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道德的批判

合集下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引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以寓言的形式呈现,探讨了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在人类文明中的影响与局限。

在这部作品中,尼采对基督教及其价值观进行了深度批判,并提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1. 尼采对宗教哲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宗教是一种虚伪和幻觉。

他指出,基督教等传统宗教所推崇的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人类自我欺骗的产物。

他将宗教描述为某种超验世界的逃避现实,以及人们对绝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

此外,尼采还批评了宗教所造成的价值观念束缚。

他认为,基督教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二元论、禁欲主义和奴隶道德等观念限制了个体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尼采提倡超越这种限制,不依赖宗教的意义和价值观。

2. 尼采对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批判。

他主张摒弃基督教中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体系,尤其是关于善恶对立、奉献与自我牺牲等概念。

他认为这些观念将个体束缚在一种奴隶心态之下,阻碍了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相反,尼采提出“超人”(Ubermensch)概念,鼓励人们超越传统伦理框架,并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激烈的欲望和冲动,并遵循个人意志而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设定的价值观所束缚。

3. 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与争议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并启发了后来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尼采的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观点过于激进和极端,具有破坏性。

同时,尼采对基督教进行的批判也受到了宗教界和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探讨与批判的重要著作。

通过寓言的形式,尼采揭示了基督教及其价值观念在个体生活中所带来的限制和束缚。

他提倡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对立,并呼吁人们超越伦理道德框架追求自由与个体幸福。

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浅析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摘要:《朝霞》中,通过对“道德偏见”的批评,论述了”人赋予一切存在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是错误的,习俗道德束缚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它是一种规范秩序,不允许人们质疑和打破。

人的个人性道德不能够得到发扬,自我束缚在道德之下,对于道德的盲从和对道德的坚信,只有自我的挖掘,才能到达彼岸的道德。

《朝霞》以“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为副题,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格言和随笔进行了论述。

在KSA版编者说明中写道“在《朝霞》中,他提供给我们一种内容缤纷和流动的科学;这些内容不属于政治和国家事务,与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只有很少的联系。

心灵,人的本能冲动,这就是主要研究内容,尼采一般称之为道德思考或心理学。

”尼采对道德的理解不限于约定和习俗,不限于伦理道德,而是包括与非人自然、与物理事物不同的人类事物的全部领域。

他认为“人赋予一切存在物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

”(44页)这是一个错误。

习俗道德要求个人牺牲从而服从群体,“最道德的人即为习俗做出最大牺牲的人。

”(48页)习俗道德反对个人性道德,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

“在习俗道德统治下,每一个创造才能都不得不背负良心的十字架。

”(50页)在习俗道德这种社会性的传统权威中,不传统意味着不道德,这种不道德使行动者也感觉不道德,在群体中不允许有独特,整体必须在习俗传统下整合为一,所有人必须遵照传统,不得破坏。

而人作为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不能被习俗道德所接受,但是尼采认为个人应当受到重视,不应该被习俗道德所束缚,个人行道的应该发扬,我们才会创造,社会才会进步。

尼采说:“我们付出了高的不能再高的代价,才换来我们现在引以为荣的那一点点人类理性和自由感。

”(60页)任何想要冲破习俗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争取来的。

但是我们引以为荣的进步也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希望自由,希望打破习俗,然而这些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在人性中,不是表面上打破了,人性深处也就随之改变了,人类应该更好的认识自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引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探讨了超越传统道德的理念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该书的分析,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哲学思想。

第一部分:传统道德的局限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批判了传统道德体系的局限性。

这一部分将着重介绍以下观点: 1. 传统道德对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2. 伦理规范在社会中滥用和歪曲; 3. 传统价值体系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剥夺。

第二部分:超越传统道德的路径
为了超越传统道德体系,尼采提出了新的哲学路径。

这一部分将阐述以下关键概念: 1. 超人(Ubermensch):一个追求更高价值并突破人类常规限制的理想形象; 2. 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味着接纳生活中所有经历,并将其视为无尽循环的哲学概念; 3. 焦油湖之吻:通过接纳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来拥抱人生的无常。

第三部分:超越道德的后果
尼采相信,超越传统道德体系将带来一系列显著影响。

这一部分将讨论以下内容: 1. 个体自由与责任感的平衡; 2. 艺术创造力和审美体验的提升; 3. 创新思维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改变。

结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重要且充满争议性的哲学作品,其超越传统道德观念以及提出新的思考方式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尼采对传统道德局限性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出的超越之路,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并实践个体自由发展、文化创造力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主题下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述。

阅读该书并深入理解其中思想,可以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全新的成长和变革。

尼采对道德经的评价

尼采对道德经的评价

尼采对《道德经》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取之桶,唾手可得。

这表明尼采认为《道德经》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刻的哲学启示和指导。

此外,尼采还对老子进行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尼采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体系,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尼采对《道德经》和老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认为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

道德观念辩论辩题

道德观念辩论辩题

道德观念辩论辩题道德观念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因此我们认为道德观念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观念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安全和有序。

其次,道德观念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遵循道德规范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最后,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会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更加懂得感恩和奉献,这些都是成为一个优秀公民所必备的品质。

我们引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话,“道德法则是人类自由的法则,因为它是人类理性的法则”。

这句话说明了道德观念与人类自由和理性的紧密关联,强调了道德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比如,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领袖,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领袖,往往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道德观念,能够引导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因此,我们认为道德观念在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反方,道德观念辩论辩题。

道德观念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认为它并不是社会中唯一的基石。

首先,道德观念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规范是不同的。

因此,道德观念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不同的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次,道德观念的确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规范。

法律、习俗、宗教等都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最后,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甚至成为伟大的领袖。

我们引用著名思想家尼采的一句话,“道德是弱者的遮羞布”。

这句话表达了尼采对于道德的批判态度,认为道德是一种对于弱者的安慰,而并非对于社会的必要条件。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反面的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比如,历史上有一些伟大的领袖,他们并不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有着严重的道德问题,但是他们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小议尼采的道德理念

小议尼采的道德理念

小议尼采的道德理念在人类社会生活里,人们的行为和评价行为的善恶,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规范,都应符合所谓的道德。

道德是贯穿尼采一生的主题之一。

他在很多作品中抨击了基督教的道德,推崇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的自主道德,希望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尼采的道德理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标签:道德;生命哲学;自主道德;奴性道德;善;恶引言在人类社会生活里,人们的行为和评价行为的善恶,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规范,都应符合所谓的道德。

道德是独立于任何个人而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知识。

其内容主要为全称价值判断及其逻辑推演。

道德的来源主要是传统,而传统的形成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道德的中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问题[1]。

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理念。

其中基督教的道德理念是宗教道德学说的代表,它认为上帝是道德主体的创造者,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裁判者,是道德表彰和惩戒的实施者,是道德理想境界的化身。

道德也是贯穿尼采一生的主题之一。

他所理解的人类的基本关系是一种自我关系,即人能够而且必须对自身采取某种态度。

他在对道德的分析中发现了其带着假面具的原始的残酷性[2]190-191。

正如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在其所著《尼采思想传记》中对此的描述:“在公共意识中上帝应该已经死亡,但在怜悯的道德里尼采还能感觉到上帝的影响……尼采责备基督教,是基督教削弱了生命意志。

”[2]321那么,尼采所推崇的自主道德究竟是什么样的道德理念呢?笔者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一、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从《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一直到《看哪,这人》(1908),尼采在很多作品中都抨击了基督教的道德。

他无情地揭露了基督教道德的起因是非道德的,所谓道德的历史也是非道德的。

如他在《快乐的知识》(1882)中对道德的定义是:“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

”[3]120在这本书中,尼采指出道德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群体的需要,是一切个体的最高价值标准。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摘要:1.尼采的道德观简介2.尼采对道德的批判3.尼采的道德理念4.超人哲学与道德的关系5.尼采道德观的评价与影响正文:尼采是19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尼采的道德观是在对道德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强的颠覆性。

他批判了当时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道德理念。

尼采的道德观以“超人”为核心,认为人应该努力成为“超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全展现。

尼采对道德的批判主要针对基督教道德和启蒙时代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隶道德,它压抑了人的生命力,使人变得软弱、顺从。

而启蒙时代的道德观念过于强调理性,忽视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念。

尼采的道德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生命的价值,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人应该珍惜生命,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力。

其次,他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权威。

他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力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制于传统道德观念和权威。

最后,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人应该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全展现。

在尼采的道德观中,“超人”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应该努力成为“超人”,这是一种具有独立意志、强大生命力和高度道德自觉的人。

“超人”不仅能够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还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全展现。

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很多人,使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的道德观念。

然而,尼采的道德观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道德观过于强调个体,忽视了社会和集体利益。

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

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

浅谈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摘要: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

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

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尼采;价值批判;非道德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78-04自诩为“第一个非道德主义者”的尼采,对西方传统的道德价值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他看来,“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是在道德的驱使下工作的”[1]33,他们不过是在为自己向来坚持的道德观念寻求各种形式的合理化证明,却从未怀疑过道德价值本身。

因此,尼采大胆地说,“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首先必须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2]6。

他认为价值的中心是人,正是人创造了有价值的世界。

价值高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若道德本身正与这样一个目的相反,若道德会导致人类的退化、颓废和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此刻的舒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道德的价值?正是怀着这样一个疑问,尼采开始了对道德的批判。

一、关于道德价值的起源(一)基于生命意志的价值观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是与他的人性论相联系的。

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人性的真实本质乃是意志,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

但他又反对叔本华的二元论思想,反对将意志视为超越本体,以及将意志理解为单纯求生存的欲望。

尼采认为,意志追求生命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与自我扩张,它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对异己的东西和弱小的东西的占有、伤害和征服”[3]186。

这种意义上的意志,被尼采称为“权力意志”,人应当努力追求权力意志的实现。

以此为标准,尼采对善恶的定义是:“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4]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对道德的批判
11化工卓越梁少彬201141513113
权力意志与道德批判。

尼采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尼采最有影响哲学著作,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

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唯一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

权力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

他认为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

尼采把审美现象和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

他认为,“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活的东西。

为破旧立新,他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尼采基于对作为权力意志的生命的信仰而重构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反上帝的自然的道德。

这种自然的道德首先是以肯定生命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自然主义,而随之的,便是对作为生命感性的肉体和本能的肯定,以及对生活世界和个人强力之释放的“健康的自私”的肯定。

它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生命赋予意义。

尼采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又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建构新的道德。

这样一种以生命的意义为道德的实质内容的哲学剥离了道德价值对生命价值的“遮蔽”,生命价值由此获得了“澄明”和“敞亮”,并由此确定了生命价值相对于道德价值的一阶地位。

超人学说与道德批判。

尼采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即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

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

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
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

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欧洲传统价值从建立以来,基督教就一直根深蒂固。

所谓的西方旧道德体系,无非就是以基督教为基础与中心的欧洲传统价值观念。

权力意志就是破坏这道德的体系提供坚不可摧的力量,同时,超人就成为实至名归的破坏者,是这一场运动的领头羊。

因为基督教的道德价值是使人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

个性,价值,尊严不是天赋的,而是我们做人的一项基本任务:自己去努力完善自己成为自己。

也就是说,这就意味着现存的,普片的,绝对的基督教道德规律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对于年轻的,精力旺盛的野蛮人,基督教就是毒药”,它不但不能使我们相信未来,反而使我们误认为看到我们的堕落后陷于绝望的边际。

尼采对源自于基督教精神的传统道德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节制甚至禁欲来表现的自我牺牲。

基督教“原罪说”的核心乃是否定人的生命,宗教的道德观认为万恶的根源就是欲望,它是无比的丑陋与肮脏。

于是,欲望繁殖出了罪恶,为了满足所谓的欲望,人类开始从恶。

欲望到达的地方伴随的罪行的影子,人类世界因此而变得破败不堪。

在基督教价值的笼罩与蒙蔽下,人们把欲望看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于是人就把自己演变成一个剔除了欲望内核的人,“清心寡欲”成了一种道德理想而为人津津乐道。

相应地,“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则由对外的反对转向对内,对自我的反对。

怨恨说“这是你的错”,内疚则说“这是我的错”,所以我必须以节制甚至禁止欲望和“自我牺牲”的痛苦来偿还过失,来替自己赎罪。

尼采说:“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为自己做了两千年之久的基督教徒付出代价,我们日趋失去懒以生存的善的重心。

”他认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痛苦和不幸来得更加强烈。

禁欲主义通过所谓的美德和优秀品行维系生命,却以生命反对生命,只达成和维护了弱者的利益。

第二,所谓的“无私之爱”扼杀了人的个性。

根据基督教的道德观,上帝是就是一切生命渊源,是人类的救世主,以无私的博爱孕育人类,塑造人类,感化人类。

在尼采看来,爱是恐惧的结果:我害怕
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要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

他认为提倡“利他”的道德,就等于剥夺人类最伟大的性格;给予别人爱是,毫无疑问是一种美好德行,但是,若对别人施以仁爱,给予无私帮助,那无异于侵犯别人的尊严,剥夺别人自由创造的权利,等于阉割人类而使其变成一个可怜的东西。

这样的后果是人类往往忽视的,也是影响更深远的,因为那样会使人变得懒堕、颓废,麻木与软弱无能,这就对人类的未来带来潜在的、严重的危害。

目光短浅的一般大众是无法看到如此长远的后果,只有超人的目光才能洞悉清楚。

更何况宗教宣扬的圣爱本身就是虚假的谎言,基督教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筑成的。

第三,怜悯和同情扼杀生机。

根据基督教的原罪说,人类始祖因为在伊甸园偷吃智慧之果而犯下罪行,后代天生必将为之受罪,因此人类必需受苦难煎熬,只有从善积德,补偿罪过,得到上帝的怜悯与同情,才能在彼岸的天国得到超越。

在尼采看来,怜悯与同情是一种弱者的心理,软弱的人既忍受不了自己的痛苦,也忍受不了他人的痛苦,对弱者的同情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他没有勇气超越一个虚假的群体而生。

宗教教人循规蹈矩,顺流从俗,拒绝竞争与奋斗,无疑会令人窒息的创造精神,结果将肯定会断送人类的未来。

尼采明确指出:“基督教被称为怜悯宗教,怜悯背离了人生机勃勃的情绪,它使人抑郁。

怜悯一生,我们的力量顿时消尽。

这种为痛苦所加于生活中的力量之丧失又进一步为怜悯所增加扩大了,怜悯使痛苦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

它可以导致生命与活力的完全丧失。

”“这种压抑的蔓延的本能,阻碍了那些旨在保全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本能,它增加了不行并保存一切不行的东西,因此,也是助长颓废的重要工具。

”面对弱者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角色换位的幻觉,他没有勇气面对同样的病态和生存窘境,伸出援助之手以象征性地抚平自己心态上的恐惧和焦虑。

尼采谴责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包括禁欲、怜悯、同情与爱,以为美德支配下的人生是一种残缺的、病态的生命形态。

人类会因此而变得懦弱,除了祈祷不存在的上帝就一无是处,不会像斯巴达克斯那样主动改变一切,而是在祈祷中变得无能甚至灭亡。

他主张一切具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人,应该冲破基督教伦理的压抑,忠实于大自然,以“健康、教养、强壮、骄傲和强力”取代传统的道德价值,要摒除无用软弱、祈求精神,必须填补求胜,创造,自我的精神,要过一种属于自己奴隶创造性的而不是别人,上帝施舍,给予的腐败生活。

在关于主人与奴隶相冲突的道德体系中,尼采重新塑造的主人的道德,批判奴隶的道德。

尼采将“忠实于大地”当作重新建立新的主人道德宗旨。

真正需要道德观念的人不是强者,而是弱者;不是主人,而是奴隶。

他之所以提倡用主人道德反对奴隶道德,其主要用意是反对那种消沉颓废,怯懦衰弱,不思进取的平庸人生,他在论及道德批判时所讲的“主人”和“奴隶”,只是一种隐喻,并无社会学上的意义。

“我不是以它为一种神的定律而意愿它,不以它为一种人类的法律和人类的必要而意愿它,它不是引导我出世和达到天堂的路标。

我爱它是一种地上的道德。

”以“忠实于大地”为宗旨所建立起来的新主人道德,自然也就成为奴隶道德的对立。

新主人道德以征服他人为目的,达到满足自己权力意志的需求的目的,它拥有自己的主见,不断完善人类,接近成为超人,也意味着摒弃上帝的怜悯。

然而,奴隶道德则是一种侏儒道德,一种软弱无能的道德体系,它就象征的怜悯,无私的被爱,欲望的禁止,它必将使人远离超人的规范,日益地削弱人类的权利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