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达方式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中考-表现手法-详略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中考-表现手法-详略【中考真题链接㈠】陪母亲磨面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
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馍没面味儿。
”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
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
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薄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
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
“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
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
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水平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舞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
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
2024年中考语文记述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及例题引领(全国)专题13 记叙文段落能否删去分析(解析版)

记叙文段落能否删去分析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1、第X段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1)①不能。
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XX,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X X 的联系。
③所以不能删去。
(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XX”)(2)①能。
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XX,本段内容写的是X X,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XX,而本段体现的是XX;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2.XX几个段落能否颠倒?(1)不能颠倒。
①因为这些段落是采用XX(顺叙、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②再答该记叙顺序在文中的作用。
(2)不能颠倒。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②这些段落与上下文的总起句或概括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段落是顺承或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阅读下面的文章,作答问题。
人桥王斌①“糟糕!前头的路垮了。
”刚刚拐过弯,走在队伍最前头的两个消防队员——张小龙和赵波就几乎同时叫了起来。
的确,就在前方七八米远的地方,这条前天才开辟出来的山路,连同路边的十多根玉米,都已经从一个五六米长的豁口垮塌下去了。
中考语文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原卷版)

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考点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考情梳理】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要重点掌握记叙顺序和记叙人称。
(1)记叙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①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
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以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为主,对场面描写的考查较少涉及。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标题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标题的作用【中考真题链接㈠】惟有垂杨管别离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
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
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记叙文阅读17】表现手法-象征

【记叙文阅读17】表现手法-象征——记叙文阅读——17表现手法-象征【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04 风吹白鸽拨琴弦【中考真题链接㈠】提琴[美国]保•琼斯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
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
”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人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
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
”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
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及记叙顺序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及记叙顺序鉴赏(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特点】顺叙是按事情发生发展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2、倒叙(先写结果或精彩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PS:记叙文中最常考察内容为插叙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限时练【含答案】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
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人称选用(讲解)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第04讲:人称选用一、考点说明人称,在现代汉语中叫人称代词。
记叙文中的人称是指文章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不同人称的使用,在文章中有不同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1、文章使用了什么人称?作用是什么?2、文章多次使用第×人称,有何表达效果?3、文章先用第三人称,最后改用第二人称,简要分析原因。
4、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改成其他人称吗?为什么?6、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三、技巧点拨一、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单数“我”,复数“我们”。
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小说,虽然不是真事,但是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人感觉更具有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作用有:1.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使文章更具真实性;3.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有亲切感;4.直抒胸臆,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
5、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我”(“我们”)是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
举例:《溜索》中有一个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解答】二、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单数“你”,复数“你们”,比较少见。
以第二人称写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在与读者诉说衷肠,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很多的作文题目都会要求我们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写,比如《因为有你》《最懂我的你》等。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b.便于抒情,便于对话,直接对“你”来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c.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d、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达方式【中考真题链接㈠】雨世郭敬明①时常会想起来的暴雨,发生在小学时候。
那时还没有搬家,住在出生的那座青瓦平房里。
老家有一个很大的院落。
父亲在靠近屋檐的一排种上了兰花,大部分比较廉价,有一部分特别昂贵,其中有些花的价格,在那个年代里,大概是父亲两个月的工资。
②每到暴雨的时候,父亲总会披一件黄色的雨衣,站在大雨里,迅速地把塑料薄膜扯开来盖在那些兰花上面。
③大雨里,父亲的表情凝重而沉默,像是远处被雨冲涮模糊的山际线。
④在一个大雨的夜里,父亲半夜惊醒,来到院落里,在闪电的刺眼亮光下,看见一个小偷翻过墙壁逃走,而屋檐下那几株昂贵的兰草,被人连根拔起。
父亲在大雨里站了很久,沉默着没有说话。
最后在轰隆的暴雨声里,发出一声模糊浑浊的叹息声来,听上去像是一种呜咽。
⑤这是多年来上海最大最集中的一次降雨。
窗外的天空已经极其压抑地黑了下来。
乌云沉闷翻滚,发出让人胸口发闷的声响来。
完全隔音的落地玻璃窗外,时不时划过天际的闪电,它们肆无忌惮地把天空撕扯成黑色的絮状碎片。
无声的、毁灭性的闪光刺在视网膜上。
过了一会儿,噼里啪啦的大雨就开始敲打在玻璃窗上。
远处摩天大楼的外墙,全部笼罩上一层飞溅起来的水雾。
⑥一场大雨过去,接下来就是一个秋天。
很多场大雨过后,岁月就从我们生命里裁掉了很大的一截。
父亲在岁月浑浊的光芒里也渐渐老去,变得佝偻,变得沉默,变得更加孤僻。
⑦在最近的一次谈话里,他和我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下乡了,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
一个人在大山里,拼命地想要活下去。
所以我的感情就变得很淡薄,对亲人没有过多的爱,更没有什么朋友,也不会与人相处,沉默孤僻,不讨人喜欢。
”⑧那个时候父亲在峨眉山修水库。
而二十多年过去之后,当我以俗气的游客身份游荡在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峨眉山里时,父亲隔着电话对我说:“那那那,那个水库是爸爸十七岁的时候参与修建的。
”父亲十七岁的时候,在大雨里挑起巨大的石料,耳边是轰鸣的雷雨声,回荡在山谷里。
而我十七岁的时候,偏激叛逆,在饭桌上抄起盘子狠狠地摔向墙壁,菜汁溅了父亲一身。
⑨父亲在电话里和我说:“明明,我老了就去敬老院,我不来上海,我的性格不讨人喜欢,肯定和别人相处不来。
跟着你,到最后你要厌烦我的。
”⑩挂了电话,我躺在地板上嗡嗡地哭。
像是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弱小的、无能的、脆弱的自以为是却一无所知的年代。
在那个瞬间,我被父亲钝重的感情击打得溃散一片。
⑪昨天的梦境里,父亲在故园的屋檐下栽花。
瓢泼大雨,天空像是被砸漏了一样往下倒水。
巨大的暴雨声里,我对父亲呼喊,父亲没有转过身来,只留给我一个在大雨里湿淋淋的背影。
⑫我觉得世界末日也就是这样了。
⑬我二十五岁的这一年,父亲五十三岁了。
我有时候会在纸上计算我们还剩余的时间。
有时候算着算着,眼泪就啪嗒一下滴到纸上。
⑭把总以为很漫长的一辈子,放到无限绵延的宇宙长河中去,那个时候,你会觉得,这仅仅就只是短暂的一个小时。
而且一旦过去,就永不再来。
你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容。
你再也不能从电话里听见他们温暖的声音。
你再也不能赖在床上,等他们过来嘘寒问暖。
他们比你先离开这个寒冷的世界,去往更加寒冷的世界。
【试题】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这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答案】议论,深层含义:一辈子很短,有一天长辈们总会先离我们而去。
作者告诉我们,珍惜他们,珍惜他们的爱,及时地孝顺他们,不要等到过后才后悔。
(意思相近即可)【答案】考查文段运用表达方式的类型及其对文段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一问,“把总以为很漫长的一辈子,放到无限绵延的宇宙长河中去”“你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容。
你再也不能从电话里听见他们温暖的声音。
你再也不能赖在床上,等他们过来嘘寒问暖”等句明显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二问,“而且一旦过去,就永不再来”“你再也看不到……你再也不能……你再也不能……”等句告诉人们一辈子很短,有一天长辈们总会先离我们而去。
“他们比你先离开这个寒冷的世界,去往更加寒冷的世界”用这种沉重的语气警告人们要珍惜他们,及时地孝顺他们,不要等到过后才后悔。
【中考真题链接㈡】马吴伯箫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
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
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
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
一团高兴全飞了。
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
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
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
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
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
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
”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
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
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
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
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
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
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
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
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
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④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
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
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⑤孟春雨霁,滑㳠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
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⑥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
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
“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
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⑦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⑧当学生了。
去家五里遥的城里。
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
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
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
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
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⑨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
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
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
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
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⑩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守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
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
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⑪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
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
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⑫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
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
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
听说它是认识路的。
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⑬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⑮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
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
─—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
……”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试题】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文中“端阳访友,骑二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答案】通过叙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指写人物衣着盆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敏论,表达对美好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作用。
在文段“端阳,……最喜那满天星斗。
”中对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的交代,用到的是记叙。
“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运用了外貌、动作等描写,生动形象。
“最喜那满天星斗”运用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