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与神祇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传统与意蕴中国古代神话,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流行的、涉及神灵、英雄、祖先等非现实人物或力量的传说、故事、信仰等。

这些神话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信仰观念、道德观念,同时也彰显出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神话传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尤其是在母系社会普遍存在的时代,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和自然崇拜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核心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变,中国的神话传统也发生了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神话体系,包括了众多的神灵、鬼怪、仙人、龙、凤、麒麟等形形色色的神话形象,其中许多神话形象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和崇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许多故事和形象都蕴含深刻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比如《山海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故事,告诉我们要积极探索自然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聊斋志异》中的“牡丹精”故事则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事物和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让人们领悟到处处有智慧、哪里都有道理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启迪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传统还与艺术密切相关,尤其是文学和美术方面。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神话形象都被描绘成威武神秘、英勇善战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英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等,这些形象不仅富有想像力,而且也传达了一种武士道的精神。

在美术领域中,许多神话形象也被艺术家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如《四大名捕》中的李逵和《东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等,这些形象也成为了中国画、雕塑、漆器等艺术形式的灵感来源。

中国古代神话传统的意蕴是深远的。

在这些传说中,人们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描绘出一个充满神奇和动人的世界,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历程,也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特质。

神话不仅源自于人民的信仰,而且也具有发展、升华和引导信仰的作用。

泰国民间故事神祇形象刍议

泰国民间故事神祇形象刍议

泰国民间故事神祇形象刍议【摘要】民间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很大程度上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某些民间信仰的集中反映与具象化过程,而神祇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

泰国民间故事中的神祇纷繁复杂,与泰国民俗而又特别是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泰国民间故事中主要神祇的来源、类型、特点以及在故事中的作用等,以对其做进一步的阐释与探究。

【关键词】泰国;民间故事;神祇形象;民俗活动民间故事类型繁多,神话故事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存在,泰国也不例外。

而谈到神话故事,作为故事主体的各类神祇有着特定的内涵与价值。

泰国民间故事中的神祇众多,笔者没法一一列举与考证且由于水平有限,因此,文章主要以宏观的角度分析泰国民间故事中主要神祇的来源、类型、特点以及在故事中的作用等,以对其做初步的阐释与探究。

一、泰国民间故事神祇的来源法国著名学者乔治·赛代斯曾用“印度化”来形容东南亚的古代国家,他论证了印度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种种突出影响。

当然,印度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之一,其重要作用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从东南亚整体而又特别是半岛地区来看,不论是语言、文学还是艺术等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单就民间故事来看,学术界也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用梵文写就的古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对东南亚甚至是世界民间故事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泰国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除了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之外,南部地区还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而作为泰国外来移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定居泰国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在考虑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泰国自身文化的特殊性。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泰国民间故事中的神祇是印度、伊斯兰、中国以及其自身文化共同融合与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二、泰国民间故事神祇的类型神祇是宗教观念之一,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认为不具物质躯体,但有其躯体形象。

◆地域文化的差异 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和中国《神话选译百

◆地域文化的差异 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和中国《神话选译百

◆地域文化的差异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和中国《神话选译百一、诸神外形的不同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众神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外形的差异了。

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维柯说过:“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

”而古希腊诸神的形象正是这种说法的最好证明,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神“同形同性”。

古希腊人按照人类的形象创造了神,众神具有人的形态和性格等特征。

不仅如此,由于古希腊人非常注重肉体的健美和力量,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神是最完美的,所以无论是男神还是女神都拥有健硕的身躯和迷人的外表,例如对宙斯的描述:“在宙斯极其英俊的面容上,流露出了权势的威严、骄傲和安详的神采”。

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与多情健美的希腊诸神相差甚远,多呈“半人半兽”形。

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和神话著作的《山海经》里是这样描绘西王母的:“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即人首兽身,除此之外还有人面蛇身的女娲娘娘,人身牛蹄的蚩尤,而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则是人身牛首,开天辟地的盘古是狗首人身,众多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神仙都是半人半兽。

二、诸神所展现的“人性”和“神性”的差异希腊神话中将神人化,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而中国神话中的神则缺乏“人性”而拥有更多的“神性”,这是中西神话的最大不同。

古希腊诸神除了长寿和拥有强大的法力外,其他方面都和人类一样,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会吃喝玩乐,追求性爱,会高兴、生气、愤怒与嫉妒,拥有了人类所有情感。

可以说古希腊神话中诸神是入世的,他们拥有自然性、社会性。

也可以说诸神的拟人化,使得他们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著名的瑞士古典文化学家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彼此摆在对立面的,相互映照的镜子。

希腊神话中冥王哈迪斯的 ”人化“特征分析

希腊神话中冥王哈迪斯的 ”人化“特征分析

希腊神话中冥王哈迪斯的”人化“特征分析1. 引言1.1 介绍冥王哈迪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是地府之主,掌管着死亡、地下世界和财富。

他是宙斯和丽谷之子,也是六位主神之一。

哈迪斯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可怕和冷酷的神祇,他的权力超越了生与死的边界,让人敬畏不已。

哈迪斯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令人畏惧的存在,他的领域是地府,那是一个暗淡、寒冷和无尽的地方。

他的统治是严苛而无情的,对于生者和死者来说,他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

哈迪斯的形象常常被描述为戴着黑色斗篷的男人,手持三叉戟,坐在宝座上审判亡灵。

尽管哈迪斯的形象令人畏惧,但他也有着不同寻常的人性特征。

他对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充满自信,同时也展现出对贞洁和秩序的尊重。

哈迪斯还有着对待亲人的情感,尤其是对于他的妻子珀耳塞福涅。

哈迪斯作为冥王的形象既具有威严和力量,又有着特殊的人性特征。

在神话故事中,他的角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代表着死亡和终结,又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与敬畏。

1.2 人化特征的重要性在希腊神话中,冥王哈迪斯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特征的神祇,他既有着神秘的神性形象,又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情感和行为。

人化特征在神话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神话更具有生动性和可感知性,让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人化特征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人化特征使得神话故事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人化特征可以让神话中的神祇更加真实和具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神话世界中的情感体验和人物性格。

人化特征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话中的道德教训和哲理意义,让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2. 正文2.1 哈迪斯的外貌特征哈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他的外貌特征常常被描述为阴暗且带有冷酷和神秘感。

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拥有黑色皮肤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的男性形象。

他身着黑色礼服,头戴黑色王冠,手持一把黑色的权杖。

他的身体通常被覆盖着黑色的斗篷,散发出一股阴郁的气息。

地下之主:解读山海经中的地府神明

地下之主:解读山海经中的地府神明

地下之主:解读山海经中的地府神明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神明形象。

其中,地府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山海经中,地府被描述为一个神秘而庄严的地方,统治着这个世界的生死轮回。

本文将尝试解读山海经中地府神明的形象与意义。

山海经中地府的领导者是地藏,他被尊奉为地下之主。

地藏形象高大威严,头戴宝冠,身披黄色衣袍,手持宝杖,俨然一位霸主。

地藏不仅掌管生死,还是地下世界的行政首脑。

他的形象意味着个体在生老病死中的尊严和平等。

通过地藏,人们感受到了生死循环中命运的无常,同时也得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地藏外,山海经中还有一些与地府相关的神明,如十殿阎君、牛头马面等。

这些神明具有形象多样化,各自扮演着特定的职责和角色。

十殿阎君是地府的最高审判官,负责判决亡灵的善恶。

他们铁面无私、公正无私,以维护正义为己任。

牛头马面作为守护神,守卫着地府门口,防止恶鬼逃跑,同时也是地府中的执行者。

这些地府神明形象各异,背后蕴含着古人对死亡和审判的恐惧和向往,也折射出了人性、善恶、正义等价值观念。

地府神明不仅仅是形象的本身,也代表着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后去往地府的命运深感忧虑,希望得到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因此,许多寺庙和道观建立了供奉地府神明的神坛,供人们祈福和祭祀。

这些寺庙往往庄严肃穆,气氛庄重,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神明的崇敬和敬畏。

地府神明形象的丰富和多样化,也反映了神话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承和演变。

在北方,有一位备受崇拜的地府神明叫做黑白无常。

黑白无常形象各异,其中黑无常是个面目狰狞的鬼魂,身穿黑袍,手持铁链,而白无常则年轻俊朗,身穿白袍,手执符笔。

人们相信,黑白无常会前来接人的时候会来一次“黑下尊”,次日会来一次“白回返”,将人的魂魄带入地府。

这些形象虽然残忍可怖,却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担忧和对死后世界的探索。

总的来说,山海经中地府神明的形象代表着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对命运和正义的追求。

中西方神话对比简要概括

中西方神话对比简要概括

中西方神话对比简要概括
中西方神话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传统,展现了各自社会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神话中,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对比和相似之处。

首先,中西方神话在神祇形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神话中常常出现的是人
与动物的混合形象,如龙、凤、白蛇等,它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西方神话中的神祇多为具备人类外貌的超自然存在,如希腊神话的宙斯、雅典娜等。

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神话在对自然的解读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西方神话常常将自然现
象与神的力量联系起来,如闪电被视为宙斯的愤怒之箭。

而中方神话则更强调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感恩,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另外,中西方神话中的宇宙观也存在差异。

中方神话中普遍存在着天、地、人
三界体系,认为这是宇宙的基本构成。

西方神话则更注重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以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泰坦等不同神祇来描述。

最后,中西方神话中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神话中强调了孝顺、忠诚、
仁爱等传统美德,如《封神演义》中虞姬的自愿献身和妲己的背叛。

而西方神话中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勇气、英雄主义和自由的崇尚。

综上所述,中西方神话在神祇形象、对自然的解读、宇宙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神秘力量和世界的理解和追求的不同。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在古代文学中,信仰与神祇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人对于信仰和神祇的追求,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中信仰与神祇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作表达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工具。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追求。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天,将其视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的意愿,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信仰和对于天的崇拜,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被用作表达人们对于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众神之王,掌管着宇宙的秩序。

他代表着力量和正义,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宿命的象征。

在《伊利亚特》中,荷马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其中包括了众神对于人类命运的干预。

这种信仰和对于神祇的崇拜,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宇宙秩序的敬畏。

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描绘孙悟空等人与各种神仙和妖魔的斗争,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对于自我修炼的追求。

这种信仰和对于神祇的崇拜,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信仰和神祇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神话和传说,也有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古代文学中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古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神祇,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思考。

信仰与神祇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对于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神话中的神话神祇与神庙

神话中的神话神祇与神庙

神话中的神话神祇与神庙神话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人类社会起源、宇宙运行规律以及人性的探索,更是对神灵与人之间关系的诠释。

而在神话中,神祇和神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它们构成了神话世界的核心。

一、神祇:众神的扮演者神祇是神话中的真实存在,是人们对自然力量、抽象概念和人类秩序的赋予人格化的形象。

这些神祇在神话中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对人类世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 神祇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神话内容,神祇可以分为诸多不同的类别。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就根据其支配领域进行了细分,有宙斯、波塞冬、雅典娜等神祇;而中国神话中,有灶君、雷神、水神等不同的神祇。

2. 神祇的表象神祇在神话中的形象各异,往往以人的形象出现,但也不乏以动物、神禽等形式示人。

这些形象往往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于神灵的理解和崇拜。

二、神庙:人与神祇交流的场所神庙是人类崇拜神祇的场所,也是人们与神灵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

神庙在神话中扮演着连接人类世界与神灵世界的桥梁。

1. 神庙的建筑特点不同文化中的神庙建筑风格各异,但通常都会融入当地的宗教氛围和风俗习惯。

例如,古希腊的神庙通常采用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以大理石建造,外部饰以精美的浮雕和柱廊;而印度的寺庙则以多层塔楼和彩色石雕为特色,显示出华丽和宏伟的气势。

2. 神庙的功能神庙除了供人们崇拜神灵外,还扮演着解答疑惑、寻求庇佑和祈求好运的功能。

人们会在神庙中献上祭品、举行仪式和祈祷,希望得到神祇的恩赐和保佑。

三、神祇与神庙的联系:圣殿的守护者神祇是神庙的守护者,神庙则是神祇的归宿。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

1. 神庙供奉的神祇神庙供奉的神祇通常与该地区的信仰和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雅典的帕德农神庙供奉的是雅典娜,成为雅典的守护神;而印度的瓦拉那西寺供奉的则是湿婆神,成为信徒膜拜的对象。

2. 神庙的角色神庙作为神祇的庇护所,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西山经•西次三山”记载“西王母其状 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2、《大人赋》:
成书于西汉中期,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所 作。
所记载西王母为人的形象。如:“吾乃今 日见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 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一、陶器中的西王母像
1、东汉初期的西王母像 1、拱手拢袖 2、正面端博 物






成都新津香米园博物馆收藏
私人收藏














收 藏
物 馆


绵阳观太乡一号崖墓出土
同墓出土器物(编号不同)






灯盘

绵阳观太乡一号崖墓出土
成 都 巴 蜀 汉 陶 博 物 馆 收 藏
小结
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像最先出现在陶灯之上,其特征比 较明显:拱手笼袖;正面端坐;有的坐在龙虎座之上; 有的肩生羽翼;处于中间突出位置,应该是独尊的表 现。总体而言,是具有“偶像式”构图特征。这些特 征对于后来的西王母陶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 早期为浅浮雕表现形式,而晚期为圆雕表现形式。尤 其,在晚期的西王母陶灯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王母头 戴高巾幘,面带笑容的妇人形象。这与其他载体上的 西王母头戴胜、肩生羽翼的神人形象明显不同,应该 是四川汉代西王母像的地域特征之一。正是这些独特 的特征,也就成为了我们鉴定这类器物的参考依据之 一。
单体式:B型
四川绵阳新皂乡崖墓出土
四川郫县新胜画像石棺(局部)
根据上述特征所判定的西王母陶灯
四川宜宾山谷祠崖墓出土
重庆巫山麦沱汉墓M47出土
西王母陶灯类型之二(组合式)
这种类型一般由二至三层,重叠组合而成。 各层之间有的有榫卯结构,有的则没有任
何连接构件,很容易被误认。







馆 陈 履 生 副 馆
成都青白江跃进村汉墓M5出土 “龟蛙斗拱座”
龟 蛙 斗 拱 座
线 图
朝鲜出土西王母漆盘(局部)
产地铭文: “蜀郡西工”
明确纪年: 永平十二年
(69年)
西王母构图方式划分
一、偶像式构图(四川地区): 正面像;对称性
二、情节式构图(中原地区): 四分之三侧身;非对称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汉代西王母的构图方式 存在从情节式向偶像式发展的趋势。 本人认为 这一说法可能只适用于中原北方地区。另外, 两地不同的构图方式应该是地域性差异的表现。
四川汉代西王母像的地域特征
苏 奎 博士 成都博物院 副研究员
主讲内容
一、蜀地文献中的西王母像 二、陶器中的西王母像 三、铜镜中的西王母像 四、地域特征与现象阐释 五、美术考古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蜀地文献中的西王母像
1、《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巴蜀地区的风物、
神话。 多处记载有西王母,都是半人半兽形象。
其余特征举例:独特手资
四川三台崖墓出土西王母陶灯
重庆巫山出土鎏金棺饰铜牌
四、地域特征与现象阐释
1、四川汉代西王母像的特殊性、地域性:
2012年 陕西西安长安区 唐代贞观十四年
(640年) 郑乾意夫妇合葬墓
郑乾意镜特征
直径:15.7厘米;
重量:489.2克;
内区图像:东王公及西王母, 身边各有一侍者;
边缘纹饰:有双线三角纹、 卷云纹及小连珠纹;
郑乾意镜(局部)
铭文:“惟汉始兴,世有久 长,东父西母,九子显章, 幽湅铜锡,耳金精,保守福 禄,位父宜兄,男尊女贵, 外内璜璜”。
大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正月廿三日合 葬于雍州长安县高阳之原。
关于郑乾意镜的初步认识
尽管该镜是出土于唐代墓葬,但是它却是一 枚汉镜;
尽管该镜是出土陕西西安,但是它却是铸造 于四川(广汉);
该镜应该是在东汉晚期就流传到了郑乾意的 祖上,并代代相传下来。
该镜的出土,成为了四川三段式神仙镜向陕 西地区传播的关键证据。
三、铜镜中的西王母像
——以三段式神仙镜为例
四川邛崃汉墓出土镜
四川绵阳何家山崖墓出土镜
元兴元年(105年)环状乳半圆方枚神兽镜
铭文带上有六十七个字: “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 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 (镜),幽湅三商,周传 无及(极),世得光明, 长乐未英(央),富且昌, 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 位至三公,寿如东王父西 王母,仙人子,立(位) 至公侯。”
陕西出土的三段式神仙镜
陕西灞桥475汉墓出土镜
陕西咸阳机场汉墓出土镜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收藏的三段式神仙镜(蜀镜)
私人收藏三段式神仙镜(蜀镜)
1、私人藏三段式神仙镜(局部)
2、邛崃三段式神仙镜(局部)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收藏的三段式神仙镜
私人收藏三段式神仙镜
陕西长安区唐初郑乾意合葬墓出土三段式神仙镜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西汉晚期)
“龟蛙斗拱座”的复原 ——“龟蟾猴西王母陶灯”
简报中的“长臂猴”和“灯盏”
成都青白江跃进 村汉墓M5出土的 “虎熊龙凤座”
复原之后 的“龙虎 熊雀人马
陶灯”
四 川 博 物 院 收 藏 的 龟 蟾 鱼 陶 灯
成都青白江跃进 村汉墓M6出土 “人马陶灯”
人 马 陶 灯
小结
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像并非都是正面端坐的 “偶像式”构图,也存在侧身而坐的“情节 式”构图;并非都是处于显要位置的独尊地 位,也存在与东王公配对构图的情形。其身 下也并非都是龙虎座,也存在双兽座的情形。 正是这些独特、少见的西王母像特征,成为 了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着力点,并能够解决一 些重要的学术问题。
这些特征均表明它是汉镜, 而不是仿汉镜。
私人收藏的三段式神仙镜(局部)
郑 乾 意 合 葬 墓 出 土 的 墓 志
据墓志记载可知:
墓主人郑乹意,字恭礼,河南荥阳人。官衔为 隋朝鹰扬郎将。是系汉晋以来的名门之后。
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四月十七日薨于 府舍,享年五十二岁;夫人柳氏,隋昌州刺史 之女,以大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十月七 日卒于私第,享年五十七岁。
线 图
2、东汉中晚期的西王母像
1、拱手拢袖 2、正面端坐 3、龙虎座 4、独尊 5、戴胜 6、肩生羽翼
四川广汉杜家嘴崖墓出土钱树座
西王母陶灯类型之一(单体式):A型
四川自贡彩灯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收藏
四川乐山车子公社出土
四川乐山大湾嘴崖墓出土
四川大邑出土的画像砖(局部) 四川乐山高笋田崖墓出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