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牡丹亭》中春香形象研究

---------------------------------------------------------------范文最新推荐------------------------------------------------------ 《牡丹亭》中春香形象研究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的五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精品,剧中春香的形象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入分析春香在剧中的形象。
总的来说,春香形象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天性自然和大胆反叛两个方面,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她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她的形象不仅彰显了汤显祖“以情反礼”的思想,而且衬托了杜丽娘娴静文雅的大家闺秀形象;在舞台演出中,春香调节了沉闷的气氛,使整个舞台充满生气。
6732关键词:《牡丹亭》;春香;形象The Research of Chunxiang's Image in The Peony Pavilion1 / 7Abstract: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was included in Chinese five most famous dramas, is one of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in history, in which Chunxiang's image can not be substituted. Through reading the text carefully, analysis the image features of Chunxiang. All in all, Chunxiang's unique image is mainly natural and bold rebel two aspects; Chunxiang's life environment and growth experience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er character; Chunxiang is not only another embodiment of Tang Xianzu’s idea, but also makes Du Liniang’s image more perfect.In terms of the stage, Chunxiang adjusted the oppressive atmosphere and makes the whole stage full of vitality.Keywords: The Peony Pavilion; Chunxiang; Image Feature前言---------------------------------------------------------------范文最新推荐------------------------------------------------------《牡丹亭》中的春香不仅性格单纯率真,而且她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反抗意识。
《牡丹亭》人物形象与性格浅析

《牡丹亭》人物形象与性格浅析一生一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生死相随。
生不得相爱,死亦要相随。
《牡丹亭》这个故事充分的展示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对自由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声有力的反抗。
本文着重分析杜丽娘与侍女春香的形象与性格。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分析,反应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被抑制的自由精神,从而凸显女性需要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解放的迫切性。
标签:《牡丹亭》杜丽娘春香性格在我国古代,曾创作出许多歌颂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和婚姻自由的文学作品。
《牡丹亭》当属其中最为优秀的戏剧作品之一。
所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虽算得上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但是却把这种相爱由现实生活中邂逅相遇转变为梦中相恋。
而因这一个梦,并决定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
一、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核心人物,汤显祖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着重描写她是如何追求幸福,反抗封建礼教的。
并且以一个温顺少女,名门之秀的形象出现,故事突出了这种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
父母要求她做一个三从四德的淑女,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
”她便偏要追求真爱,因个“他年若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而香魂陨落。
1、生前的形象。
太守之独生女,年十六。
因游园感伤而逝。
三年后,丽娘梦中情人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与梦梅结成连理。
丽娘的出身地位,就规定了她必须要遵从的礼仪法度。
名门闺秀,三从四德,必定是找得个门当户对之人,做个贤妻娘母。
于是深居闺阁十六年的丽娘,从来不知外面世界有多么精彩。
当看到园中春景,自有“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的伤感。
被压抑的少年之心就像是被冰冻起来了一样,一旦被阳光照射,就会迅速融化。
丽娘的青春之心,也随着游园而渐渐的融化,于是伤春而梦,因梦而病,寻梦无果,抑郁而终。
由此来看,生前的丽娘是被禁锢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她是被关在无菌盒子里的细胞,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细菌,游园伤春,丽娘被细菌感染,无药可治,最后悲伤而死。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

浅析《牡丹亭》青春版中春香形象概要:《牡丹亭》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念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其中杜丽娘是最能表现他思想的一个人物。
在《闺塾》之后,她走上了觉醒之路。
而春香在《闺塾》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杜丽娘思想行为的另一面。
汤显祖借春香之口插科打诨,无情的嘲弄,顶撞陈最良痛快的想封建礼教宣战,体现了他渴望自由的思想。
剧中“情”和“理”两者的对立和抗争最终是情作为胜利的一方,但由此可见,当时汤显祖所处的现实是在情理相争之中,情始终处于弱势,封建礼教已经侵入了他们的骨髓,侵占了他们的大脑。
正是现实的无法改变,汤显祖才借春香这一形象直接嘲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知识浅薄,言行迂讷,思想空虚。
从封建礼教角度来看,春香在《闺塾》和其他地方的行为可以用“胡闹”来表示,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用“纯”和“真”来表示,真是因为春香的“纯真”才使得这个角色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春香的性格特点(一)社会角色造就的性格其一是春香在那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个女主人公使唤的丫头婢女,春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
她服侍杜丽娘的日常起居,陪她在学堂读书。
而当杜宝询问杜丽娘在闺房中做什么的时候,她不小心说漏嘴后立马跪下,杜宝夫妇也认为很正常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子眼里她是卑贱者,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对象。
(二)本身特点所产生的性格其二就是春香作为一个人所表达的性格特征了,我总结了下主要是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大胆泼辣,富有孩子气。
春香的机智、聪明、泼辣主要集中在《闺塾》这一出中,当陈最良说:“凡为女子,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春香便对迂腐的先生挖苦讽刺,说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在温习《毛诗》的过程中春香更显得活泼机灵,当陈最良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是鸟声也。
”春香紧接着问:“怎样叫声?”当陈最良解释这是诗经中采用的起兴手法时,春香泼辣地说:“兴个甚的那?”把春香的聪明、机智、泼辣描述得淋漓尽致。
从“小闹”到“胡闹”——由《闺塾》看春香的人物性格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 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 (即《春香闹学》)又是《牡丹亭》中的经典。我在湖南省昆剧团攻六旦,在剧中饰演春香一角,在此我试 以《闺塾》为例,对春香一角进行解读和人物分析。
其次,从人物对比来看,《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和淑女,温柔贞静、贤淑矜持, 身份和地位早已让她习惯了温顺地接受着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在那样一个时代,这似乎就是她必须遵循的 封建礼教和社会赋予她因循的规章制度。但是“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她,其实是不屈于、不甘于、不屑于 如此“憋屈”地度过余生的,只是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和舞台,让她得以释放天性、直抒性情、活出自己, 去感受生命的“真”与“纯”。而春香作为《牡丹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正是在有了她的衬托和反差之下, 杜丽娘的儒家淑女形象才得以彰显和立体出来,显得更加鲜明,令观者为之感同。亦正是有了鲜、活、爽、 直、伶俐、爱“闹”的春香的存在,杜丽娘才真正发现了“关雎”、发现了“后花园”、发现了“良辰美景”、 发现了人世清欢和天地喜悦,更发现了自我和人间天然的爱意温存。她一旦认定了真情真性,便为之倾倒, 为之执着,为之付出。在这里,“闹”的春香成了“静”的杜丽娘的一个侧面和观照面、参考物,丫鬟春 香帮助小姐杜丽娘发现了自我和人性的另一个面向。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
从“小闹”到“胡闹”
——由《闺塾》看春香的人物性格
■ 王艳红 湖南省昆剧团
〔摘 要〕《牡丹亭》是昆曲中的名剧,也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剧中主人 公杜丽娘是深受历代观众喜爱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从春香的角度,主要由《闺 塾》一折,解析春香的人物特性以说明春香一角对全剧起到的重要作用。
《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研究

《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研究周洁琼【摘要】婢女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旧时有钱人家买来女孩作为私有物在家中作为奴役来使用,多数买来的丫鬟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家对她们有绝对的约束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春香这一婢女形象在《牡丹亭》中有着的作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分析【作者】周洁琼【作者单位】西京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7婢女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旧时有钱人家买来女孩作为私有物在家中作为奴役来使用,多数买来的丫鬟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家对她们有绝对的约束力。
早在汉代,婢女这一形象就进入到文学领域,例如说蔡邕的《青衣赋》,此赋写奴婢的美貌和对她的思慕,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题材。
后来唐传奇中婢女形象逐渐占了很大的比重。
又如《莺莺传》,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元代《西厢记》中的红娘戏份更是在王实甫笔下加大比重。
再到后来清朝《红楼梦》中的丫鬟形象更是出神入化,而且目前丫鬟形象也是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可说是家喻户晓的昆曲曲本名作。
《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被前人详细研究过。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还是反封建意识或是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方面都已经做过很详细的研究。
对于曲本中出现的婢女春香这一形象前人也做过一定的研究。
有春香与《西厢记》中红娘的对比,有春香闹学的特殊含义等等。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并分析总结春香这一形象在《牡丹亭》角色中的重要性。
如果曲本中没有出现春香这一形象,《牡丹亭》则是不完美的,杜丽娘这么一个世上独美的女孩形象也就没有了衬托和对比。
不仅仅因此,那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牡丹亭》中婢女春香形象的重要性。
春香在牡丹亭中涉及以及提到的共有17出。
众所周知,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共有55出,而春香在17出中出现或者被提到,这也进一步说明婢女春香在《牡丹亭》中的重要地位。
《牡丹亭》中春香、杜丽娘形象的“至情”意识探析

一
、
丽生命的趋向。她 对生命 之美 表现出的热情 ,推动了杜丽娘游 春感伤 的情节 发展 ,诚如三妇评 说 :“ 盖春 香不 瞧园 , 丽娘何 由游春?不游春 , 那得感 梦?一部情缘 , 隐隐从微处逗起。 ”0 从此角 度看 , 春香便是促使杜丽娘对青春 和爱欲瞬 间觉 醒的启 蒙者 , 她对 自然的本能亲近 , 夹 杂着 对生命 的情感 和意志 , 这些都将感染着 对自 然 不 自知的杜 丽娘 。春香 , 作为人性意 识的直觉展现 者 , 以反叛者的姿态 , 打破 了 传统文化对于女性 的压制与束缚 ,以其 自然 人性对 杜丽娘 进行不 自 觉 的人性启蒙 , 促使 其 自我意识 的觉醒 , 成为 “ 至情”的表达者 。
丽娘 因情而梦 ,因梦而亡 ,又因情而复生 ,
自然天性 。且看第三出 《 训女 》中春香的出
场 :“( 外 )叫春香 ,俺问你 :小姐终 日绣 房, 有何生活? ( 贴) 绣房 中则是绣 。( 外) 绣 的许多? ( 贴) 绣了打绵 。( 外) 什么绵 ? ( 贴 )睡眠 。 ”面对家 主的询问 ,春香 是戏 谑地 回答 ,趣把 “ 打眠 ”谐作 “ 打绵 ” ,表 现出其 性格中俏皮 可爱 的一面。 这 与一般 的 侍 从 丫鬟略 有不 同 ,但 更显 出春香 的真 性
丽娘 ,没有了传统礼教 的束缚 ,一成游魂, 便马上寻找柳 梦梅 ,表明 自己的爱 意,“ 妾 千金之躯 , 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 ,每夜 得 共枕席 ,平 身之愿 足矣” ,对爱情展 开大 胆 的追求 , 不同于生时将渴望寄托梦 中。正
是她这种 “ 至情”感动柳梦梅 ,毅然为她掘 墓 开棺 , 最终使她能够超越生死 、 阴阳的界 限, 得 以还魂复活。死亡带给她 的并不是结 束, 而是从没有获得过 的 自由, 使她摆脱封
论青春版《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征和剧中作用

论青春版《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征和剧中作用
徐双奇;熊杰;周润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5(000)018
【摘要】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以纯、真甚至有些胡闹的性格与杜丽娘交相辉映,在剧中起着推波助澜,必不可少的作用.从春香在剧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体制对女子本性的压制,以及她身上所充满的队自由的渴望和对美的向往的抗争精神!
【总页数】1页(P361-361)
【作者】徐双奇;熊杰;周润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春香之形象对比
2.《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研究
3.《牡丹亭》中春香、杜丽娘形象的“至情”意识探析
4.《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研究
5.红花岂能无绿叶——《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中春香之形象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一)杜丽娘。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
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
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
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
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
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
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
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
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
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
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
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
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
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
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
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摘要:《牡丹亭》是《西厢记》后又一影响曲坛的巨著。
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以纯、真的性格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交辉相映,并对戏曲发展有推动作用。
从春香在《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体制对女性的本性的压制以及被压制的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的抗争。
关键词:春香纯真封建礼教《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整个明代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述的是一名官家小姐——杜丽娘对个人幸福追求的故事。
通过描写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
作品主人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私自结合,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反抗,表现出作者民主的思想倾向。
故事是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开展的,但中间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春香,杜丽娘的贴身婢女。
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她热情、开朗、活泼、泼辣,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她的行为可以说是“闹”,甚至可以说是“胡闹”。
但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纯”和“真”。
(一)纯,是指单纯、天真烂漫。
真,则是指率真、坦率。
而这两字着重体现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
《牡丹亭·闺塾》这一出戏,是杜丽娘走上觉醒之路的起点,而爆发点却是春香。
在这出戏中共有三个人物:陈最良、杜丽娘、春香。
写的是迂腐学究陈最良为闺阁小姐杜丽娘上课的情形。
这出戏是由开场、教书、写字和询景四个情节构成的。
开场时杜丽娘及春香未准时来上课,陈最良就对她们加以斥责。
陈最良久等杜丽娘不到,敲云板催促上课,这一行为反映出他那“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
春香跟在杜丽娘身后,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她,不耐烦地说着怨言:“《昔事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鹉哥唤茶。
”在春香坦率的言语中,可以知道,在她的眼里读书还没有逗鹦鹉说话好玩。
这正反映出了春香与死板的老学究陈最良对文化学习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显示了两者思想的不同。
教书的情节,陈最良因为她们两人迟到,就进行思想教育,对她们宣扬封建礼教。
这个老学究用陈腐的说教教训杜丽娘:“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陈腐的腔调,严格的规条。
春香立刻讽刺道:“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直率的语言,毫不掩饰地表露着她的不耐烦,对读书这一“圣贤事”的反感。
对《诗经·关雎》的讲解,陈最良绝口不提爱情,说那《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雎鸠是一种鸟,而“关关”是鸟叫的声音。
这时,春香戏弄陈最良说:“怎样的叫声?”并让他学鸟叫。
陈最良对后面内容解释更不符合原意,信口胡扯,春香听不懂,总是忍不住好奇地问。
一再地发问,让陈最良窘态百出,最后生气地要她闭嘴。
好奇是天真的表现,发问则是率真的行为,作者在这些小细节中一一表现出春香纯和真的性格。
这段戏里,陈最良歪批情诗,散布封建毒素;春香戏弄迂腐学究,直接揭穿其伪君子本相。
在春香与陈最良抗争的同时,作者也把两人思想的不同正式搬上了舞台。
接下来的写字这一情节,则更突出了春香的活泼、调皮。
陈最良要她取文房四宝,她却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细笔、薛涛笺、鸳鸯砚,而这老学究竟不识这四物。
这一情节正说明他对生活上的见闻极少,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代表,使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身为官家小姐贴身丫鬟的春香并不是不识文房四宝,是她有意戏弄陈最良才拿来闺房专用之物的,真是可爱又可赞。
在这段戏里,杜丽娘因为受封建教育的影响,对感情的流露比较含蓄、委婉,不如春香的直率,两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听着陈最良的陈腐讲解,春香就找借口出去玩,发现了自家后花园,回来后不时引逗小姐。
【掉角儿】“溺尿去来。
原来有座大花园。
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春香在自家发现了“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殇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这样的美景让她兴奋不已,这体现了春香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见春香“不攻书,游园去”,在此之前饱受奚落的陈最良这时终于按捺不住,就拿来荆条要打春香。
在打之前,他还搬出一套封建文人引以为训的“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大道理,春香不仅不怕,还一针见血地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活支煞。
”这更揭露了这个封建文人读书的虚伪性。
陈又用“悬梁、刺股”来教训春香,她又讽刺和嘲弄道:“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纳。
有甚光华。
”在天真无邪的春香看来,女孩子识得几个字就行了,但陈最良却列举的古人刻苦攻读的例子,简直就是在自讨苦吃,自找罪受,真是可笑极了。
在戏弄了陈最良后,外边刚好传来了卖花声,于是她建议小姐杜丽娘不要读那害人的书,去听听卖花的声音更有意义。
这使陈最良气急败坏地真的打起春香来了。
她不但不怕,反而抢过荆条扔掉了。
这时,这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最良,被一个小姑娘整治得服服帖帖,却毫无办法;这个时候还是由聪明的小姐杜丽娘出面来圆场,表面上她是在严斥春香,实际上却拐弯抹角地痛骂了陈最良。
迂腐憨蠢的陈最良,如何能转得过慧敏透顶的杜丽娘呢?他还以为杜丽娘真是在为他出气,维护了他的师道尊严呢。
实际上,在对付礼教害人的问题上,杜丽娘和春香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段戏是由春香主动挑起矛盾冲突并充当了主将,而杜丽娘助战,终于大获全胜;陈最良被动应战,结果理屈词穷,一败涂地。
战胜了代表腐朽封建思想的陈最良不但体现出了春香的大胆、勇敢、泼辣的性格,而且充分体现了被压抑的古代妇女想要冲破禁锢她们身心的牢笼的强烈愿望。
在《闺塾》这一出戏中,不可谓一个“闹”字,春香处处与陈最良“胡闹”。
封建愚昧的潦倒塾师,与聪明泼辣的伴读丫鬟,两者的矛盾冲突处处可见,同时也表现了向往自由之心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正是春香性格中的“纯”使她不了解“情”这个字。
杜丽娘为情憔悴甚至忧伤而死的时候,春香对她的情感并未察觉一二。
这在第十二出《寻梦》中有具体表现,当杜丽娘在花园寻梦未果,走累了在梅树下打盹时,春香找来,看杜丽娘在打盹便上前询问:【川拨棹】你游花院,怎靠着梅树偃?(旦)一时间望眼连天,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
(泣介)(合)知怎生泪暗悬?(贴)小姐甚意儿?【前腔】(旦)春归人面,整相看无一言。
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
(贴)这一句猜头儿是怎言?(合前)(贴)去罢。
(旦作行又住介)【前腔】为我慢归休,款留连。
(内鸟啼介)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
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合前)春香看见杜丽娘情思昏昏,十分关切,一再地追问;但杜丽娘心中有秘密,不方便明说,令春香摸不着头脑。
这三段曲词把杜丽娘寻梦不见而黯然神伤以及春香关心杜丽娘但又难测其意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春香在剧中是杜丽娘的对比形象,又是杜丽娘本性中未表现出来的一面。
春香活泼、开朗、泼辣、勇敢,与杜丽娘温驯地接受父母安排,成为一名温柔贤惠、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形成鲜明对比。
春香性格的最大特色是“憨”,一方面表现为天真,与杜丽娘形成对比,用她的天真憨厚映衬杜丽娘的深沉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封建说教毫无顾忌的揭露和嘲弄。
春香这样的性格在戏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闹”出了杜丽娘反对封建礼教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及爱情的嫩芽。
不了解“情”字就不理解杜丽娘为什么会为梦中“折柳情人”产生出这样的相思情。
第十八出《诊祟》:【一江风】(贴扶病旦上)(旦)病迷厮。
为甚轻憔悴?打不破愁婚谜。
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
春去偌多时,春去偌多时,花容只顾衰。
井梧声刮的我心儿碎。
[行香子]春香呵,我“楚楚精神,叶叶腰身,能禁多病逡巡!(贴)你星星措与,种种生成,有许多娇,许多韵,许多情。
(旦)咳,咱弄梅心事,那折柳情人,梦淹渐暗老残春。
(贴)正好簟炉香午,枕扇风清。
知为谁颦,为谁瘦,为谁疼?”(旦)春香,我自春游一梦,卧病如今。
不痒不疼,如痴如醉。
知他怎生?(贴)小姐,梦儿里事,想他则甚!(旦)你教我怎生不想呵!梦里的事情是虚幻、不真实的,春香不明白杜丽娘为什么会为了梦里的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把自己弄得一副憔悴不堪的模样。
杜丽娘对春香说她对“梦中情人”的思念,但春香只回了一句:“梦儿里事,想他则甚!”这样虚幻的事在春香看来是不值得去想的,说明了她不了解“情”字,还是一副纯情无知的模样。
(二)春香的性格在剧中是十分鲜明的,封建社会是形成她性格的因素之一。
“女性是一种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利和自我行为体现的物化了的附庸”①。
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只是被看作攀援着男人的植物或被人闲置的纳凉工具。
他们用种种规条规范她们的言语、行为,如三从四德、《女诫》、《闺范》等,要求女性要事事遵从规条,不能有半点差池。
身为杜宝手中明珠的杜丽娘是如此,更何况是出身贫寒的小小丫鬟春香呢?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唯一一次活着踏出自家的门槛的时候就是她出嫁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当她去世的那一天。
在封建官僚杜宝的府邸里生活的杜丽娘只能天天在房中做女工,去游一下自家的花园,母亲都会说:【征胡兵】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
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
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
(第十一出《慈戒》)贴身丫鬟春香也只能跟着小姐,三步不出闺门,连自家有个花红柳绿的大花园都不知道。
在发现并告诉杜丽娘后,杜丽娘的反应是:“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
”是否是封建礼教把这些个可怜的女子束缚得太牢固呢?这可否说明封建礼教让她们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有窒息而死的结果?春香一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就说出了封建礼教对人身心的束缚。
仅仅一本用格言编成的启蒙读本,就已经是这样了,更高一层的读本呢?结果自然是造出千千万万个陈最良,腐朽不堪。
在第三出《训女》中,在杜宝喝了女儿敬的酒后,心里十分高兴。
在杜丽娘退下后,杜宝便叫春香问话:【前腔】……(外)叫春香。
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
(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
(外)甚么绵?(贴)睡眠。
(外)好哩,好哩。
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
(旦上)爹爹有何分付?(外)适问春香,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杜丽娘严格遵守礼教,对父母非常孝顺,但父亲杜宝对她还是很不放心,听说杜丽娘白日闲眠一事他很不开心,马上叫她上前来,教训她,而且还把这个责任归咎在夫人的身上。
父母对杜丽娘管教得严,并无任何自主权可言,被死死地拘禁在绣房。
而春香也只能和杜丽娘一样,不能到处跑,接触外界,自然其性格也较为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