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合集下载

尼采语录

尼采语录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坚强!只爱一个人,是一种野蛮行为,因为这会牺牲所有其他人,只爱上帝也是如此。

所有那些现代作家都是曾经幻想过要做画家的人。

如果阁下长时间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

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如果将来智慧竟舍弃了我:——唉!它是喜欢逃遁的!——至少我的高傲还可以和我的疯狂继续同飞吧!在他们(介壳类)身上,咸的泡沫代替了灵魂。

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里面去寻找我们自己,便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一目的。

如果有上帝而我非上帝,我岂能忍受!所以,没有上帝!他们把水搅混,以使其看上去更深。

倘若你想追求心灵宁静和幸福,那么请信仰吧,倘若你想做一个真理的追随者,那么请研究吧。

征服我们的人是强大的;升华我们的人是神圣的;让我们有预感的人是深刻的。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

谁有能力,(他问,承受这个)高于所有感觉的感觉?显然只有一位诗人:诗人总是懂得安慰自己。

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须是最轻佻的,这几乎是我哲学的公式。

那个游历过诸多国家和民族以及更多的地区的旅行者,在被问及他到处都重新发现了人们的什么属性时说:人们都有一种懒惰的癖好。

——《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对他人是快乐的人,对自己是睿智的人。

——《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疯狂为新思想开辟道路,打破古老习惯和迷信的成规……一切生来不能忍受某种道德枷锁和注定创造新律法者,如果尚未真疯,除让自己变疯或装疯外,别无他法。

——《朝霞》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古老性、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

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朝霞》因为一切话语中最悲惨的那一句:“我的上帝,你为何离弃我!”若从最深刻的含义上理解,如同它可以被理解的那样,便是对他终生幻觉的彻底失望和觉醒的证词;他在最痛苦的瞬间看清了自己。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使用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

如何写自我评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篇1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

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自我评价篇2时光如梭,两年的大学校园生活就如白驹过隙。

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回首过去,感到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

因为大二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潜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虽然这一学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战果,但在潜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成绩。

在学期即将结束之时,自我评价如下: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2010重庆作文评析

2010重庆作文评析

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评析文题请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写好这个题目,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

“难题”这个题目具有多义性。

此“难题”浅义即指解题中碰到的难题,通过引申抽象,“难题”的内涵就丰富了,自然、世界、人、人类、历史等等都可入题,且立意高,境界大。

同时还要注意“难”字,“难题”不是“问题”,文章所谈肯定不是一般性的问题。

“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给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实写学习上的难题,也可以虚写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写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难题,如“教育公平”“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交通缓堵”等。

我们要写好这次作文,选择合适的文体也非常重要。

这个题目用散文或小说形式写要顺手些。

散文宜用小标题式或中心句式,既可开合自如地表现,又提纲挈领,结构清晰,利于老师阅卷时短时间的整体把握;写小说则要注意写作角度的思考,让800字很好地表现对“难题”的解决,或看似顺理成章的工作结果遭遇巨大的(法律、自然、生态等)难题,然后再挖出其中的祸根,都是不错的思路。

当然,喜欢写议论文的同学一样可以用立论形式作文,只要境界开阔,一样能写出好文章。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这最终还是要看我们的特长和素材的积累情况。

“难题”这一个高考作文题,在高考场上,真正写偏题的作文,比较少,但是要写得出彩,却并不容易。

怎样才能出彩呢?1.走出“小我”难题的怪圈。

许多考生写的考场作文,都是写“我”在学习上、生活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何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战胜了这些难题。

立意肤浅,走不出“小我”这个怪圈,其实,正真的作文高手,他们的立意是非常高远的。

有的考生把“难题”引申为人的发展的难题,社会发展的难题,国家民族前进中的难题,品评历史文化上的各种难题,如果局限于“小我”这个难题肯定是得不了高分。

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许多学生的作文只是罗列了一些难题的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说有个考生,他就通过危地马拉的黑洞事件、英国石油公司海上漏油事件,分析出了由于人的永无止境的贪欲,才是制造这些恶性事件的根源,因此,要制止这些悲剧的重演,只有加强人的教育和修养,提高人性,遏制贪欲,才能拯救社会。

尼采哲理名言

尼采哲理名言

尼采哲理名言尼采,这位充满激情与深邃思想的哲学家,他的哲理名言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光芒,能在我们迷茫的生活之路上给予指引。

尼采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

”这就好比在一个满是优秀人才的大环境里,你觉得自己也很优秀,可突然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

你看啊,就像在一场超级盛大的选秀比赛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唱歌的、跳舞的、表演魔术的,一个比一个厉害。

你原本觉得自己唱歌很不错,可到了那里面,才发现唱歌好的人简直多如牛毛。

这时候你是不是就有点蒙圈了?感觉自己好像淹没在这片“金子”的海洋里了。

但尼采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啊,当身处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能就这么随波逐流,要努力去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挖掘出自己真正独特的闪光点。

他还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这话说得可太在理了!好多人啊,活了一辈子,都在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

就像有些孩子,父母想让他当医生,他就去学医,可自己心里压根儿就不喜欢。

这不是把自己的人生剧本写成了父母的续集嘛。

又或者有些人,为了孩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这不成了子女的前传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主角啊。

不能因为别人的想法,就把自己的剧本改得乱七八糟的。

就好比一场戏,主角都按照配角的要求去演了,那这戏还能好看吗?肯定不行啊。

所以啊,我们得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剧本。

“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尼采的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啊。

生活里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爬山的时候,一路上全是荆棘,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

有时候感觉那些困难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想要把我们吞噬。

可是呢,当我们一次次从困难中挺过来,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变得更厉害了。

就像打铁一样,铁在烈火和重锤之下,慢慢变成了坚韧的器具。

我们人也是这样啊,经历过磨难的洗礼,就像经过了千锤百炼,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量。

尼采的精神三境界解读

尼采的精神三境界解读

尼采的精神三境界解读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尼采的思想包罗万象,但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超人哲学”。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我超越,实现其最高的能力和潜能。

为此,他提出了精神三境界的概念,它代表了人类思考、认识和行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骆驼尼采把第一境界比作一只骆驼。

这个阶段代表的是人类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接受各种传统观念、价值观和规范,并试图追求这些东西带来的安全感和自我肯定。

这个阶段的人们像骆驼一样,背负着重重的传统和规范,一步一步地前行,辛勤地耕耘,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和规划计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接受和遵守规范的方式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和规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因此,他们逐渐进入了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狮子在第二境界中,人们像狮子一样抛弃了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开始追求自由和自主。

他们拒绝接受任何他们不认同的规范,开始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力图将它们灌输给周围的人。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自由感到充满了信心,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和个性解放。

然而,这种独立自主的方式往往会导致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分歧和争斗。

在狮子场景下的人们常常认为,他们的理念是唯一正确的,而任何其他的观念都是有问题的。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正是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危险,它可能阻碍人们进入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是指人们在获得了智慧和知识的基础上,回归到儿童时期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人们像幼童一样,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世界充满着爱和关注,并且愿意将一切事物看作新的和值得探索的。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做那么多评判和分析,而是简单地享受和欣赏生活。

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充满了快乐和乐观。

在这个阶段,人们最高追求的是创造力与创新,成功与荣耀成了生命的副产品。

结论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理论,代表了人类在精神生命中的三个阶段。

尼采道德的谱系之基本问题

尼采道德的谱系之基本问题

尼采道德的谱系之基本问题张典【摘要】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的起源进行了心理学分析。

尼采提出高贵道德与教士道德的对立,指出其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教士道德,他们翻转了高贵道德,即希腊罗马的高贵道德。

尼采基本的解决方案是以希腊罗马积极的罪性反基督教的原罪;以积极的馈赠的德性反欠债要还的功利主义交换原则;以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反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肉身的神化,灵肉的完美接合,肉身有崇高的尊严。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关键词】尼采;基督教;谱系学;柏拉图主义一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由这样三篇论文组成:第一篇:《“善与恶”,“好与坏”》(“Gut und Böse”,“Gut und Schlecht”),第二篇:《“负罪”“良心谴责”及同类》(“Schuld”“Schlechtes Gewissen”und Verwandtes),第三篇:《禁欲主义理想意味着什么?》(Was Bedeuten Asketische Ideale?)尼采对自己的这三篇论文有一个总结分析。

尼采在自传“Ecce Homo”(《看哪,这人》)中谈到了这三篇论文:“第一篇论文的真理就是基督教心理学:基督教,源出于怨恨的精神(dem Geiste des Ressentiment),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源出于“圣灵”(dem Geiste)——就本质来说,它是反抗——一种对高贵价值的统治的大反叛。

第二篇论文讲的是良知的心理学(die Psychologie des Gewissens),它也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什么“人心中的上帝之声”——它是残忍的本能(der Instinkt der Grausamkeit),这种本能无法向外发泄,便掉转回头。

这里,残忍第一次表现出文化基础中的一种最古老的、最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三篇论文是答复下列问题的,即禁欲主义理念(des Asketischen Ideals)、教士理念(des Priester -Ideals)的无限强力是谁给的,尽管这种理想极为有害,它是灭绝意志,一种颓废的理想。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李向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然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救赎”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

本文试图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辨析;补论[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2-0105-04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安顿自身及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

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历代贤哲亦多有论述。

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蔡先生的这一论断较之于此前只把文艺视作“载道”的工具,甚或只当作通俗低下的娱乐的见解,实在是深刻之洞见。

然而,读罢蔡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又似有未能尽兴之感。

因有此文。

据蔡先生的观点,“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

吾人精神之作用,普遍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

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

”[1]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先宗教中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渐为日心说、进化论所取代,宗教中有关社会道德的论说,亦为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说所取代。

“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唯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

”[1]蔡先生又进一步指出,美育之所以能够代替宗教者,其一在于它可以其悦目之形式陶冶人,感化人;其二在于美术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

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

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其兼具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下面店铺为你带来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的内容。

尼采的人生感悟哲学名言1)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

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 ——尼采《人生》2)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尼采3)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尼采4) 当我们疲倦时,我们就会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袭击——尼采5) 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古老性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

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尼采《朝霞》6) 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

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尼采7) 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尼采8)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尼采9) 喜悦能让你强大;再高兴些,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要兴高采烈。

——尼采10) 成熟不过是个性被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圆滑了。

——尼采11)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尼采12) 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 ——尼采13) 敏锐而明快的作家的不幸是,人们以为他肤浅,因此不在他们身上下苦功;晦涩的作家的幸运是,读者费力地读他们,并把自己勤奋的快乐也归功于他们。

——尼采《人性,太人性的》14) 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尼采15) 生命僵死之处必然有法则堆积。

——尼采16) 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

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尼采《朝霞》中的“道德”与“自我”
摘要:《朝霞》中,通过对“道德偏见”的批评,论述了”人赋予一切存在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是错误的,习俗道德束缚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它是一种规范秩序,不允许人们质疑和打破。

人的个人性道德不能够得到发扬,自我束缚在道德之下,对于道德的盲从和对道德的坚信,只有自我的挖掘,才能到达彼岸的道德。

《朝霞》以“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为副题,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格言和随笔进行了论述。

在KSA版编者说明中写道“在《朝霞》中,他提供给我们一种内容缤纷和流动的科学;这些内容不属于政治和国家事务,与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只有很少的联系。

心灵,人的本能冲动,这就是主要研究内容,尼采一般称之为道德思考或心理学。


尼采对道德的理解不限于约定和习俗,不限于伦理道德,而是包括与非人自然、与物理事物不同的人类事物的全部领域。

他认为“人赋予一切存在物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

”(44页)这是一个错误。

习俗道德要求个人牺牲从而服从群体,“最道德的人即为习俗做出最大牺牲的人。

”(48页)习俗道德反对个人性道德,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

“在习俗道德统治下,每一个创造才能都不得不背负良心的十字架。

”(50页)在习俗道德这种社会性的传统权威中,不传统意味着不道德,这种不道德使行动者也感觉不道德,在群体中不允许有独特,整体必须在习俗传统下整合为一,所有人必须遵照传统,不得破坏。

而人作为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不能被习俗道德所接受,但是尼采认为个人应当受到重视,不应该被习俗道德所束缚,个人行道的应该发扬,我们才会创造,社会才会进步。

尼采说:“我们付出了高的不能再高的代价,才换来我们现在引以为荣的那一点点人类理性和自由感。

”(60页)任何想要冲破习俗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争取来的。

但是我们引以为荣的进步也并没有改变人类的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希望自由,希望打破习俗,然而这些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在人性中,不是表面上打破了,人性深处也就随之改变了,人类应该更好的认识自己。

尼采对“道德偏见”的思考,批评的是人树立道德,只是作为一种规范秩序,不允许人们打破,所有的人必须生活在这种规范下,崇尚群体性道德,反对个人性道德。

尼采认为整个道德现象是动物性的,道德使人愚昧。

个人在道德中应当被强调,应当受到重视。

尼采在前言中第一句话写道“你将看到一个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的人。

”这个人就是尼采自己,在思考自己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世界。

正是对于“自我”的思考,尼采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正是对”自我“的思考,尼采对道德进行了论述。

只有关注自我,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

在道德生活下的人,拒绝一切打破习俗的思想和行为,个人受到抑制,这样的道德让人们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

个人追求的幸福与道德是相反的。

而所谓的人类幸福和福利是无意义的,道德是强加于人身上的,而对于幸福的追求应当是自由意志的集合。

“人们屈从于道德,正如屈服与一位君王,或因奴性,或因虚荣,或因自私,或因退让,或竟是昏热,无思想,绝望,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135页)人们对于道德是一种盲从,无论道德是否虚伪,人们都会接受,而自我就是将人们从这种盲从中解救出来,看清道德的虚伪面具,从而实现超越自己。

尼采深入挖掘事物的根基,拆毁对道德的坚信,正是这种深入的挖掘,让他看到我们服从的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对道德的坚信。

人的自由意志应当不受道德的束缚。

“朝霞”意味着希望的曙光,我们在道德的黑暗里盲从,但自我的觉醒让我们知道道德的束缚让我们置身黑暗中找不到出路,只有找到自我,才会发现希望的曙光。

“认识你自己”,(85页)才会到达彼岸的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