。
3、促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与工人运动兴起技术条件:社会互助组织及商业保险的产生4、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1)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等提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保险,缓解劳资矛盾。
(2)福利经济学理论(1920年英庇古提出,认为收入均等化,即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转移就是主张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给给穷人。
):社会的福利岁国民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福利随收入的均等化而增大。
(3)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增加有效需求。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对英国设计“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
还提出了六项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A、萌芽阶段产生日期:封建社会晚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发展5、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创造了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集资、互助互济的全新的保障遭遇风险人群基本生活的组织模式。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或者说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在
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涵 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 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其产生的根源 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 遭遇困难时希望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 这种社会连带思想,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 随处可见。
“赈济”,即是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 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 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
“养恤”是指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 的一种制度。一般包括提供栖身场所和 施给粥食,发放寒衣、医药等内容。
“蠲缓”是一种国家减免灾民赋税的一 种政策。即灾害发生后,国家为了让百 姓尽快恢复生产,所采取的对灾区农民 免征徭役的政策。
.
第2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19世纪末,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 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社会改良 思潮兴起,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一些学者主张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 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 统治。
(1) 大同社会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选 贤任能。
(2) 在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共 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
(3) 在生产上则是人人尽力劳动,所有的 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
大同理想的社会保障内容如此之丰富和翔实, 恰好说明了人类一直将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作为 理想在苦苦追求着。
社会保障理论

2
金字塔形
哑铃型 (最不稳定)
返回
3.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结构, 防止社会分裂的重要制度.
社会控制理论
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通过某种方式和 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 2 社会控制的目标是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稳定
信仰、意识形态、利益冲突、 贫困、社会不公等
社会控制理论
组织 控制
制度 控制 心理 控制
2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返回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 我2 实 现
较强的 文化 和能力
生 理
物质 保证
安 全
良好的 社会 环境
社 交
自身 素质 人际 关系
尊 重
个人 资本 社会 声望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社会保障为满足人的需要提供了条件
物质保障 社会公平 良好的卫生和教育 发展机会
2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基础
2
❤一、社会结构理论
❤二、社会控制理论 ❤三、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如经济结构角度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部分
ss
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荒救济
– 防灾:重视农业与仓储建设。 – 避免人祸:墨子“非攻、兼爱”。 – 临时赈济:散财发粟。“立鄙食以守路” – 平籴与同籴
就业保障:管仲“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轻徭薄赋,裕民富国
– 灾祸战乱——生存危机——百姓起义——动摇统治——朝代更迭
先秦民论:安民、抚民思想
– 对民在政治中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神是决定一切的,民是神
的从属品;二,神、民结合,由民情见神意,神依民情定存亡;三,政在得民, 民的背向决定着政治兴败。
在夏商统治者眼中,民的动向虽不可忽视,如盘庚提出过“重我民(常饩 制)”思想,但指导思想是放在了神上。《尚书· 盘庚》
张载:主张救灾恤患,同时提出敬老慈幼、扶贫济困愿望。 孙中山:进化之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
【案例】社仓始于隋代,《隋书•长孙平传》载:“开皇三年……奏令民 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南宋朱 熹大力倡导社仓,并订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明、清时期,社仓也 很盛行,而且由朝廷官府出面组织,如《明史》载:弘治中,江西巡抚 林俊上书请建常平仓和社仓。明嘉靖八年,乃令各抚、按设社仓。以20 至30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有义行者1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1人为社正, 能书算者1人为社副。每户按出谷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户每年出 谷1至4斗,每斗外加损耗5合。遇灾荒年,上户需借谷者,可酌情贷之, 有收成后还仓;中、下户需借谷者,可酌情赈给,不必还仓。
– 基本内涵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
表述,可以称之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 就其产生的根源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遭遇困难时希望
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
社会连带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社会诞生时,互助互济思想就存在于血缘共同体 中,此后,又扩大为地域共同体或职域共同体的互助互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国家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形式,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成为国家不可推卸的责 任。但是,国家承担责任不等于国家全额负担,于是,逐渐形成了由国家出面,组 织社会成员通过缴纳保险费来建立共同保险基金,帮助遭遇风险者抵御风险的社会 保障格局,其出发点便是社会连带思想。
(四)仓储后备论
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也是 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 想。
根据仓储后备论,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 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仓储后备的目的在
于救灾,避免灾荒之年百姓无法生存而铤而走险,维护社会稳定。
康有为的《大同书》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还描绘了有关养老
院、教育与医疗福利,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民有、民治、民享 )
民生:人民生活、社会生存、国家生计、群众生命
– 两大纲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大同社会论
(三)社会互助论
社会互助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
新教伦理:既是资本主义的动力,也是慈善事业与社会责任观念的重要支持者。新 教信仰中所具有的禁欲主义,并不反对财富的累积,而是主张为了个人或社群的需 要而行之财富的合理的与有效 的使用,也就是在伦理上为上帝所许可,花费在有必 要与有用的事情上。努力工作所指的也并不只是在工厂里的努力工作,而是致力于 慈善事业。
宗教慈善行为,逐渐演变成社会慈善事业,即使在现代社会,慈善事业也是社会保
障制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先秦安民、抚民思想和社会保障思想 大同社会论 社会互助论 仓储后备论 社会救济论
(一)早期安民、抚民思想
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公例(公天下——家天下)
(一)人道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主义、民主、平等和人权等
口号,为社会应对其成员的生存权利负有责任的观点提供了文化基础。
所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 德。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弘扬人道思想。
时至今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早已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享受社会保障
助、人人平等和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论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 社会的不平等,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 现代社会保障思想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
1、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社会思想的主要之点是把政治社会当作一个功能互补的体系来分析。他认为,立法不是
摩尔的理想社会主要基于对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优化的制度安排。摩尔理想社 会的构思可以说涉及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各部分,可见社会保障在社会和谐中的主要 作用。
3、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在书中,他描绘了一个政治民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全民所有、 由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消费、没有贫富对立、实行按需分配的社会。
在太阳城内,三大差别都已消失,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保障,社会
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助关系,等等。
4、摩莱里的“自然法典”
在书中,摩莱里用理性原则来论证未来社会,并从理性与正义出发,斥责资本主义
私有制度是万恶之源,只有财产公有才合乎社会公正。
提出了用法律条文来规定社会准则,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准 则:一是财产公有,除直接用于消费和生产的东西外,一切不得私有;二是人人有 工作,人人依靠社会养;三是每个公民都要依其能力和条件来促进公益的增长。
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集体。①它统一于相互依赖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一个由社
会分工形成的功能等级系统;国家由哲学家和伟人统治,军人负责保卫国家,劳动者从事农工 生产,每个人都向社会做出最佳贡献,则社会整体将获最大利益;②它统一于消弭阶级对抗的 社会秩序的需要,是一个实行财产公有及全面管制的极权专制体系;③它统一于使人人过有德 的良善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崇尚知识与道德教育目标的“圣哲之王”的贤人政制。在理想国里, 财产公有,内部无纷争,没有暴力,无贫富差距,男女平等,官员廉洁奉公,人们和平相处。
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现代社会保障思想
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
(三)生存权思想
所谓生存权,是指社会中的任何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当
一个人不论任何原因陷入贫困、发生生存危机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
助以维持生存的权利。生存权的确立要求政府和社会应尽可能保障社会成 员的生存,这是人权的基础。
社会连带思想是社会保险立法的理念 。
(五)宗教与慈善思想
古代基督教的慈善事业,主要是对于基督徒中的贫困者的关怀照顾,或者是基督徒 社群之内的相互扶助。
4世纪起,由于信徒的快速成长和教区制的成立,照顾教区内的穷人成为教会的责任, 并且由各地主教所督导。
8世纪开始课征教税以后,则将教会收入分为四等份,分别用于维持教区、堂区、教 堂维持以及穷人和鳏寡孤独的照顾。
(五)社会救济论
古代中国有关社会救济方面的思想很丰富,包括:
– 赈济说,即是主张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
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 思想。如宋代《救荒全法》。
– 调粟说,主张移民就食,移食就民和平籴,即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对丰收和遭灾
2、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在摩尔看来,社会秩序问题并非一个政治和法律的问题。他的乌托邦社会中的居民 很少有法律设施,却生活得很自在很安全。
摩尔主张彻底变革社会经济体系,尤其是要废除私有制,因为私有制导致社会的两 极分化,产生孕育罪恶的贫困。
摩尔详细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①那里没有私有财产;②生产由社会统一组织和 指挥;③消费分配以个人需要为原则;④建立公共食堂,采取共进餐制;⑤实行免 费医疗;⑥尊老爱幼;⑦统治者由民主选举产生;⑧人们通过劳动自由自在地发展 自己、没有争斗及违法行为,所有人宛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
的不同地域间进行粮食的调拨或移民,使灾民的生活得到保障。
– 养恤说,主张对灾民实行施粥、居养、赎子、发放寒衣、医药帮助等,以安置
是有余力余财者帮助无劳动能力或贫困或遭灾的社会成员避免生存危机的社会思想。
墨子:兼爱交利。“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如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于吉:《太平经》 “智者当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 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思想渊源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源流
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
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源流
人道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生存权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 宗教与慈善思想
成了国民的一项基本权益,而人道主义仍然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根本 的道德源泉。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理想社会或国度的描述,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