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中元节的来历与意义

中元节的来历与意义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鬼节,是我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和佛教信仰,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元节的来历与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信仰。
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死后却能获得永恒的力量。
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祖先,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这个日子被称为中元节,也被视为人间和阴间之间的通道打开的时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元节逐渐融合了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传佛教经典中有一位名叫目犍连的弟子,因为他的母亲堕入恶道,无法超度,于是他向佛陀求助。
佛陀告诉他在盂兰盆节期间举行盂兰盆法会,可以救度他的母亲和其他亡灵。
因此,中元节也成为了佛教弘扬慈悲救度的重要时刻。
二、中元节的意义1. 祭祀祖先:中元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时间。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或家中的神龛,烧香、献花、烧纸钱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有助于弘扬家族的传统文化,加深家人之间的感情。
2. 救度亡灵:中元节也是救度亡灵的重要时刻。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阴间的亡灵可以获得暂时的解脱,因此会举行盂兰盆法会,为亡灵超度。
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的慈悲心和对亡者的关怀,也有助于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注生死的意义。
3. 驱邪避凶:中元节也被认为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驱邪避凶的活动。
比如,在门口点燃艾草,以驱赶邪灵;或者在家中摆放某些吉祥物,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和安宁的追求,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4. 传承文化:中元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通过庆祝和传承中元节,我们能够了解和传承古代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中元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鬼节、盂兰盆节等。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的固定日期。
这一天被认为是鬼门开启,人间与阴间之间的通道打开,亡魂有机会回到人间。
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会祭祖、扫墓并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祭拜祖先和安抚鬼魂。
一、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起源于佛教,源自于盂兰盆经。
相传,在盂兰盆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观世音菩萨为了救度他母亲转生在恶道的亡魂,他向佛陀求助。
佛陀告诉他应该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进行三时功德,以救度亡魂。
因此,中元节也成为了诸佛菩萨救度一切亡魂的时刻。
二、中元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中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祖扫墓。
人们会前往祖坟或者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焚香祭祖、烧纸钱,并敬献食物和水果以示孝道和怀念。
扫墓也是中元节的重要内容,可以清理墓地,为祖先们打扫整洁的环境。
2.放河灯:在一些地方,中元节的晚上,人们会放河灯。
河灯是用纸制成,里面装有蜡烛。
人们将点燃蜡烛的河灯放入河流中,让河灯随着水流漂流,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表演传统舞蹈:中元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传统舞蹈的表演。
这些舞蹈通常是表达祈福和驱邪的意义,人们可以观赏这些表演,体验传统的艺术形式。
4.戴鬼面具:有些地方的中元节还有戴鬼面具的习俗。
人们会戴上面具,扮演鬼魂的形象,以求避邪辟邪。
这一传统旨在让人们认识到鬼魂的存在,警示人们要珍惜生命并追求善良。
三、中元节的意义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元节是传承祖先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弘扬孝道和家族的凝聚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中元节也是人们感恩、怀念亡者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向已经逝去的亲人和英烈表示敬意和哀思,缅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
此外,中元节还取得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各地的中元节习俗多种多样,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文化。
总结起来,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是人们祭祖、怀念亡者的重要时刻。
关于中元节起源介绍大全

关于中元节起源介绍大全中元节,也称鬼节、七月半,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缅怀逝去的亲人。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成为了如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中元节起源于汉朝,这时候规定七月半为鬼节。
古代人们认为这一天,地府的王爷会下界巡视,所以人们要用饭食等物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以此来祈求平安。
南朝时期,道教出现,中元节逐渐融入了道教的祭祀仪式,加入了道教的神祇和活动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传承,中元节的形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唐朝时期,中元节出现了“报恩图报”、“回归故里”等活动。
这些活动意味着人们要感恩、报恩,也要顾及亡灵的归宿。
明清时期,中元节的观念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同,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元节的习俗与民俗1. 烧香拜祭中元节的核心习俗就是祭祀鬼神和逝去的亲人。
在这一天,人们会烧香、放鞭炮、烛光点灯,供奉饭食、水果、糕点等物品,以此来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
在南方,还会在路边摆上一些小桌子,供过路的鬼魂吃吃喝喝,这种做法称之为“点烛拜花台”。
2. 放水灯在中元节当晚,人们会去河边放上一些水灯,灯上会写上亡灵的名字和农历生日,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水灯的灯火在水中漂泊,象征着亡灵去往另外一个世界,寻找自己的归宿。
3. 好歌好舞中元节也是人们放松情绪的日子。
在节日期间,会有很多的娱乐节目和赛会,例如唱戏、跳舞、念佛、千里送灯等活动,此外还有“扶老携幼游园林”、“点炬高台燎花醉”等喜庆活动。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人们在这天可以远离忧愁,度过一个欢快愉悦之夜。
4. 装扮怪异还有一些人会在中元节当天给自己打扮成几位鬼怪的形象,然后到街头巷尾去“吓人”。
这种习惯起源于民间传说,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亡灵会到世间来走动,有的会施恶,有的会施善,人们可以借助恶狠狠的形象来护佑自己。
三、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中元节是一种尊重祖先、缅怀亲人的文化表达。
中元节的起源和意义解析

中元节的起源和意义解析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元节的起源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节日。
一、中元节的起源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佛教传统。
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农历七月是鬼门关打开的时候,阴间的亡魂可以返回人间。
为了安抚这些亡魂,人们开始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亡灵的安宁。
在道教中,中元节被称为盂兰盆节,源于《盂兰盆经》。
据传,佛陀曾经为了救度他的母亲从地狱中解脱,而设立了中元节。
这一节日在佛教中被视为超度亡魂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供奉和祈福来帮助亡灵脱离苦难。
二、中元节的意义1. 祭祀祖先: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会为祖先准备食物和饮品,烧香拜祭,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2. 祈福超度:中元节也是超度亡魂的时刻。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亡灵可以回到人间,因此会为他们准备食物和供品,以帮助他们脱离苦难,超度往生。
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亡灵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3. 传承文化: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庆祝中元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 促进团圆: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在这一天,家人会相聚一堂,共同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这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凝聚力。
总结起来,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起源于古代的道教和佛教传统,是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的重要时刻。
通过庆祝中元节,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团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一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庆祝,更在于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对待亡灵的态度。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元节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鬼节、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对祖先和亡灵的追思和祭奠的日子。
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祭山节,后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元节的由来、习俗和重要意义。
一、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东汉末年。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将印度的“盂兰盆节”和中国的“孟获山神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中元节。
佛教认为,农历七月是地狱门户打开的时候,亡灵可以离开冥界,到阳间流浪。
为了安抚亡灵,世人开始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二、中元节的习俗1. 扫墓祭祖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花并烧纸钱、烛炬、食品等祭品。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的方式,也是维系家族与历史传统的纽带。
2. 点亮孟兰灯孟兰灯是中元节的特色之一,形状像共融的灵蛇,一端点亮后,从尾部下掉的蜡油滴到香案上,形成了美丽的花烛。
人们将孟兰灯放在窗台上或屋顶上,寓意辟邪、祈福和引领亡魂。
3. 祈福醮仪在中元节期间,一些寺庙和道观会举行盂兰盆佛事活动。
信众们集会祈福,听经念佛,祈求亡者超度,祛除厄运和灾难,同时也祈求自己平安、健康和幸福。
三、中元节的重要意义中元节既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担忧和祈福。
中元节的习俗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敬仰祖先、尊重生命的传统观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怀念家人外,还会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幸福。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元节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元节不只是举行仪式,更是思考人生、珍惜当下的一种方式。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和历史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庆祝中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更加凸显了中华民族对尊重生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与禁忌

1.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中元节,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逐渐演变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节日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着对先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纪念。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鬼月”的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将这一月定为“鬼节”,用以祭拜逝去亲人的灵魂。
而关于中元节的具体起源,则有多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它是道教的产物——“三官大帝”之一的地官赦罪日;另一种说法则将其归因于佛教的影响——盂兰盆会的由来。
不过无论哪一种起源论点都表明了一点:这个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宗教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元普渡”成为了民间普遍接受的做法。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夜晚阴气最重之时进行祭祀活动可以超度孤魂野鬼,使其得以安息或转世投胎。
因此许多地方还保留着放水灯、烧纸钱等习俗。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制作各种食物供奉祖先的习惯,如蒸馒头、做糕点等传统美食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和表达孝顺之心。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简化甚至消失不见,但人们对家族血脉相连的情感依旧深厚, 中元节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 沟通生者与逝者的桥梁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 不仅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 更是一种对生命循环不息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 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不仅仅是一段过往的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2.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中元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在这一天夜晚的星空下,人们点亮烛火、焚香祭拜。
这些古老的仪式不仅仅是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元”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节日:既是对祖先的敬仰之情的表达,也是对生命循环不息的认知。
中元节知识点总结

中元节知识点总结一、中元节的起源和历史中元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民间信仰,据民间传说,中元节是为了纪念鬼门开启的日子,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元节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孟婆汤和月老的传说。
据说孟婆是地府的人间分身,在地府摄取鬼魂的过程中,会担任给逝世者送孟婆汤的任务,借此来消除他们对尘世的留恋。
而中元节当天,孟婆提供的水煮羹,用来欢迎鬼魂返回世上,招待阴间的亲人。
在古代,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先祖和鬼魂。
此外,中元节也是一个佳节,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烧香拜佛,赛龙船,赏灯笼,看舞狮等。
二、中元节的意义中元节有着深刻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在宗教上,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先祖和鬼魂,祈求祖宗在阴间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在文化上,中元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祖先和鬼魂的尊敬和纪念。
此外,中元节还有着象征丰收和祈福的意义。
在古代,中元节是一个丰收的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现代,中元节仍然是一个丰收的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丰收的祈福和感恩之情。
三、中元节的习俗中元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烧香拜佛,赛龙船,赏灯笼,看舞狮等。
其中,烧香拜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祖宗在阴间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赛龙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动,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船比赛,庆祝丰收和祈福来年。
赏灯笼和看舞狮也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灯笼展和舞狮表演,欢度中元节。
此外,中元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给亡灵超度。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坟地祭拜先人,给亡灵超度,祈求他们在阴间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同时,还会举行超度法会和斋醮等活动,为亡灵祈福。
四、中元节的饮食中元节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人们会在这一天品尝各种传统美食,比如孟婆汤、斋食等。
孟婆汤是一种特别的汤,据传说是地府里鬼魂必须要喝的东西之一。
中元节的由来与意义

中元节的由来与意义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它始于佛教中的盂兰盆节,后来与道教中庆祝地府大帝的节日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元节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
根据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通过慈悲心和神通力,得知自己的母亲堕落至恶趣中。
为解救母亲于苦海,目犍连尊者请求佛陀指示,并得知在农历七月十五可以超度亡魂。
在中国,中元节还融入了道教的庆祝地府大帝的节日,这是对地府民间信仰的表达。
传说地府大帝在此日释放亡魂,使他们可以回到人间享受一天的自由。
二、中元节的庆祝方式中元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有祭祀祖先、拜祭地府大帝、放河灯、焚香、念经等。
1. 祭祖祭祀: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为先祖们献上食物和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地府大帝庆典:许多地方会举行盛大的地府庆典,人们排队拜谒地府,祈求平安和吉祥。
3. 放河灯: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用纸制成的灯笼浮放在河中,象征着让亡魂得以安息。
4. 焚香、念经:许多寺庙在中元节期间会举办法会活动,人们会前往焚香、念经,祈求亡魂得到超度。
三、中元节的意义中元节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承载了人们对故亲的思念、对生死轮回的思考以及对善待世间众生的教诲。
1. 思念故亲: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通过祭祀祖先,人们表达对故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并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传统文化。
2. 留意生死:通过庆祝盂兰盆节,人们对生死的轮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亡魂的超度和轮回教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来世。
3. 善待众生:中元节中的祭祀和超度行为,展现了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和亡魂的关怀和爱心。
通过行善积德,人们希望能换得平安和幸福。
总结: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庆祝地府大帝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拜祭地府大帝、放河灯等方式表达对故亲的思念,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善待世间众生的教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
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
它是一个具有异彩纷呈和丰富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
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有称“七月半”,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清明、十月半并称为三大鬼节,也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节日。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的。
中元节古已有之,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至今还略有显现。
中元节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中影响甚远,历来受到民间的高度重视。
中元节是一个有着明确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中元节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载体。
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中元节节俗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一种节日的文化主要还是得从该节日的节俗活动中来理解,春节是这样,中秋节、端午节也同样是这样,中元节也更是如此。
节俗是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就好比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性。
那么,中元节有些什么节俗呢?这些节俗又覆盖着哪些文化呢?(一)节俗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不仅归因于它的浓郁文化,它的一些民俗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民俗活动至今还在部分地保存着,主要有燃放荷花灯和祭祀祖先。
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元节文化内涵的载体,中元节因此而经久不衰。
1、照冥荷花灯中国岁节的正、七、八月三望日之中,可以说各日都有灯火。
其中自然是上元的灯火最为人所熟知,鳌山堆叠,河汉闪烁,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
八月十五以赏月、玩月为主,可偏有些地方将这一天变作灯节,大涨其灯,大放其火。
正、八月望日的灯光是张在地上的,七月望日的灯火则放在水中,所以叫放水灯、放火灯、放江灯……河灯也称“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是用纸、木做成莲花瓣形的(也有直接以荷叶作底座的),故而称之。
一般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叫河灯,南方有些地方也叫江灯;称做“水灯”则是指这种灯放在水中,是泛称。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浮泛。
放河灯的目的,按佛教的解释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身,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得以托身。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忘记。
”【7】【9】在当代的江西、江苏等地仍流传着燃放莲花灯的节俗,这种传统习俗与当代都市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祭祖活动如前所述,七月十五成为节日,显然是受佛道的影响而成,不过也有一定的民间习俗为基础。
唐人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有句:“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吴东俗理年。
”所谓“理年”,当时有理庄稼年成之意。
中国古代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中元荐新。
”崇祯江苏《泰州志》记载该地中元日:“人家皆祀先荐新。
”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民间观念结合,是七月十五成为祭祖的日子。
《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是这种看法的力证。
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祭米饭,“亦告成之意”。
《岁时杂记》对使用“麻谷”也有说明:“取麻谷长本者,维之几案四角。
”并说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叶、生花、花盆、米食。
《岁时广记》引《钱状元家范》还记载了烧素食之俗:“近世以七月十五日为烧衣节,盖本浮屠之说,不足依据,然佛老宫词,所在有之,亦祖考平生游思更衣之地,因设素食于此烧之,理亦可行。
”烧衣之俗在元大都也有反映,“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
仍以新土覆墓。
”【10】送衣食、告秋成均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
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便反映了百姓的观念。
明清时代中元节麻谷的作用突出。
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十五日农人挂纸钱于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取麻谷置于庭间并门侧,至晚送于墓祭所。
”嘉靖河北《清苑县志》也说:“中元树麻谷子门左右,祭墓,曰麻谷祭。
”反映出麻谷有两大用处,一是悬麻谷,二是祭墓。
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
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十五日中元节,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并献神。
”此神当时农神。
天启安徽《来安县志》说:“是月望,祀先农,家置酒劳力田者。
”同治山西《讲当地》“搏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竞祀田祖,并上冢焚纸祀先”。
这些都是秋报的反映。
明清中元节,不仅有麻谷的相关习俗,烧衣、烧钱纸也是当时的一种习俗。
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十五日“人家则用彩色纸糊为冠履衣裾,剪制金银为首饰带锭之类,备牲礼祀祖先毕焚之”。
万历福建《建阳县志》记载:“中元节祖考斋宴荐献于家,焚金银纸锭于门,俗称鬼节。
”烧衣,又称焚冥衣,烧袱包。
在今天的民间,这些习俗现象依然清晰可见。
(二)文化内涵以上是中元节丰繁的节俗活动,从这些节俗内容来看,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
”【11】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
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
”【12】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孝。
祭祀祖先便是为了发扬孝道。
《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者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孝道的实际意义是为了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余泽,是家族延绵发达。
在现实生活中,对生者长辈的赡养和恭敬变现为孝,而对逝者尽孝则以祭祀为之。
中元节由盂兰盆节发展而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讲求的是普度众生,追求的是仁爱,于是孝道便成了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中关于讲孝的经典有很多,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华严经》、《那先比丘经》、《游行经》等,除此之外,汉译佛经中对讲孝道的典范人物和故事也作了格外的注意。
《佛说菩萨炎子经》、《盂兰盆经》中炎子孝亲、目连救母的故事被当作佛教劝人为孝的经典广为流传。
而目连救母的故事作为盂兰盆节的渊源故事,使得盂兰盆节有了丰富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度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13】从而中元节自形成以来都系着孝道思想这一主线,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思想与我国民间习俗的融合就是对孝亲思想的发扬。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
自古以来,中国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
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中国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
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
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
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
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
”【14】中元节的祭祖活动,正是对原始宗教祖先崇拜这一宗教信仰的淋漓体现。
七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都有祭祖活动,民间家家祭祀祖先。
在贵州施秉县,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比往常更丰富美味的菜肴,在一家人进餐前,谁也不能先去尝刚出炉的菜,必须先敬供祖先后才可以吃。
敬供的供品有美味的菜、可口的米饭和醇香的酒等。
敬供是口里还念念有词,要把所有的已故先人都“请”来享受供品。
即使这一天后孙门不在家吃饭,到了晚上也必须回来摆放供品,烧香纸给祖先,这正是验证了当地“什么事都能忘,就是不能忘了祖宗”这一俗语。
在这一天,如果有哪家没有祭祀祖先,将被视为不孝,丢祖宗的脸,会遭人们的嫌弃。
人们在给祖先上香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都是双手敬上,以示祖先在上。
中元节祭祀祖先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烧冥纸,即烧袱包。
袱包外层很有讲究,每包袱包是烧给哪位祖先,由哪个后人烧寄都写得清清楚楚。
人们认为,人死,只不过是换个空间生活罢了,腐烂的是肉体,而灵魂尚存。
所以,已故的祖先们又汇聚在另一空间,该空间与人间一样,人间有的,那里也有。
冥纸就相当于现实中的人民币,它是祖先们用以购买物品的货币。
人们在袱包上写清楚名字是免于祖先们领取纸钱而造成混淆。
后孙们烧寄袱包一般都是双数,因为民间有流传“好事成双”的俗语。
人们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是原始祖先崇拜的体现。
出于对祖先的敬畏,人们放供品,烧纸钱,只有对祖先照顾好了,祖先们才会显现在天之灵,降幅人间,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
3、中元节是中国鬼魂观念的延续。
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
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
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
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
【15】于是,每到中元节,人们怀念已故亲人,以形色各异的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其的相思之痛,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供品能给亲人在异域起到重大的作用。
于是,以祭祀而祈福人间。
前面我们讲到了中元节有燃放荷花灯这一习俗。
“放河灯是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渡出冥孤独之魂’,也是一种驱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