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口服方一、中药口服方组成:黄芪15g,金银花30g,马齿苋30g,桃仁12g,当归15g,木香15g,槟榔12g,槐米15g,仙鹤草30g,小蓟15g,枳壳15g,炒白芍15g,黄连15g,元胡15g,炙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灌肠方1、仙鹤草30g,小蓟15g,紫草15g,白芷15g,血竭5g,桃仁10g,金银花20g,马齿苋30g,生黄芪15g。
水煎100ml,加入云南白药3g,庆大霉素8万IU,保留灌肠。
2、清热解毒方(1)白头翁3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黄连10克、败酱草30克。
(2)黄连10克、山栀子15克、金银花30克、白芍3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3)马齿苋30克、半枝莲30克、地榆15克、千里光30克、白芨12克。
3、清化湿热方(1)苦参30克、黄柏15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
(2)马齿苋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大黄10克、明矾10克。
4、活血化瘀方(1)蒲黄15克、灵脂15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槟榔15克。
(2)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10克、白芷10克、皂荚刺15克、白芨30克、金银花30克。
5、瘀疡生肌方(1)生肌散10克、云南白药1克、青黛5克,溶于0.5%普鲁卡因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2)锡散类、生肌散、云南白药各1克,溶于温水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3)白芨15克、紫草15克、青黛5克、五倍子9克、血竭3克、儿茶9克、甘草3克。
6、白头翁50克、黄连25克、苦参50克、白芍25克、大黄15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芨30克、丹参40克、云南白药2克、乌梅3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2h。
文火水煎2次,每次40min取汁,合并2次煎液后再浓煎至约200ml,放置沉淀后取汁150ml直肠给药。
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Ocm,将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病变部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Ocm,左侧卧位30min。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病变呈连续性,累及直肠并不同程度地累及结肠,临床以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为特点。
术语及定义溃疡性结肠炎: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
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久痢”“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失调,通过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能够诱导临床缓解;湿热致瘀、瘀热伤络是本病易出现血便的重要因素,结合凉血化瘀可以提高脓血便的消失率;清化温通结合调肝健脾可以有效缓解腹痛;口服联合灌肠,内外合治,生肌敛疡,可以促进黏膜愈合。
缓解期脾虚为本,湿热稽留,久则及肾,通过健脾补肾,兼以清肠化湿,可以维持病情缓解,防止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所致,应用益气健脾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营养吸收利用,还能帮助诱导和维持疾病的缓解。
西医诊断诊断要点: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1.2 最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在6周以上。
内镜下特征表现为连续的、表浅的、弥漫的、融合的、分界清晰的结肠炎症和直肠受累,重度患者表现为黏膜质脆、自发性出血和深溃疡形成。
需排除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白塞病等疾病。
1.3 附加标准钡灌肠、CT或MRI结肠显像见典型溃疡性结肠炎改变,大便隐血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或粪钙卫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铁蛋白、白蛋白降低。
1.4 最特异性标准本病无诊断金标准,但如果具有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组织病理学具有以下特征,可作为最特异性标准:①结构特征:广泛的隐窝结构改变和黏膜萎缩;②上皮异常:黏蛋白损耗,潘氏细胞化生;③炎症特征:伴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弥漫性黏膜全层炎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导致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
白头翁汤治溃疡性结肠炎

白头翁汤治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以腹痛、腹泻、便血、粘血便为主要症状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
西医认为本病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因素有关。
积极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可能性为3%-5%,病程越长,恶变危险性越大,10年以上病例恶变危险性增加5-10倍。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为主,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司,脾肾亏虚。
民初,报寿观护法道长为北派伤寒家,常以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秦皮、黄柏)、黄土汤(生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甘草、灶心土)调肠道泻下、痢疾、出血三症,谓之“三元救生方”。
白头翁汤治休息痢所致下脓血证,慢性溃疡型结肠炎就在其中,主要
虽归白头翁,黄连、秦皮的消炎祛邪亦不示弱,同属重要角色;添入乳香、没药化腐生肌,大量的仙鹤草清肠固正,可提高疗效,促进病情转化、早日恢复健康。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秘方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秘方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现象,对患者健康危害很大,患溃疡性结肠炎后可导致出现血性腹泻,同时还会出现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因此当查出有溃疡性结肠炎时,要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做好生活饮食方面的护理,可选择一些中药秘方来治疗的。
溃疡性结肠炎在肠炎当中算是很严重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控制症状的话,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肠穿孔,大出血等,而且还有癌变的几率,因此患溃疡性结肠炎后及时治疗很关键,那么有什么治疗秘方呢?下面来看看一些中药秘方疗法。
一、乌梅,细辛,炮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党参,白头翁,地榆,炒枳壳,各适量,可随症加减,如湿热偏重的,可去附子、干姜、蜀椒,然后换为黄柏、秦皮;脾胃虚寒的患者,黄连要适当减量,对于脾肾阳虚的,附子量要增多,同时再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明显者加白芍;便血者可加侧柏叶。
水煎服。
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属寒热虚实错杂,气血不调的,可选择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炮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党参,白头翁,地榆,炒枳壳,木香,各适量,水煎服,服五剂后症状减轻的,可继用乌梅丸加黄芪,然后党参换为人参,连服15剂可让症状消失。
三、仙桔汤:仙鹤草,桔梗,乌梅炭白槿花(即木槿花)、炒白术,广术香,炒白芍 .寨艽,炒槟榔,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如患者属肝郁脾滞,湿热蕴结证候的,可加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如有失禁不固的,可加石榴皮;腹痛明显者加白芍;气虚者加参芪、升麻,各适量。
四、中药灌肠方:白头翁、黄连、苦参、白芍、大黄、土茯苓、黄柏、白芨、丹参、云南白药、乌梅,各适量,加水煎液,用文火水煎2次,取液后合并再煎浓缩后放置沉淀取汁适量进行直肠给药。
可在睡前排空大便后灌肠。
以上就是一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秘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辩证选择,对于灌肠给药,一定要详细咨询医生后正确使用,也可在医生操作下来给药的,只要合理对症治疗,多数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也是可慢慢控制,恢复健康的。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中成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有医家报导:用中成药锡类散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获得满意疗效。
笔者经反复验证,效果确切。
现将具体用法简介如下:取锡类散10克、云南白药10克混匀,加净水50毫升,调匀,吸入灌肠器,直接灌注肛门直肠内。
灌肠前先要清洁直肠(清洁灌肠),灌肠方法同一般灌肠,保留灌肠时间为20分钟。
早晚各灌1次,15天为1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两天,一般2-3个疗程,即可好转,3-5个疗程可基本痊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在临床上,习惯用汤药方调治。
而口服用药,须经胃、小肠吸收,再下达结肠和直肠,药力由此减弱,难以控制。
故疗效往往欠佳。
本法用直肠给药,药专力宏,直达病所,能更有效地改善局部炎症病灶,使病变部位得到修复,同时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肝、肾的影响。
锡类散,内含牛黄、珍珠粉、青黛等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瘀生新作用,用于治疗黏膜病变,疗效显著。
云南白药,其中含有田七成分,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消肿生肌功能。
两药配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用。
中药肛门滴灌可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6个月而到医院就诊。
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每天3至4次,呈糊状,混有黏液、脓血;时有低热和恶心呕吐;以上症状每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后加剧。
患者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
患者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
形体消瘦,脸色苍白。
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大便常规示:可见黏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未见巨噬细胞和病原体。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偶见糜烂及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长期性溃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目前,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但其中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而中医药治疗因其温和、安全、有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患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多样,可以饮食调养,可以内部服药,可以外用贴敷等。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脾胃的调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中医饮食的原则,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品,例如稀饭、粥、米粉、菜汤等。
同时,还可以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例如红枣、鸭血、红糖等。
当然,饮食调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内部服药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疗病灶,二是调理全身。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黄柏等,这些药物有着温和、强壮、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身体状况,缓解炎症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注意药物的组方和配合。
不同的疾病状况需要不同的药方,同时药物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外用贴敷外用贴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腹部是脏腑的中心,可以通过腹部的贴敷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具体方法是在腹部适当位置贴上含有中药的药膜,让中药可通过穴道渗入人体,发挥药效。
外用贴敷有着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适合长期治疗的需要。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白头翁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香连丸:【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组成】木香黄连(去须,炒) 甘草(炙,锉) 肉豆蔻(去壳)【用法】上四味,等分,捣罗为末,砂糖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5丸,空腹时用米汤下,更以意加减。
葛根芩连汤:【出处】《伤寒论》【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解表【用法】先煮葛根,水煎服。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胃苓汤:【出处】(《普济方》卷三二一引《大全良方》)【组成】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钱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钱。
【功效】安胃利水止泻。
祛湿和胃。
【用法】每服1两,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炒盐1捻,煎8分,食前温服。
当归四逆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温里剂-温经散寒【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汤:【来源】《古今名医方论》卷一【类别】补益类【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于治疗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十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加生姜二钱,水煎服。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与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连理汤:【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理中汤加茯苓黄连【用法】上药研末。
每服6克,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涩,每服1.5克,温开水调服。
【主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肛门灼热,小便赤涩者。
乌梅丸:【来源】《伤寒论》。
【药物】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驱蛔。
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用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顿服。
【功用】排脓消肿。
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部分肝郁脾虚患者,采用痛泻要方、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以达调和肝脾之目的。
结合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之伤气血、损脾肾的特点,补涩兼施在治疗中突显重要性,十全大补汤、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温脾汤、黄土汤、四神丸、附子理中丸驻车丸、四君子汤较多被选用,以补脾益肾、调整脏腑功能。
主张活血化瘀治疗的医家多选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
痛泻要方:【出处】《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丹溪心法》。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方歌】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九煎补泻并用理肝脾若非食伤医便错【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小柴胡汤:[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效]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君子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逍遥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十全大补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十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川芎地黄(洗,酒蒸,焙) 茯苓(焙) 白术(焙) 甘草(炙) 黄耆(去芦) 川当归(洗,去芦) 白芍药各等分【用法】上药十昧,锉为细末。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功用】温补气血。
参苓白术散:[类别]补益剂:补气。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9g),薏苡仁(9g),缩砂仁(6g),桔梗(炒令深黄色)(6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白茯苓(15g),人参(15g),甘草(炒)(9g),白术(15g),山药(15g)。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真人养脏汤:【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各18g)肉豆蔻半两(15g)肉桂甘草炙,各八钱(各24g)白芍药一两六钱(48g)木香一两四钱(42g)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作汤剂,水煎,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温脾汤:【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分类】泻下剂-温下【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黄土汤:[来源]《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 灶心黄土半斤[30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四神丸:[来源]《内科摘要》卷下方。
【组成】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
【功用】治肾泻脾泻。
桃红四物汤:【出处】《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分类】补益剂-补血【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6克【功效】养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