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少数名族的节日

少数名族的节日一、壮族——三月三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主要分布区,三月三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壮族最为典型。
三月三又叫做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这一天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
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二、藏族——雪顿节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著民。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般在藏历的6月举行。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自为“晒佛节”。
每年雪顿节,都会举办隆重的晒佛仪式,耗牛赛,歌舞表演。
三、蒙古族——那达慕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多信奉藏传佛教,建有内蒙古自治区。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意思是“娱乐”和“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马赶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四、维吾尔族——肉孜节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肉孜节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节日,肉孜节又叫做开斋节,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封斋1个月,这段时间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洗涤罪过。
开斋节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然后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而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傣族哈尼族
•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 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你知道有哪些节日吗?
•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 卡 布依族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 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 过林卡
• 交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 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 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 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 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 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 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 老人祝福、祝寿。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民 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1、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少数民族中就有56个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般有宗教性的,如传统的民族节日,还有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而又影响深远的节日活动;自发性文化活动则相对比较少。
这些节日,主要分布在我国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超大型郊区和旅游胜地的旅游景点。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我国各少数民族在这些节日中所产生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一、彝族传统节日彝族的节日种类繁多,主要有彝族的"祭山节"、"火把节"、"三月三"、"七月七"、"八月九"、"十一月十"、‘十月祭河'等。
其中清明节的节期较长,而彝族的其他传统节日多在清明前后或夏至前后举行,如彝族的祭山节(即彝族的开始日)和祭河节(即彝族的母亲河河—阿波河)。
其余各民族大多在二月二和三月三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火把节”(彝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追逐跳舞及唱情歌的节日)和“三月三”(彝族男子过小年,女子过大月日)等,彝族节日还分为婚俗节、农事节庆等。
(1)祭祀山节彝族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都有生命,都有创造成果,人们应当祭祀祖先所创造的各种“神树”,祈求祖先留下的“丰功伟绩”。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彝族同胞都要举行祭山节活动。
活动内容有:请山神人们吃饱饭;敬献哈拉卡,意为庆祝山神所作的功德;唱祝酒歌或敬酒歌,意为庆祝哈拉卡神灵的恩德;还举行歌舞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这一活动是彝族青年男女互相追逐、对唱情歌或对歌;进行体育比赛等。
(2)火把节:火把节又称火把节、"圣火祭",是彝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次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五即火把节。
这天,彝族青年男女们聚集在火塘边的竹楼里开始相会,相互追逐打闹,一边跳舞,他们要把节日变成一个欢乐的节日。
此外,人们还要举行许多民族传统比赛有"跳竹马"、"走丢"、"摔跤"等比赛。
有关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

有关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节日蒙古族:蒙古族年节;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壮族:三月三歌会;过小年;陇端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
东乡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布朗族:厚南节。
怒族:春节;仙女节;祭谷神。
塔塔尔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满族:春节;过灯节;添仓节;锁龙节;端午节;虫王节;中秋节;颁金节。
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
撒拉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
藏族:转山会;采花节;黄藏历元旦;藏历农家新年;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白来日追节。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傈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篝火节。
维吾尔族: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瑶族: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
著名的节日有蒙古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道干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节、哈尼族扎勒特节、藏族酥油元宵节、景颇族木讷纵歌,拉祜族的中秋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有同样的重大节日,如库尔班节蒙古族节日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旧的农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伦”,即白月。
蒙古族新年又称“白月节”或“白月”,这与牛奶的白度密切相关。
此外,还有祖鲁节、梅尔节、敖包节、鬃毛节、那达慕节、马奶节等。
韩文它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傣族傣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闭门节和开门节,这些节日都与佛教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傣语的第一天叫“麦日”,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天是“闹日”(空天);第三天是新年,称为“八王麻”,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丽、最吉祥的日子。
壮族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日宋节(端午节)、小年节(男子节)、龙端节(壮语,意思是驱赶农田和水坝)、春节、陀螺节、花朝节、饮食节和麻瓜节(青蛙节)。
此外,每年还有许多固定的宗教节日。
布朗族虎南节是布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农历三月清明节后第七天,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
在节日里,主要的活动是互相泼水。
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传统的迎日习俗举行。
因此,人们称之为迎阳节。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俗称“吉佳木”,又名博思节;仙女节,又称花节,是居住在贡山地区的怒族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为农历3月15日至17日;祭粮神,怒称“汝渭”,原怒族碧江县民族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祈求谷神保佑。
鞑靼族鞑靼语被称为“gurbangaiti”,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外来词,阿拉伯语“karbon”的意思是“奉献”。
库尔班节是伊斯兰历12月10日后的70天,即“鲁兹节”。
有三个主要节日,即宰牲节、开斋节和圣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