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体会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我在临床中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型、痰湿阻滞型和气虚血瘀型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辨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肝郁气滞型,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解郁化痰的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则应选用化痰祛湿的方剂,如二陈汤加蜜炙郁金、香附等;对于气虚血瘀型,则需要用益气活血的方剂治疗,如六君子汤加桂枝、当归等。
二、针灸推拿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穴位包括心包、肝、脾、肺、胃等,具体选择某些穴位进行针刺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需要。
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挤的方式,加速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三、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药汤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具有多种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并具有降低血脂、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具体的汤剂种类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辨证结果进行选择。
四、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优势在于结合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中医药强调预防保健,注重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调整气血运行等,因此对于控制冠心病病情、预防再次发作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中医药治疗耐受性好、副作用小,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痛苦。
总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辨证,并选用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脉受阻、血瘀、痰浊等原因导致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通过搜集病史、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中医强调心脏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心脏主宰血液循环,而脾胃主宰气血生成。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要切实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冠心病,中医常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如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其次,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改善心脏状况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安神药物,如丹参、酸枣仁等,通过平抑情绪、疏通心脉,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中医也强调冠心病与血液循环不畅的关系。
对于有痰浊、血瘀等证候的患者,中医常借助药物来疏通经络、畅通血脉。
例如,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舌苔黄腻等症状时,中医往往会给予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草果、茵陈、郁金等,以达到祛痰、清热、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注重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
不同个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体质、气血偏盛或偏虚等情况,因此,中医在辨证时也会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调理气血、滋补心脏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对于痰瘀阻滞的患者,则会选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延胡索、枳实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在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情志、疏通经络、畅通血脉,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动脉狭窄、阻塞、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是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近二十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了1~3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年龄提早了5~10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五类,本文章主要介绍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论点。
冠心病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此病名,但却有很多相关记载。
冠心病、心绞痛《内经》中所论之“。
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及《金匾要略》中所称之“胸痹心痛”相似,由此可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症的范围。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特别是老年体虚,中年劳累过度,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目前发病的年龄、职业、以及临床症状分析主要以饮食不当最为关键。
1、饮食不当过食肥甘生冷,饮酒过量,脾胃受损,运化失健,家湿生痰,上犯心胸,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心痛。
2、病机,脏气亏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本病多在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如心阳不足,阴寒痰浊内聚,痹阻心脉血瘀气滞,而发生本病。
本病亦与肝、肾、脾功能亏损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脉失养,痹阻不畅,脾胃损伤,气血不足,或聚湿生痰,痰阻心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痰浊、血瘀、气滞,阴寒、痰浊均可阻滞心阳,致心之阳气不得舒展而发病。
气滞络痹,血郁成瘀,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致心脉不通,气血不行而发病,如本病久发,寒凝痰阻,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终致阻寒、痰浊、血瘀、气滞交互为患而致病。
4、辩证实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加以分析其治法应依据活血行瘀,理气止痛,豁痰开结,宣痹通阳为主要治法。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目前,我国正逐渐迈入老年化社会,各种老年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特别是冠心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堵塞,使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或者是心肌坏死,引发一系列的心脏疾病。
一般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发病后会感觉心绞痛,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冠心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心痛次数,缓解病症。
一般采取的是西医治疗,即手术治疗(心脏支架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和药物治疗(抗血栓药物、硝酸酯类药物)。
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根除此病,很可能会发生二次复发的情况。
西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病情,需要长期服药。
而长期服药有很多的副作用,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耐性,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1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在中医上将冠心病的范畴界定为是“胸痹、厥病或者真心痛”,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胸痹等症状的描写,比如《灵枢厥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都有具体的描述,说明中医治疗冠心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辨证施治”复发性较小,并且得到大多数患者的认可。
在中医学中认为冠心病主要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被破坏,引发气滞、淤血以及痰浊内生等,从而造成血脉不通。
通常就是所说的气血失调,或者是脏腑经络受到了损害。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血脉使血液流畅。
中医辨证治疗关键在于把握好“血”与“脉”这两个途径。
在中医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即“心主血脉”。
那是具体指什么呢。
就是说血液能够在脉道中运行的关键在于有心气的推动,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即滋润、营养。
心主血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全身输送营养物质;心主脉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脉道通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血、脉与心脏的关系重大,一旦心脏出现异常,就说明血。
脉出现了问题,因此要对血、脉进行调控,维持血液畅通,减少心绞痛的次数。
根据病因的不同,中医上将其分为五大类,在治疗时先要确定属于什么类型,从而进行辨证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证型的辨证诊断标准

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内容。
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重点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及辨证诊断标准,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中医学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型、痰湿阻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火旺型等。
下面分别对这些证型进行介绍。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胸闷、疼痛胸部疼痛拘紧,胸部疼痛拘紧,疼痛牵引至左肩臂及双肩背部,有时也伴有胃脘痞闷、呕吐等症状。
2. 痰湿阻滞型痰湿阻滞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浑身沉重,乏力,心悸等症状。
3. 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
4. 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心烦、口干咽燥、口苦、多梦、失眠等症状。
三、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标准1. 气滞血瘀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胸闷、疼痛,疼痛部位拘紧,不适牵引肩臂、颈项;2)脉象沉涩或弦数;3)舌质暗、胖苔紫暗。
2. 痰湿阻滞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胸闷憋闷,疼痛沉重;2)乏力;3)脉象滑数;4)舌质胖润、苔腻。
3. 气虚血瘀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心悸、气急、胸痛;2)脉象沉细或迟;3)舌质淡、胖嫩、边有瘀点。
4. 阴虚火旺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心烦、口干咽燥;2)失眠多梦、秋极;3)脉象细数;4)舌质红绛、裂红无苔。
四、结论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及辨证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一直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的临床价值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中医辩证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其中63例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方法,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63例患者则在西医基础上引入中医辩证治疗方案,所得数据记研究组。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59/63),明显高于对比组79.37%(50/63),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可有效提升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其中中医辩证治疗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西医治疗;中医辩证治疗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CM dialec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6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ly,and th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st group. The other 6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data were recordedin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3.65%(59/6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 group 79.37%(50/63),and 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 which 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has obvious pertinence.[keywor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gina pectoris;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引发的供血不足所产生的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中合并心绞痛的几率较大,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多汗、失眠等。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用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 。
芪3 0 g , 知母 1 0 g , 桔梗 、 柴胡 、 升麻各 6 g , 当归身 1 5 g ) 联合西
药治疗气 虚血瘀型胸痹 , 观察 临床症状胸 痛 、 胸闷、 气短、 乏
疼痛 、 胸 闷、 甚则胸痛彻背 , 喘息 不 得 卧 为 主要 表 现 的 疾 病 。
心绞痛 是冠心病 常见类 型之一 , 一般 由于心肌缺 咀、 缺 氧, 代谢产物过多 , 刺激心 脏神经 而引起疼 痛 。西 医治疗常
采用硝 酸盐 制剂 、 钙离子拮抗剂 、 B一受体 阻滞剂 , 但 患者停 药后容 易复发 ; 他汀类药 物是冠 心病一 级预 防药 物 , 它有 降
2 痰瘀 互 结 型
若寒邪伤 中损伤脾 胃, 或过食肥 甘滋腻 碍 胃伤脾 , 导 致 脾 胃运化液 失常 , 使 机体 不能升 清降 浊 , 气 血运行 迟缓 , 津 液凝 聚生痰 , 或 外感 热邪 和 阴虚 内热均 可灼 津液 成痰 。若
痰湿 阻滞气 机 , 影响 血脉运 行 , 或血 热迫血 妄行 出血 , 或 心 阳 亏虚 , 感 受寒 邪 , 血 脉 凝 涩 运 行 不 畅 均 可 成 瘀 。 津 血 同 源, 痰为津之病 , 瘀 为血之变 , 痰瘀容易 互结 , 痰 瘀 互 结 则 心
果优 于 单 纯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祝 谌 予 认 为 胸 痹 为 本 虚 标 实 之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 , 简称冠 心病 , 是 指 冠 状 动
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而引起血管腔狭窄 或阻塞 , 造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作者:金鸿斌
来源:《饮食保健》2015年第04期
【摘要】目的: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以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伴慢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可望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55―0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气滞、血疲、痰浊为标,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为本,属本虚标实证[2]。
当气滞、血癖、痰浊交相为患,气血不畅痹阻心脉时,则胸痛拌然发作,即所谓“不通则痛”。
笔者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类型之一。
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频率、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基本相同。
常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经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能迅速缓解。
现代医学认为,这些患者一般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较大,狭窄严重,当冠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血需氧时,即发生心绞痛。
中医辨证多以心阳不足,痰浊壅阻为主,治宜温通心阳,豁痰开窍,方用栝萎燕白半夏汤。
方中栝萎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宽胸理气;蓬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再加干姜、白蔻仁温中通阳,豁痰理气;加用补气药党参、黄芪和温补肾阳药仙灵脾、菟丝子,以达心气、宗气、元气并补,气行则血行的目的[2]。
2 不稳定性心绞痛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休息状态下即可诱发,发作时心电图表现有ST段抬高,胸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原样。
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
本人认为,血管痉挛相当于中医学的无形贼风逆窜经络致病。
贼风为患,脉络细挛而造成心脉猝然不通而痛。
治宜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搜风解痉通络止痛。
自拟方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药;水蛭、蜈蚣搜风通络,为臣药;丹参、赤芍、延胡索活血散风,行瘀止痛,为佐药;甘草、冰片芳香通窍,引诸药人络通窍,为使药。
3 心绞痛伴慢性心功能不全
患者多在休息或熟睡时发生胸痛且伴有气喘、端坐呼吸,出冷汗、乏力、疲倦、头晕、少尿、浮肿等症状,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病机是在心肌缺血的基础上合并心力衰竭。
中医辨证为胸阳不足,肾阳虚衰,水饮凌心。
治宜温阳利水为主,佐以益气活血。
方选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酌情加用人参、黄芪益气强心;丹参、红花、三七、当归活血强心。
不可过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免破气耗气,使心气更虚而加重病情。
治疗此类心绞痛还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保持乐观平和心态。
忌大小便等活动过度用力。
4 梗死后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月内反复发作典型的心绞痛。
虽有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但心肌并未真正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又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发生心绞痛。
患者胸痛多伴少气乏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麦冬、白芍、地黄、当归,滋阴养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5 体会
治疗心绞痛,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5.1 宜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减轻精神负担。
5.2 治疗方法要个体化患者的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脏腑气血盛衰有别,或先治气,或先治血,或气血同治;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
5.3 适当加用宁心安神药心绞痛时常有濒死感,易产生恐惧紧张的情感体验。
即使尚未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等心神不安的症状,也可酌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宁心安神,对平衡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大有裨益。
5.4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抗凝、扩管、降低心肌氧耗等作用,结合心绞痛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心纹痛的基本大法。
近年来,现代医学发现炎性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相当于中医学的“毒”,故酌情加用金银花、连翘、葛根、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疗效[3]。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7.
[2]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0.
[3]钱卫东.中医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炎性反应的干扭研究(11.河南中医学院学
报.2005,2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