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职与区域产业的联盟建设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二 、 同产 业 结构 的国 家 高 职 教 育 专 业设 置 的 不 特 点
美 国的社 区学 院是 职业教育 体系的一大 特色。近年来 , 美 国依靠先进 的科 技 , 迅速推 动产业 的转 型升 级 , 些劳 动 一
密 集 型 产 业 逐 渐 被 淘 汰 或 被 转 移 到 国 外 。在 美 国 的 产 业 结
态。美 国的高等职业教 育专业设 置也涉及三产 的划分 , 而且
变化 。而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 的主动性 主要体 现在 高技能人才的输出适应上。其 中专业结构 与区域产业结 构的
对接是促进二者 良性互 动的关键 。因此 , 如何从地 方经济社
技术 学院 、 浙江 国际 海运业 技术学 院外 , 其余 8所 高职 院校 都只有一 两个涉海 专业 , 报关 与 国际货 运专业 几乎 1 涉 O所 海高职院校都 有 , 而与海洋新兴产业相对应 所需 的高 职专业
明显偏 少 , 现代海 洋 渔业 相 对应 所需 的高职 专业 几乎 没 与
有。
会 的发展实际出发, 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 构建科学 合理的高职专业结构 , 目前我 国高职教育 以规模快速 发展 是
为标志 的扩张式发展 阶段 全面转 向教 育教学质量 提高 、 注重 效益的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所必须解决 的关键问题 。
改革开放 以后 , 特别 是进 入 2 世纪 以来 , 国的经济 社 1 我
的产业部 门出现新的分配和配置 , 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力从衰退 的产业流
向繁荣发展或新兴的产业… 。而高职院校作为区域人才 、 知 识的重要集聚地 , 应通 过优 化专业 设置 , 引导地 方产业 理 来
会 出现跨越式 发展 , 产业 结构 和 经济 结构 都发 生 了较 大 变
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

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陈晓云【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高职特色专业是有行业特点、区域产业特点和自己特色培养模式的专业。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核心课程体系,校企联动、产学结合,为特色专业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增强特色专业的竞争力。
%Thr sprcialty of highrr vocational collrgr includrs thr charactrristics of thr industry and rrgional industrial,and it also has its own sprcial profrssional training modrls. In thr procrss of sprcialty construction,wr should construct a powrrful doublr- quality trachrr’s tram and corr coursrs systrm. Thr intrraction brtwrrn collrgr and rntrrprisrs,thr combination of study with production providr a brttrr rducation atmosphrrr and rducational rrsourcrs for thr charactrristic sprcialty,and rnhancr thr comprtitivrnrss of charactrristic sprcialty.【总页数】3页(P25-27)【作者】陈晓云【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相关文献】1.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J], 苏张磊;孙双娣;马瑞亮2.中原经济区建设视域下的农业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J], 张翠翠3.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J], 张明杰4.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J], 周克辉5.高职院校"互联网+"特色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考 [J], 张军;温舒明;李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产学联盟的研究与实践

6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产学联盟的研究与实践江金兰 汪 磊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本文以广厦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和东阳市安防行业协会的产学联盟合作为例,深入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合作发展的实践研究,探索行之有效、互惠互赢的“校行产学联盟”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业协会 产学联盟 专业“产学联盟”是出于确保行业企业和院校合作双方的优势,双方共同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市场的竞争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行业企业和学校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
与传统订单式培养不同,区域性行业协会是它不是定向某一个企业,而是定向区域内的某个行业。
如此,在校企合作的层次、内容、深度、有效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2010年3月开始,教育部加强了产业和行业的合作,连续举办了多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对话活动,都充分说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联办专业的优势与意义1.依托区域性行业协会,可直接将企业的先进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企业资源直接为高职专业教学服务,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施、设备更新难、慢的大难题,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已与东阳市安防协会达成联盟合作意向,与浙江揽胜、大安、和氏、昊天等10余家安防企业达成免费提供教学所用先进设备和耗材的意向,并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合作方式的意向,对深化楼宇专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与区域性行业协会联合,可以充分利用协会会员企业资源,为高职专业教学提供配套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工程或车间现场实施教与学,可大大提高实践效果。
3.围绕行业协会所提供的本行业的需求信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和课程,开发教材,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对接途径探索

实现高从两 方 面 入 手.
1 .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 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 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 性、 开放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可 以为企业 “ 量身定做” 职业 教育产品;企业可以给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支持、 场地支持、 技术支持、 人员支持等多种形式加 强校企合作。其 中, 让学 生到企业项 岗实习是很好的 “ 工学结合” 途径, 但由于校外 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建设难度大、 岗位的覆盖面不足( 涉及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岗位对保密度有特殊要求) 教学内容与过 、 程校方不易控制等 问题, 内实训基地就尤为重要, 内实 校 校 训基地可以由政府与学校、 企业与学校或校际合作建设, 使
柳 州 5 50 4 04
野生动物管理 与保 护是林政 资源管理部 门的重要行政职责, 养一 支专业素质 过硬的林政 队伍 培
是 野生动物管理 与保护 课程教 学的最终 目标。 明确 的课程 定位, 丰富 的教 学资源, 理的教 学设 计和 良好 合
的教 学效果是 实现 目标 的基础条件。
2 1年第9 总第17 02 期( 7期)
… … … … . . . … … …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 经济 的产业发 展对接途径探索
沈 萍
武汉 4 07 304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 学院,湖北
摘 要
高职教育的生命 力在 于区域 经济的适应性 和服 务性。 因此, 高职教育任何 专业的设 置与建设 必
对 于就 业 岗位 群 工作 环 境 条件 要 求极 高、 实 习成 本 极
及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加强监控 教学实施过程,以便更好
实 现 专业 培 养 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融合问题——以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等职业 教育 已成为促 进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 动力 源” 。事 实上 , 等职 业 教育 作 为 高等 教育 的一种类 型 , 高 在 我 国已经 占到 六成 , 它与 区域经 济存 在有 机 的联 系 , 成互相 促 进 、 同发 展 的利 益共 同体关 系 , 形 共 成为影
第2 9卷第 1期
21 0 1年 1 月
泉州师 范学 院学报
J u n l fQ u n h u No m a ie st o r a a z o r l o Un v riy
Vo . 9 No 1 12 .
Jn 0 1 a .2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 职 高 专院 校 专业 建 设 与 区域 产业 融 合 问题
文 章 编 号 :0 98 2 (0 1 0—0 00 10 —2 42 1) 1 5 —5 0
作者简介 : 陈增 明( 94 , , 1 6 一) 男 福建长乐人 , 副教授 。
,
教育 部《 于全 面提 高高等 职业 教育 教学质 量 的若 干意见 》教 高 [ 0 6 1 )一文 明确 指 出 :针 对 关 ( 2 0 16号 “ 区域经济 发展 的要求 , 活调整 和设 置 专业 , 灵 是高 等职 业 教育 的一个 重 要 特 色 。这 表 明 , 职高 专 院校 ” 高
一
第 1 期
陈增 明 : 职高 专 院校专 业建 设与 区域 产业 融 合 问题 高
5 1
福 建省 高等 教育 长期 以来 单 一 的学术 型 结构 , 大增 强了 福 建 省高 等 教 育培 养 多 规 格 、 大 多类 型 人才 的能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研究摘要: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中,建筑工程专业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亮点专业。
因此,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专业群建设,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对于该类专业群进行有序发展,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共享和灵活调整,进而确保相关专业学生得到更高质量的培养。
同时要和区域产业链进行融合发展,有效对接,以此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条件。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引言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构建相对应的专业群,并且对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进行深入分析。
在区域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要融入建筑工程专业群的相关内容,在确保两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的背景之下体现出更显著的发展成效,为该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基本条件,同时,为区域产业链实现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据此,有必要重点分析两者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
1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概述通常我们所称之为的专业群主要指的是相关高职院校为确保自身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以某一个优势专业作为核心确保与之相对应的基础学科的专业进行有效组织并且融合发展,以此形成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群组。
与其他单个专业进行对比,可以看到,通过专业群组的有效构建,这样可以在教学层面进一步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以此为从根本上确保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有更为显著的意义,这样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使资源浪费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在专业群建设方面整合建筑专业资源,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并且通过自身优势对其他专业发展进行有效带动,这样可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有更高的就业率,使学生积极有效的报名,通过专业群组的有效构建使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也可以为后续更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提供必要保障。
构建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根据河 北 省 统计 局发 布 的 数 据 可 知 ,2 0 1 3年 河 北 省 生 产 总 值 2 8 3 0 1 .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 年增 长 8 .2 %。其 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 3 5 0 0 .4 亿元, 增长3 .5 % ;第二产业增加 值 1 4 7 6 2 .1 亿元 , 增长 9 .O % ;第三产业增加值 1 0 0 3 8 .9 亿元 , 增长 8 .4 %。 河北省经济增长 有 四大 特点 :一是 粮食 总产量 实现 了 “ 十连增 ” 。 畜牧 、蔬菜 、 果 品三 大优势 产业产值 比重 提高 ,首次 达到 7 0 % 转型 升 级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8 .4 % ,快于经 济增速 0 .2 % ;二是工 业结构 调整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装备 制造业增 加值增长 1 4 .5 % ,高 于规模 以上工业增速 4 .5 %;三是重 点区域 加快发 展。2 0 1 3年 ,曹妃 甸区和渤海新 区生产总值均增长 9 .4 % ,投资力度加 大 ;四是 服务业增 加值 占全省生产总值 比重提高 ,达到 3 5 .5 %,同 比提高 0 .2 % ,对经 济增 长贡献率 为 3 5 .2 % ,同比提高 4 .1 个百 分点 。其 中 ,交通运输 、 仓储 和邮政服务业 、房地产 业 、金融 业等 生产性 服 务行业 支撑 力度加 大,三个行业 增加 值增 长 1 0 % ,比前 三季 度提 高 1 .1 个 百分 点 ,占 G D P比重为 1 5 .8 % ,同 比提 高 0 .4个百 分点 ,对 经济增 长贡献 率为 1 8 .5 % ,同比提高 4 %。金融业 、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业及其他非 营利 性服务业等现代服 务业增 加值增 长 1 2 .1 % ,占 G D P比重 为 1 1 .1 %, 同比提高 0 .4个 百分 点 ,对 经济 增 长 贡 献 率为 1 4 .7 % ,同 比提 高
地方高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探析

( )产 业技 术创 新战略 联盟 的含 义 一
产 业 技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是 在 政府 引导 下 以企 业 为 主体 、以创造 知识 产权 和重 要标 准 为 目标 , 通
过 产学 研 联 盟成 员 的优势 互 补 和协 同创 新 形 成 的
盟 构建 的指导 意 见》 国科 发政[0 870号 )鼓 励 ( 2 0]7 ,
各 地方 围绕 区域支 柱 产业 积极 构建 联盟 , 由于高 职 与 区域产 业 有着 天然 的联 系 , 方 性高 职 与 区域 产 地 业 的联 盟 着重 在 以下层 次合作 :专 业与 产业 对接 、
( )战 略联 盟运 行机 制 三
育 创新 人 才 , 速 技术 推 广 应用 和产 业 化 , 过 市 加 通 场机 制来 合理种 要 素有效 组 合 。 自 2 o 0 7年正 式 启 动 试点来 , 业技 术创 新 战略 联盟 在全 国各 地 快 产 速 建立 , 面对 地 方 经 济建 设 主 战场 , 与地 方 的产 业 发 展紧密 联 系 , 并成 为 区域创 新 的动 力 和活 力 。产 业技 术创新 战略联盟 不 仅仅 是企 业 、 高校 与科 研 机 构 之 间缔 结 的 技术 联 盟【 而且 是 一种 基 于满 足 企 1 】 , 业长 期技 术创 新需要 的战略 联盟 , 一个 有 明确 的 是 合 作 目标 , 以契 约 关 系为 保 障 、 工合 作 关 系 紧 密 分
的公正 与客 观 , 而进 一 步提 高联 盟成 员 合作 的积 从
作 者 简 介 : 四 文( 9 6 ) 男 , 南 临 湘 人 , 间 16一 , 湖 电子 专 业 高 级 实验 师 , 商 管理 硕 士 。研 究方 向 : 职教 育 教 学 管 理 。 工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性高职与区域产业的联盟建设
丁继安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湖州是三角腹地的地级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6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杭湖宁发展带的中坚城市。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
2008年12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结合高职院校和地市城市发展特点,我们把学校与区域产业的联盟着重在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上展开,“学校与地方产业部门对接,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整合产业发展政策与重大项目;学校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对接,产学合作共同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师生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师服务水平”。
一、与地方产业部门合作,实施年度工作对接
地方政府不仅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提供公共服务,而且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湖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贸易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局等部门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服务企业中作用显著。
学校需要了解、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动态,产业部门也需要学校长期参与咨询。
为了推进双方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20多位政府有关产业部门负责人参与。
产业合作委员会根据地方产业特点,下设机电制
造业、商贸流通业、建筑业、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五个分产业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发展对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各产业分会制定了《2010年校地合作工作纲要》,确定了2010年《湖州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及布局现状的调研分析》、《基于地方六大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等30项重点对接选题项目指南。
参与了“湖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等六大特色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参与规划了湖州市特色机电重点发展的“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大型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八大重点发展的领域。
使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落实到产业规划的前端。
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加强与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就如何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沟通。
二、与地方产业部门合作,开展服务平台建设
由于信息比较对称,沟通比较有效,又确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企业社会。
2008-2009年,湖州市按照“依托核心单位、行业企业多方共建、面向社会、开放运行”的思路开展了平台建设,其中学校作为核心单位或主要参与方,开展了多项平台建设。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创建公共实训平台。
2008年,湖州市根据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出台“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工程,学校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企业技术改造与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业创业资金3200万元,建设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
基地由市劳动局、中小企业局、贸易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局共同投资合作管理与建设,真正成为服务产业需要的公共实训基地。
主动融入地方科研机构,加盟地方科研平台。
充分利用科技局、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所等平台优势,成立学校科技委员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组织,制定了《湖职院关于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
以产业委员会为依托,积极申报产业发展的研究项目,开展产业调研、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中企业急需解决的应用课题研究, 2007年到2009年学校主持和参与与产业发展的政府调研、产业规划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应用项目80余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3000万元。
面向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湖州市“农民学院”和“社区大学”。
2009
年成立了“社区大学”,开展“蓝领大讲台”、“科技人才结对解困”和“百名优秀科技人员助企”等系列公益性服务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管理和各类技术培训项目,为社会、企业培训各类人才6000余人。
地方政府为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做强新农村建设,曾多次召开市委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主动与学校合作,2010年了创建“农民学院”,投入3500万元,培养千名“学历+技能”农村技术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服务项目建设
与规模企业合作,建设生产经营和教学共同体。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
学校在成功引进机械、外贸多家企业的基础上,2008年与“华汽集团”合作创办汽车专业,引入资金设备800多万元。
2009年,与湖州大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提供20亩土地20年的使用权,大唐公司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建和设备投入,建设湖州大唐汽车一站式服务、“经营+教学”一体的合作项目。
围绕规模企业发展,进行项目合作。
与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开展校企互赢合作。
学校与“天天快递”上海总部合作,培养区域级快递合作人才,开展区域快递企业规范化建设,2008天天快递班已经进入公司华东网,2009天天快递班也再合作培养中;另外,“久立集团”、“南方通讯”等本地企业和“三一重工”等引进企业分别开展项目合作。
面向小企业,开展创业服务。
200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成立了创业管理委员会,建设了2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37家创业公司覆盖学校各主要专业,常年参与学生1800余人,社会参与企业16家。
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成立湖州四季旅行社,学生分别开展组团业务、接团业务、南浔古船舫营销、安吉中南百草园旅游活动项目开发等创业实践;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沸点广告网合作,吸引湖州68家广告企业加盟,“2008年12月26日,湖州冰点广告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重组,并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校企合作”,2009年5月1日,共青团省委授予我公司“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称号; 2009年6月,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合作,成功研发新型太阳能户外媒体”。
四、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建
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教师实践对接职业岗位机制。
与企业合作项目研究成效显著,如崔立军老师为永兴特钢研发的轧钢电机大电流记录存储系统和监视显示屏科技项目,仅花几万元,就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品率,每年增加产值300余万元。
王炳志老师研制成功了一项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户外PE木塑复合材料,每年将几千吨废旧塑料转变成漂亮的扶手、栅栏,为企业年增产值1500多万元,成为建筑专业新材料的典型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工作,2010年上半年各分院安排53位教师全脱产、阶段性脱产进行下企业岗位实践,经过人事处、教务处、督导处的调研与岗位督查,12位教师担任了企业副总、主管、项目监理等职务,16位教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研究,8位教师担任学生工学结合的指导工作,所有教师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展课程改革。
五、联盟建设的思考
地市级高职与区域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全面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和创业富民,离不开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合作。
在校地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面向区域产业转型的“三层对接”改革方案,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找准学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专业对接行业企业,解决专业面向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匹配问题;师生对接职业岗位,解决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问题”。
主动破解与产业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
在“三层对接”的总体框架下,打造了校地校企多种合作方式、多种体制机制、多种发展空间,为了共同事业发展的平台;初步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学校专业人才与行业企业工程人才、管理人才的结合;创造了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多种效益。
1.在实现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中发展联盟。
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需要地方高校作好咨询、参与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2008年学校委派党院办副主任、教务处正副处长、科研处处长、服务地方办主任等6名中层干部赴湖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湖州市中小企业局、湖州市科技局挂职锻炼。
由于贴近政府所思所想,所以学校提出的方案思路与政府的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相统一,容易引起政府的共鸣。
我们学校建设的三大平台,对政府来说也是投入较少可以长期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项目。
2.创新与企业合作的实现形式。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过程中,会在学校与
企业的产权关系中产生障碍。
而我们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采用了以“资源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如大唐汽车等项目是用学校的土地资源换回了教学资源,在创业园中我们用政府的创业园区的扶持政策,换回了创业企业的资源。
为学校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创造了条件。
附表2:湖州市产业联盟单位一览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