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西王母仙境图中的蟾蜍图像探析

合集下载

东汉西王母宴乐图描绘昆仑山西王母以及神...

东汉西王母宴乐图描绘昆仑山西王母以及神...

东汉西王母宴乐图描绘昆仑山西王母以及神...
东汉西王母宴乐图
描绘昆仑山西王母以及神兽乐舞场面。

画面左侧五座山峰即为昆仑,山巅伸出三个蘑菇形图案,可能就是记载中的昆仑山巅:“县圃”。

《楚辞·天问》中有注: “昆仑,……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

”县圃最高处端坐的,即是西王母。

右侧一仙女,正伸手接物。

仙女右边,是一递物的跪坐羽人。

左侧蘑菇型图案上方,是一手持华盖的羽人,华盖杆上有一只口中衔物的三足鸟,应是为西王母取食的“青鸟”。

最低处的蘑菇形图案上方,是一蟾蜍和一披毛动物,或为玉兔。

整个画面最上方,是升仙图。

递物羽人右方,有一云中天门,云中有四仙人。

天门上写“大一星”三字,“大一星”即“太一星”,《史记·天官书》云: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此处即表示天帝的居所。

天门再往右,依次是乘云车升仙之人的图像。

画面中央,是神兽乐舞。

蟾蜍、龙皆扭动身体起舞。

龙下方正在奏钮钟。

龙右方,白色神兽抚琴,红色花豹神兽舞蹈。

整个画面充满浪漫的汉代想象力,欢快动人,很萌。

陕西定边县郝滩汉墓出土。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论文摘要:汉代社会充满了神鬼迷信,随着道教在汉代的兴盛,其遵从的一些长生思想也逐渐普及,使得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成为汉人皆有的愿望。

西王母作为道教思想里的至上神,成为人们纷纷追捧的偶像。

在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羽化成仙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渴望死后能达成愿望,于是纷纷于墓室中绘制一些能表现成仙愿望的图像,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便频繁出现。

关键词:西王母图式长生观念偶像崇拜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自战国中期至两汉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化,一个新的宇宙构成部分——仙人世界终于被人们创造出来。

汉代之所以神仙思想繁盛,是因为汉初主张推行黄老之学,讲究的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当时的新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还有社会上一直延续的巫祀行为仍有影响;方士神仙思想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欢迎。

再加上道教的影响,通过董仲舒推行的王道与天道合一,以阴阳五行统辖万物的学说成为稳定的专制政权的理论。

以上种种,都推动了神仙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掌握着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则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崇拜的神仙。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西王母的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并不被人们认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疠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略同: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记载中的“疠”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恶性传染病,另一种解释认为“疠”即“枥”,监狱的意思。

五残,为中国古代的五种残酷肉刑。

东汉画像石的具体分析

东汉画像石的具体分析

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的美丽传说嫦娥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如《归藏》日: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嫦娥原名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遂改为嫦)。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创作时间为东汉。

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一只蟾蜍蹲坐月中。

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头梳高髻,人首蛇身,身着宽袖长襦,双手前伸,臀部有双爪,后拖曲尾,面向月轮,作翩然升腾状。

画面周圈云气妆点缭绕,大小不等的九星散布其间,象征九个星宿环绕周边,渲染了嫦娥奔月的神秘气氛。

画面丰美,繁而不乱,云气以优美的圆弧线环绕整个画面,形象饱满,充满神秘感和艺术美感,嫦娥飘然飞天的形象得到完美呈现。

汉代崇尚厚葬,古墓画像石文化应运而生,而嫦娥奔月图则是这一时期画像石的精品之作,侧面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空前繁荣。

中国邮票总公司曾以画像石为题材发行过一套共六枚邮票,其中第六枚就是嫦娥奔月图。

该画像石还是国家一级文物,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的地主生活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出土于山东省曲阜旧县村,创作时间为东汉,雕刻手法采用平面浅浮雕,现藏于山东曲阜文化管理委员会。

画面用鸟瞰式散点透视刻画了一座汉代封建地主庭院的布局结构和一般地主家庭的娱乐活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汉产生了一些强大的地主家族,被史书称为“大姓”、“著姓”和“名族”, 加上政权建立之初的放任态度,东汉时地主大量囤积土地,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就直面地反映了地主的奢华的生活。

画面中分为左右两院,右边前面为大门,左右有双阙,右侧门虚掩,后一露半身的守门人;前门与堂屋之间的宽敞院落,堂屋敞开,有伎人正在表演乐舞百戏;中门半掩,后一人露半身看向院内。

浅析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

浅析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

浅析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
蔡唤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6
【摘要】西王母信仰是我国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民间信仰之一,汉代画像石中出现大量西王母画像彰显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的崇拜。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西王母图像虽一脉相承,又各有其特色,本文主要以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为例,阐述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与西王母图像的研究价值,又结合汉代时期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分析不同地区
西王母图像的差异,从而对河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为该地区
西王母图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蔡唤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
【相关文献】
1.试论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
2.试论汉代西王母题材及其在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艺术表现中的宗教含义价值
3.画像石“朱雀铺首衔环”图像演变及美学意蕴——以汉代上郡、西河郡地区汉画像石为例
4.略论汉代山东嘉祥画像石中的西
王母图像5.论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及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一、研究背景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王母作为道教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其形象在汉代画像石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对于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汉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还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道教思想和文化传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A. 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汉代画像石的历史沿革:汉代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东汉末年,经历了约200多年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以洛阳、西安等地的画像石最为著名。

汉代画像石的内容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著称于世。

汉代画像石注重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立体感,善于运用透视法表现空间关系;在线条上,汉代画像石追求流畅、优美的线条,强调动态美感;在色彩上,汉代画像石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汉代画像石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常常通过图案、纹饰等手法表现吉祥、神秘的氛围。

汉代画像石的宗教信仰: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反映。

西王母作为道教神话中的女神,被尊奉为长生不老、福禄寿喜的神祇。

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端庄典雅的仙子形象,也有威严霸气的神女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敬仰,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变迁:随着历史的推移,汉代画像石逐渐走向衰落。

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汉代画像石的生产和流传受到严重阻碍。

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兴起和发展,汉代画像石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尽管如此,汉代画像石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画像石刻中的蟾蜍图像运用

汉画像石刻中的蟾蜍图像运用

汉画像石刻中的蟾蜍图像运用作者:孙婧雅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9期摘要:蟾蜍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之一,与其相关的图像在中国汉代之前便以存在。

蟾蜍虽然没有非凡的外貌,但是其图像、纹饰在中国传统图案纹饰中却有着吉祥的寓意。

如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绘制有蛙纹的彩陶盆。

蛙纹腹部圆鼓,是古人对其繁衍能力强盛的崇拜。

而汉代画像石刻上的蟾蜍图像,更是内容丰富,图像寓意多样。

关键词:汉画像石刻;蟾蜍;图像组合中国汉代的画像石刻多出现在墓室石壁上。

内容题材以中国神话传说、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等为主。

是研究中国汉代艺术、人文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蟾蜍图像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纹饰之一,与其相关的图像题材被广泛使用在彩陶、青铜器、帛画、画像石刻、工艺美术品等地方。

那么在众多汉代画像石刻中,使用蟾蜍图像的石刻画有哪些?这些蟾蜍图像的特征及意蕴是什么?这是本论将要探讨的。

在汉代画像石刻中,蟾蜍并不单独出现在一幅画面上,而是常和其他图像组合使用。

搭配出来的画面趣味十足、内容丰富,有着多样的寓意及象征性。

以下便通过介绍图像组合形式的方式,对汉画像石刻中出现蟾蜍图像的代表石刻画进行列举,并对画面中的蟾蜍蕴意加以分析说明。

祈方家指正。

一、蟾蜍与月的图像组合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蟾蜍是居住在月中的。

如在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记载:“日中有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1]。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乌”指的是三足金乌,居住在太阳中。

而与之呼应的是居住在月中的蟾蜍。

而且,古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是蟾蜍吞噬的结果。

所以汉画像石刻中多有蟾蜍与月的图像组合表现。

如在一件出土于河南南阳英庄,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刻上,画面右侧刻一圆轮,内雕一蟾蜍图像(图1)。

蟾蜍体态修长,四肢伸张,双眼黑圆。

在这里的圆轮便是圆月的象征,而蟾蜍则是月的代表。

此外,关于二者的图像组合还被其他主题的石刻画所使用。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张力克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7(027)006
【摘要】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和蟾蜍的艺术形象,是汉代人思想意识和远古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汉代画像石刻中三足乌的形象多与日在一起,蟾蜍的形象多与月在一起,并常常出现在同一画面,应有日月共存、阴阳和谐的意思.以三足乌喻太阳,以蟾蜍喻月亮,这是三足乌和蟾蜍在当时所表达的最一般含义.阳乌和蟾蜍足数的确定,主要可能是受到了数字崇拜和阴阳和谐思想中"阳三阴四,位之正也"观念的影响.它说明了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绘画艺术,都不可能摆脱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影响.【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张力克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
2.借力疑探教学培养高阶思维——浅析高阶思维培养如何在"三疑三探"中凸显
3.四川摩岩造像“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化道“十炼图”调查报告及探疑
4.飞来峰杨琏真伽造像明代遭“斩”说探疑
5.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画蟾蜍图像源考及其象征意义

汉画蟾蜍图像源考及其象征意义

( ) 蜍 何 时成 为“ 一 蟾 月精 ” ?
汉 画中 出现 了大量在 圆环 中刻画 蟾蜍 以象
征月 轮 的图像 ,9 2年 发 掘 的著 名 的长 沙 马 王 17
堆 汉墓 1号墓 中 , 主 献候 夫 人 内棺 上覆 盖 的 墓 T形 帛画 上端 左 角 , 钩形 的月 牙 上 画着 一 只 体
翔 , 征 日轮 。再 如 山东 滕 州 官 桥 镇 大 康 留庄 象 出土 的画像 石 , 上凤 鸟载 着 日轮 , 其 月轮 中刻着
三 足鸟 , 另一 个动 物可 能是 天狗 ; 轮之外 绕一 月 长龙 , 轮 中刻 着 玉 兔捣 药和 蟾 蜍 。天 空 中群 月
汉 代 的画像 艺 术 中存 在 着 大 量 蟾蜍 图像 , 这 些 图像 大致 可 分 为两 类 : 是 作 为月 亮 的代 一 表 , 常表现 为在 圆形 中刻 画蟾蜍 以象征 月亮 。 通 二是 作 为 西 王母 仙 境 的组 成部 分 , 活动 在 西 王
9 0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单 言兔 者 莫早 于诸 纬 书 。由上 观之 , 说之 起 , 传 谅 以蟾蜍 为最 先 , 与兔次 之 , 又次之 。更 以 蟾 兔

年 可产 两 次卵 , 此 强 大 的生 殖 力 在 先 民 们 如
看来 是 神奇 的 , 于渴望 种族 繁衍 的先 民来 说 , 对 产生 对蛙 的崇拜 是 自然 的 。这种崇 拜 从一个 侧
第3 2卷
第 9期
哈 尔滨 学 院 学报
J RNAL OF HARB N UNI RS T OU I VE I Y
Vo _ 2 No 9 l3 . Se 2 1 p. 01
21 0 1年 9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 M ・艾 瑟 ・哈 婷 . 月 亮 神 话— — 女 性 的 神 话 [ M] . 蒙
子 , 龙天 , 芝子, 译. 上海: 上 海 文 艺 出版 社 , 1 9 9 2 .
Un de r s t a nd i n g t h e To a d I ma g e s i n t he Po r t r a i t o f
[ 4 ] 黄海峰. 汉 画像 石 画 像 砖 艺 术 研 究 [ M] . 北京: 中 国社
会科 学 出 版 社 , 2 0 1 1 .
I s ] 叶舒 宪 . 千 面 女 神 —— 性 别 神 话 的 象 征 史 [ M] .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 0 0 4 .
扬, 岑河 , 译. 上海 : 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 2 0 0 4 .
了阴 的象征 , 而 人格 化 的风伯 则能够 出现在西王母仙 境 图中。
为 什 么 蟾 蜍 属 阴 呢 ? 据 汉 代 流 行 的 阴 阳 五 行 说 以 及
第 l 7 期
孙 昕姣 : 汉 画像 石 西 王母 仙 境 图 中 的 蟾 蜍 图 像探 析
8 5
绎 着汉 代 最 为流行 的 巾舞 。
其次 , 从 民俗学 的角 度来 看 , 蟾蜍 可 以通 灵。 “ 蟾蜍 寿三 千 岁” , “ 蟾蜍头生角 , 得 而 食 之 寿千 岁 ” 。 蟾 蜍在 民间常 被 认为 是 一 种 神 性 的 动 物 。 认 为 蟾 蜍 可 以祛灾 避患 , 后来 经 过人 们 的神 化 , 就 与 西 王 母 仙 境 中的升仙 、 “ 不死” 紧 密 联 系 在 了 一 起 。 在 汉 画 像
构 , 道教所 追求 的 长生 不 老 、 “ 方生方死 , 方死方生” 理 念 也 在 汉 画 像 石 中 得 以 体 现 。汉 画 像 石 是 一 种 独 特 的视觉 图像 , 它 叙 述 了 一 个 宇 宙 象 征 主 义 的 理 想 世界, 寄托 了汉人迷 恋现 世生 活 、 希 望 长 命 不 绝 以享 受 现世 的美好 愿望 , 而 汉 画 像 中 的 西 王 母 仙 境 图 恰 是 一个理 想乐 土 的典范模 式 。
We s t Qu e e n f r o m Ha n C a r v e d S t o n e s
S UN X i n — j i a o
( S c h o o l o f Li t e r a t u r e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Xu z h o u 2 2 1 1 1 6 .C h i n a )
汉代 的宇宙 观 , 日月 为 阴 阳 对 立 的 具 体 表 现 , 因 而 月 为阴, 蟾 蜍 为 阴 。 艾 瑟 ・哈 婷 认 为 : “ 原始 社群 中 , 月 亮 通常 被称 为 ‘ 女人 的 上帝 ’ , 因 为 月 亮 不 仅 作 为 女 人 产子 能力 的源 泉 , 而 且 还 是 女 人 所 有 特 殊 活 动 中 的 保护 者与 卫士 。 ” 当 原 始 的 人 们 看 到 女 人 经 血 来 而 复 去却 生命 不死 , 因 而 觉 得 女 人 是 可 以死 而 复 生 的 , 就 像 月 亮 阴 晴 圆 缺 一 般 ] 。 而 蟾 蜍 每 年 从 深 秋 到 初 春 潜伏 在石 头或 泥 土里 过冬 , 处 于一 种假 死状 态 , 待
的西 王母 仙境 图 中 , 蟾 蜍 拿 杵 捣 药 或 提 着 盛 满 仙 药
的药 钵 , 构 成 了西 王 母 仙 境 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再次 , 从 汉代 的 宇宙 观来 看 , 蟾 蜍 为 西 王 母 仙 境 中升 仙 的法 力 。汉 代 流行 阴 阳 五行 说 , 其 宇 宙 观 视 阴 阳为对 立 统一 的两 极 , 任何 具体 的事物— — 男女 、
禽兽 、 天地、 日月 、 方 位 等 等 均 可 以视 为 阴 阳 的具 体 表 现 。对 汉 代 的 人 来 说 , 阴 阳不是 抽 象 的教条 , 而 是 万 物 内在 的本 质 。他 们 认 为 阴 阳 相 生相 克 , 相 互 对 立 与转化 。他们 把 阴 阳 的 概 念 推 而 广之 , 运 用 到 了
到第 二年 天气转 暖 再 纷纷 爬 出 山 洞 , 对 于 古 代 的 人 们来 说 , 蟾 蜍 的这 种 特 性 与 不 可 解 释 的 月 亮 的 阴 晴
圆缺 非常相 似 , 蟾 蜍 因 此 与 月 亮 建 立 起 了联 系 。
四、 结 语
在汉代 , 除 去 黄 老 之 学 与儒 学 思 想 之 外 。 道 教 思 想 也 极 其 深 刻 地 影 响 到 汉 代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与 精 神 结
对 所 有 社 会 和 自然 现 象 的 解 释 中 , 创 造 了 许 多 具 体 的 象征 阴 阳的物 象 , 并 用 它 们 来 阐 发 这 一 概 念 ] 。 公 元 一 世 纪起 , 西 王 母 逐 渐 取 代 了 女 娲 而 成 为
从 上 文分 析 得 出 , 西 王 母仙 境 图 中的蟾 蜍 图像 内涵较 为 固定 , 主要 作 为 西 王 母 的侍 从 , 帮 助 其 捣
药 、 舞蹈 或持 兵器 以作 战 。在 汉代 画像 石 的西 王母
仙境中, 蟾蜍 成 为了一 个重要 的升 仙物 象 , 成 为 了 汉 代 人 企盼进 入仙 境 、 不 老长生 的重 要 印证 。
参 考 文献 :
[ 1 ] 董治安. 两汉全书[ M] . 济南 : 山 东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9 . [ 2 ] 杜道 坚 . 二十二子[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 8 6 . [ 3 ] 巫鸿 . 巫 梁 祠 —— 中 国古 代 画 像 艺 术 的思 想 性 [ M] . 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