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揭密.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冷战时期是国际关系充满紧张和对立的时期,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起伏。
本文将对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双方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互动。
一、两国关系初期冷战初期,中苏两国曾是亲密的盟友。
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方面存在共同的利益。
苏联对中国新生的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援助。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帮助中国在那个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然而,在19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
主要的原因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寻求一种独立的道路,而苏联则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领导共产主义运动。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二、边界争端与分歧加剧边界问题是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爆发了边界冲突,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的军事干涉以及对中国的援助减少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毛泽东对苏联的领导地位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此外,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也逐渐加剧。
中国试图推行亚非团结和反帝斗争,而苏联则更注重对西方国家的斗争。
这种分歧使得中苏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外政策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中苏关系恢复的努力尽管中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关系紧张,但双方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来恢复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会谈,试图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双方签署了一项边界和平协议,从而解决了一部分领土争端。
此外,中苏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双方在贸易、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合作。
这些努力为中苏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地缘政治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中苏两国的关系仍然十分复杂。
冷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关系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
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
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
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
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
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
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
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
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
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
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
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
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
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
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中苏首轮边界谈判的启动及其主要分歧

V0 .8 N . 1 o4 2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l f hncu o a U i rt( u n i dSc l c ne) oma o aghnN r l n e i H maie a oi i cs C m v sy tsn a Se
基 本 指导方 针 。第 5 规定 :“ 4条 为保 障本 国独立 、 自由和领土 主权 的完 整 ,拥 护 国际 的持久 和平 和 各 国人 民 间 的友好合 作 ,反对 帝 国主义 的侵 略政 策和 战争政策 。 ”第 5 5条规 定 :“ 于 国 民党政 府 与 外 国政 府 所 订 立 对
条约。《 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建国之初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为新政府解决边界 问题确立 了一个基本 共
的依 据 ,它要 求将 边 界 问题 置 于新 中国和平 外交 的整体 格局 中来 考虑 ,为 中 国的社会 主义 建设 创造 一个 良好
的周 边环 境 。 ] [ 2
在谈 到建 国初 期我 国边 界 问题 的时候 ,周恩来 曾经 指 出 :“ 国的边 界 除 中缅 边界 问题 外 ,从南 到 北说 , 中 大致 有这 样一 些 问题 :越南 和 中国之 间有一 两个 小地方 没有 划清楚 。 印度 和中 国的边 界是 未定 的 。中 国和尼
的各 项条约 和协 定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中央政府 应加 以审查 ,按其 内容 ,分 别予 以承认 ,或废 除 ,或修 改 ,或 重订。 ”第 5 6条规 定 ,新 中国将在 平等 互利及 互相 尊重 领土主 权基础 上 与那些 与 国 民党 反动 派 断绝关 系 的友 好 的外 国政 府通 过谈 判建 立外 交关 系。 照 国际法 的原 则 和 国际惯 例 ,一 国政 权 更 迭后 ,涉及 划 分 边 界 的 u按 J 条 约一 般都 应予 以承认 。新 中国 的这 个态 度实 际上是 原则上 承认 了以往 中国与周 边 国家关 于领 土边 界 的所 有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史平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6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 中苏关系;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01-1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国之间利益的冲撞,另一方面是国际局势对两个国家的影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1949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斯大林急于了解中共取得政权后将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派遣联共(布)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为双方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中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毛泽东坚信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必须同苏联结成联盟。
随后,1949年6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出访苏联。
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为中苏结盟铺平道路,同时争取苏联给予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刘少奇向斯大林阐明了中共在两党和两国关系上的原则和立场,即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为了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坚定态度,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新中国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要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一边倒”战略并不完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内容提要】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对这一分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总结必要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意识形态/分歧/中苏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破裂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破裂的原因进行过研究探讨,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
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条件也逐渐成熟起来。
笔者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分歧如何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亦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后来被称为“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式结成同盟。
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
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
这种类似“蜜月时期”的中苏关系持续了好几年。
其间苏联虽然发生过斯大林逝世,新领导人登台等重大事件,但它对中苏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未产生影响。
与“蜜月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相适应,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保持着“高度一致”,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
中苏东段边界问题

中苏东段边界问题中苏东段边界问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后来是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界争议。
该争议始于二战结束后,主要涉及黑龙江流域、外东北地区以及楚鲁河流域的归属问题。
争议的核心是双方对中苏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的争议,主要矛盾在于对黑龙江与楚鲁河交汇处以东的边界线的争议。
中苏东段边界问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边界尚未完全确定。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扩张主义政策下,俄国开始对中国边界地区进行侵略控制。
俄国占领了中国边境的大片土地,特别是在黑龙江流域地区。
至20世纪初,中俄边界问题成为一个国际焦点。
奠定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成为后来中苏东段边界问题的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起来,苏联继续控制中国东北地区。
1924年苏俄政权正式确认中苏之间的边界,确定了黑龙江以东的边界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试图在中国东北地区扩张影响力。
1945年苏联侵略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并在哈尔滨成立了中苏边界委员会。
在苏联实施控制之前,中国东北地区一直处于日本的统治下。
根据既定的协议,苏联承诺将该地区交还给中国。
苏联并未遵守协议将东北地区归还给中国,并试图将其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称为“中华民主共和国”,并试图在该地区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这导致中苏之间的关系紧张,随后爆发了中苏交界地区的边界冲突。
1950年代,中苏关系更加恶化,边界问题成为双方的主要争议之一。
苏联坚持将黑龙江以东的地区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坚决要求恢复历史界线,将黑龙江以东的地区划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双方在边界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中苏东段边界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1960年代,中苏之间爆发了一系列边界冲突,导致当地居民生活困难,农田被毁等。
1970年,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边界问题协定》,试图解决边界问题。
根据协定,双方同意以中苏边界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地理线元素作为划界标准,将已划定的边界线作为中苏东段的临时线。
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苏分裂研究的若干问题

作者: 戴超武
出版物刊名: 中共党史研究
页码: 127-12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中印边界冲突;中苏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国际史;刘晓;中国
摘要: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冷战国际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为国际学界所关注。
对于赫鲁晓夫在1962年10月13日同中国驻苏大使刘晓的会谈及10月14日在欢送刘晓离任的酒会上的讲话,研究者长期以来基本上利用的是刘晓的回忆录、中国官方编撰的有关著作,并认为是苏联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得中国支持而作出的重要姿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纵横史海钩沉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揭密□文/苏振兰1958年毛泽东会见赫鲁晓夫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期“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间,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
”那么,中国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由来呢?苏联“老大哥”不帮“中国兄弟”说话封信中,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建议通过谈判友好解决边界问题,在此之前维持边界现状。
9日晚,中国政府再次告诉苏联代办,中国方面已经公布了周恩来总理给尼赫鲁的信,请苏联政府考虑中国政府在这封信中所表示的态度和立场,不要发表塔斯社声明。
这时,中国对获得苏联精神支持已经完全不抱希望,只希望苏联保持善意中立。
然而,9月9日夜,苏联政府不顾中方劝阻,竟然提前发表了塔斯社声明,公“苏开暴露了中苏之间的分歧。
声明中说:联领导人表示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不会允许那些不希望国际紧张局势缓和、而希望它尖锐化的势力在这个事件中坐得渔利,这些势力竭力阻挠已经出现的国与国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和。
”在这个表面上呼吁防止美国“坐得渔利”的声明中,苏联政府对中印边境冲突不问是非曲直,笼统地麦示“遗憾”,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袒印度,谴责中国。
中国在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上“好战”。
10月2日,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向赫鲁晓夫当面说明了中印边境冲突的真相和背景,指出是印度方面越界挑衅,对印度反动派一味迁就是不行的。
但赫鲁晓夫不愿了解问题的真相,也不愿了解谁是挑衅者,一口咬定反正打死人就是错误的。
1959年8月25日,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策动和支持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进行武装叛乱失败以后,挑起第一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同年9月6日,中国领导人向苏联代办说明了此次冲突的真相和中国方面力求避免冲突的方针,并郑重指出: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是为了反共反华;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更加反动,这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尼赫鲁正在力图利用苏联向中国施加压力,不能上当。
当时,在遇到不法侵害时,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倾述,无疑想获—起码是保持善意中立。
得精神支持——可是,中国失望了。
10月21日,印度当局挑起第二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10月26日,中国政府把这次事件的经过通知了苏联代办,希望苏联方面正视孰是孰非,起码批评印度的挑衅立场。
然而10月31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却再次对中印边,境冲突轻描淡写地表示“遗憾”和“痛心”抹煞印度挑衅的责任。
《新世纪》周刊11月7日,在同印度记者的谈话中,赫鲁晓夫进一步说中印边境事件是“可悲的”、“愚蠢的”。
他引用苏联同伊朗解决边界问题的例子,胡说“对于像苏联这样的国家来说,几公里算得了什么”,暗示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中国应该放弃自己的领土,满足面积为1959年9月9日上午,苏联代办通知中国政府,苏联政府将在9月10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发表塔斯社声明,并交来声明文稿。
中国政府当即表示,苏联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最好不要公开表态。
9日下午,中国政府又将周恩来总理9月8日致尼赫鲁总理信的副本交给苏联代办。
在这9月30日,刚刚和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举行过戴维营会谈、来华参加中国国庆十周年庆典的苏联领导人尼基“用武塔・赫鲁晓夫公开指责中国:不应当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意指30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的要求。
从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1月30日,针对苏联政府和领导人上述立102007年第9期党史纵横场,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同苏联大使进行了6次谈话,义正词严地指出:苏联领导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严守中立”是不对的,他们的言论实际上也不是中立的,而是偏袒印度、指责中国的。
面对中国的不满,苏联不但小而化之,还强词夺理。
1960年2月6日,苏共中“以为央在给中共中央的口头通知中说:印度这样一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远比中国软弱的国家,真的会妄想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进行侵略,那是完全不严肃的。
”又说:中国的作法,是“狭隘的民族态度的;“在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志访美的表现”前夕,在中印边境上发出了枪声,全世界都认为,这是给苏联的爱好和平的行动增加困难的事实”。
6月22日,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谈期间,竟然对中共代表团团“我懂得什么是战争,既然印度死了长说:人,这说明是中国进攻了印度。
”他还莫名“我们是共产党人,国境线在哪其妙地说:里通过对我们不是主要问题。
”“出于实用加勒比海危机期间,苏联主义的考虑,曾经说过几句表面公正的话,时机一过,马上便不认账”“兄弟反目”。
这期间,中苏论战升级,不过,由于历史的惯性,双方关系并未完全破裂。
1962年10月8日,中国方面通知苏联大使,中国得悉印度将在中印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如果印度一旦发动进攻,我们就坚决自卫。
毛泽东还弦外有音地指出,印度利用苏制直升飞机和运输机向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空投、运送军需,这一点对我们边防战士有影响,我们认为把情况通知苏联方面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显然,这时中国已对苏联不存任何希望,通知对方只是“国际主义义务”。
但紧接着,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月24日,中国政府在取得显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等三项建议。
10月25日,苏联《真理报》发麦社论,指出声名狼籍的麦克马洪线是强加给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这条线从未被中国承认过。
同时还表示,中国政府10月24日的声明中提出的三项建议是建设性的,是中印双方开始谈判和和平解决争端的可接受的基础。
赫鲁晓夫怎么忽然转弯了呢?原来,他有求于中国。
站在一起,坚决支持古巴革命,团结一致,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斗争到底。
”对于美国的核讹诈,中国政府重申了毛泽东关于“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中国的态度,为苏联与美国抗衡“为国际反美斗争增添了强有力的砝码,平添了几分声色”。
然而,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赫鲁晓夫改变了主意,美国也认识到核大战的可怕后果,于是在10月28日,美苏正式达成妥协:苏联全部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进行核查之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前不久刚刚在土耳其部署完毕的导弹基地,并保证不会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
至此,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可是,在古巴导弹问题上刚刚利用完中国的赫鲁晓夫,忘记了仅仅两个月前所说的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腔调。
12月12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他含沙射影地说:中印争议地区人烟稀少,对人的生活没有很大价值。
我们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即印度想同中国打仗。
关于边界争论的问题,我们遵循列宁的观点。
苏联四十五年的经验证明,没有什么边界争端不可以在不使用武器的情况下加以解决。
“中国单方面停火、后撤,当然很好,但是,中国部队当时不从原有阵地前进,岂不更好?”《真1963年9月19日,苏联再次通过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亚洲紧张局势的,完全撕下了苏联领导人“中严重策源地》立”的假面具,公开同美国站在一起,支持印度当局反对中国。
文章危言耸听地声“地球上仍然有易燃物质,它随时都可称,能迸发起火,变成对和平事业严重危险的源泉。
已经陈旧的、但是仍未失去其尖锐性的喜马拉雅山区中印边境冲突,是紧张局势的策源地之一”。
文章还上纲上线地说,“中国政府在中印冲突中的行动,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共同商定的关于和平共处及关于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方“中国领针”。
文章进而以调侃的语调说:导人不满意苏联爱好和平的立场。
也许,他们想通过战争的途径解决同印度的边境争执,并且希望在这件事上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吧?如果北京的领导人是这样希1962年6月,苏联和古巴签署了部署苏联导弹的秘密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古巴接受苏联的24个中程和中远程弹道火箭,每个携带两枚导弹和一个核弹头;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外加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
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派4.2万名军人驻扎在古巴。
赫鲁晓夫清楚:凭美国的侦“利用察技术,迟早会发现苏联导弹,因此一下中国人”作为筹码是选择之一。
所以,才有上述他对刘晓的表态。
果然,10月15日,美国U—2飞机拍摄到了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并很快确认苏联已经在古巴部属了16至32枚导弹核武器。
10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布:封锁古巴,并对一切正在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苏联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进离”攻性武器。
与此同时,美国摆出一副核大战的架势,调动180艘舰船(包括8艘航母),68个空军中队,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升空、战略核潜艇出海,另有5个师的部队集结在佛罗里达,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
正是面临美国的全球军事动作,苏联《真理报》才于10月25日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真正讲了一回“真理”。
加勒比海危机爆发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且中方对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导弹一无所知。
不过,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分子,美国封锁古巴消息一传出,中国政府立即严正声明:坚决支持古巴、反对美国战争挑衅。
“不管在什么样的风浪中,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都永远同古巴人民10月13日和14日,赫鲁晓夫一反常态地向中国大使刘晓表示:关于印度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的问题,苏联得到的情报是与中国一致的。
如果苏联处在中国的地位,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不能采取“中立态度”的,如果有人进攻中国,我们说我们“中立”,那就是叛徒行为。
10月20日,印度当局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随即予以反击。
10112007年第9期党史纵横史海钩沉望的话,那么当然他们有理由对苏联的立场感到‘气愤’了。
”全文刊载了这9月25日,《人民日报》篇文章,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上的分歧较为系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历史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消除中苏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中方尽了最大的努力。
“但是,苏共领导坚持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蛮不讲理,对中国的意见一句也听不进去。
他们为了创造所谓,向美帝国主义献礼,公开‘戴维营精神’暴露了中苏之间的分歧。
在加勒比海危机期间,他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曾经说过几句表面公正的话,时机一过,马上便不认账。
他们始终站在印度反动派一边,反对中国。
事实表明,苏共领导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
”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中印边界问题“微不足道”论中国同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第二,是谁坚决维持边界现状,是谁挑起边境武装冲突?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武装进攻,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第四,是谁没有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是印度还是中国?众所周知,中印边界问题牵涉到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
中国一向认为,即使像这样一个大问题,只要双方具有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精神,也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