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引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以寓言的形式呈现,探讨了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在人类文明中的影响与局限。
在这部作品中,尼采对基督教及其价值观进行了深度批判,并提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1. 尼采对宗教哲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宗教是一种虚伪和幻觉。
他指出,基督教等传统宗教所推崇的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人类自我欺骗的产物。
他将宗教描述为某种超验世界的逃避现实,以及人们对绝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
此外,尼采还批评了宗教所造成的价值观念束缚。
他认为,基督教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二元论、禁欲主义和奴隶道德等观念限制了个体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尼采提倡超越这种限制,不依赖宗教的意义和价值观。
2. 尼采对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批判。
他主张摒弃基督教中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体系,尤其是关于善恶对立、奉献与自我牺牲等概念。
他认为这些观念将个体束缚在一种奴隶心态之下,阻碍了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相反,尼采提出“超人”(Ubermensch)概念,鼓励人们超越传统伦理框架,并提升个体生活质量。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激烈的欲望和冲动,并遵循个人意志而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设定的价值观所束缚。
3. 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与争议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并启发了后来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尼采的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观点过于激进和极端,具有破坏性。
同时,尼采对基督教进行的批判也受到了宗教界和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对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探讨与批判的重要著作。
通过寓言的形式,尼采揭示了基督教及其价值观念在个体生活中所带来的限制和束缚。
他提倡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对立,并呼吁人们超越伦理道德框架追求自由与个体幸福。
尼采的道德观

尼采的道德观
摘要:
1.尼采的道德观简介
2.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的批判
3.尼采的“超人”理念
4.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1.尼采的道德观简介
尼采,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尼采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源于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他认为,人类应当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的批判
尼采对基督教及其道德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观念是一种奴隶道德,它压抑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尼采认为,人类应当摒弃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3.尼采的“超人”理念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超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当努力成为“超人”,通过自我超越和不断提升,达到生命的最高价值。
在尼采看来,“超人”不仅具有强大的意志力,而且拥有独特的道德观念,他们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4.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的影响
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哲学流派。
尼采的“超人”理念也影响了德国纳粹主义,但纳粹主义对尼采思想的曲解和利用,使得尼采的道德观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总的来说,尼采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他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人类应当追求自我价值的理念。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之虚无2011103472 蔡少佳尼采的道德批以“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为本,将道德的解构和精神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从而对于社会的道德的彻底抨击与否定,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偏激的思想,但是思想的进步总是会以这样的推动而发展。
读这本书一直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为什么,直到读第三章时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就通过禁欲主义对比尼采和叔本华的两种虚无来进行阐述。
对于其精神导师叔本华视作彻底解脱手段与终极奥义的禁欲主义,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进行了一次集中的详谈。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种“意志的自我取消①”的确是,而且还仍将是一种意志,即“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同为虚无主义者与意志哲学家,尼采与叔本华,这两个在思想上紧密相关的人,如若深究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逻辑根基。
叔本华是在严密的反理性论证之后将意志推向前台,认定这一杂乱无章、不可理喻、利己的冲动性的存在为唯一真实的“自在”之物,接着又通过批判意志本身、揭示其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邪恶的灾难性处境来证实生存毫无意义,进而走向被动的虚无主义,即穿越摩耶之幕,自觉自愿地对生存意志及其欲望进行残酷弃绝。
而尼采论证虚无时首先批判的是意志之外的东西,束缚意志的障碍物,一直充当着彼岸世界最高价值的柏拉图主义和它所变体的基督教道德——它们给欧洲人带来了颓废主义与奴性,百害无利且在历史景观中死期已至——陈朽的价值体系被破除后,意志必将被解放,获得绝对的权力与自由,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大地的新生儿②。
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最初便旨在为意志及其欲望卸下千年的重负,重寻狂欢的酒神。
由此可见,两种虚无主义实质于起点处便已分道扬镳,它们各自来自于自身的贬抑与对枷锁的拆除,于是前者不可避免地带来绝望,后者却带来激烈的恐怖与狂喜,带来“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的、流亡于荒漠的“超人”时代。
如此我们便理解二人为何对禁欲主义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了。
在此我要详谈的是尼采对于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即哲学家的禁欲主义③的全面批判,叔本华哲学的最大逻辑漏洞,即为由人生的痛苦与邪恶直接推导出人生不值得经历,生存意志除自我取消之外别无出路。
尼采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1)

尼采对基督教的深刻批判(1)王晋⽣尼采全⾯深刻地批判了基督教,着重谴责它否定⼈⽣的虚⽆主义本质。
尼采确⽴了肯定⼈⽣,肯定⽣命,尤其是它的⾮理性⽅⾯的基本原则。
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在西⽅⽂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采作为⼀位历史⽂化哲学家,对西⽅⽂化及其影响下的社会⽣活有着独特的看法:⾃古希腊以来,西⽅⽂化和社会⽣活⽇趋衰颓,⾄近代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究其原因,⼀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的发扬;⼆是基督教的传播。
尼采把挽救⽇渐衰颓的西⽅历史作为⾃⼰的神圣使命。
他要改造⽂化,重建⽂化,“改良⼈类”。
于是,对基督教进⾏了彻底的批判。
1888年底,尼采在致勃兰兑斯的信中表明,他的⾃传《瞧,这个⼈》的主要内容是攻击基督教,并预⾔他在《⼀切价值之新估》(即遗著《权⼒意志》)这⼀重要著作中仍将继续批判基督教。
他期望通过这⼀批判,“让整个世界陷于痉挛”。
批判基督教并不只是尼采晚期哲学活动的主题,⽽⼏乎是他全部哲学活动的⼀个重要内容。
尼采在《⼈性的,太⼈性的》、《快乐的科学》、《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等著作中都有批判基督教的内容。
尼采也和以往基督教的批判者⼀样,揭露和批判了基督教的虚妄和虚伪,尤其是批判它对西⽅⽂化和社会⽣活的毒害作⽤。
上帝是基督教的基本概念、最⾼价值,是基督教的核⼼,是基督教整个价值体系得以建⽴的基础。
所以,尼采攻击的⽭头⾸先对准了上帝。
尼采对基督教的上帝极尽嘲讽之能事。
他说,上帝渐渐耄⽼,温柔,和平⽽慈悲,不像严⽗⽽像祖⽗,更像⽼态龙钟的⽼祖母。
上帝是不⼗分熟练的泥⽡匠。
他“不分明”,“失策”。
上帝是⼀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者倒。
上帝的神圣和尊严被剥得精光。
尼采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上帝是⼀个假定,上帝是⼈类的作品与⼈类的疯狂。
“‘上帝’这个概念是被发明来作为⽣命的敌对概念——也就是把⼀切有害的、有毒的、恶毒的东西,所有⽣命的死敌,⼀举⽽容纳在⼀个可怕的概念⾥。
”基督教的上帝概念是地球上最腐朽的上帝概念之⼀,上帝已堕落为⽣命的对⽴物⽽不是⽣命的化⾝和永恒的肯定,上帝是⼀个对⽣命、⾃然、⽣活意念宣战的神!上帝是⼀个对“现世”的毁谤和对“来世”的谎⾔的吸收⽤语。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何仁富〔摘要〕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
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
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
“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
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尼采所从事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价值重估既是对已有的一切价值进行颠覆,同时也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再建构。
尼采对西方文化的价值重估是通过宣布其最高价值——上帝的死亡并由此导向价值虚无主义实现的。
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铁锤”(尼采自称他是用铁锤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
一、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作为尼采面对他那个时代和两千年的欧洲文化而喊出的激心荡肺的口号,是尼采进行价值重估的基本“语境”。
尼采所从事的所有价值的重估活动,都是在“上帝死了”的名义下进行的,甚而,“上帝死了”几乎成为尼采思想的代名词。
海德格尔专门写了长文讨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而一本十分有影响的尼采选集也直接以“上帝死了”为书名。
〔1〕尼采不是以唯物主义者的口气说上帝不存在,而是以先知和法官的口吻宣布“上帝死了”。
既然上帝“死了”,那么上帝也就必然生过、存在过。
因此,要真正领会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价值意义,我们必须明白上帝之生和上帝之在的内含和意义。
1.上帝之生和上帝之在如果说“神”的观念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话,那么,上帝这一“理念”则在相当意义上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上帝并非“横空出世”,在上帝诞生之前,西方文化已有了上帝诞生的土壤,这土壤就是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
尼采的道德观 -回复

尼采的道德观-回复"尼采的道德观"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德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道德观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有争议的见解。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对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尼采的道德观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尼采的道德观?尼采的道德观基于他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并试图建立一种更加个体主义和真实自我的道德观。
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强调在道德准则中服从权威和群体利益,而缺乏对个体的尊重和发展的重视。
尼采主张解放个体,追求自我的价值和目标,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限制。
第二步:尼采如何批判传统道德观?尼采认为传统道德观源自基督教对世俗世界的反抗,并试图消极地评价人类的本性和欲望。
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将力量、欲望和个体主义等特质视为邪恶和原则不可违背,而将苦难、牺牲和顺从等德行视为高贵和美德。
尼采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奴隶道德,对生命的否定和对个体的压抑。
第三步:尼采主张什么样的道德观?尼采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观,被称为“超人道德”或“意志到权力”。
他主张要通过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欲望和力量,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他强调个体的自我确定和超越群体准则的重要性。
尼采认为,只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锻炼,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真实的幸福。
第四步:尼采的道德观对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尼采的道德观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反思传统道德观的视角。
它鼓励个体追寻自己的独特、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盲目追随社会准则和他人的期望。
尼采的观点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制和约束如何影响幸福和个性发展。
通过重新评估并重新确定道德价值观,人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目标。
第五步:尼采的道德观存在何种挑战和争议?尼采的道德观常常受到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夸大了个体的力量和欲望,忽视了社交和公共利益。
另外,由于尼采的思想常常被误解和滥用,他的观点经常被用来辩护道德背离和自我中心主义。
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

浅谈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的批判摘要: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
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
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尼采;价值批判;非道德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78-04自诩为“第一个非道德主义者”的尼采,对西方传统的道德价值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他看来,“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是在道德的驱使下工作的”[1]33,他们不过是在为自己向来坚持的道德观念寻求各种形式的合理化证明,却从未怀疑过道德价值本身。
因此,尼采大胆地说,“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首先必须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2]6。
他认为价值的中心是人,正是人创造了有价值的世界。
价值高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若道德本身正与这样一个目的相反,若道德会导致人类的退化、颓废和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此刻的舒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道德的价值?正是怀着这样一个疑问,尼采开始了对道德的批判。
一、关于道德价值的起源(一)基于生命意志的价值观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是与他的人性论相联系的。
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人性的真实本质乃是意志,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
但他又反对叔本华的二元论思想,反对将意志视为超越本体,以及将意志理解为单纯求生存的欲望。
尼采认为,意志追求生命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与自我扩张,它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对异己的东西和弱小的东西的占有、伤害和征服”[3]186。
这种意义上的意志,被尼采称为“权力意志”,人应当努力追求权力意志的实现。
以此为标准,尼采对善恶的定义是:“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4]68。
尼采评判休谟的道德体系

尼采对休谟的道德体系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基础上的,这种道德体系缺乏超越性和形而上学的支撑,因此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道德指导和价值追求。
尼采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过于关注个人经验和情感,忽视了人类存在的超越性和自由意志。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体系应该是基于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由意志和超越性的认识。
此外,尼采还认为休谟的道德体系过于消极和悲观,它无法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体系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让人类更加自由、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尼采对休谟的道德体系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道德体系过于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缺乏超越性和形而上学的支撑,无法为人类提供真正的道德指导和价值追求。
他主张建立一种基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自由意志和超越性的道德体系,以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人类更加自由、自主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因为信徒们的生命退化有益于牧师们统治权力 的实现,他们才极力张扬致人于颓废和虚无的超 验道德: “ ( 牧师之流 ) 的毕生事业就是使人得 ’ , ‘真 ’ 与 ‘假 ’ 的概 病并歪曲 ‘好’ 与 ‘坏
③ ” 念,为的是危害生命和诽谤世界。
尼采看出
了基督教超验道德与牧师们统治欲求及其被统治 者安慰需求的基本关联,才将自称信仰基督的后 : 世基督徒与耶稣基督严格区别开来 “曾经只有 一个基督徒,而他已死在十字架上,…… 两千年 以来被称作 ‘基督徒’ 的只是心理上的一个自我
是说,在基督教阶段,超验的上帝及其道德命令 作为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真实部分 ,彼岸的 超验道德理想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已经凌驾在此岸 的感性生活之上并指导和规制人的感性生活 ,从 而使人的生命陷于一种残酷地敌视自己的虚无主 : “ ‘上帝的疆 义的状态中,用尼采的话说就是
④ 域’ 在哪里开始,生命便在哪里结束……”
④ 在尼采看来, 只有生活得如死在十字 ” 误解。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实 质 所 作 的 概 括 和 批 评,揭示了这一道德为超验形式所掩盖的世俗利 益基础,辨明了其追求拯救与安慰的虚无主义本 质,坚持了道德理解上的生命功利论观点 。它虽 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阶级分析的高度, 但还是在一定层面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一宗教道德 的理解。
17
《现代哲学》 2012 年第 3 期
基于自己权力实现的信仰主义价值说教 。不同时 代的不同人的基督教道德精神有所区别 ,但它们 共同的本质就是虚构反 “自然 ” 的 “超验道德 ” 以否定人的现实生命的个性化超越和创新 。尼采 笔下的 “自然 ” 不是自然科学所意指的 “实然 ,它是一个符号, 所指的是人的能动的感 世界” 性的生命世界,也因此,尼采将基督教超验道德 的 “反自然 ” 本质特性直接理解为对 “生命及 其能达的美好境界” 的蔑视 : “ ( 基督教道德 ) 是反自然。 它作为道德而 享有殊荣,并被奉为法则,当作绝对命令亘古悬 在人类头上! …… ( 它) 教唆人去蔑视生命这个 、 首要的本能; 为了损害肉体而捏造出 ‘灵魂 ’ ‘精神’ ; 教诲从生命的先决条件即性本能中发现 不洁; 在无比深刻的繁衍必要性中,在严格的自 私自利中去寻找恶的原则; 另一方面,却认为典 、 ‘非人格化 ’ 型的堕落和矛盾 ( 即忘我) 、 失重 和 ‘仁 爱 ’ (— — —仁 癖! ) 等 等 是 最 高 价 值。 ……这种迄今为止一直在宣扬的道德,这非我化 , 它彻头彻尾否 的道德流露出 ‘要毁灭的意志 ’ ”① 定了生命。 “基督教本质上有着病态者怨恨和反对健康 人的本能,以及反对健康的本能。一切结果健全 的东西,一切骄傲的东西,一切自负的东西, 尤
一、基督教道德实质: 虚构超验道德以否定现实生命
在尼采看来,所有的柏拉图主义道德都是用 虚构的 “真实世界 ” 的 “道德秩序 ” 规导、 摧 残、否定现实的生命世界,只是在基督教道德那
*
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复 杂的符号和解释构成的,它导源于犹太牧师所实 , 亦即对贵族价值观 施的道德上的 “奴隶起义 ” 念 ( 好 = 高贵 = 美丽 = 幸福) 的扭转和颠覆,深 化于耶稣 “知行合一 ” 的爱之福音的传播和践 履,发展于后基督时代的信徒 ( 如保罗、 路德 )
2012 年第 3 期 ( 总第 122 期) / 五月号
现代哲学 MODERN PHILOSOPHY
No. 3 2012 / General No. 122 / May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 — — —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
— —基于 “天国降临” 的坚 架上耶稣的生前实践— 定信念而蔑视现实的利益规则,为了实现同情之 爱而超离世间的对立和反抗,接纳和肯定生活所 — —的人 加之的包括出卖和谋杀在内的一切伤害 — 才是真正信仰基督的,而这种超然脱俗的生活实 践在追逐自身私利却谎称 “基督徒” 的现世人群 中已不复存在,也因此尼采批判后世基督徒的欺 : “‘弱化成基督徒’ ,坚持真理的和意识现 骗性
⑦ ” 唐。
, “超验道德 ” 作为牧师的统治手段, 最后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主奴秩序。在尼采看来,基督 教 “超验道德” 在本质上是牧师们为了自己作为 “牧羊人” 的统治利益, 利用人们在世界终极价 , 值问题上的无能, 假冒 “上帝 ” 的 “传声筒 ”
② 尼采强调, 正 滥用 “上帝” 之名构建起来的。
③ 基督教道德这 ” 它与对上帝的信仰同存共亡。
看来,正是生命的软弱无力、消极颓废才使得人 们害怕经验并消极评价现实世界的苦难 、对抗和 升华,进而虚构一种超验化的价值原则如 “同 ” 、“和平 ” 、 “信仰 ” 、 “拯救” 来论证和维护 情
: 《看哪这人》 ,同上,第 195 页。 ① [德] 尼采 : 《反基督》 ,陈君华译,石家庄: 河北教育 ② [德] 尼采 出版社,2003 年,第 146 页。 : 《偶像的黄昏》 ,同上,第 57 页。 ③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5 页。 ④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6 页。 ⑤ [德] 尼采 : 《反基督》 ,同上,第 76 页。 ⑥ [德] 尼采 ⑦ 《马克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一 卷,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95 年,第 1 页。 : 《偶像的黄昏》 ,同上,第 32 页。 ⑧ [德] 尼采
杨茂明
*
【摘要】 尼采立足于感性生命的基础性 、多元性及创新性这一生存现象学立场,把基督教超验道德解释为颓废生命的 虚幻的价值表达,揭示了其否定现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美好达成的虚无主义实质 。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 否定了人的本真感性及其升华的意义,本质上是颓废者对生命中障碍痛苦 、厌倦无聊等必然感受的一种消极逃避; 其 同情主义尊崇病态而虚弱的生命,遏制了独立自强、竞取超越等创新品质的积极生成; 其灵魂平等说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绝对平等,否定了类的发展所需要的争高竞长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分层的存在价值 。 尼采的批判坚持从 “生命本身 ” 出发理解和建构道德,废除了绝对化的超验视角和尺度,高扬了本真的个性化创新生存的美好意义; 其局限在于没有 看到人的工具性生产和互主体性交往对道德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休戚与共、平等互助等协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基督教道德; 虚无主义; 感性生命 中图分类号: B516.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60 ( 2012 ) 03 - 0017 - 08
⑤ ” 象性的基督教信仰就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
③这 )。 ” 者、虔信者、有德者 ( ‘给悔过的罪人’
的批判才真正实现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危机根源和 本质的诊断,因为基督教道德是西方虚无主义文 化的深层结构,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它不仅蕴 含着古希腊理性主义道德精神,而且作为 “上帝 的阴影 ” 在 “上帝已死 ” 的现代社会中还广泛 地渗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深刻理解尼采对基督 教道德的批判对于把握尼采 “价值重估” 的实质 具有关键意义。
② ” 其是美好的东西,都使它不快。
性生命的现实性、 多样性 和 创 新 性。 在 尼 采 看 来,基督教道德被称作是来自 “基于某种更高的 起源而假定出来的一种居高临下地打量现实的权 ; ④ 而这种虚构的 “价值世界 ” 没有 利的地方” ,当 任何现实性却被基督教徒当作 “真实世界 ” 作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目的。尼采认为这种将自身 抽象价值原则普遍化、 实在化和至上化的做 法 “曲改现实” ,否定了价值多元的创新性 : “一个 人自己的观点一旦被当作神圣不可侵犯而赋以 ‘上帝 ’ 、‘赎罪’ 和 ‘永恒’ 这些名称以后, 就 ;⑤ 不会承认任何其它观点更有另外一种价值了 ” : 这种盲目的狂妄否定了生命的充盈和提升 “凡 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 ‘真实 ,而凡 是 颂 扬 生 命、 提 高 生 命、 肯 定 生 命, 的’ 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都会被称为
⑦ 相类似,尼采也把基督教 “超验道德 ” 看 识”
作是 “颓废生命” 肯定自我的虚幻的价值表达, : “把上帝当作生命的对立概念和对生命的 他说 谴责的那种道德上的反自然也是衰退 、虚弱、 疲
⑧ 在尼采 ” 惫的和受到谴责的生命的价值判断。
尼采特别强调, 基督教道德这 种 “否 定 生 命” 的价值取向是通过一个 “超验世界 ” 的虚 构和信仰来进行的; 在基督徒眼里,它是上帝所 : “基督教道德是个命令; 其根 昭示的超验规范 源是超验的; 它超越于一切批评,一切批评权之 — — 外; 唯独当上帝是真理时,它才有真理性,—
⑥ 尼采的 “价值重估 ” 就是要对这 ‘虚假的’ 。 ”
” 、 “善 ” 与 “非善 ” 的概念 种 “真” 和 “非真 进行重新解释,把基督教的价值判断彻底地颠倒 过来。 其次,这种 “超验道德” 的不道德的经验起 源,使得人陷于有限的颓废状态而不能自拔 。 同 马克思把宗教理解为 “失去自身的人的自我意
18
超验道德与生命虚无
, “超验道德 ” 作为 自己生存的合理性。他强调 自我牺牲和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反过来会使生 : “ ‘基督教 ’ 败圷了心灵, 它败坏 命更加颓废 、 ‘罚 ’ 以及 ‘不朽 ’ 这些 心灵的工具是 ‘罪’
① ” 概念。
。 正是这类 “怨恨之人 ”基 品质的 “奴性怨恨 ” 于安慰和权力的需要,才制造出 “高贵可耻, 卑 ” 、“进取无益,无为有力 ”、“强力有罪, 微光荣 软弱有德”等价值颠倒的基督教道德, 以便虚饰 自身的无能,消解自身软弱卑微带来的屈辱和苦 闷,确立起自身存在的神圣性。 尼采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 “怨恨伦理” 形成 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他指出,牧师们利用主谓 型语言结构的迷惑,通过建构一个 “行动背后一 ,进 定有一个不一样行动主体 ” 的 “虚假信念 ” : “强者可以自由选择成为弱者、 而编造一个谎言 ” 按照这种理论, 猛兽可以自由地选择变成羔羊。 怯弱的无能者就能自证其为勇敢的强者 ,因为他 们可以把自身的 “消极被动、僵化停滞、 软弱无 力” 等行动说成是 “自觉自愿 ” 的选择。 尼采 、 “主体即过程 ” 的 从 “行动就是行动者本性” 理论 出 发, 批 判 了 基 督 教 这 一 理 论 的 欺 骗 性: “要求强者不表现强者, 要求他不表现征服欲、 战胜欲、 统治欲, 要求他不树敌、 不寻求对抗、 不渴望凯旋, 这就像要求弱者表现为强者的 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