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巢—浅谈宗璞红豆的创作
宗璞的红豆

宗璞的红豆篇一:论宗璞《红豆》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宗璞《红豆》写作技巧及人物形象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学号: 201302140119 联系方式:187********任课教师:王琳2014 年11月 15日论宗璞《红豆》写作技巧及人物形象文学院2013级1班刘文婷摘要:宗璞,1928年出生,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关键词: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宗璞的《红豆》以倒叙的写作方式描写解放前期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家少爷齐虹的爱情悲剧。
江枚和齐虹虽然在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中争吵不断,但仍彼此相爱,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最后因为生活及政治大环境的逼迫,江枚最终还是选择了把青春贡献给人类解放事业,齐虹也应父母之命离开中国。
整篇小说文笔清丽,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铺垫、隐喻手法尤为突出。
小说首句——“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飞舞着”即奠定了整个小说感情基调。
“阴沉”一词,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觉,这也恰恰隐喻了整个政治大环境的阴沉冷郁。
“雪花成团飞舞”可以说是在隐喻肖素江枚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充满生机活力,并希望冲破阴暗环境的迫切愿望。
作品选59页第八段,第一次出现江枚的外号“小鸟儿”,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这表明了江枚活泼可爱的性格。
同时,小鸟儿即有追求自由,不受束缚之义,这为后来江枚的道路选择做出了铺垫。
作品选60页第一、二段。
《方生未死之间》这本书的出现,第一次把读者视线引入中国革命大环境中。
第二段最后一句所说“奋斗,这种生活,是为大家所需要的”,就“奋斗”二字来说,江枚最终选择离开齐虹正式因为要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做出的牺牲,所以这里也是对小说情节发展做的一个细致铺垫。
“红豆”最相思——浅谈宗璞小说《红豆》的叙事策略

“红豆”最相思——浅谈宗璞小说《红豆》的叙事策略
“红豆”最相思——浅谈宗璞小说《红豆》的叙事策略叶云佳
【期刊名称】《新西部(中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对小说《红豆》的解读历来充满争议,本文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和读者的三个方面对《红豆》的叙事进行研究,分析作者在宏大的革命叙事和政治话语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潜意识流露,成就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2页(97-98)
【关键词】《红豆》;叙述者;叙述视角;读者
【作者】叶云佳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策略内容摘要: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经典作品,西西在小说中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推进情节发展,使小说呈现一种复杂性的文本结构。
内聚焦型的自知性视角使小说真实可信,其局限性也使小说留有大量的“空白”以待读者发现;独白和对话形成叙述方式的相互转化,独白体的运用与“我”的性格和职业密切相关,自由间接引语的对话模式包含了“我”与夏的两种声音;文本内容的矛盾性构成小说结构的复杂性,“我”对于命运的顺从与反抗,小说结局的悲观与乐观走向,在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一展现,通过对小说结尾部分的深入分析,。
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宗璞《红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 (见丁香结条) 内容概要江玫在X大学校园走着,想起6年前她走着这条路离开学校,走上革命的工作岗位。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发表日期:2006年1月3日出处:ffj 作者:ffj 已经有253位读者读过此文“红豆”总相思——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世事纷纭,瞬息万变,岁月如烟雾般在我们身后逝去,带走那些我们曾经的快乐与悲伤,却又带不走有些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红豆》一篇就写出了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也字里行间透露着无法抹去的人性、人的感情。
《红豆》创作于1956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了众多批评家、伪批评家的靶子。
在一片批判声中,《红豆》销声匿迹了。
直到1979年,在《重放的鲜花》一书中,才重新绽放出闪亮的光彩。
一直以来,都是把这篇小说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
连宗璞本人也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
” 1982年孙瑞丹在《宗璞小说创作漫论》中谈到《红豆》时说:“这篇作品实际上描写的是在中国两种命运激烈搏斗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这种种议论,甚至作者都认为表现江玫如何克服爱情的障碍走上革命道路才是文章的主旨。
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文章的灵魂的话,那么它的革命性、阶级性比起当年的“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来说又太逊色了。
在1957年的批判中张天翼为说:“江玫参加革命的过程在作品中没有表现清楚,参加革命的根据表现的不够……江玫的参加革命就缺乏必然性。
”也许我们到可以从这篇当初的批判文章中看出《红豆》在作者的不经意中写出的是一段无法忘却的感情,是对往事的追述……首先,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会被打动的是作者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
与同时期表现感情冲突的《小巷深处》、《在悬崖上》及之前的《登记》相比,它的爱情意味就更足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在表现江玫与齐虹之间分分合合,纠纠缠缠,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红豆

宗璞的《红豆》综述班级:中文师范092姓名:顾文娟学号:0901012056《红豆》叙说的是解放前夕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位女大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教育、警醒之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的矛盾痛苦而终于投身革命的曲折过程。
从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 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基于1981年以来的各个学者对于《红豆》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三大点:一.红豆的主题1.时代背景:自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作家们主动把情感表现方式纳入革命话语中思考,这个倾向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在经过解放初几次思想批判后,创作上人物观念化的情况严重,阶级性、党性日益突出,而人性日益萎缩,爱情在文学园地中几乎是连根拔起。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学界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艺术真实的文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左倾主义观念,一些作家开始正视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爱情描写又被时代语境呼之欲出。
《红豆》恰逢其时。
在1956年这个特殊的政治话语松动的历史空隙中,《红豆》勃然而发,把生命深处对“爱情”的固守与追求契进革命/爱情冲突的故事模式中,爱情的表达与再现成为革命故事后的一道风景。
从齐虹的话语中我们不难辨析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带有更多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色彩,并掺杂着颓废的厌世情绪,这在1948年的历史语境中势必与革命话语形成尖锐的思想冲突。
现实选择的迫力使知识分子必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
作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考虑,鉴于阶级划分的必然逻辑,作品中对于齐虹的选择是预先给定的,他只能去美国,一个可能的去与留的心理矛盾和政治抉择只能曲折地通过爱情来表现,使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个人的命运。
《红豆》浅析——对《红豆》爱情的认知

《红豆》浅析——对《红豆》爱情的认知摘要:江枚与齐虹地爱情即使没有革命与留学的冲途,也会夭折,这是必然的!关键词:齐虹偶然契机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正文: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很多人认为这是爱情与革命的冲突,江玫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二人的分手是必然的,江玫选择革命的同时齐虹选择出国留学,人生道路的分歧看似是他们二人分手的原因,其实不然,二人分手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这个分歧只是促成他们分手的偶然因素,是一个契机,之所以这样说,是由齐虹的性格决定的。
首先,齐虹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我敢这样说,是经过了慎重地思考的。
读完小说后,我结合自己的想法看了一些有关的分析,发现有人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对齐虹的自私作出了谅解,“他把自由当作心目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对待黑暗现实他不是积极进取而是以轻蔑的态度来否定现实当中的一切,以逃避现实来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齐虹站在他的人生立场和经历上作出的选择,在而今这个政治观念不再浓厚的年代似乎依旧得不到多一点的谅解,这该是齐虹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惆怅?”……想到听别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对这个人产生第一印象,而且这种印象会很深刻,由于先入为主,对这个人的看法很难有所改变,从而可能错误的认识这个人,基于这一点,我重新读了这篇小说,发现不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都不能否认齐虹自私的本质。
这也是经得起分析说明的。
其一,可以从别人关于他的说法中直观的感受出来。
萧素对他的评价就不止一次在文中出现,“就是那个常去弹琴,老像在做梦似的那个齐虹,真是自私自利的人,什么都不能让他关心”,“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
他有的是疯狂的占有的爱,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齐虹的灵魂深处是自私残暴和野蛮,干吗要折磨自己”……通过这些,齐虹的自私就可以初见端倪了。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红豆美文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红豆美文美文赏析:《红豆》赏析宗璞的文章很美,尤其在拜读了她的《红豆》以后,我发现她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使《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反映了五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简约的语言,纯净的爱情还有作者的人性关怀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
世事纷争,岁月却留下了一些难忘的回忆。
当江玫重遇那两颗“血点儿似的”“色泽十分匀静而且鲜亮”的红豆时,那段往事在脑海里翻腾。
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体现出作者心中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这些在今人看来是没什么特别的,可在五十年代,那是激起了惊涛骇浪的。
因为在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众多的作家都存在着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片面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还使众多的文艺作品因此受到了打击和压迫,《红豆》首当其冲。
作者的人性关怀竟然被扭曲为“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
无稽之谈,荒谬至极,小说中,主人公江玫的阶级立场一直很鲜明,即使是在与齐虹热恋时,她也未曾迷失过——“是我们的道路不一样”,革命者肖素被抓走时,齐虹劝说江玫远离她时,江玫义正言辞地回绝,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革命的心。
在动荡不安之际,面对齐虹提出到国外避难,江玫也是思量再三还是拒绝了“看来竟不能不分手了,我们的爱情好没有能让我们舍弃自己的一生”,在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江玫身上为革命的一颗炙热的心,怎么可以说是“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呢?小说中,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渲染氛围,而且是一直贯穿于文中。
开篇时,“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飞舞着。
本来是荒凉的冬天的世界,铺满了洁白柔软的雪,仿佛显得丰富了,温暖了。
”暗示着这是发生在冬天里的一个悲凉的故事却也不乏温暖,让人觉得心里仿佛被挠了一下,吸引了注意力。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处是归巢
——浅谈《红豆》创作
摘要:在十七年文学中,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似乎是迎合了时代的主流,但事实上文本却显示出了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叙述的奇妙错位,江玫和齐虹的爱情虽然在形式上被消弭,但两人被革命吞噬的爱情却在精神上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在时代洪流的夹缝中依然长青,读来让人回味。
关键词:红豆主观客观错位革命爱情
与不断被复写的“个人的革命成长”的写作范式不同,“宗璞的《红豆》不能生硬地归为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的爱情小说,也不能简单归为革命加恋爱的政治小说”【1】这是因为,从题材来看,《红豆》是对“革命+恋爱”主题的延续,但在实际的文本叙述中却是对文学配合政治需要主流的一种背离,《红豆》没有太多的政治与革命气息,反而处处流露出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璞的文化观念。
文本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女主人公江玫六年后重回母校,旧物“红豆”勾起了她与齐虹的爱情回忆。
此时的江玫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党的工作者,但六年的党的教育并没有让她忘怀这段不合时宜感情,留下的是难以言喻的痛苦和遗憾。
对于这段爱情的舍弃,文本中反复强调了江玫做出选择的“不后悔”,但事实却是她“不应该后悔”,这是因为江玫的选择是多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她追求爱情的本心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一心爱着自己的恋人,江玫的心里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永远得不到救赎。
江玫的恋人齐虹在小说里被反复塑造成一个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他自我、漠然,仇恨人类和社会,这一形象借萧素之口强化:“齐虹的灵魂深处是自私残暴和野蛮”。
然而这样标签在小说里却没有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展现给读者的齐虹却是另一番模样。
他英俊儒雅,他弹琴时神采飞扬,目光清澈,“冰冷的琴键在他的弹奏下发出了那
样柔软热情的声音”。
他喜欢物理和音乐,热爱生活享受自由,他追求的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不为时代所容,因此他注定了被抛弃。
而江玫,她善良而温暖,她感同身受大众的痛苦,并深深地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她与齐虹本来不是一路人,但是爱情却把两条本不该相交的平行线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文本中提到了江玫的“两次遗憾”,第一次是初遇之时她认为齐虹没有看到自己,觉得遗憾,可见此时爱情的种子已经在小姑娘的心里悄悄萌芽,而第二次遗憾则是齐虹送她回宿舍却没有问她名字,她觉得遗憾,这是她对齐虹怀有美好爱情期待的表现。
而齐虹呢,他说他生来就知道她的名字,这与前文初遇时江玫就觉得自己认识了他很久隐隐形成呼应,仿佛这就是无法逃脱的宿命爱情,也注定了无法抗拒的悲剧结局。
齐虹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
自由,这两个字实在好极了。
自就是自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江玫追求的却是另一种自由,人民民主的自由,这是作者想要宣扬的“真正的自由”。
江玫的追求是多方面推动的结果,有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都该过好日子”。
更有室友萧素的引导。
在江玫的心里,萧素总给人以安慰,知识和力量。
萧素的形象是政治理想的化身,她作为江玫革命道路的引导者,首先用书籍《方生未死之间》对江玫进行了思想改造,萧素的改造是成功的,使江玫母亲口中的“大家”在江玫心中具化成了人民大众,坚定了江玫的革命方向。
接着,萧素又鼓动江玫上台朗读,让江玫体会到了传递革命薪火的成就感。
而萧素的引导是齐虹所不希望看到的,他预见江玫会离他越来越远,萧素和齐虹这两股拉锯的力量让江玫左右为难。
一开始,在江玫的心里其实是爱情>理想的,她和许多普通的女孩子一样,沉浸在爱情的甜蜜里难以自拔,“他们散步,散步,看到迎春花染黄了柔软的嫩枝,看到亭亭的荷叶铺满了池塘。
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郁的甜香里,然后又是雪花飞舞的冬天。
”他们谈论音乐和文学,幻想十年,幻想爱情长久,短短的一次散步仿佛走过了四季,回去的时候希望路永远走不完,这是
宗璞对恋爱中的男女心理的准确把握,散发着人性的关怀,这也正是打动读者的地方,他们的爱情笼罩在香氛与潮湿的雾气中,流转着明亮的色彩。
此时的江玫迷失在齐虹热烈而温暖的爱恋里,她说:“齐虹,咱们最好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只有你是唯一的人,——”这显然违背了江玫为大众谋幸福的革命理想,此时的江玫就像是一个在革命追求道路上“迷途的人”。
如何将江玫引回“正途”,首先是母亲对齐虹进行了否决,“他是聪明极了,也称得起漂亮,但做为一个人,他似乎少些什么。
”这种否决是毫无道理的,究竟少些什么,母亲也说不出,但母亲的话给江玫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她的爱情像是被推到悬崖边上岌岌可危,而萧素与同伴卖血为江玫母亲治病的行为更是使江玫心理的天平重重地向萧素这边倾斜,紧接着父亲枉死的真相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江玫并不是没有动摇的,否则她不会在游行中依然惦记着齐虹。
江玫对齐虹提出了分手后,不能接受失去爱情的齐虹一改先前对江玫的百般温柔宠爱,他变得焦躁又霸道,却始终不放弃把江玫带走的希望。
“我恨不得杀了你!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这似乎符合了萧素对齐虹残暴的评价,但这句话更透露出的是齐虹深深的绝望,从中表现出的不是他的“凶残”的本质,而是对爱情的痴迷,他渴望江玫只属于自己,当这种渴望不能实现时,他痛苦难以自抑。
他的执着没能动摇江玫的坚持,最终,他放弃了强制带江玫走,而是决定尊重江玫的选择。
他说:“那样做,你会恨我一辈子”。
这样的齐虹让人恨不起来,他用他的包容和理解完成了对江玫的爱。
笔者眼中的齐虹就是一个为情所困的痴心人,自始至终,江玫也都是爱着齐虹的,不然就不会在分手六年之后,面对爱情信物表现出如此激烈的反应。
这样的爱情更接近于人的本质。
宗璞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
作者将这对恋人在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特别是将江玫对齐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矛盾、抛弃爱情时的艰难、割舍后的怀念充分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哀婉缠绵之感,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
宗璞曾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想的变化,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
是有意要描写江玫的感情的深厚,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也就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
”【2】可见,作者是想表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抛弃个人情感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历程,本想跟随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文学主流政治话语,然而作者在写作中却事与愿违,虽然作者在时刻谨慎保持着理性的书写态度,然而感性的情感体验总是在不经意间突破底线。
因此,作者的主观叙述和客观情感产生了背离。
“作者的主观叙述已经和客观情感产生了背离。
作者原本要表现一个坚强的无畏无惧的江玫,然而文中的江玫却是如此容易陷入哀思,仅仅两颗红豆就让她的底线崩溃,对那段感情的痛苦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感情曾经是怎样的沉重,成为她心灵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缺;原本并不想过多在意那些风花雪夜的爱情,然而文本中对爱情的描述却让人心驰神往,一点不亚于现代作家;本想将齐虹塑造成一位自私、残暴、野蛮的反革命者,然而我们感知的齐虹却是如此英俊,他对于科学艺术爱的执著甚至让我们觉得可爱;本想表现革命超过爱情,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时代话语,然而却恰恰相反地表现了集体主义的弊病。
”【3】正是这一点让宗璞的这篇作品很快受到批判,认为它鼓吹了超阶级的爱情,宣扬了资产阶级的爱情至上的观点。
而《红豆》遭受的批判也从反面证实了宗璞在人情、人性描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些最真实的人性流露远远比宗璞强赋作品文字的意义要真实得多。
参考文献:
【1】汪婷《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安徽文学,2 0 0 8年第12 期【2】宗璞《红豆》忆谈,宗璞文集(第四卷).,华艺出版社,1996.
【3】汪婷《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安徽文学,2 0 0 8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