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麻醉,绝非你想像的那么简单

麻醉,绝非你想像的那么简单

麻醉,绝非你想像的那么简单麻醉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使用记录。

而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则始于19世纪,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在19世纪中叶,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药物开始被广泛使用。

1846年,牙科医生Morton在医学家兼化学家Jackson的指导下,实验了牙科手术吸入乙醚蒸汽的麻醉作用,标志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

全身麻醉药物的应用,使得手术可以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麻醉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麻醉药物不断更新换代,新型的局部麻醉药物和镇静药物也不断涌现。

同时,麻醉技术也不断完善,从简单的全身麻醉到复杂的控制性血液稀释、器官保护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麻醉是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但是你是不是曾经以为,麻醉大夫只要给病人打一针麻醉药,让他们睡觉或者不痛了,就算完成任务呢?其实,麻醉大夫在一台手术中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他们的职责非常重大,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丰富知识和技能。

一场手术的成功进行,离不开主刀医生的精湛医术,但也同样离不开麻醉大夫的密切配合。

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细致的评估和监测,确保患者的安全。

可以说,麻醉大夫是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担当”。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大夫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可以说麻醉大夫是将麻醉这门学科赋予人性化的使者。

(一)术前决策:麻醉方式的评估与选择麻醉大夫在手术的初始阶段,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与患者的主管医生一起商量,确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麻醉。

这需要他们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够安全地接受麻醉以及决定采用哪种麻醉方法以及监测措施。

有时候,他们需要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时间长短来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者复合麻醉等方式。

中国麻醉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国麻醉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麻醉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等多个学科。

在我国,麻醉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历程。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我深感麻醉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医生的辛勤付出以及患者的信任。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中国麻醉的一些感悟。

一、麻醉学的飞速发展回顾我国麻醉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初的局部麻醉,到20世纪50年代的全身麻醉,再到如今的麻醉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麻醉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对中国麻醉发展的几点感悟:1. 政策支持是麻醉学发展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为麻醉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如设立麻醉科、制定麻醉学科发展规划、加强麻醉人才培养等。

2. 医师的努力是麻醉学发展的动力。

一代又一代的麻醉医师,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麻醉服务。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麻醉学的发展。

3. 科研创新是麻醉学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我国麻醉学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麻醉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麻醉学发展的桥梁。

通过与国际麻醉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麻醉学不断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了我国麻醉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麻醉医师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麻醉医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生命安全的重任。

以下是我对麻醉医师责任与担当的几点感悟:1. 严谨的工作态度。

麻醉医师在为患者实施麻醉时,必须严谨认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这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严谨的手术操作。

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手术流程操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良好的沟通能力。

麻醉医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家属、手术医生等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4. 关注患者心理。

麻醉医师在为患者实施麻醉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

麻醉科简介及发展历程

麻醉科简介及发展历程

麻醉科简介及发展历程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科,主要负责为病患进行麻醉操作,以帮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受到疼痛,并确保手术安全和成功。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的基本概念、职责以及其发展历程。

一、麻醉科的基本概念和职责麻醉科是医院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药物和技术手段,使患者在手术及其他相关操作中实现无痛或无痛感。

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师负责术前评估和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过程的需要调整麻醉深度和效果,术后提供疼痛管理和监护。

二、麻醉科的发展历程麻醉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使用某些草药和植物来达到麻醉的目的。

然而,真正系统研究和应用麻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19世纪,医学界逐渐认识到疼痛对患者的折磨和影响,同时开始探索麻醉的方法。

1818年,英国医生James Blundell成功地使用血液输注来解决产科手术中的疼痛问题。

随后,英国外科医生霍普金斯使用乙醚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手术,为麻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麻醉科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科,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麻醉科部门。

随着技术的进步,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麻醉设备的智能化与先进化,麻醉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和新器械使麻醉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

以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新型手术方式也对麻醉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麻醉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麻醉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手术和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麻醉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大化和不良反应的最小化。

其次,麻醉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麻醉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麻醉手术的质量控制和病患术后镇痛的有效管理也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麻醉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麻醉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麻醉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

它在医学手术、疾病治疗和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麻醉的历史和发展。

古代麻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当时,埃及的神秘学家和医生使用大麻和其他植物来缓解疼痛和产生失去意识的状态。

另外,古代中国和印度也有自己独特的麻醉技术和草药使用,比如在中国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都有相关记载。

这些古代文献为后来的麻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欧洲,麻醉的发展停滞不前,许多外科手术会导致剧痛和患者的极度痛苦。

直到18世纪末,才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英国医生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在1799年首次以乙醚为基础的麻醉剂来实施手术。

他的成功引起了全球医疗界的注意,乙醚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麻醉剂。

19世纪是麻醉领域的重要时期。

1846年,美国医生威廉·托马斯·格林·莫顿首次在波士顿常规外科手术中使用乙醚麻醉。

这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始。

此后,麻醉技术不断改进,新型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氯仿、笑气和氯胺酮等麻醉剂都在这一时期被发现和广泛使用。

20世纪是麻醉学的黄金时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麻醉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进,使手术更加安全和精确。

1920年,德国医生海因里希·布雷尔在手术中使用了第一台氧气麻醉机,这种机器可以控制病人的呼吸和麻醉气体的浓度,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此后,氧气麻醉机在全球普及,并且经过多次改良使其更加可靠和安全。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芬太尼为代表的合成麻醉药物的出现,使得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更加个性化和精确。

除此之外,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等更加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和疼痛管理。

现代麻醉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领域,有专门的麻醉师、麻醉科医生和麻醉护士。

麻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医疗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麻醉学发展历程

中国麻醉学发展历程

中国麻醉学发展历程麻醉学是一门研究麻醉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的科学,旨在保障病人在手术或其他医疗过程中顺利度过疼痛和不适。

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科体系。

一、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麻醉学开始在国内得到重视。

这一阶段,我国麻醉学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引进和推广麻醉技术,逐步建立了麻醉科,培养了第一批麻醉学专业人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我国麻醉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自主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80年代,我国麻醉学界开始摆脱单一借鉴前苏联的模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同时,国内麻醉学研究逐步深入,开始在临床麻醉、疼痛治疗、急救与复苏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这一阶段,我国麻醉学教育也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面提升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麻醉学迎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一方面,麻醉学科在临床应用方面不断拓展,如在心脏外科、器官移植、神经外科等领域的高难度手术麻醉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麻醉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我国麻醉学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逐步确立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四、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麻醉学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麻醉学科体系建设,提高麻醉医疗服务水平;2.深化麻醉学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麻醉专业人才;3.推动麻醉技术创新,提升麻醉技术水平;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麻醉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5.注重麻醉学研究,为临床医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我国麻醉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科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麻醉学界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麻醉科历史

中国麻醉科历史

中国麻醉科历史在中国医学的大舞台上,麻醉科绝对算得上是幕后英雄。

它不像外科那样刀光剑影,也不似内科那般温文尔雅,但麻醉医生却手握生死大权,在无影灯下默默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安宁。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麻醉科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起感受那份隐藏在平静背后的惊心动魄。

想当年,麻醉这事儿在中国可是个新鲜玩意儿。

古代人做手术,那简直是硬抗,想想都让人肝儿颤。

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医东渐,麻醉药才慢慢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那时候,麻醉剂还是个稀罕物,用起来跟玩儿命似的,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再也醒不过来。

但即便如此,麻醉科的先驱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医学进步的必经之路。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麻醉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那时候的麻醉医生,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不仅要掌握复杂的药理知识,还得有颗稳如泰山的心。

手术台上,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他们就像是手术室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们在,医生和患者心里就踏实多了。

记得老一辈的麻醉医生经常讲,那时候条件艰苦,设备简陋,麻醉全靠手工操作。

一根针、一瓶药,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愣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有时候,一台手术下来,麻醉医生累得满头大汗,手都抖得跟筛糠似的,但看到患者平安醒来,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时间一晃,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科也迎来了春天。

各种先进的麻醉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麻醉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安全性、舒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的麻醉医生,再也不用像老一辈那样拼命了,但他们肩上的责任却一点没少。

因为,在麻醉的世界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现在的手术室,那可真是个高科技的聚集地。

麻醉机、监护仪、呼吸机……各种设备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

麻醉医生们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就像是在指挥一场精密的交响乐。

他们不仅要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无觉,还得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得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发展史

麻醉发展史

麻醉发展史LT麻醉术的发展史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术,离不开麻醉,没有病人的无痛,安静状态。

任何手术都是一句空话。

麻醉(anesthesia, narcosis)的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无痛的目的;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

《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

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剮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疮)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说明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

麻醉学(anesthesiology)也就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工作范围也不局限于手术室,因而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

它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治疗,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提供保障。

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成为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溴铵、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和浓度,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针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麻醉的学科发展和趋势

麻醉的学科发展和趋势

麻醉的学科发展和趋势麻醉是医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分支,是现代手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麻醉科的发展与日俱增,现代麻醉学不再是单纯的药物应用,而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对医学和健康的不断追求,麻醉科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麻醉科的学科发展和趋势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麻醉科的学科发展1. 麻醉科的起源麻醉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对麻醉药物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在1842年,美国医生Crawford Long第一次将麻醉药物用于手术,标志着麻醉科的正式诞生。

2. 麻醉科的发展历程在麻醉科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的日益完善,麻醉的药物、设备、技术也不断得到更新和升级。

麻醉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多,麻醉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麻醉技术也不断创新。

麻醉科已经从原始的手工操作,演变成为高科技的医疗科技,成为现代手术医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3. 麻醉科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麻醉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麻醉科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麻醉科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临床科学和基础研究方向发展。

麻醉师逐渐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职业人才,麻醉学科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麻醉科的发展趋势1. 麻醉科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麻醉科的智能化趋势也日益显现。

现代麻醉科主要应用了手术辅助系统,包括机器人手术、三维成像技术等。

这些系统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麻醉师的操作效率,还减少了手术疼痛,并能有效地避免一些手术风险。

2. 麻醉科的个性化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医疗,在麻醉科中也同样体现。

麻醉师将根据患者的个性化差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麻醉指数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麻醉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降低手术风险。

3. 麻醉科的多学科合作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麻醉科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医书中记载了中药具有的 麻醉与镇痛作用



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 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都提到大麻用于镇痛 1337年朱棣著《世医得效方》 1381年朱棣著《普济方》均载有草乌散的麻醉作用 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洋金花的麻醉作用,洋 金花即曼陀罗的干燥花,此药的主要成分为东莨菪碱、阿托品 与莨菪碱,其中东莨菪碱占80%以上 1642年张景岳的《资蒙医经》即有蒙汗药的记载,其成分为川 乌、草乌、闹羊花、乳香、没药等 1662年王肯堂著《诊治准绳》 1773年祁坤著《外科大成》也记载有草乌、川乌、天南星、蟾 酥等药组成的开刀药方,服用后患者接受开刀疗伤可不感疼痛。
2011年于布为教授提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华佗
华佗(公元145年~208年,安徽亳州 人) 中国古代麻醉学家,研制的“麻沸 散”记录在《三国志•魏书•华佗 传》,是世界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 记载。据传口服麻沸散后便失去知 觉,刮骨疗毒并无疼痛,1800多年 前华佗就曾施行过全身麻醉。 麻佛散的主要成分是中药曼陀罗、 乌头、大麻、闹羊花(羊踯躅)、 附子等。
世界麻醉学发展简史
没有麻醉之前的外科手术
1、放血 2、捆绑 3、用棍子敲昏患者
李斯顿飞刀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 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科三分钟 锯断患者大腿,半分钟切去患者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 克·拉里24小时为200名病人做完了截肢手术。 在这些快刀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他以 手术奇快著称,人称“李斯顿飞刀”。在李斯顿经手的病例 中,有三个病例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 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 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开 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喷血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 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 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 感染而死去,另一名无辜受害者是在现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 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麻醉医生创造的第一

1933年Mayo Clinic 麻醉医生John Lundy建立第一 个血库,保证了临床手术的大量开展。 美国的产科麻醉医师Virginia Apgar于1952年发明 了Apgar评分,这成为新生儿评价和救治的经典指 标,沿用至今。

Pain

美国麻醉医师John 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医学 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汇集多个学科的疼痛 诊所,并于1973年发起建立了国际疼痛研究 联合会(IASP),开创了疼痛医学。

103Hale Waihona Puke 循环紧闭麻醉机 1956年上海制造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
局部浸润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 持续硬膜外腔阻滞 静脉普鲁卡因全麻

第一本麻醉学专著
北京儿童医院 张金哲院士主编 1951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
麻醉及相关学科发展
1954年2月,上海施行首例二尖瓣狭窄闭式交界分离术 成功 1958年起北京、西安、上海相继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 直视手术 1958年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以此震惊了世界 1955年,王源昶教授两次报道体外心脏按压实施复苏 成功 谭蕙英教授介绍人工冬眠方法 进入六十年代,李德馨教授重点研究了脑复苏和血气 分析 王景阳教授发明了野战麻醉机 此外,上海和陕西近乎同时开展了针刺镇痛的研究

围术期医学

1981年,第26版Doland’s medical Dictionary给出解释:从病人因需 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出院时止的期 限。
1988年11月,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 寿教授提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 进行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 间。

围手术期 概念的提出
中国麻醉学的历史
麻 醉
1850年日本Seikei Sugita翻译
扁鹊
扁鹊(秦越人,原籍河北省内 丘市) 早在公元前386年,春秋战国时 代的曾为两人治病,先令这两 位患者饮下他配制的药酒,迷 死三日,他为这两位患者剖腹 探查而患者未感疼痛,实际上 是施行了全身麻醉。 (《列 子·汤问》 )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全国各地建立麻醉学专业委员会 专业杂志创刊发行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 1985

专业杂志创刊发行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80 徐州) 《中华麻醉学杂志》(1981 石家庄) 《临床麻醉学杂志》(1985 南京)

历史性会商
谭慧英 金士翱 金清尘 曾因明
第二、三、四届主委
谢荣
副主委
孙大金 曾因明 盛卓人
第五届主委
金清尘
副主委
孙大金 曽因明 曾邦雄 庄心良 王俊科
第六、七届主委 罗爱伦
副主委
王俊科 薛张纲 田玉科
第八届主委 李树人
副主委 于布为 刘进 薛张纲 田玉科
第九届主委 吴新民
候任主委 刘进 副主委 熊利泽 薛张纲 田玉科 黄宇光
ICU
1952年丹麦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丹麦麻醉医 师Bj rn Aage Ibsen坚持给患者气管插管实施 正压通气,使病死率从95%降低到25%,并且于 1953年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外科重 症监护病房(ICU)。 美国麻醉医师Peter Safer于1950年代发明了 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Safer于 1958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ICU,Safer也被称 为CPR之父。 美国加州大学的John Severinghaus发明了血 气分析,将危重患者的临床医疗安全提高到更 高的水平。

中国现代麻醉学先驱者
1949年初从美国回国 兰州国民党陆军中央医院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麻醉科 辽阳第201医院(1954) 解放军胸科医院(1956) 第一届中华麻醉学会主委

尚德延教授
向中国麻醉学的先驱者们致敬
中国近代麻醉学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麻醉史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1949~1966)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1966~1979)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1979~1989)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9~至今)

麻醉学术组织
1893年出现了伦敦麻醉医学会(London Society of Anaethertists)。 1905年在美国成立了麻醉学会,1936年称为美国麻醉 学会(ASA)。1922年美国麻醉学会主编出版了麻醉 与镇痛杂志。 1925年国际麻醉研究会(IARS)成立。

1955年国际麻醉医师协 会联合会(WFSA)正式 成立。

1964年南京首届麻醉学术会议
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组
(1964)
组长李德馨 副组长王景阳 《国外医学 麻醉与复苏》 《临床麻醉学杂志》

李德馨教授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 (1966~1979)
知识分子受冲击 教授受到了迫害 科研工作被停止 针麻和中麻研究

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 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共四枚“医疗卫 生科学新成就”邮票,选取4个典型项目, 向世人宣传和展示我国六七十年代在医疗卫 生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其中,针刺麻醉位 列第一位。
Blood type Blood transfusion
现代外科学里程碑

Landstainer 血型1901 Wells 止血钳1872
Hemorrhage
出血

无菌术 麻醉 输血
1877 Bergmen 无菌观念
感染
Infection
1852 Lister 石炭酸, 抗菌技术
疼痛
Pain
Semmelweis 石灰水1840
Morton乙醚 1846
1843英国皇家外科学院
三大障碍
一个基础 解剖
十九世纪(科学革命世纪)
美国国家医师节与Dr Long
1842-3-30 1993-3-30
现代麻醉的里程碑
1846年10月16日William Morton首次在美国麻省 总医院向大家演示了成 功的乙醚麻醉下完成了 外科手术,标志着现代 麻醉学的开始。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 (1966~1979)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全国科学大会

谢荣教授
锡生藤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1979年8月22日成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历届主委副主委
副主委 吴珏 谢荣
第一届主委 尚德延
副主委
第十届主委 于布为
候任主委 熊利泽 副主委 黄宇光 薛张纲 姚尚龙 米卫东
第十一届主委 刘进
候任主委 黄宇光 副主委 姚尚龙 邓小明 米卫东 俞卫锋
第十二届主委 熊利泽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 (1979~1989年)
国门开放 1981年Drager麻醉机 安氟烷 异氟烷 泮库溴铵 欧美教授来华讲学 中国麻醉学专家参会进修

1994年Saidman在 ASA提出,“把围术期医学和疼痛治 疗看作同一个含义,因为这两者都清楚的表明了我们已 经或应该做的全部内容”。
2004年Miller北京全国年会预言:未来25年,麻醉医生 将成为手术病人围术期医学的专门人才”。 2008年景亮教授提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2010年熊利泽教授提出,AACA2018主题“面对围术期 医学”
此后,来自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教 士医师大量使用乙醚和一定量的氯仿进行麻醉 完成外科手术。在中国的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 和临床工作中能够及时反映西方国家麻醉学的 进展,如1919年报道了使用larocaine或 bacaine做宫颈旁阻滞,1920年报道了可卡因气 管内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