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黏膜或大肠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为降结肠以及整个结肠。
该病病程长,通常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无年龄限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主要见于20~30岁的青年人群。
治病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基因因素可能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恶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有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是因为外源物质引起的宿主反应,基因以及免疫因素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表现可有多种形式。
其中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一次可有腹痛、便血、体重下降、里急后重等。
偶尔有伴随症状的如关节炎、肝功能障碍以及皮肤病变等等。
也有的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此症状不常见。
在大多数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慢性、低恶性特征,仅有不足1/5的患者会出现急性、灾难性爆发过程。
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
中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诊断标准。
(1)患者具有明显的典型症状:持续反复出现黏液血便、腹痛同时伴有其他不同程度等其它不适症状;(2)纤维结肠镜具有特异性改变,排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克罗恩病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
排外标准。
(1)患者具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
(2)患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肠梗阻、局部穿孔、结肠癌、直肠癌、直肠、结肠息肉等。
根据以上标准进行选择,有60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符合,其中男性33名、女性27名,年龄为20~71岁,病程为1~16年。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经结肠镜检查表明黏膜病变已经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经形成了瘢痕,大便常规检查三次均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以结肠黏膜连续性糜烂溃疡伴有肠道炎症为特征。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西医治疗方法则注重于控制炎症和症状缓解。
本论文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旨在全面、丰富、客观真实地总结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并提出具体建议。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免疫失调、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祖 国医 学认 为属 “ 泄泻” “ 、 久痢 ” 和, 肾两虚 3型。 脾 湿热 内蕴型 : 清热利湿 , 理气止痛治疗 , 中黄柏 、 方 黄连健
验 阳性 。经治疗后痊愈 l , 8 ; 效 2 9例 占3 % 显 0例 , 4 % ; 占 0
有效 1 例 2 %。 l 占 2 对痊愈 的 1 患者进行 1 5—4年随访 , 9例 . 结果无 复发 ,
’
肿止痛 , 活血化瘀作用 。大多数抗 痨药物具有杀菌或抑 菌作 用 。因此 , 中西药同用增加 了互补 作用 , 而提高 了治疗 效 从
被立即排 出。
实、 白头翁 、 椿根皮。 组除按 辨证分 型内服 中药 外 , 本 同时给
予中药保 留灌肠 , 并配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 转移因子治
兴安盟人 民医院(3 4O 170 )
本病与精神 紧张及饮食不节 等 因素有关 , 药物 治疗 同时
应嘱患者精神舒畅 , 生活规律 , 避免生冷 、 难以消化 的食物 。
果 。我们体会采用 中西 医结合疗法 对初 治早期 淋 巴结结 核 效果甚佳 , 因早 期淋巴结包膜 未破 , 病灶 很少侵 犯周 围组 织 及 周围淋 巴结 。因此使用本法 , 具有疗效高 , 疗程短 、 复发率 低, 方法简便 , 无毒副作用 , 于推广 。 易
实 验 室 检查 : D试 验 均 为 阴 性 。 4 体 会
中药治疗淋 巴结结核着重祛腐 、 提脓生肌。有研究证 明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慢 性 溃疡 性 结肠 炎
郎金 元 ’
关键 词 : 性 溃 疡性 结肠 炎 ; 慢 中西 医结 合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指的是患者乙状结肠及直肠处所出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情况,主要的病变部位集中在大肠黏膜附近,也有一定扩散至结肠区域的可能。
此种疾病并没有相对显著的发病年龄区间,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但20~30岁的患者群体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患上疾病之后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且临床上暂时无法给出此种疾病的明确患病原因,认为在基因水平上有一定影响,并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关,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患病早期阶段患者主要表现出的临床典型症状为血性腹泻,在排泄物当中可以明确观察到血性及脓性的物质,且常常伴随着剧烈腹痛,但在排泄之后,腹痛症状会有所减轻。
如果疾病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性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从西医的角度看待所有疾病均可将其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这两种大体治疗方向,内科治疗主要依靠于西医药物,起到治疗干预效果,同时辅助一些较为常规的身体机能调节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多存在腹泻及便血的临床症状,这些问题均导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状态被打破,营养损失较为严重,便血也会消耗一部分的血液,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贫血问题,而针对于水电解质的失衡状况,则应该要通过补液来予以调解,还需要额外补充足够的电解质,钾离子则是需要着重添加的微量元素。
若在检测结果当中发现患者已因此出现了低钾血症,应该要加快纠正速度。
营养补充也是西医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针对胃功能已出现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该要借助葡萄糖溶液采取滴注的方式帮助平衡患者的日常消耗,如若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还处于正常水准,则可以为患者提供补充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但要注意清淡。
已经表现出贫血症状的患者还需要采取输血操作。
常规药物治疗主要选择的药物种类为氨基水杨酸类,比较常见的药物为艾迪莎。
这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引起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且能够防止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发作,但有可能会出现轻微头痛及恶心的症状,在不影响整体疗效的情况下是建议患者继续用药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思路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瘀,平抑肝经、调和胃肠。
常用中药包括:
1. 福枣甘草汤:收敛、止泻、排毒,适用于慢性下痢及腹泻。
2. 地黄泼雪大振汤:补血、补肾、滋阴,适用于慢性下痢、血便、虚弱等。
3. 大建中汤:解毒、清热、利水,适用于热毒炎症、便秘、茶色便等。
4. 四妙丸:行气、止痛、调和胃肠,适用于腹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病情,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舒筋活络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
1. 神阙穴:调和胃气、消化食物,适用于腹泻、食欲不振等。
2. 关元穴: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腹泻、肠鸣、腹胀等。
3. 中极穴: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适用于肠道炎症、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人心理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品及饮酒等过度刺激肠道的行为,以免加重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列表
张某, 王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1): 15-19.
李某, 刘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
实用医药杂志, 2021, 16(2): 18-20.
杨某, 赵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2, 29(1): 15-18.
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 临床效果观察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引言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病因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
方法 • 临床效果观察及数据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缺点及改进
建议 • 结论与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 炎症性肠病,具有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UC具有独特的优 势,能够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和西 医针对性治疗的作用,提高临床 疗效,降低复发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 效果,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
对比分析。
研究方法
选取U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 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每组 50例。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内镜下病变变化、血清炎症 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用 于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推断性统计 分析用于检验假设、预测结果。
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单纯西医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比较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持续性溃疡、炎症和出血。
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和菌群等因素有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三类: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
清热解毒类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
平肝熄风类中药包括柴胡、郁金、青黛、知母、生地等。
止血止便类中药包括血余炭、萎蕤、地榆、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主要通过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等药理作用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中医诊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靠辨证论治。
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针对性的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资治肾气丸、丹参酮注射液、升清片、五子衍宗丸等。
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五类:5-氨基水杨酸盐、代谢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
其中,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然而,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
它们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并减少疾病复发率。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较西药单一治疗,中医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结
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
作过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溃疡性结肠
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
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
全明确[1]。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
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
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
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
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
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
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
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
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
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
少数病例可以癌变。
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
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
病初与脾、胃、肠有关,
后期涉及肾。
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
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
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
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
每日4g,
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
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
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
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
脉滴注。
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
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加入2%普
鲁卡因2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1月为1
疗程[2]。
2.1.2寒湿下注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4
天为1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g,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g,煎成100~150ml,加云
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3脾虚肝旺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
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4脾胃虚弱证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ml,高位
保留灌肠,每晚1次。
2.1.5肾阳虚衰证
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
2.1.6瘀血内阻证
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
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
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1次,20
天为1疗程。
参考文献
[1]党天谋;李玉珍;何领军;中西医联合多途径治疗近段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
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17期.
[2] 沈玉;中西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医研究;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