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
美国usda农业报告

美国usda农业报告美国农业部(USDA)每年都会发布农业报告,其中包括各种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全球农业市场的决策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就美国USDA农业报告进行一番探究和分析。
报告内容美国USDA农业报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月度报告,一种是年度报告。
其中,月度报告主要关注美国主要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而年度报告则更加全面,包括对美国主要作物产量、供需关系、价格走势、出口情况等各方面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月度报告中,美国USDA主要会更新主要作物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收割进度。
此外,还包括销售情况方面的数据,例如玉米和大豆的销售件数和出口情况等。
这些数据对于投资者和相关人士来说,可以提供及时的市场参考。
对于年度报告来说,美国USDA主要会发布各种农产品的全球产量和储存情况等相关数据,以及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农业市场走向。
此外,还会发布一些专门的报告,如“世界农业供需情况和积累”(WASDE)等,对全球农产品供需关系和出口量等做出预测。
数据意义美国USDA农业报告的数据意义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对决策者和投资者进行市场预测和投资决策,同时也为全球农业市场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决策和预测中,例如投资组合、粮食储备和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等。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USDA农业报告的数据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它们也受到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天气、政治和金融不确定性等,它们都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
因此,决策者和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这些数据,结合其他市场因素进行决策。
总结美国USDA农业报告为全球农业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它对于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平稳发展和决策者的市场预测和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决策者和投资者在使用这些数据时也需要谨慎对待,结合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决策。
美国玉米种植技术

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在美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
以下是关于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土壤要求:美国玉米种植技术首先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
玉米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但更喜欢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美国农民通常会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肥力水平和酸碱度。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2. 品种选择: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强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
美国农业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玉米品种的改良和培育。
选用耐旱、抗虫害、高产等特性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同时有助于降低农药使用量。
3. 播种时间:美国玉米种植技术要求合理的播种时间,以确保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而言,美国农民会在春季早期进行播种。
这样可以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和生长。
4. 施肥管理: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强调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的需求,美国农民会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
通常会在播种前施肥,然后在生长季节进行追肥,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
5. 灌溉技术:美国玉米种植技术注重科学高效的灌溉技术。
虽然美国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降水资源,但在干旱地区,农民会采取灌溉措施确保玉米的水分供给。
常用的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和旋转喷灌等。
6. 病虫害防治:美国玉米种植技术重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随着农药的发展和应用,美国农民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玉米的病虫害。
此外,通过合理的轮作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7. 机械化管理:美国玉米种植技术借助机械化管理的优势,提高了种植效率和质量。
农民使用各种农机设备进行土地的准备、播种、收获和后续作业等。
机械化管理不仅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还保证了玉米的均匀生长和质量。
8. 农业科技应用: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积极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
如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玉米种子,提高抗虫害和耐旱性能等。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近年来,种业发展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种业发展国家之一,其种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美国种业发展经验进行探析。
美国政府对种业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种业发展。
政府加大种业科研投入,提供补贴支持,为种业企业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政府还加强了农业产学研的合作,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支持,帮助农民提升技术水平和品种选择能力。
美国种业发展充分依赖市场机制。
美国种业市场相对开放,种业企业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和市场渠道,并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
美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种苗培育、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等环节,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种业企业通过不断进行市场研究和开发,掌握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对种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美国种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美国种业不断推出高产、耐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种业企业还通过基因改良技术,不断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生态环保性,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要求。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政策层面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分析1.大豆遗传资源的收集及评价美国农业部(USDA)科研人员先后举行两次大规模调查。
Dorsett 于1924~1926年在中国东北部收集1500份大豆资源,并送回美国。
此后,Dorseet和Morse又于1929~1931年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收集约4500份资源。
现在,美国农业部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大豆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有19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
另外,作为美国大豆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库,同样的资源还保存在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尔茨维尔和密西西比州的斯通威尔。
上述基因库保存并续繁了极为宝贵的种质材料,并对保存种质的形质性状进行系统评价,为世界大豆育种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位于加拿大中南部城市萨斯卡通的加拿大农业部基因库,仅保存极少量的大豆种质资源,大部分加拿大育种家的育种研究,都要依赖于美国收集的资源。
随着人类有目的选拔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野生大豆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大豆遗传变异基础愈加狭窄,遗传多样性也异常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野生种有的最低碱基序列多样性,随着作物化的演变进程被减半,稀少的等位基因81%被遗失,遗失基因的60%是具有显著变化特性的等位基因。
2.北美普通大豆的遗传改良育种在北美通常认为,新开发品种对大豆增产的贡献率最大,每公顷年增产幅度大约在23kg[13]。
在过去70多年时间里,北美大豆育种家们主要致力于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以及病虫抗性、倒伏抗性等研究。
在大豆广适性品种开发方面,也由美国北部扩大到加拿大南部等高纬度地区。
有关作物改良的研究,1985年前,主要由公立研究机构主导。
此后,美国私立研究机构已取代公立机构,主导大豆新品种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最近40多年来,私立研究机构的贡献率正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育种家们多利用淡季闲置下来的保护地苗圃等作为加代繁殖的场所,来加快选育进程。
所采用的育种方法多为系谱法、单粒传法、回交选育法或者混合改良法等。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种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丰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种业大国之一。
本文将探析美国种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在种业科技研发上投入巨大。
美国拥有先进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
在种子育种方面,美国致力于培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产量。
美国还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开发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提高作物的品质和抗逆能力。
美国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共享种业科技成果,不断推动种子育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美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种子研发。
美国建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新品种的授权和保护进行监管。
专利制度为种业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保护。
种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进行育种研发,通过专利保护,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种子的质量、产量和适应性,促进整个种业的发展。
美国也鼓励种业企业进行合作和联盟,共享技术和资源,形成良性竞争和合作关系,提高整个种业的竞争力。
美国注重种业市场化运作,加强市场监管。
美国建立了健全的种子市场体系,鼓励种子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提高种子的竞争力。
美国还通过市场监管机构对种子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种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发展。
美国还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合作,加强种子出口和技术交流,拓展种子的市场和合作机会,推动种业的国际化发展。
美国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种子市场化发展,美国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美国政府和种子企业联合举办农业培训班和技术交流活动,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种子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美国还建立了农业技术咨询机构和农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种子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主要包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运作和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美国农业情况考察报告

美国农业情况考察报告作者:傅汝仁农村经济研究 2000年01期最近,我随省农业厅组织的山东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培训团,对美国的农业特别是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了考察。
考察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同时制定了新的农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
我认为,我国与美国虽然制度不同,但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农业的几个特点1.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且专业化程度高。
农场是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90%左右是家庭农场。
其余是合作农场、公司农场。
所谓公司农场,就是股东在10人以上的股分制农场,这是本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由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三个层次组成,以经营者为中心。
经营者必须善于农业经营。
投资者向公司农场投资,坐收利润,年回报率一般为8%。
生产者一般是若干个资金短缺、经营能力不强的家庭农场,他们按公司的计划生产,公司向他们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全部交公司统一经销。
按照合同规定,完成任务的农场,公司给一定的报酬,完不成任务的,自己承担经济损失。
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农场,有的是专门种植大田作物,有的是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有的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
种植业农场的规模大小不等。
新泽西州是全美人口密度最大的州,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都在75-100英亩(1英亩=6.07亩)。
据介绍,全国最大的农场经营规模达2万多亩。
在纽约长岛地区我们参观了一个家庭农场,农场主是广东人,57岁,大学生,学的是无土栽培。
农场土地面积60英亩(近400亩),由他夫妻二人经营,农忙时雇五、六个工人。
因靠纽约比较近,所以主要是种植蔬菜,他种了68种菜,酸甜苦辣咸都有。
他家中住一座二层小楼。
我们在纽约近郊一农贸市场考察时,对一摊位进行了重点调查,这位农场主经营160英亩土地,专种蔬菜,大椒有26种,西红柿有65种,还有各类瓜菜。
美国、德国、日本,种业发展分析

美国、德国、日本,种业发展分析美国种业变形记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中,美国企业占比不小。
这辉煌业绩的历史,其实不过90年。
从普通农户自留种子到出现跨国集团,美国种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
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农民和其他在土里刨食的全球同行一样,都要从上一年的作物中留出种子,农民们从没听说过种业公司这种事物。
到20世纪初期,情况发生了改变,公共研究人员开发出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大约从1915年开始,美国开始流行种子认证计划,商业种子市场的作用日渐扩大。
自1930年代开始,私营部门在杂交玉米种子商业市场中的作用显著增加。
不过,大多数商业种子供应商都是小型的家族私人企业,缺乏研发资金,所以种子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繁育和出售在公共领域开发的种子。
至于改良植物品种的工作几乎完全由大学、国家农业试验站以及其他公共机构承担。
从193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
彼时,虽然大多数公司仍专注于生产和出售种子,但也有一些公司制定了内部研究和育种计划,力图改进现有的杂交种。
到1944年,美国在种子玉米市场的销售额已扩大到超过7000万美元,玉米种子成为美国种子行业的核心业务。
到1965年,美国有超过95%的玉米地都种上了杂交种子。
产业扩张还产生了足以支持植物育种研发的利润。
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私人种子公司获得了得以维持玉米种子市场健康成长的长期能力。
从1970年开始,随着《植物保护法》的颁布,美国种业进入了现代产业时代。
《植物保护法》和随后的修正案以及相关仲裁,通过保护新植物品种专利权等方式,极大激发了私营公司进入种子市场的热情,这也开启了美国种业公司的大兼并时代。
纵观整个十九世纪70年代,随着大型化工制药跨国公司进入种子行业,多数小型种子公司消失了。
《植物保护法》通过之后,制药、石化和食品跨国集团先后收购了50多家种子公司。
这些大型公司拥有研发所需的各种资源。
随着收购浪潮的兴起,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多家公司已经跻身全球种业前列。
北美大豆种植报告

北美大豆种植报告简介大豆是一种重要的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许多地区,其中包括北美洲。
北美洲对大豆的种植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也有发达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本报告将介绍北美大豆种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美大豆种植概览北美大豆种植区域北美洲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
美国是北美大豆的主要种植国家,涵盖了广阔的种植区域,包括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和一些东部州。
加拿大的大豆种植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北美大豆产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美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地之一。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近一半。
加拿大的大豆产量相对较小,仅占北美洲总产量的一小部分。
北美大豆种植条件气候条件北美洲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来种植大豆。
大豆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降水以及适宜的温度来生长。
北美洲的气候变化适宜大豆的生长,尤其是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其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阳光为大豆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土壤条件北美洲的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大豆的种植。
大豆喜欢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适度的土壤酸度。
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并且具有较强的肥力,非常适合种植大豆。
北美大豆种植技术播种时间北美洲的大豆播种时间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春季气温回暖之后,土壤开始解冻,适合进行大豆的播种工作。
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大豆的播种。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大豆植株数量。
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目的,种植密度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北美洲的大豆种植密度在每亩15,000到20,000株之间。
施肥适当的施肥对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北美洲的大豆种植一般会在播种前给土壤施加适量的肥料,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此外,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根据植株的营养需要,也会进行追肥作业。
北美大豆种植的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随着全球对大豆需求的增长,北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2011年9月20日至30日,中国种子协会考察团赴美国衣阿华、密苏里等地考察该国农作物种业及跨国种子企业,先后访问了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及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公司和部分中小企业,了解美国种业科研最新进展,参观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实验室、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及田间品种展示,并与种子企业及其育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取得了一些考察成果和体会。
1.美国农作物种业基本情况美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种植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有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生产带,产业集中度,优势明显,农产品出口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农业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其拥有发达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
1.1种业发展历程美国种业有200多年历史。
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北美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在费城成立,到1850年全美有种子公司40多家,主要经营蔬菜、花卉和牧草种子。
1883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成立,将种子企业和经销商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种子进出口关税、邮寄收费等具体问题,并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不断呼吁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参与开拓国际市场,对促进美国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种业乃至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初,随着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成功应用于农作物育种,1926年华莱士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即先锋公司),一批私营种子企业也应运而生,并陆续由蔬菜、花卉种子拓展到粮油作物。
这些种子企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家庭经营企业,鲜有育种研究,品种选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机构、农业大学承担。
随着美国植物专利法(1930年)、联邦种子法(1939年)、植物品种保护法(1970年)等法律的颁布,很多种子公司开始增加育种投资,随之引发了多次企业兼并扩张的热潮。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种业市场不断增值,私营种子公司育种投入持续增加,并超过公共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特别是一些农化、制药跨国企业涉足种业,展开了新一轮整合并购,先后形成了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种业集团,在运作资本、经营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加速了美国种业市场向几大跨国企业聚集。
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种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有力推动了美国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
1.2种业市场与企业现状美国是世界种业第一大市场。
据ISF统计,全美种子市场价值120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价值(420亿美元)29%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美国种子市场主要覆盖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作物。
近十多年来,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快速发展,目前全美90%以上的大豆、85%以上的玉米和棉花都是转基因种子,但小麦、马铃薯、水稻等作物转基因种子尚未释放。
商品种子基因专利技术费占种子市值的30%-60%。
以玉米种子为例,每袋8万粒的种子售价从100至350美元不等,售价350美元的种子基因专利费(含8种专利抗性基因)为200美元,约占种子价格60%(普通种子的基因专利费也在30%以上)。
可见,美国种业市场增值主要源于基因等专利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目前全美涉及种子业务的企业有7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也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家庭企业,此外,还有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
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75%左右,许多中小企业利用大公司授权自交系或将授权基因转入自有品种,以其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优势,为一些农民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也占有25%市场份额。
2010年,孟山都销售收入105亿美元,其中种子及生物技术专利业务76亿美元,除草剂业务29亿美元;杜邦先锋销售收入315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53亿美元;先正达销售收入116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销售收入28亿美元。
先正在的种子业务中,玉米和大豆约占58%,其他大田作物种子占23%,蔬菜种子占10%,花卉种子种苗占9%左右。
1.3种业研发投入与分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美国种业以中小企业、家庭型公司为主,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加上品种保护不力,这些企业无力投资育种研发。
随着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品种保护三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激励了私人企业投资,美国政府对育种投入也做出相应调整。
1980年《Stevebson-Wydler技术创新法》规定,联邦政府负责转化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并推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私人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增长220%以上,从1976年开始就一直超过公共机构研究投入,占全美种业研发投入的60%以上。
随着先锋、孟山都等跨国公司不断兼并整合,企业育种研发投资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提升到10%以上,种子企业在育种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占主导地位。
2010年,孟山都育种研发经费达到12亿美元,其中育种研究和生物技术各6亿美元;先锋公司育种研发投入10亿美元;先正达育种研发投入4亿美元以上。
不仅各大公司积极投资常规育种、生物技术研发,许多中小企业也纷纷增加投资,将授权专利技术转入自有品种或利用授权自交系配组选育新品种。
美国公立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农业部所属试验站体系逐步转向基础和公益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扩增及鉴定等基础性工作,大学重点开展遗传育种方法、基因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研究,种质资源和技术成果一经成熟,便逐步向种子企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商业化研发,同时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
如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中西部农业试验站(NCRPIS,)与衣阿华州立大学长期合作,建立了玉米、葵花、油菜等异花授粉植物种质库,通过实施玉米种质扩增计划,其玉米种质2万多个种群,可向全世界育种者免费提供。
2011年,曾是美国乃至世界玉米育种中心的衣阿华州立大学已全面停止玉米品种选育,完全转入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1.4主要法律制度美国种子立法最初源于1912年联邦种子进口法,该法案规定了种子净度和杂草种子容许标准,防止进口劣质种子;1926年该法案修订要求进口种子必须染色,警示进口种子可能不适合本地种植。
1939年《联邦种子法(FSA)》正式颁布,这是美国种业史上一部重要的综合性法律。
该法对农作物和蔬菜两类种子进口、州际运输和商业活动以及种子标签、种子广告、发芽测试、劣质种子损失测定及估价、杂草种子含量、质量描述和样本保存等作出规定,确立了标签真实性制度。
该法历经1956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又增加了对违法起诉和种子处理化学药名及危害说明等规定。
除《联邦种子法》外,美国绝大多数州都结合本地实际颁布了州种子法,对本地有关种子事务增加了管理规定,如种子仲裁、销售许可等。
许多州种子法强调种子要满足本州需要的基本质量标准。
为便于协调各州种子法,美国农业部种子控制官员协会制定了“州统一种子法”,推荐各州采纳,目前已被大多数州采纳或采用大部分条款。
联邦种子法和州种子法都突出强调标签真实制度,保证农户正确选种。
此外,1930年美国颁布植物专利法案(PPA),对无性繁殖植物品种提供了专利保护,保护期为17年。
1952年普通专利法案将专利权扩展到农业领域,将其定义为实用新型专利。
1970年颁布植物品种保护法案(PVPA),对植物新品种实行品种权保护,授予育种者以品种权并给予18年保护期。
上述三部法为美国种业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了育种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调动了投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1946年农业市场法案(AMA)对种子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作出要求,规定了农业部门在种子管理中的执法职责、程序以及执法部门间合作等,规范了种子管理行为。
1.5种子管理体系美国种子管理体系分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两类。
政府管理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管理。
农业部代表联邦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执行机构有农产品市场服务局(AMS)、动植物检验局(APHIS)。
AMS负责种子出口和州际贸易质量检验(自愿收费)、种子认证(自愿收费)、新品种保护及品种名录、种质基因保存等;APHIS负责种子进出口及州际贸易检疫。
政府管理特别强调标签真实性,标签注明质量必须与实际质量相符,但并不强制执行种子质量国家标准,倡导种子质量认证,对商业化推广的品种不要求审定或注册。
各州农业部门设立种子管理机构,代表州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责,负责监督本州生产和销售种子的质量,检查质量认证证书,规范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查验种子及标签真实性,行使违法处罚权力,并对有关种子纠纷进行仲裁等。
州种子管理工作重点是执法监督。
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不仅有管理职责,还有服务和投资等职能。
政府投资仅限于基础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等,不投资具体企业,也不资助品种选育,政府与企业无隶属、产权及经济利益关系。
美国种子行业管理组织化程度很高,大多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销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协会,协会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自律。
最重要的行业组织是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和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AOSCA)。
ASTA成立于1883年,目前有700多个企业会员,主要为会员提供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等方面技术和信息服务,游说国会议员完善种子立法,促进国际贸易。
AOSCA由各州种子认证机构组成,也吸收了加、澳、新、智等国外官方认证机构,目前有50多个成员,主要制定质量最低标准和认证程序,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宣传推广高质量认证种子。
2.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及发展趋势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孟山都、先锋及先正达三大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体系及其最新研发进展。
2.1商业化育种基本模式三大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结构及主要流程,虽然相互区别、各有所长,但其模式基本类似,一般由育种目标决策、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研发、生物信息处理、田间测试评价、生产与市场反馈等模块组成。
2.1.1育种目标决策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的中枢,决定其研发理念和发展方向,对其主要研发产品、实现途径和技术路线等进行顶层设计。
一般由少数具备丰富育种理论和经验的高层人士组成。
2.1.2种质资源利用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材料的基础,决定商业化育种品种的遗传背景,对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种质材料进行精确鉴评和分类管理,为育种研发提供带有目标性状、特质基因等优异种质材料。
2.1.3育种技术研发系统。
是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核心模块,技术含量最高,通常由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专利技术研发三部分组成。
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线,分子辅助育种可替代部分田间试验,大幅增加育种试验规模,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基因研发为常规育种定向提供目标基因性状、专利技术产品。
2.1.4生物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