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首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理论,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的理论密切相关,如肝气郁结致使心血瘀滞,导致心绞痛。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中药内服、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内服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常用的有丹参、三七、桃仁、川芎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调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增加心肌的供血量。

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艾灸、拔罐和推拿等物理疗法也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有助于疏通经络、舒筋活血。

最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有不少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有研究发现,桃仁加丹参合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一方面,一些药理实验研究也证明了中草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川芎提取物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供血。

此外,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如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总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较为多样,且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直是中医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疗效也逐渐得到临床验证。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慌、气促等。

而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重点
在于调整三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方向是活血化瘀、调气通络、健脾益肾。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黄芪、补骨脂等。

其中,丹参具有活血通脉、抗氧化、降血
压等作用,对于预防冠心病也有明显的效果。

川芎则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的
作用。

红花能够调节心情、安神降压,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也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针灸、拔罐、中医按摩等传统疗法也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针灸能够调整气血,促进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拔罐能够促进身体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消除心脏病引起的疼痛有着独特的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应用中愈加广泛。

中医药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注重整体观察、个性化治疗,对于现代医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具有一定
的补充作用。

但是,在应用中还需注意选药、用药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的安全性等问题,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疗效。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当前中老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病症之一。

而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中,中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路径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和实践中的重点内容。

文章从中医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促进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开展。

标签:中药;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所谓的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人体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或者痉挛,导致官腔变窄,使得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时经常出现心肌暂时且急剧缺血、缺氧的症状。

通过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冠心病心绞痛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患者遭受身心健康的困扰。

而关于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也是在该症状发病概率普遍增加的情况下逐步深入的,并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目前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把握,可以为接下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1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古代中药家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而又丰富的探讨,这在多部医学著作中可以追寻。

例如张仲景认为“责其虚极,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即认为该病是由于胸阳虚极,阴寒之邪痹阻,进而导致正虚邪实证。

医书《金匮》中也有“上焦阳虚,中焦阴寒之邪上乘心胸,痹阻胸阳”的说法。

而在现代中医学中,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症状表现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多,势必会造成人体肝心的失调,从而造成心血出现异常,因为心脉不畅而产生胸痹。

2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情况鉴于冠心病心绞痛在中老年疾病中的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临床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中药性能、配方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治疗方案的探讨。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及剂型研究进展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及剂型研究进展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及剂型研究进展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但其剂型较多,如丸散剂、胶囊剂、片剂、膏剂、注射剂、气雾剂、敷贴剂等,且不同的剂型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分析各种剂型的临床应用特点后,提出了研发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发展方向,一是中药制剂必须考虑剂型选择,应多选择气雾剂和注射剂;二是加强新剂型或进行剂型改革,如开发穴位敷贴剂、将平片改制成缓释片等;三是围绕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则开展新理论与新方药的探讨,以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

标签: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剂型Abstract:There are advantages to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i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are many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such as pill,powder,capsule,tablet,preparation,injection,aerosol,etc. Differe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a different effec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The one is that the formulations must be considered to study Chinese medicine,the forms of injection and aerosol are better;the second is that the new formulations must be developed or reform the dosage forms;the third is that we should explore new theories and new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make new discoveries and breakthroughs.Keywords: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i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sage form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1]。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解读程龙
【期刊名称】《中国执业药师》
【年(卷),期】2012(9)3
【摘要】<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于2011年7月2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该适应证的临床研究技术要求得到了质的提高,试验设计更加科学、规范.本文从社会发展、研究与技术审评的需要等方面论述该指导原则的重要性.与2002年的指导原则作了针对性的比较,解读该指导原则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基本框架,以期研究者能正确理解并执行.
【总页数】4页(P3-6)
【作者】程龙
【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北
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技术要点 [J], 程皓;胡思源
2.中药及天然药物治疗鼻咽癌临床研究现况 [J], 张亚男;王晓岚;肖大江
3.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天然药治疗两病种临床研究原则 [J],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J],
5.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天然药治疗两病种临床研究原则 [J], 张东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申请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的考虑

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申请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的考虑

现阶段中药注射剂申请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的考虑近期有多个中药注射剂申请临床试验,适应症拟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行PCI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等。

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及《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年7月),结合现阶段临床治疗实际情况和相关诊疗指南,药品审评中心于2011年12月18日组织召开了专题会,会议邀请了十余位中、西医心血管临床专家及变态反应专家,重点针对中药注射剂申请用于治疗冠心病临床定位合理性等进行了讨论,专家针对此类中药注射剂的申请,结合现阶段临床实际治疗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1、对于中药注射剂申请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品种。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一般首选口服给药,在规范的口服给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注射给药途径治疗。

此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在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基础上,Ⅱa期应选择适宜的疾病人群:即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并经西医规范治疗及中药口服制剂治疗后心绞痛仍有发作的患者,为控制安全性风险,不宜选择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CCS分级Ⅳ的患者。

临床应主要评价心绞痛疗效、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等,疗效结果需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2、,鉴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急危、疾病进展凶险,从医学伦理学角度考虑,则Ⅱa期不宜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人群。

3、鉴于中药注射剂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临床试验期间应严密控制,对有家族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应予排除,条件允许的话,入组患者均应进行皮试。

Ⅰ期和Ⅱa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均应住院治疗,临床试验机构需具备有完善的急救条件和急救措施,由具有相关抢救治疗经验的研究者负责,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此类药物的研究需特别关注可能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应在临床试验期间加强对心电图记录的观察(包括Holter检查)。

对冠心病心绞痛创新性中药_天然药研究立题的分析

对冠心病心绞痛创新性中药_天然药研究立题的分析
合理用药 呵护公众健康
China Licensed Pharmacist Nov. 2012,Vol.9 No.11
对冠心病心绞痛创新性中药、天然药研究立题的分析
程龙 (国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038)
【 摘 要 】 回顾性分析申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中药、天然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的 创 新 药 的 申 报 资 料 ,分 析 该 适 应 证 创 新 药 临 床 立 题 方 面 存 在 的 问 题 ,探 讨 中 成 药 新 药 治 疗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适 应 证 临 床 研 究 的 关 键 技 术 问 题 ,为 药 品 研 发 者 提 供 技 术 参 考 。 【 关 键 词 】 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冠心病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672-5433.2012.11.003
作者简介 :程龙,男,医学博士,副主任药师,2010 - 2011 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物技术审评工 作。E-mail:dr.chenglong@hotmail.com
11
中国执业药师·专家论坛
能主治仍需商榷。对于有效部位的制剂,有效部位 的确定亦存在同类的问题。 因此,“立题目的与依 据”不仅仅是申报资料的要求,而且是药品研发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依靠脱节的立题依据仓促 立项,风险极高。 我国新药研发的基础相对薄弱, 缺乏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实力与科 学理念,临床研究前立题依据的审评对于保护企 业的利益,保护日益紧张的临床研究资源,保护 受试者的权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心血管创新药物的申报情 况 , 其 中 , 申 报 临 床 研 究 的 药 品 约 占 70% , 冠 心 病 心绞痛相关适应证的创新药共 8 个(以品种计,不 同规格和原料药均计为 1 个品种)。本文针对创新 性药品研发立题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因此每个独立的临床试验均需确定不同的试验目的以用于回答不同的临床问题。

由于试验目的不同,临床试验设计也会有很大区别。

因此,临床试验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处方特点、研究基础、研究背景、研究阶段、研究分期以及疾病的特点和临床实际,同时,在考虑临床试验难易程度和临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设计应注重观察试验药品在同类药物中的作用特点,体现药物上市价值。

(一)临床定位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有: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预防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1.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前期研究资料应提示试验药物有足够的生物活性、作用强度。

鉴于该阶段病情较重和危急,潜在严重后果(心肌梗死或死亡),若试验药物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起效,则需及时退出临床试验,改用公认有效的救治措施。

此类试验应在具有相应急救措施,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2.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的试验,应根据处方药物的特点及心绞痛的病情,特别是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的不同,设计足以支持其疗效评价的试验疗程。

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中,建议选择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安慰剂对照。

3.若针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终点指标,需要有足够多的病例数和较长的试验疗程。

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不同,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区别很大,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分别统计。

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建议首先研究试验药物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初步了解药物的生物活性后,再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的研究。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试验一般应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加载治疗的试验设计。

(二)试验分期不同试验分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试验目的有所区别,临床试验设计不同。

I期临床试验:试验药物预期用于冠心病患者,故一般认为可能具有心血管活性。

在进行常规观察项目(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的同时,应关注药物心血管系统活性的观察。

应详细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必要时增加观察时点,并可考虑超声心动图以及凝血时间、血流动力学等各项相关指标的观察。

若试验结果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必要时,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安慰剂对照,采用随机双盲试验设计,进行比较性试验,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Ⅱ期临床试验:作为探索性试验阶段,可有多个研究目的,如中医证候、剂量、疗程探索研究。

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首先考虑观察心绞痛分级低的患者,对药物疗效有初步认知后,再考虑纳入心绞痛分级高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作为确证性试验阶段,在目标适应症范围、剂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大人群的年龄、合并症等试验范围。

一般应符合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设计要求。

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保证安全和符合伦理学的情况下,允许Ⅲ期临床试验适当向老年患者放宽年龄限制。

(三)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依据。

诊断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可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中医证候诊断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证候的选择应符合方证相应的基本原则。

按照权威、公认的原则选择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见附录1)。

亦可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特点,依据中医理论自行制定,但应提供科学性、合理性依据,并具有临床实际可操作性。

(四)受试者选择1.纳入标准根据试验目的,处方特点及临床前试验结果制定合适的纳入病例标准,包括冠心病的分型、分级、中医证候、危险分层等。

所有的病例选择应符合伦理学要求。

应注意患者的年龄要求。

2.排除标准排除标准需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的情况,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及伦理学等因素合理制定。

一般应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应用心脏起搏器者;排除影响心电图ST-T改变的其他原因,如心肌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洋地黄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

有冠状动脉疾病以外的病变引起的胸痛、在试验前数月有过心肌梗死(至少三个月)及有梗死前症状的也应排除。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作为研究对象,应排除静息时有心绞痛发生患者。

运动试验应注意禁忌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除排除以上人群外,尤其应鉴别心肌梗死前期的症状。

(五)中止/退出标准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特点,制定严格的试验中止标准和紧急处理措施,尤其是运动试验应具有针对性。

急性心绞痛发作一般在应用硝酸酯类制剂后3~5分钟内缓解。

在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不能及时缓解,应考虑是否为药物的疗效不佳,或者为心肌梗死前期症状,必要时退出试验,并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保证受试者安全。

(六)对照选择冠心病心绞痛适应症临床试验的对照选择非常重要,应按照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

阳性对照药应为已知的有效药物,可在国家标准所收载的同类病证药物中择优选用。

应选择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具有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数据的药物。

对于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应以硝酸酯类制剂作为阳性对照药。

对于限定于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分级I、Ⅱ级的患者,在短效抗心绞痛制剂的基础治疗下,用安慰剂对照是可行的。

冠心病患者易发生猝死,应具备相关抢救措施,试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知情同意。

(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根据临床试验目的,药物处方特点和给药途径,设定合理的疗程和观察时点。

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可考虑短期研究,一个观察周期一次用药。

在发作开始的5~10分钟内以分钟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每例患者需要重复十个观察周期。

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的试验,应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率选择合理的疗程。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为目标适应症,一般研究可持续4~8周,以周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若针对减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应有足够长的疗程,一般以月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疗程可能相对缩短。

观察时点应根据病情的程度确定。

(八)有效性评价根据临床试验目的确定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

1.疾病疗效评价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用药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并配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等观察。

速效药物的疗效评价可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2)。

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改善为目标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心绞痛分级的变化、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等。

平板运动试验用于评价试验药物对患者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其评价指标包括总运动时间、代谢当量(METs)、出现ST段压低1.0mm的时间(心前区导联ST段压低1.0mm)、心绞痛出现时间、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血压心率乘积(SBP ×HR)以及Duke活动平板评分等。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按照中药申报的品种,应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为复合性指标,包括主症和次症共同积分的改变。

应重视各指标的权重值的合理确定。

中医主症(胸痛、胸闷)应为主要疗效指标,其余如口唇紫暗、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自汗、不寐等为次要指标。

目前中医证候的改善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已达成共识并广泛应用,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量表学的基本要求,建议选择经过信度、效度验证的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3)。

3.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是一个全面反映药物作用的综合指标,可根据临床试验目的加以选择采用。

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是国内使用较多的冠心病心绞痛特异性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自测量表,其内容主要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主观感受等5方面,能从一定程度反应受试者生活质量状况。

(九)安全性评价首先应关注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应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设计访视的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