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07-08
丁苯酞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陈偲(崇阳县人民医院,湖北崇阳437500)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駄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本院收治的84例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根据平行对照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再合用丁苯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14d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分别为90.48%和71.43%(P<0.05);14d的血沉、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o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合用丁苯駄、瑞舒伐他汀,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控制病情发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深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丁苯駄;瑞舒伐他汀;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血液流变学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646(2021)02-0127-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751/ki.20954646.2021.02.0127在脑梗死患者中大部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以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为主要表现,病发后不仅会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还会危及生命。
该病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生机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在急性发作期,血细胞比容、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液处于高聚集、高凝状态,血沉加快,使血流速度减慢,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⑴,所以,要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治疗原则。
瑞舒伐他汀有着调节血脂、减少脂质浸润的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丁苯駄能促使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缺血区血流量,改善病症。
如果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病情恢复或许有着良好作用。
我们将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成效良好,现将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中药新药临床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程龙【摘要】探讨如何认识有效性、为什么无效的药物被认为“有效”谈起,说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考虑的关注点.提出确定“试验目的”为试验设计的首要问题;临床试验设计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药品研发规律,分期试验,由未知到已知、由探索到验证,并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本文结合审评工作,总结了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的8种主要表现,以避免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再出现类似错误.同时,由于现行法规首次提出了“临床试验结果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的技术要求.本文对假设检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研究者在立项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研究比较类型,注意非劣效、等效和优效性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对照组.【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3页(P437-438,440)【关键词】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临床研究;新药【作者】程龙【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北京1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有效性是药品的生命力,如何认识其有效性?如何避免错误评价?如何排除混杂的干扰因素,这都是临床试验的出发点。
本文结合新法规的制定中药有效性研究的一般原则,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如何认识有效性近些年若有闲暇时间,作者会看一些中医的医案。
不轻信“效如桴鼓”的评价,用药品评价的角度来看,别有一番风味。
如“石淋”按照西医疾病可能是泌尿系结石,仅仅症状消失并没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而是“石出”有效。
名老中医岳美中有几例医案确实用药数剂有“沙石随尿而下”,并有X线为证,反映了中药的一定疗效。
鉴于中药临床特点,作为诊断制剂研发中成药的案例较少,为便于理解笔者将中药有效性集中在“某种干预措施给患者带来的好处”这一方面进行讨论。
有效性研究和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因为所谓的干预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联合的。
国食药监注[2006]678号 附件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
![国食药监注[2006]678号 附件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59ec109581b6bd97f19ea70.png)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1二、稳定性研究实验设计〃〃〃〃〃〃〃〃〃〃〃〃〃〃〃〃〃〃〃〃〃〃〃〃〃〃〃〃〃〃〃〃〃〃〃〃2(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2 (二)包装及放臵条件〃〃〃〃〃〃〃〃〃〃〃〃〃〃〃〃〃〃〃〃〃〃〃〃〃〃〃〃〃〃〃〃〃〃〃〃2 (三)考察时间点〃〃〃〃〃〃〃〃〃〃〃〃〃〃〃〃〃〃〃〃〃〃〃〃〃〃〃〃〃〃〃〃〃〃〃〃〃〃〃〃2 (四)考察项目〃〃〃〃〃〃〃〃〃〃〃〃〃〃〃〃〃〃〃〃〃〃〃〃〃〃〃〃〃〃〃〃〃〃〃〃〃〃〃〃〃〃3 (五)分析方法〃〃〃〃〃〃〃〃〃〃〃〃〃〃〃〃〃〃〃〃〃〃〃〃〃〃〃〃〃〃〃〃〃〃〃〃〃〃〃〃〃〃3 三、稳定性研究实验方法〃〃〃〃〃〃〃〃〃〃〃〃〃〃〃〃〃〃〃〃〃〃〃〃〃〃〃〃〃〃〃〃〃〃〃3(一)影响因素试验〃〃〃〃〃〃〃〃〃〃〃〃〃〃〃〃〃〃〃〃〃〃〃〃〃〃〃〃〃〃〃〃〃〃〃〃〃〃31、高温试验〃〃〃〃〃〃〃〃〃〃〃〃〃〃〃〃〃〃〃〃〃〃〃〃〃〃〃〃〃〃〃〃〃〃〃〃〃〃〃〃〃〃〃〃〃32、高湿试验〃〃〃〃〃〃〃〃〃〃〃〃〃〃〃〃〃〃〃〃〃〃〃〃〃〃〃〃〃〃〃〃〃〃〃〃〃〃〃〃〃〃〃〃〃43、光照试验〃〃〃〃〃〃〃〃〃〃〃〃〃〃〃〃〃〃〃〃〃〃〃〃〃〃〃〃〃〃〃〃〃〃〃〃〃〃〃〃〃〃〃〃〃4(二)加速试验〃〃〃〃〃〃〃〃〃〃〃〃〃〃〃〃〃〃〃〃〃〃〃〃〃〃〃〃〃〃〃〃〃〃〃〃〃〃〃〃〃〃4 (三)长期试验〃〃〃〃〃〃〃〃〃〃〃〃〃〃〃〃〃〃〃〃〃〃〃〃〃〃〃〃〃〃〃〃〃〃〃〃〃〃〃〃〃〃5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5 四、稳定性研究要求与结果评价〃〃〃〃〃〃〃〃〃〃〃〃〃〃〃〃〃〃〃〃〃〃〃〃〃〃〃〃〃5(一)稳定性研究要求〃〃〃〃〃〃〃〃〃〃〃〃〃〃〃〃〃〃〃〃〃〃〃〃〃〃〃〃〃〃〃〃〃〃〃〃51、新药〃〃〃〃〃〃〃〃〃〃〃〃〃〃〃〃〃〃〃〃〃〃〃〃〃〃〃〃〃〃〃〃〃〃〃〃〃〃〃〃〃〃〃〃〃〃〃〃52、已有国家标准药品〃〃〃〃〃〃〃〃〃〃〃〃〃〃〃〃〃〃〃〃〃〃〃〃〃〃〃〃〃〃〃〃〃〃〃〃63、其他〃〃〃〃〃〃〃〃〃〃〃〃〃〃〃〃〃〃〃〃〃〃〃〃〃〃〃〃〃〃〃〃〃〃〃〃〃〃〃〃〃〃〃〃〃〃〃〃6(二)稳定性研究结果评价〃〃〃〃〃〃〃〃〃〃〃〃〃〃〃〃〃〃〃〃〃〃〃〃〃〃〃〃〃〃〃〃71、贮存条件的确定〃〃〃〃〃〃〃〃〃〃〃〃〃〃〃〃〃〃〃〃〃〃〃〃〃〃〃〃〃〃〃〃〃〃〃〃〃〃〃72、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73、有效期的确定〃〃〃〃〃〃〃〃〃〃〃〃〃〃〃〃〃〃〃〃〃〃〃〃〃〃〃〃〃〃〃〃〃〃〃〃〃〃〃〃〃7五、名词解释〃〃〃〃〃〃〃〃〃〃〃〃〃〃〃〃〃〃〃〃〃〃〃〃〃〃〃〃〃〃〃〃〃〃〃〃〃〃〃〃〃〃〃〃〃8六、参考文献〃〃〃〃〃〃〃〃〃〃〃〃〃〃〃〃〃〃〃〃〃〃〃〃〃〃〃〃〃〃〃〃〃〃〃〃〃〃〃〃〃〃〃〃〃8七、著者〃〃〃〃〃〃〃〃〃〃〃〃〃〃〃〃〃〃〃〃〃〃〃〃〃〃〃〃〃〃〃〃〃〃〃〃〃〃〃〃〃〃〃〃〃〃〃〃〃8八、附录〃〃〃〃〃〃〃〃〃〃〃〃〃〃〃〃〃〃〃〃〃〃〃〃〃〃〃〃〃〃〃〃〃〃〃〃〃〃〃〃〃〃〃〃〃〃〃〃〃8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中药、天然药物(原料或制剂)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中药注射液注册调研报告

封面密级:■公开□秘密□机密□绝密中药注射剂法规监管以及我国中药注册剂注册申报和审评情况调研报告项目品类:中药注射剂项目调研人:XXXXXX调研日期:20XX年XX月XXXXXXXX公司二〇XX年XX月目录中药注射剂法规监管以及我国中药注册剂注册申报和审评情况调研报告内容目录封面 (1)目录 (2)调研报告 (3)1.当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与监管现状 (3)1.1 中药和中药注射剂的监管机构 (3)1.2 法规和监管沿革 (5)2.中药注射剂注册概况 (9)3. 国内药企中药注射剂新药的研发现状 (12)3.1 YYYY药业中药注射剂研发情况概述 (12)3.2 DDDD药业中药注射剂研发情况概述 (13)3.3 JTXY中药注射剂研发情况概述 (13)3.4 BJSTSS中药注射剂研发情况概述 (13)4. 国内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总体分析 (14)4.1 国内已上市的主要中药注射剂品种 (14)4.2 国家XXX用药目录制度和合理用药重点监控目录对中药注射剂的潜在影响 (17)5.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再评价 (17)6. 小结 (18)调研报告1.当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与监管现状中药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在我国,中药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监督管理。
其中,中药注射液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诞生在我国建国初期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疾病肆虐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中国药典对中药注射液的定义是将中药材提取、纯化后制成可注入人体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又或者溶液粉末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药注射剂得到一段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研发出1400多种中药注射剂。
但随着医学的不断研究,以及临床不良报告逐渐增加,目前9成以上的中药注射剂已被淘汰。
2015年版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只收录了5种中药注射剂(XXX注射液、注射用XX(冻干)、XX注射液、XX注射液和注射用XXX)。
心欣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1 2 ( a ) - 0 1 8 6 - 0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V E F ) , 应 用 心 尖 四腔 心 切 面 脉 冲 多 普 勒 测 量 二 尖 瓣 血 流 冠心病是属于心脏病的一种 , 而心绞痛是 由于冠心病过分激 血 分 数 (
l [ 二 二 H 工 N E B E M E 口 工 工 N E中 医 中 药
H 工 N A H E A L m H 工N口U目 T盆 Y
心欣舒胶囊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 的临床疗效
李 跃 李会 贤 河北 北方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心内科 , 河北张家 口 0 7 5 0 0 0
则》 、 《 中药 、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 2结果
原则》 。 心欣舒胶囊能益气活血 , 滋 阴荣心 , 可用 于治疗气 阴两虚 2 . 1总 体 疗 效 所致的疾病。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心欣 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疗效 , 现报道如下。
1对 象 与 方 法 1 . 1研 究 对 象
对 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f j ) < 0 . 0 5 ) 。结论 心欣舒 胶囊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治疗作用 , 能改善心动图指标 , 具有 明
显 的应 用 优 势 。 [ 关键词】 心欣 舒 胶 囊 ; 心病 心 绞痛 ; 左 心 室射 血 分数
【 中图分类号】 R 5 4 1 . 4
比无 明显 差 异 P > 0 . 0 5 ) 。
1 . 2治 疗 方 法
所有患者治疗后 都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 。 结果显示治疗组 的
L V E F 、 E值与 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5 ) 。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Z 】 G P T 2 - 1 指导原则编号: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OO 四年三月十八日目录一、概述 (1)二、急性毒性试验的原则要求 (2)(一)试验管理 (2)(二)试验设计 (2)三、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内容 (2)(一)受试物 (2)(二)实验动物 (2)(三)试验分组 (3)(四)给药途径 (3)(五)给药容量 (3)(六)观察期限 (3)(七)观察指标 (3)(八)结果处理及分析 (3)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急毒试验的一般要求 (4)五、附录 (6)附录Ⅰ (6)急毒试验的一般研究方法附录Ⅱ (7)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观察结果与可能涉及的器官、组织、系统六、参考文献 (9)七、起草说明 (9)八、著者 (12)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一次或24 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其目的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3 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 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范中药急性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多数中药、天然药物作用温和,中药复方制剂通过合理的配伍,也可能使毒性减轻。
多数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其处方来源有些是古方,有些是医院制剂或临床经验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
但由于现代中药、天然药物制剂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甚至新的理论,与传统中药相比,物质基础和给药方式可能有明显改变,而有些改变带来的结果又是未知的,特别是当某些成分的含量明显提高后,其药理作用可能会明显增强,毒性反应也可能明显增大。
因此,中药、天然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十分必要。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结合国际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和我国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而制订的。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药在理论发展、诊断研究、循证医学及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成果,近年来,由于人们不健康饮食、生活不规律和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且向年轻化发展。
基于此,通过探讨并分析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优势,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一、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毕颖斐等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129例冠心病病人,发现冠心病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复合证型为主,其中虚、气滞、阳虚等证候要素兼见;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候多见,表明我国冠心病病人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候以气虚为本、血瘀或兼痰浊为标多见。
二、中医对病名的认识冠心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传统医学中虽没有冠心病病名,但与其相似的却有很多,而其临床表现也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山海经》中最早出现了心痛的记载,“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食之已心痛”《黄帝内经》中也多处提及心痛,又出现了“厥心痛”“真心痛”,如《灵枢·五邪》中“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病》中“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真心痛,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中“真心痛”类似于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亦首次提出了“胸痹”一词,“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将胸痹心痛并在一起,提出了“阳微阴弦”为病机关键。
晋代《肘后备急方》中“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数日害人”,其对胸痹的描述更为细致,与西医心绞痛发作相似。
宋代的《圣济总录》将心痛按照发病缓急分为“卒心痛”和“久心痛”,以不同病因将其分为九种心痛,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年07月08日 发布目 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临床定位(二)试验分期(三)诊断标准(四)受试者选择(五)中止/退出标准(六)对照选择(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八)有效性评价(九)安全性评价(十)合并用药(十一)试验的质量控制(十二)统计方法(十三)随访三、名词解释四、参考文献五、附录(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二)治疗心绞痛速效药物评定标准(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六、著者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本指导原则将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临床上亦有按照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分类。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按其症状表现当属于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
通常由于年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起居不当,或情志不畅而致寒、痰、瘀、虚等引起心脉闭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常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等证。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有很大区别,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均不同,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稳定性心绞痛, 简要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者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组方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依据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结合试验药物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适应症特点,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进行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应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纲,贯穿整个目标适应症研究的始终,使新药研究整体性增强,符合药品研发规律。
二、临床研究要点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临床试验探索或者确证新药对目标适应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作用,得出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特点、不同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同时研究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研究阶段、分期,因此每个独立的临床试验均需确定不同的试验目的以用于回答不同的临床问题。
由于试验目的不同,临床试验设计也会有很大区别。
因此,临床试验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处方特点、研究基础、研究背景、研究阶段、研究分期以及疾病的特点和临床实际,同时,在考虑临床试验难易程度和临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临床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设计应注重观察试验药品在同类药物中的作用特点,体现药物上市价值。
(一)临床定位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有: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预防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1.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前期研究资料应提示试验药物有足够的生物活性、作用强度。
鉴于该阶段病情较重和危急,潜在严重后果(心肌梗死或死亡),若试验药物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起效,则需及时退出临床试验,改用公认有效的救治措施。
此类试验应在具有相应急救措施,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2.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的试验,应根据处方药物的特点及心绞痛的病情,特别是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的不同,设计足以支持其疗效评价的试验疗程。
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中,建议选择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安慰剂对照。
3.若针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终点指标,需要有足够多的病例数和较长的试验疗程。
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机制不同,症状表现、病情、治疗原则、预后区别很大,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分别统计。
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建议首先研究试验药物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初步了解药物的生物活性后,再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的研究。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试验一般应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加载治疗的试验设计。
(二)试验分期不同试验分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试验目的有所区别,临床试验设计不同。
I期临床试验:试验药物预期用于冠心病患者,故一般认为可能具有心血管活性。
在进行常规观察项目(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的同时,应关注药物心血管系统活性的观察。
应详细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必要时增加观察时点,并可考虑超声心动图以及凝血时间、血流动力学等各项相关指标的观察。
若试验结果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必要时,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安慰剂对照,采用随机双盲试验设计,进行比较性试验,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Ⅱ期临床试验:作为探索性试验阶段,可有多个研究目的,如中医证候、剂量、疗程探索研究。
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首先考虑观察心绞痛分级低的患者,对药物疗效有初步认知后,再考虑纳入心绞痛分级高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作为确证性试验阶段,在目标适应症范围、剂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大人群的年龄、合并症等试验范围。
一般应符合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设计要求。
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保证安全和符合伦理学的情况下,允许Ⅲ期临床试验适当向老年患者放宽年龄限制。
(三)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依据。
诊断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可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中医证候诊断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证候的选择应符合方证相应的基本原则。
按照权威、公认的原则选择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见附录1)。
亦可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特点,依据中医理论自行制定,但应提供科学性、合理性依据,并具有临床实际可操作性。
(四)受试者选择1.纳入标准根据试验目的,处方特点及临床前试验结果制定合适的纳入病例标准,包括冠心病的分型、分级、中医证候、危险分层等。
所有的病例选择应符合伦理学要求。
应注意患者的年龄要求。
2.排除标准排除标准需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的情况,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及伦理学等因素合理制定。
一般应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应用心脏起搏器者;排除影响心电图ST-T改变的其他原因,如心肌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洋地黄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
有冠状动脉疾病以外的病变引起的胸痛、在试验前数月有过心肌梗死(至少三个月)及有梗死前症状的也应排除。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作为研究对象,应排除静息时有心绞痛发生患者。
运动试验应注意禁忌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除排除以上人群外,尤其应鉴别心肌梗死前期的症状。
(五)中止/退出标准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特点,制定严格的试验中止标准和紧急处理措施,尤其是运动试验应具有针对性。
急性心绞痛发作一般在应用硝酸酯类制剂后3~5分钟内缓解。
在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不能及时缓解,应考虑是否为药物的疗效不佳,或者为心肌梗死前期症状,必要时退出试验,并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保证受试者安全。
(六)对照选择冠心病心绞痛适应症临床试验的对照选择非常重要,应按照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
阳性对照药应为已知的有效药物,可在国家标准所收载的同类病证药物中择优选用。
应选择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具有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数据的药物。
对于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研究,应以硝酸酯类制剂作为阳性对照药。
对于限定于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分级I、Ⅱ级的患者,在短效抗心绞痛制剂的基础治疗下,用安慰剂对照是可行的。
冠心病患者易发生猝死,应具备相关抢救措施,试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知情同意。
(七)疗程与观察时点设计根据临床试验目的,药物处方特点和给药途径,设定合理的疗程和观察时点。
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可考虑短期研究,一个观察周期一次用药。
在发作开始的5~10分钟内以分钟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每例患者需要重复十个观察周期。
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的试验,应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频率选择合理的疗程。
若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为目标适应症,一般研究可持续4~8周,以周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若针对减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应有足够长的疗程,一般以月为单位作为观察时点。
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梗等终点指标,疗程可能相对缩短。
观察时点应根据病情的程度确定。
(八)有效性评价根据临床试验目的确定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
1.疾病疗效评价定位于迅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用药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并配合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等观察。
速效药物的疗效评价可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2)。
以冠心病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改善为目标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一般应重点评价运动负荷试验的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心绞痛分级的变化、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等。
平板运动试验用于评价试验药物对患者运动耐受量及抗心肌缺血效果,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其评价指标包括总运动时间、代谢当量 (METs)、出现ST段压低1.0mm 的时间(心前区导联ST段压低1.0mm)、心绞痛出现时间、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血压心率乘积(SBP ×HR)以及Duke活动平板评分等。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按照中药申报的品种,应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为复合性指标,包括主症和次症共同积分的改变。
应重视各指标的权重值的合理确定。
中医主症(胸痛、胸闷)应为主要疗效指标,其余如口唇紫暗、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自汗、不寐等为次要指标。
目前中医证候的改善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已达成共识并广泛应用,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量表学的基本要求,建议选择经过信度、效度验证的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仍可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3)。
3.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是一个全面反映药物作用的综合指标,可根据临床试验目的加以选择采用。
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是国内使用较多的冠心病心绞痛特异性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自测量表,其内容主要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主观感受等5方面,能从一定程度反应受试者生活质量状况。
(九)安全性评价首先应关注一般状况、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