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

合集下载

水利部公告2013年第46号——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

水利部公告2013年第46号——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

水利部公告2013年第46号——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水利部
•【公布日期】2013.09.17
•【文号】水利部公告2013年第46号
•【施行日期】2013.12.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水利部公告
(2013年第46号)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SL516— 2013)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
│序│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号│││││

├───┼─────────┼──────┼──────┼─────┼──────┤
│1│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SL516-2013││2013.9.17
│2013.12.17│
││术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9月17日。

现行地震标准目录

现行地震标准目录
DB/T 29.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
第1部分:直流地电阻率仪
2008-08-11
2008-12-01
36
DB/T 29.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
第2部分:地电场仪
2008-08-11
2008-12-01
37
DB/T 30.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磁观测仪
GB 18208.2-2001
地震现场工作 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
2001-02-02
2001-08-01
GB/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
2011-12-30
2012-03-01
GB/T 18208.4-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2011-12-30
2003-11-07
2004-05-01
17
DB/T 13-2000
地震计接口
2000-06-09
2000-12-01
18
DB/T 14-2000
原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法和套芯解除法 技术规范
2000-11-29
2001-05-01
19
DB/T 15-2009
活动断层探测
2009-08-24
2010-01-01
第2部分:测温仪
2008-08-11
2008-12-01
43
DB/T 32.3-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
第3部分:闪烁测氡仪
2008-08-11
2008-12-01
44
DB/T 33.1-2009

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2016版全)

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2016版全)

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 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篇水利工程设计 (1)1 水文 (1)1-1 水文测验 (1)1-2 水文计算 (2)2 工程勘测 (4)3 工程规划 (14)3-1 流域(区域)规划 (14)3-2 防洪标准 (14)4 工程设计 (17)4-1 工程等别与建筑物级别 (17)4-2 洪水标准和安全超高 (27)4-3 稳定与强度 (40)4-4 抗震 (61)4-5 挡水、蓄水建筑物 (62)4-6 输水、泄水建筑物 (65)4-7 水电站建筑物 (67)4-8 防火 (67)4-9 安全监测 (68)4-10 工程管理设计 (69)5 机电与金属结构 (71)5-1 电气 (71)5-2 金属结构 (79)6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征地移民 (84)6-1 环境保护 (84)6-2 水土保持 (85)6-3 征地移民 (88)第二篇水利工程施工 (93)7 土石方工程 (93)7-1 开挖 (93)7-2 锚固与支护 (94)8 混凝土工程 (95)9 灌浆工程 (98)第三篇劳动安全与卫生 (99)12 劳动安全 (99)13 卫生 (130)第四篇水利工程验收 (136)14 质量检查 (136)15 验收 (137)附录标准名称及强制性条文索引 (138)第一篇水利工程设计1 水文1-1 水文测验1-1-1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a) 2.2.15 水文测验河段应设立保护标志。

在通航河道测流,应根据需要设立安全标志。

严重漫滩的河流,可在滩地固定垂线上设标志杆,其顶部应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

1-1-2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a) 4.1.1 水文测站设施建设应分别满足防洪标准和测洪标准的要求。

当出现防洪标准相应洪水时,应能保证设施设备、建筑物不被淹没、冲毁,人身安全有保障。

当发生测洪标准相应洪水时,水文(水位)设施设备应能正常运行。

金沙江流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金沙江流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金沙江流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院易立新 30007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保坤 100029摘要:本文选择岩体渗透性、断层活动性、断层渗透结构、不连续面密度、库水深度、地震活动性和地应力强度七个影响因子,作为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影响权重,构建了水库诱发地震多元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最后,利用GIS 技术提取影响因子数值,通过图层空间分析,对金沙江流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区段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水库诱发地震多元统计模型GIS 空间分析前言金沙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电力资源,规划有向家坝、溪落渡、白鹤滩、虎跳峡等九个水电站,其中多座大坝设计水深近300m,属于超大型水利工程;同时,该流域也是我国天然地震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流域横穿我国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一级构造块体之一—“川滇菱形块体”,块体边界及内部活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

修建可能诱发地震,已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据统计(文献丁原章),我国坝高超过100m的水库中,诱发地震约占1/4。

本文对金沙江全流域规划水库各库段诱发地震环境,应用多因子综合评判和GIS技术集成运用的方法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1.水库诱发地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因素众多,诱发地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完全决定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赋值和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Baecher, B.G.等在1982年提出以库深、库容、应力场状况、断层活动性、地质条件五个因子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

胡毓良、孙君秀等(1996年)以库深、库容、区域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性条件、地震活动背景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进行评价。

汪雍熙、苏锦星(1999)提出八因子方案,分别为库水深度、构造应力场环境、断层活动性、岩体类型、地震活动背景、水文地质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和导水深度、水文地质结构面与库水的沟通关系、岩溶发育程度。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近年来,随着地壳运动的持续进行,地震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地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容易引发海啸,在大陆地区则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因此,国家和人民对地震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对于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库坝区、近岸范围发生的地震逐步开始重视并探讨;人们根据多次较大地震诱发的原因、地震的特征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针对水库诱发地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预测措施。

本文主要是对水库地震诱发的原因、特征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浅层的探索研究。

标签:水库诱发地震诱发原因特征预防措施1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1.1地层岩性的影响根据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数据统计分析,碳酸盐岩地区的发震几率最高,占47%左右,其次为火成岩地区,发震几率约占22%,最后为碎屑岩地区,其发震几率最小。

同时,区域岩体的强度往往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这说明岩石强度越高,当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后,应变积累接近于岩体破裂的临界值时,在有利于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地段,其导致岩体内累积的应变能也越快释放从而产生地震,这样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

例如我国湖北省的邓家桥水库、湖南省的黄石水库,这些水库每当水库的蓄水位将库尾的岩石淹没时就要诱发不同程度的地震。

以上直接说明了地层岩性成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2构造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主要是岩体中的断裂在库水作用下发生错动引起的。

张性断裂或张扭性断裂更利于库水向深部渗透,易于诱发地震。

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由于活动断裂常常随地应力的局部集中,有利于诱发较强的水库地震。

构造活动诱发的水库地震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其破坏性较强,多为中强震或强震。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约49例地震位于断陷盆地和褶皱带上或者直接位于活动断层附近,而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均与附近的小构造活动存在密切关系,例如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的6.1级水库地震。

1.3水库规模的影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地震局关于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的通知

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地震局关于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的通知

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地震局关于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地震局•【公布日期】2012.12.17•【字号】皖价服[2012]210号•【施行日期】2013.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价格正文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地震局关于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的通知(皖价服〔2012〕210号)各市物价局、地震局,广德县、宿松县物价局、科技局:为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地震安全性评价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232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规范我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在我省执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持有合法资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等规定要求,认真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收费行为。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属经营性服务收费,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类别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建设工程项目范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见附件。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按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级别,并考虑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和场地条件的复杂程度与委托人在规定的幅度内协商确定收费标准。

其它项目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与委托人协商确定收费标准。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和委托人付费的原则。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协议),载明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条款和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其中,收费条款应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收费金额、付款和结算方式等内容。

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评估分析

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评估分析

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评估分析近年来,地震频发的事件引发了对于各类建筑物安全性的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位于地震带上的水库大坝,其抗震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的重要性水库大坝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承载着蓄水、防洪等多项功能。

地震所带来的振动和地表纵、横向位移,对于大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一旦大坝发生破坏,将会给周围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引发次生灾害。

因此,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评估分析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二、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的评估指标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的评估需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其中,以下指标可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1.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带和地震烈度的分布情况,确定大坝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

这一指标直接影响了大坝的设计和抗震设施的选择。

2.抗震位移: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是评估抗震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位移控制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受力,提高大坝的抗震能力。

3.结构强度:水库大坝的结构强度决定了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否稳定承受振动力。

通过对大坝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等参数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其在地震条件下的安全性。

4.工程地质条件:水库大坝建设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对抗震安全性的影响。

如地震活动性、地基土层的稳定性等,都会直接影响大坝在地震条件下的受力情况。

三、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目前,水库大坝抗震安全性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全面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地震烈度和大坝工程之间的联系缺乏完善的研究和标准,导致抗震设防烈度的选择相对主观。

2.强度不足的结构设计:部分水库大坝结构的设计强度不足,无法满足地震带来的振动力要求。

这种情况下,大坝可能会出现位移过大、开裂甚至倒塌等严重后果。

3.工程地质条件未充分考虑:对于地质条件影响的认识不够充分,地质勘探不足,导致对地基土层的抗震评估不准确。

工程地质勘察(新规范简)

工程地质勘察(新规范简)

h
11
第三章 第水利水三电工章程地质勘水察 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
§3.2.1 概述(续) 4、预可研阶段水库勘察研究的内容(初步预测和评价 )
(1)初步查明水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能的严重渗漏地段和渗漏类型进 行初步评价 ;
( 2)初步查明库岸稳定条件,初步评价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对重要城镇、居民 区的可能影响 ;
(3)区域内的主要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的类型、产状、规模和构造活动史, 历史地震情况和地震动参数等;
(4)大型泥石流、滑坡、喀斯特、移动沙丘及冻土等的发育和分布情况;
(5)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等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上述内容是分析河谷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
✓ 不同流域的详细内容可根据具体区域地质特征有所侧重。如:在可溶岩地区,重
是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必须确定工程区的地震动参数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22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分层次进行的基本要求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分层次进行的基本要求11搜集坝址周围不小于搜集坝址周围不小于150km150km原规范为原规范为300km300km范围内的地层岩性表部和深部范围内的地层岩性表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区域性活动断裂现代构造应力场重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场第四纪地质构造区域性活动断裂现代构造应力场重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场第四纪火山活动情况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火山活动情况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区划分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区划分并分析其稳定性并分析其稳定性属第一层次工作侧重区域构造的背景分析主要以搜集资料属第一层次工作侧重区域构造的背景分析主要以搜集资料为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核为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核
(1) 坝高>200m或库容>100亿m3的大(1)型工程或基本烈度为Ⅶ度及以上地区的 坝高>150m的大(1)型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21075-2007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5.1、5.2为强制性条文,其他的技术内容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清源、胡毓良、汪雍熙、薄景山、胡平、苏恺之、李安然、陈献程、冯义钧。

引言本标准中水库诱发地震(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是指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

当前有使用水库诱发地震和水库触发地震(reservoir-triggered earthquake)的称谓以区别引发地震成因机制上的不同。

前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原始地壳应力不一定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而后者认为水库周围的地壳应力已处于破坏的临界状态,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使原来处于破坏临界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发生地震。

本标准只规范对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后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的相关问题,并不涉及引发地震的成因,因此采用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做法,将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定义为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部分。

国家标准GB 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没有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相关内容作出规定,而且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不能完全涵盖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全部技术内容。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是在水库修建之前根据水库影响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可能发震库段和最大震级进行评价以及水库蓄水之后一定时期内的跟踪监测工作。

我国是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已知发震水库有20多例。

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水库,并造成了严重的水库诱发地震灾害。

我国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地震系统和水利水电等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

因能源、防洪、供水等方面的需求,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建设许多高坝大库工程,对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制本标准有助于规范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增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意识,促进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影响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工程选址和水库影响区的防震减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DB/T14 原地应力测量水压致裂法和套芯解除法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水库诱发地震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

注:改写GB/T18207.2—2005,定义1.1.6。

3.2水库诱发地震库段 segment of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水库蓄水可能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区段。

3.3水库区 reservoir area水库正常蓄水位淹没的范围。

3.4水库影响区 reservoir influenced area水库区及其外延10 km的范围。

4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分级和工作内容4.1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按工程规模和实际需要分为甲、乙两级。

4.2 甲级工作适用于坝高大于等于200 m或库容大于等于5×10[sup]9[/sup]m[sup]3[/sup]或附近有核电站、直接威胁大城市安全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a) 水库区地质调查,系统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资料,收集资料的区域不超过150 km;b) 水库影响区地震活动背景研究;c) 收集水库影响区深部构造探测资料,需要时应进行深部构造探测工作;d) 收集水库影响区的地应力测量资料,需要时应进行深孔原地应力测量工作;e) 确定性评价和概率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

4.3 乙级工作适用于坝高在100m~200m之间或库容在5×10[sup]8[/sup]m[sup]3[/sup]~5×10[sup]9[/sup]m[sup]3[/sup]之间的水利水电工程,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a) 水库区地质调查,水库影响区地震活动背景研究地应力基本资料收集;b) 确定性评价和概率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

4.4 小于乙级工程需作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按乙级工作内容进行。

4.5 扩建的工程扩建后当坝高或库容规模达到工作分级新一级规模时,应按扩建后所在级别的工作内容进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

5 主要工作图件及编图要求5.1 图件比例尺应为1:200000~1:500000,所有图件应标明水库区和坝址的位置。

地质编图范围以水库影响区为主,当有区域断裂时应在水库影响区范围基础上外延。

5.2 地质图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a) 水库影响区的主要断裂分布、产状、性质和最新活动方式;b) 水库区库水能接触到的地层岩性组合或岩石结构类型、时代和界线;c) 泉水(冷泉和热泉)出露点的位置。

5.3 地震震中分布图,应标明资料的起止年代和地震震级。

5.4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图:标示水库影响区各库段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6 水库区地质调查基本要求6.1 地质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00,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0为底图,对水库区范围内地质条件进行调查。

6.2 复核水库区主要断裂的位置、产状和力学性质,收集活动断裂的资料。

6.3 收集和分析各类不连续面的含水性、渗透性和封闭条件。

调查和测量节理的方向、密度和性质;绘制节理测量的赤平投影图或玫瑰图。

6.4 复核水库区地层、岩性、产状、组合关系和水文地质特征的资料。

6.5 调查和收集水库区可溶岩的分布,岩溶的发育程度、规模及与库水的联系。

6.6 收集和调查水库区大型不稳定岩体的资料。

6.7 收集和重点复核水库区泉的出露地点、流量、水温(热泉)、成因。

7 水库影响区的地震活动背景和地应力场7.1 地震目录的使用应符合GB17741的规定,可利用地方台站的工程台网的测震资料。

7.2 调查和收集水库区有感地震及其成因,复核水库区震级大于3.0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大于等于4.7级地震的等震线。

7.3 调查收集水库影响区内的采矿点爆炸源、人工震动源、其他类型的诱发地震。

7.4 水库影响区地应力场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 收集水库影响区和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包括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资料;b) 收集水库影响区和邻区的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必要时作点实际调查。

注:邻区范围以上述二者之一的资料能够确定出水库区地应力状态即可。

甲级工作还应做如下工作:a) 应对水库影响区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进行复核;b) 蓄水前当区域或地方台网不能控制水库影响区大于等于1.0级地震时,应设地震监测台网,监测水库影响区地震活动背景;c) 需要进行深孔原地应力测量时,深孔原地应力测量应执行DB/T14的规定。

注:深孔的深度取最大主应力由水平转向垂直的深度,一般在300m。

7.6 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在蓄水前进行,与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没有直接联系,需要跟踪监测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时应建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

8 确定性评价8.1 水库诱发地震库段的划分8.1.1 应考虑下列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划分:a) 地形地貌特征;b) 岩性组合或岩体结构性状;c) 构造位置、断裂的性质、活动时代、方式、胶结状况,褶皱的形态和规模;d)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含水和透水不连续结构面的性质,补水和排水的关系,岩溶的分布、发育程度和规模;e) 渗透条件:包括地表覆盖、地下透水通道、封闭条件;f) 地应力场及与主要断裂的关系;g) 地震活动背景。

8.1.2 依据附录A划分出三种库段:a) 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库段;b) 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小的库段;c) 不易诱发地震库段。

8.2 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的确定按地震、地质和工程条件确定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a) 水库条件的类比:与发生诱发地震的水库进行地震、地质和工程条件对比,认为具有类似条件的水库有发生相同强度地震的可能性;b) 水库影响区范围内历史地震的最大震级;c) 根据诱发地震断层的长度计算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计算方法见附录B。

9 概率评价9.1 收集国内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资料,并随机选取一定数量未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大型工程实例,共同组成样本集。

样本集中水库诱发地震震例与样本总数的比例应不小于12%。

样本总数不得少于234个。

9.2 确定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因素。

诱震因素包括:库深、库容、岩性组合或岩体结构类型、构造应力环境或地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地震活动背景、水文地质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结构面与库水的关系、岩溶发育程度。

其中库深、岩性组合或岩体结构类型、构造应力环境或地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等是基本因素,必须选取。

基本因素之外应再另选若干因素共同组成诱震因素集,因素选取的数量应不少于5个。

9.3 诱震因素以其“状态”来表示,每种因素可分成几种状态,但至少应分为两种状态。

各种因素状态的划分方法见附录C。

9.4 确定预测目标,即对预测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进行分档(分成若干区间),震级分档要适当,既要考虑震级间隔也要考虑到样本的数目,档次应不少于两档。

9.5 统计样本不同震级档次所属的因素及其状态。

以诱震因素集中每一个因素不同的状态构成引发该震级档次的诱震因素组合条件,并统计其发生概率。

9.6 分析被评定的水库各诱发地震库段的诱发地震因素及其状态。

以诱震因素集中每一个因素所属的状态构成该水库库段诱震因素的组合条件,以A[sub]j[/sub]表示。

9.7 按式(1)分别计算多因素状态下可能诱发地震各库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式中:P(M[sub]i[/sub]/A[sub]j[/sub])——要预测的某震级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M[sub]i[/sub]——水库诱发地震事件震级的类别,(i=0,1,2,…,n);A[sub]j[/sub]——水库各诱发地震库段各诱震因素及其相应的状态,即诱震因素组合条件,(j=1,2,3…);P(M[sub]i[/sub])——各不同震级地震类别的验前概率;P(A[sub]j[/sub]/M[sub]i[/sub])——不同震级条件下不同诱震因素组合条件的验前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