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2、不易引起气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2分压及O2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化。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吸入氧浓度从而更好地改善氧合,也可以帮助将由病人肺排入管路的呼出气排出管路,这样就能更好地排除二氧化碳。这就是高频振荡呼吸机的雏形。

高频振荡通气可以直接调节气道平均压,而气道平均压的高低影响氧合,并可以借此维持肺泡及气道的开放和稳定。通过没有大流量气体输送的通气方式,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的气道压,可以降低气流阻力和肺循环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图1)

图1高频振荡通气与控制通气比较

HFOV,高频振荡通气

CMV,控制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与其他高频通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动呼气。活塞的往复运动不仅提供了向气道内“推”的力,也提供了从气道往外“拉”的力。这就使得从气道往外排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助力,这种往复的力,使得气道内气体的运动呈现一种特殊的双向性,更有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如果没有活塞的运动,而只靠弹性隔膜的弹性力,对于二氧化碳排出的作用就会小的多。同理,活塞驱动力越大,排出二氧化碳的效果就越好。

HFOV稳定而波动很小的气道压力。极小容量(小于解剖死腔量)的气体输送,可以改善ARDS对肺的损伤,1994年Clark等人在实验中就发现HFOV可以改善ARDS的多发小肺区不张,美国南加州大学对93例成人ARDS患者的研究则表明早期使用HFOV可以改善氧合,降低死亡率(最终死亡率21.5%)。但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两项关于HFOV救治ARDS及早期ARDS疗效的研究,发现ARDS不能降低成人ARDS病死率。由此可见,关于HFOV 机理、治疗及其在儿科的应用,我们仍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

二、高频振荡通气的气体交换机制

HFOV的特征是潮气量小于死腔量,对于如此之小的潮气量究竟能否进行气体交换,科学家困惑了将近一个世纪。1915年,Henderson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对着长玻璃管给予一揿烟气,发现在玻璃管中央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薄薄的穿透性气流而非圆柱体的气流,说明很少的气体亦穿越很远,即小于死腔量的潮气量有可能到达肺泡;1954年,Briscoe等应用质谱仪测定显示,只要吸入比死腔量一半还要少的氦氧混合气,在肺泡气中即可能测定到氦气。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吸入如此少气体,亦可首先在死腔气体的中央穿透,而气道周边的死腔气则相对未受影响。这样即形成几种可以解释高频通气作用机制的假设。

1.分子弥散分子弥散实际上是常频和高频通气时气体穿过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方式。很早我们即发现,即使患儿呼吸完全停止,哪怕不给予人工正压通气,只要对气道给予高流量氧气,氧合依然能维持一定时间。20世纪40年代,Whithead等发现当病人肺部正常但呼吸停止时,应用高流量氧气输入气道,此时病人气道无任何对流气体,其氧饱和度依然能维持在90%以上,当然随着CO2的逐步增高,这一办法不能维持太久。Lehnert 等显示当病人呼吸停止时,给予非常高流量氧气直接输入气管分叉处,病人PaO2和PaCO2能维持正常长达2小时。这些均说明气体弥散是最重要气体交换机制。也能解释潮气量小于死腔量的气体交换情况。

2.对流

(1)团块运动。人体支气管树很不对称。在正常潮气量呼吸时,吸入气体通过团块对流直接到达气体交换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而当潮气量减少后,有一定比例的气体只能到临近肺泡的气道开口处(图2A),在这种情形下,肺泡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远端肺泡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新鲜气体,这些肺泡的气体交换则有赖于如下机制。

(2)气流或不对称流速剖面(图2C)。我们一般会认为吸气流总是长方形即平直向前的,其实不然,吸气流气道中央部分突出向前,气道周边滞后,形成抛物线样向前气流。Schroter 和Sudlow在研究分叉处气体流速剖面时发现吸气时流速剖面要比呼气时流速剖面要更弯更斜。由此,有学者由于推测,由于气流方向不一致,流速剖面亦会不一致,潮气量较小亦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在吸气相,由于气管分叉且分级导致的气体横断面增加,产生粘性剪切力,加之气体惰性,由此发生吸气流速断面不对称。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每次振荡末的气体粒子双向来回运动及网格样运动。当介入新鲜气流即吸气时,由于局部区域的气体压力阶差,结合双向气流,富含氧气的气流流向远端,而富含二氧化碳的气流流向近端。

图2. 高频震荡通气的气体交换机制示意图

(3)钟摆样运动(图2B)。1985年,Lehr等发现不同肺叶内部及不同肺叶之间肺部扩张的程度不一样,推定气体可以在不同的肺单位之间循环进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1956年Otis等提出的不同肺单位其时间常数(TC)不一致,即肺部气体充盈或排空所需的时间不一样。相邻的肺泡或气体交换单位其气体阻力(R)及顺应性(C)不一样,TC=R×C。时间常数决定肺泡内气体充盈及排空的速度。由于相邻肺泡或相邻肺单位时间常数不同,其充盈或排空的速度就不一样,就有可能使得不同的肺单位或肺泡间产生气体交换。气体必然从“快”肺单位流向“慢”肺单位,气体在像“荡秋千”样“来回晃荡”,其最终结果是改善了局部区域内的气体混合并改善气体交换。

3.强化气体运输

强化扩散。强化扩散又称“泰勒扩散”,指对流与弥散结合,相互作用,增强气体运送的行为。Watson和Talor发现弥散过程中加入对流因素可以显著增强示踪分子的扩散能力。在振荡气流中,存在一种轴向对流,断面图显示为不对称流速。此外,在HFOV中,气道中存在大量的湍流,产生许多漩涡及钟摆样气流。网格状气流的结果是层流及气体的径向扩散(图2D),促进了气体的混合。

心源性混合。Slutsky提出一种理论模型来量化HFOV时心源性振荡对强化肺内气体混合

的作用。心脏的泵性作用显示可以将气体分子弥散到终末肺泡的能力提升原先的5倍。

4.理论模型

上述各种理论均在解释HFOV时气体交换原理,但任何一项均无法圆满解答HFOV时气体交换机制。许多学者提出许多模型,以Slutsky提出的较为有说服力,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Slutsky认为,根据气体交换情况,肺可以分为三个区带:(1)大气道,这里气流为湍流,气体运送方式主要是对流和强化扩散。(2)小气道,这里气流主要为层流,气体运送方式主要是不对称流速所致同轴气流。(3)肺泡。气体交换方式主要为心源性振荡、钟摆样运动及分子弥散等。

应用这一理论模型,他们推测在潮气量(V T)小于死腔量时,CO2的清除与f ×V T呈线性相关,且与肺部容量无关,f为频率。

三、高频振荡通气的临床应用

(一) HFOV适应症

1.肺部病变不均匀,如ARDS,平均气道压超过15 cmH2O。若平均气道压小于15 cmH2O,但患儿病情恶化且呼吸机参数在不断上调,亦需考虑将机械通气由常频转为HFOV。目前主张对ARDS病儿,应早期应用HFOV,最好在诊断后24小时内应用。

2.对有些PICU,对达到ECMO氧合指数(OI)标准即OI>40【氧合指数计算:OI=(FiO2×Paw)/PaO2×100】的病儿,在进行ECMO治疗前,只要有可能,应先行HFOV试验,以观察氧合能否因为HFOV而改善。

3.早产儿若参数较高,可及早转为HFOV。

4.肺气压伤伴有肺漏气(有影像学证据表明有纵膈气肿、气胸、心包积气、气腹或者间质性肺气肿)。

5.脓毒症需要高参数通气。

6.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先天性膈疝病儿需高参数通气的患儿。

(二) HFOV的相对禁忌症

HFOV无绝对禁忌症。但阻塞性肺疾病如哮喘可能不是最佳适应症,因哮喘患儿存在肺过度充气,而HFOV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即为一侧或两侧肺出现过度充气。其他如急性气道痉挛、严重酸中毒、颅内压(ICP)升高、难以纠正的低血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使用高频通气时应特别谨慎。

(三) HFOV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肺泡过度膨胀、气漏和低血压,上述副作用的发生率与常频通气(CMV)

无统计学差异。

在新生儿临床研究中发现副作用有:肺膨胀过度、气漏、颅内出血、心动过缓、气管内痰栓和低血压,上述合并症与CMV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HFOV和CMV均存在着一些潜在危险性,包括:通气过度和不足、温湿化不足和过度、脑室内出血(新生儿)、BPD、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肺不张、低血压、气胸、心包积气、纵膈气肿。这些合并症的发生率和CMV相同。

(四) HFOV初始设置原则

关于HFOV操作部分,由于SensorMedics3100A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为经典的机型,我们以该机型为例,说明高频振荡通气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1.氧浓度(FiO2):100%。

2.振荡频率:见表-1。

表1. 儿童振荡频率的设定参考值

3.平均气道压(Paw):高于常频通气时MAP 2-3 cmH2O。

4.振幅( P):以能触及良好的胸壁振动为准,或在腹股沟处可以看见振动。

5.吸气时间百分比(%IT):33%。

6.偏流(Bias Flow):见表-2。

表2.儿童HFOV时偏流的设置

(五) HFOV初始设置(表3)

1.连接病人前,必须对呼吸机进行校准。

2.使用高频振荡通气前需要对偏流进行主动加温湿化,温湿化交换器(人工鼻)和吸湿冷

凝湿化器不能在HFOV使用。

3.初始设置需注意事项

(1)当前的平均气道压:当前的常频呼吸机的设置参数常用作高频通气参数设置的参照。(2)病理学情况:考虑病理学情况可以帮助设定呼吸机初始设置的目标,对于弥漫性肺泡病变,通气目标是恢复气体交换面积,复张肺泡和提升肺容量。在儿科病人,平均气道压的设置通常高于常频通气时平均气道压 4-8 cmH2O。

(3)合适的肺膨胀:可以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估肺膨胀的程度-胸片显示在肺下界9- 10后肋(T9-T10)为宜

(4)血液动力学情况: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压(CVP)需大于8 mmHg。

4.参数设置

(1)氧浓度(FiO2):100%

(2)平均气道压(Paw):初始设置高于常频通气时MAP 2-3 cmH2O,然后增加Paw直至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或者达到医嘱要求。当氧饱和度达到(95%)可以降低吸氧浓度的时候,此时的平均气道压可以维持一个较理想的肺容量。

(3)振荡频率:按照病人体重及气道顺应性调节。

(4)振幅(?P):初始设置为40 cmH2O,观察病人的胸壁振动,增加?P直到观察到胸壁振荡延续到病人骨盆处。增加振幅时以5 cmH2O为单位递增振幅,如果增加20 cmH2O后PaCO2仍很高,将频率降低1Hz(目的是在保证气体交换的前提下,给予可能高的振荡频率)。推荐使用经皮二氧化碳监测,这样有助于更快地调节最佳通气参数。

(5)吸气时间百分比(%IT):33%。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参数固定在33%不用改动,除非在振幅已经最大频率最小(3Hz)的情况下仍有二氧化碳潴留时,可以升高吸气时间百分比。增加吸气时间百分比也能略微增加PaO2,但这种影响很小。

(6)在病人使用HFOV之前,需要彻底吸痰和肺膨胀操作。肺膨胀操作:在病人使用HFOV 之前使用肺膨胀有助于恢复有效肺容量和选择性最佳Paw。呼吸机连接病人之后,不开启振荡,将Paw升至30-40 cmH2O维持20-30秒,然后调节Paw降回初始设置水平,开启振荡器。该操作在病人与呼吸机脱开后再次连接时,都需要重新进行(比如吸痰、转运以后等等)。

另一种作法是病人与呼吸机脱开后再次连接时,开启振荡器,将Paw较原先升高3-5 cmH2O,维持20-30秒,再返回原先参数进行HFOV。

5.HFOV失败标准:

(1)不能有效改善氧合,24小时内不能将吸氧浓度下降10%以上。

(2)不能保证足够的通气量,PaCO2>120 mmHg,PH<7.15。

表3多中心研究时3100AHFOV参数设置值

备注:1 Hz=60次/分

(六) HFOV治疗中设置原则

1.氧合的调节

(1)为提高血氧分压,必要的话,可以增加Paw 1-2 cmH2O

(2)通过胸片、氧饱和度和血压评估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和过度膨胀。肺循环阻力的增加可以使氧饱和度和血压相继下降。

(3)改善氧合最关键的在于最佳的Paw可以保证最合适的肺膨胀。(一般高于常频通气平均气道压10-30%)

(4)通过拍摄胸片,可以评估肺膨胀的程度。当肺下界位于第九后肋时,肺的膨胀较合适。随着肺顺应性改善,应及时下调Paw,以免肺过度膨胀。

(5)病情改善时,先下降吸氧浓度直到降至60%以下,随后下降Paw。Paw应逐步下降,并保持正常的肺膨胀和PaO2。

2.通气的调节

(1)初始的振幅设置应该以达到良好的胸壁振动为目标。

(2)目标二氧化碳分压:50-60 mmHg,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但需保证PH≥7.25。(3)调节HFOV通气的主要参数就是振幅,开始HFOV治疗时,应该设置振幅保证从胸壁到骨盆处都有明显的振动。

(4)如果振幅调至最高仍不能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就要降低振荡频率,频率降低可以延长吸气时间,改善气管导管两端的气体交换。

(5)如果PaCO2持续增高,就要继续降低频率,通常降低3 Hz就足够了。

(6)吸气时间控制了活塞往复运动中往前行进的时间,吸气时间百分比从33%升至50%(不建议采用二者之间的设置,33%和50%是常用的两个设置)可以改善二氧化碳的排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该参数一般固定在33%。

(7)改善高碳酸血症的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抽掉气管导管内的部分气体。部分病例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PaCO2下降90 mmHg以上,。抽气程度可听到漏气为准。抽气后应该及时调整Paw和偏流保证维持所需的平均气道压。

(8)活塞位置:有一组闪光LED表示活塞的位置和振荡容量的大小,如果活塞位于一侧底端处,会影响活塞的运动、振幅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活塞调节旋钮调整活塞位置,调节时肯影响通气参数。

3.血液动力学的要求

维持平均动脉压正常(成人>60 mmHg),或者维持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

4.根据血气结果,对于HFOV呼吸机进行进一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通气和氧合效果。见表4。

表4 HFOV治疗干预和基本原理的概要

(七) HFOV治疗参调节注意事项

1.偏流(Bias Flow):偏流是持续气流,通过主动加湿器,以空氧混合器调节偏流的氧浓度。偏流为病人提供和补充新鲜气流和氧气,帮助排除呼出的二氧化碳。某些病例可能需要较高的振幅,应给与较高的偏流,以保证呼吸机管路内清除呼出气的气流大于病人的振荡气流。如果偏流不够,病人管路死腔会增大以至于在增加振幅的时候,影响通气改善的效果。(图3)

图3.振荡压与偏流

如果二氧化碳潴留情况一直不变,每15分钟增加气流量5升/分。请记住,此时Paw调整控制钮必须逆时针转动,以维持Paw不变。

2.频率(f)

在大多数情况下,婴幼儿的频率设置在12-15 Hz,成人则在4-7 Hz。这与人体肺脏的

共振频率有关。共振是一个物理系统在其自然的振动频率(所谓的共振频率)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的趋势。在人体,共振频率下小气道阻力最小,弥散效率最高,即改善氧合和通气的效果最好。人体肺脏的共振频率如下:

(1)婴儿:12-15 Hz

(2)30公斤以下儿童:6-10 Hz

(3)成人:4-7 Hz

人体气道纤毛系统的摆动频率一般是1000次/分,因此在高频振荡时,不会妨碍纤毛系统的运动。

频率的大小对通气效果有直接影响,其作用仅次于振幅。频率和通气量成反比,因此在PaCO2增高的情况下,应该降低振荡频率,这和常频通气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振荡频率越低,活塞有越多的时间移动,有助于气流的进出;而随着频率的增加,活塞往复时间减少,通气量也随之降低。(表1)

3.振幅(△P)

振幅的调节通过控制面板上的“Power”钮来调节。调节旋钮改变电流大小,由此控制与活塞和振荡膜相连的线性马达的驱动力。在固定的频率和气道平均压下,影响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唯一变量就是振幅。Power增加,即振幅增加,活塞移动的幅度增加,振荡容量也就随之增加,从而通气量增加。在同样的power水平下,要增加振幅,可能需要降低频率,降低频率可以增加振荡容量。

振幅在通过气管导管时会有大幅度的消弱,研究表明内径3cm的气管导管可以削弱85%的振幅,而8cm的气管导管可以削弱15%。因为振荡幅度遇到阻力会降低,即便没有气管导管,气流在经过气道到达肺泡的途中也会削弱,而分泌物、气道狭窄等增加气道阻力的因素也会削弱振幅。(图4)

图4. 不同部位高频振荡通气与强制通气的压力衰减比较

但是这种削弱作用也保证了肺泡内的压力波动在一个极小的范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肺泡稳定,降低肺泡的损伤。

4.吸气时间百分比(%IT)

在大多数情况下,33%的吸气时间已被证明效果很好。如果在振幅和频率都不足以改善通气的时候,可以考虑将此参数升至50%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不建议采用二者之间的设置,33%和50%是常用的两个设置)。

5.氧浓度(FiO2)

高频通气的氧浓度设置原则类似于常频通气,在保证氧合的情况下,越低越好。

6.平均气道压(Paw)

平均气道压的调节通过一个旋钮实现。转动旋钮时,控制偏流末端的充气球囊阀大小,调节偏流的泄漏率来维持管内的压力。气道平均压的设置直接影响氧合,在固定的振幅和氧浓度下,Paw的上升增加了肺容量,从而扩大了肺泡交换面积,因此可以改善氧合。

随着偏流温度和湿度的改变,Paw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当管内温度上升或下降时(如湿化器内新注满水时),Paw也要随之做相应的调整。

(八) HFOV撤机:

使用高频通气治疗的病人很少直接从高频通气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通常HFOV 的撤机指的是从HFOV转向常频通气的过程。但并不都是如此。

从HFOV转向常频通气必须要考虑患者的原发病治疗情况,氧合和通气的状况,以及预估撤机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氧饱和度95%以上,吸氧浓度60%以下,胸片显示肺膨胀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每2-3小时以1 cmH2O步幅开始降低Paw,视PaCO2水平,以5 cmH2O为步长逐渐减低振幅,频率一般不用改变。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考虑撤机:

1.气胸和/或肺间质气肿已经消失或妥善处理

2.平均气道压降至10-20 cmH2O(婴幼儿)、15-25 cmH2O(成人)仍能维持较好的持续肺膨胀和氧合,平均气道压的下降不能太快,下降太快可能会破坏肺泡稳定性。

3.振幅降至30 cmH2O(婴幼儿),50 cmH2O(成人)以下

4.氧浓度50%以下仍能维持氧饱和度90%以上。血气结果正常,吸痰操作不会造成氧饱和度和PaO2很大的变化。

四、HFOV注意事项

(一) HFOV监测

1.监测胸片

HFOV开始后4小时;此后24小时每12小时一次;此后5天每24小时一次;此后8天每48小时一次;此后每周一次。

2.动脉血气分析

最初6小时,每1小时一次;第2个6小时,每2小时一次;此后12小时,每4小时一次;此后治疗期间,每8小时一次;每一次更变参数,1小时后复查血气分析。(二) HFOV报警

1.Max Paw报警应设置在目标Paw上3-4cmH2O.

2.气道平均压限制旋钮至最大位置。

3.Min Paw报警应设置在目标Paw下3-5cmH2O.

4.3100A呼吸机预设的报警限制

(1)Paw>50 cmH2O:当此报警时,呼吸机会自动停止振荡器,但偏流仍持续存在。这保证病人可以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自主呼吸,因为安全阀打开,Paw<20%预设最大平均压(Set Max Paw)的报警可能激活。

(2)Paw<20%预设最大平均压(Set Max Paw):该报警在实际Paw低于预设最大平均压20%时激活,直到引起报警的状态被纠正为止。按“45秒静音”按钮可以消除报警音,但是红色报警灯仍然闪亮。当此报警发生时,呼吸机会自动停止振荡器,但偏流仍持续存在。这保证病人可以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自主呼吸。

(3)报警消除后,通过按住“Reset”按钮使Paw上升,直到Paw升到一定程度,振荡器重新开始工作。或者手动停止振荡器,直到Paw达到目标水平,再手动开启振荡器。

图3-1-1:Sensormedics 3100A呼吸机面板

(三) HFOV时气道内吸引

1.为了减少脱开管路进行气道内吸引期间的肺容量损失,建议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

2.使用封闭式吸痰管时,不必断开人机连接,保证了在吸引期间仍有持续气流进入病人气道,但Paw在吸引时仍会降低,因此在吸引结束后可能需要肺膨胀操作。

3.吸引的操作过程和常频通气类似,但是HFOV治疗病人最好由两位医务人员共同进行吸引操作,在通气参数、生命体征发生改变时能做出及时处理。

4.吸引后氧饱和度<85%时,ARDS病人增加Paw5-10 cmH2O,或者给予纯氧吸入2-3分钟;肺气漏病人(如气胸或支气管瘘)增加吸入氧浓度。

5.如果需要脱开人机连接进行吸引,吸引完毕连接呼吸机时,可使用稍高的Paw维持10-15秒,必要时可以给予纯氧吸入2-3分钟。同时脱开连接的时间越短越好。

(四) HFOV安装

1.连接球囊阀控制管:绿色、红色和蓝色连接管是连接呼吸机和球囊阀的部分,使用前避免与空气接触以避免污染。连接管两头设有一个旋转式锁扣,采用颜色标注,将之与相应颜色的球囊阀和呼吸机接口连接。

2.连接振荡器、振荡盒和积水器组件:将振荡膜、振荡盒和积水器组件连接到振荡器,确保积水器收集管方向向下。

3.使用四个丁字手柄扣件,固定振荡盒和脱水器。

4.连接呼吸机管路:将三个球囊阀固定在管路上,按压球囊阀盖,直到听到“卡达”声表示固定完毕。装配时请注意不要接触蓝色的硅胶球囊,以免污染。将呼吸机管路连接至振荡盒,两个球囊阀朝上。用黑色的管路支撑臂固定管路。

5.将管路中的测压管和呼吸机连接,测压管有一白色旋转式锁扣,与呼吸机相应颜色编码的接口连接。

(五) HFOV使用前校准

为了保证通气稳定性和检测准确性,HFOV呼吸机在第一次使用前务必进行校准,使用一段时间需要定期校准,

1.将3100A连接高压氧气源和空气源。

2.连接到压缩空气源后将听到咝咝声,这是压缩空气流动的声音,用于冷却振荡器。

3.打开呼吸机电源。

4.根据流量计,设定偏流至20升/分(观察浮球中心处流量)

5.将“Set Max Paw”设置为59,将“Set Min Paw”设置为10

6.调节Paw旋钮至最大(顺时针满旋)。

7.使用绿色胶质塞,堵住Y形管开口。

8.按“45秒静音”按钮。

9.按住“Reset”钮增加Paw ,直到Paw显示值稳定。此时显示读数应该在39-43cmH2O。

10.如果读数低,检查呼吸机管路,观察是否存在漏气。

11.如果确认没有泄露,调整呼吸机右侧的校准螺钉,调节Paw。

12.如果Paw读数过高,在使用校准螺钉进行修正之前,首先排除管路阻塞的可能性。(六) HFOV使用前准备

1.将组装和校准完地呼吸机放在床边

2.连接高压氧气源和空气源并打开呼吸机电源

3.使用绿色胶质塞,堵住Y形管开口,根据病人需求,将偏流调节到15~30升/分。

4.开启湿化器电源

5.将“Set Max Paw”设置为59

6.将“Set Min Paw”设置为10

7.调节Paw旋钮从最大位置(校准后)调节到中间位置。

8.按住“Reset”钮增加Paw(持续按数秒)。

9.按“45秒静音”按钮。

10.设置必要的Paw。

11.调节空氧合和器设置必要的FiO2。

12.设置频率。

13.设置吸气时间百分比。

14.设置Power为4.0.

15.启动振荡器。

16.将Max Paw报警设置在目标Paw上3-4cmH2O.

17.将Min Paw报警设置在目标Paw下3-5cmH2O.

(七)连接患者开始通气

1.开启呼吸机和加湿温化器的电源。

2.整理呼吸机管路,保证冷凝水易于流入积水器。

3.移除Y形管开口处的绿色胶质塞。

4.将呼吸机连接病人。

5.按住“Reset”钮增加Paw

6.调节Paw旋钮直至达到所需的平均气道压。

7.启动振荡器。

8.调节Power旋钮,直到从胸壁到骨盆处均可观察到振动。

9.将Max Paw报警设置在目标Paw上3-4cmH2O.

10.将Min Paw报警设置在目标Paw下3-5cmH2O.

11.正确调节加温湿化器。

四、有关HFOV的临床应用的一些经验和获得的教训

(一)临床应用的一些经验

1.常频通气时间越长,HFOV的成功几率就越小。

2.ARDS病人常频通气时间超过72小时后,发展为慢性病的几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而增加。

3.ARDS病人常频通气时间超过10天,死亡率明显升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4.使用HFOV超过48小时的病人,如果氧合指数大于42,希望了明显升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时应考虑其他治疗策略。

(二)获得的教训

1.不成熟的实验可以导致一项技术失败(几乎)。

2.思想比技术更难改变。

3.呼吸机的使用必须由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决定。

4.使用低频和高频肺保护策略都能纠正轻度肺功能异常。

5.对于中度和重度疾病,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比低频机器更容易使患者保持肺扩张“安全范

围内”。

6.极度需要确定使用高频振荡通气的合理标准。但在轻度疾病中不需要确定该标准。在终期疾病中,确定标准无用。

7.肺泡复张是高频振荡通气中肺保护的基础。对比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相应的复张策略。需要使用比胸片更好的辅助确定技术。

为了防止复张后再萎缩,在高频振荡通气中使用的维持性平均气道压应该比传统机械通气中的呼气末正压更高。幸运的是,这种操作能够安全地进行。这意味着为了获得高频振荡通气下的肺保护,通气患者必须在呼气末正压“舒适范围”更高平均压力下才能感觉舒适。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喻文亮)

高频振荡通气操作指南.(DOC)

高频振荡通气操作指南 呼吸机型号:3100B 适应症: *存在ALI 或者ARDS的病人,体重在35kg以上,常规通气方式失败且又需要肺保护通气策略的,高频振荡通气将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以下的指标常被认定是是否使用高频振荡通气的标准。 FiO2≥60%, PEEP≥10同时P/F ratio < 200 平台压> 30 cmH2 O 弥漫性肺泡病变伴有肺顺应性下降,低氧血症且OI>13,OI=(FIO2×mPaw)/PaO2×100 肺气压伤伴有肺漏气(有影像学证据表明有纵膈气肿、气胸、心包积气、气腹或者间质性肺气肿) 其他原因造成的难治性缺氧 禁忌症: * 重度气道阻塞或狭窄。(严重COPD或哮喘) 上机之前的准备事宜 1,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血流动力学应维持稳定,平均动脉压应该至少要达到75mmHg。 2,PH:应大于 7.2 3,病人的镇静状态:使用适当的镇静和肌松药物。 4,确保病人有最近的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5,考虑患者床垫的类型,如果可能,需要适当加固患者的床垫。

6,确认患者是否需要像CT、MRI之类的非常规检查项目。如果需要的话,那么应该在给患者进行高频通气之前完成这些检查。 7,如果使用封闭式吸痰装置,应确保与管路连接正确,在给患者上机之前应做好气道清理。 8,在给患者上机之前与家属做好良好的沟通和解释工作,比如在上机过程中会出现的噪音以及胸部振动的情况。 9,实施肺开房策略可以借助振荡器或者使用肺复张手法。 使用前检查事项 1,连接系统气源 2,连接电源 3,检查患者的管路与呼吸机的连接 4,连接患者管路和湿化装置 5,连接振荡器和压力传感器 6,打开电源 7,检查气源 8,检查振荡器关闭 9,确保报警功能开启 10,患者管路校准 11,呼吸机性能校准 12,报警检查

高频筛使用说明书

高 频 筛 使 用 说 明 书 朝阳盛合机械有限公司

目录 一、高频筛简介 (3) 二、高频筛的用途 (3) 三、高频筛性能特点 (4) 四、高频筛技术参数 (6) 五、高频筛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 (6) (一)安装调试 (6) (二)维修与保养 (7) (三)为延长其使用寿命,我公司提供下以注意事项仅供客户参考 (10)

一、高频筛简介 高频筛(高品筛)由激振器、矿浆分配器、筛框、机架、悬挂弹簧和筛网等部件组成。 高频筛 高频筛(高品筛)效率高、振幅小、筛分频率高。与普通筛分设备的原理不同,由于高频筛(高品筛)采用了高频率,一方面破坏了矿浆表面的张力和细粒物料在筛面上的高速振荡,加速了大密度(比重)有用矿物和析离作用,增加了小于分离粒度物料与筛孔接触的概率。从而造成了较好的分离条件,使小于分离粒度的物料,特别是比重大的物粒和矿浆一起透过筛孔成为筛下产物。 二、高频筛的用途 高频筛广泛适用于选矿、选煤、化工、制砖、食品、制药、制碱、化肥、造纸等行业中各种物料的干法、湿法筛分、分级、脱水。用于选矿厂磨矿分级流程中的细粒分级作业,在适当的给料浓度、给料粒度(-200目粒级含量)、以及需求筛下粒度与给

料粒度之差小于30个百分点的条件下,筛分效率高达70%以上。由于筛分效率高,可大幅度降低循环负荷和筛上物中合格粒级含量,从而提高磨机的处理能力(一般可提高5~10个百分点)。筛分过程对筛下物粒度控制严格,消除过粗矿粒对精矿品位的不利影响;另外矿浆在筛面高频小振幅振荡作用下,有按密度分层的作用,高密度小颗粒易于沉降至筛面而透筛,因此可明显提高筛下物的品位。 三、高频筛性能特点 1、筛机采用全新原理设计,是一种全新结构的高效筛面振动筛分机械,一般采用尼龙或不锈钢筛板。 2、激振器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筛面作高频振动、筛箱静止。振动系统设计在近共振状态工作,整机经过减振支承,使地面基本不承受动载荷,筛机不需要制做基础,直接安装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或普通钢结构平台即可正常工作。 结构图

新生儿高频呼吸机技术参数

新生儿高频呼吸机技术参数 1.总体要求: 1.1 适用于早产儿、新生儿使用 1.2 具备无创通气、常频通气和有创高频通气以及无创高频通气。 1.3 显示屏≥12英寸彩色触摸屏,具有中文界面及报警事项中文记录。 1.4 备用电池 3小时以上 2.通气模式 2.1 常频通气 IPPV/IMV、SIMV/SIPPV、SIMV+PSV、SIPPV+PSV、CPAP 2.2 无创通气nCPAP、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nIPPV、高流量氧疗 HiFlow 、nHFO 2.3 高频通气 HFO、HFO + VTG、HFO+肺复张 3.常频通气 3.1 呼吸频率2-200bpm 3.2 吸气压4-60mbar 3.3 PEEP 0-30mbar 容量限制(VL) 2-200ml 3.4 目标容量(VG) 0.1-200ml 3.5 管路泄露补偿0-100% 3.6 流量触发范围0.1-1L/min 3.7 容量触发范围5-30% 3.8 I:E 9:1-1:99可以调节(nIPPV) 4.高频模式 4.1 HFO原理音圈式双膜式震荡 4.2 频率范围5-20Hz 4.3 振幅5-100mbar 4.4 负压-50mbar 4.5 平均圧力0-40mbar 4.6 容量保证Off,0.1-200ml,最小潮气量0.1ml 4.7 I:E 25:75、33:66、40:60、50:50 5.无创通气 5.1 吸气压力PIP 5-30mbar 5.2 PEEP 0-15mbar 5.3 吸气流量2-32L/min 5.4 呼气流量0-20L/min 5.5 呼吸频率2-200bpm 5.6 nHFO震荡频率5-20Hz 5.7 nHFO震荡振幅2-50mbar 5.8 NIPPV 可接单支管路通气 5.9 HiFlow流量2-30L/min 5.10 HiFlow压力限制Pmax 10-22mbar 6.配件 6.1 湿化器可单独调节温度和湿度,也可自行调节温度和湿度,保证最佳的湿化 6.2 传感器热丝式流量传感器,长效,灵敏度高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

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不易引起气2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 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

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 化碳分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 振荡器对健康狗进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分压及2O分压,由此开始

呼吸机常用的通气模式及参数调整

呼吸机常用的通气模式及参数调整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年33卷第1期李文侠王川 呼吸机在临床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并正确设置各项参数,以达到合理的使用和最佳的治疗效果。 1 呼吸机场用的通气模式 1.1 辅助呼吸和控制呼吸(ACV)是呼吸机最基本的通气模式。病人无自主呼吸;或虽有自主呼吸,但呼吸的频率、幅度和节律不规律,呼吸的无效动作占优势;以及全身麻醉、吸入麻醉剂蒸汽的病人,在预定的时间内病人无力触发或自主频率低于预设频率,此时必须由呼吸机控制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称为控制呼吸。如果病人的自主呼吸仍然存在,咱比较微弱,不能靠自身的调节达到理想的呼吸效果。此时病人吸气时,呼吸机设置的触发灵敏度会检测到气道压的轻微降低,呼吸机安预设的潮气量、吸气流速、吸气和呼气时间将气体传给病人,以完成正常的通气量,呼吸机是按照自主呼吸的频率工作的。称为辅助呼吸或同步呼吸。 控制呼吸和辅助呼吸,二者可视病情变化而相互转化。在辅助呼吸情况下,如病人的自主呼吸突然消失,呼吸即可立即转为控制状态,强制给病人通气,进行人工呼吸。一旦病人自主呼吸得到恢复,呼吸即便自动转为辅助呼吸状态,给病人同步送气,从而改善而不是干扰、破坏病人的自主呼吸。 1.2 间歇正压通气(IPPV)是病人无自主呼吸时最常用的通气方式。采用间歇正压通气时,呼吸机仅在吸气时产生正压,升高呼吸道压力,将气体送入肺内。升高程度与肺顺应性有关,如顺应性正常,吸气压力一般为147~245Pa(15~25cmH2O)。呼气时,肺内气体靠胸、肺弹性收缩排出气体,呼吸道压力逐渐降低到零(相对大气压而言)。 1.3 间歇正负压呼吸(SPPB/N)是呼吸机在吸气时产生正压,向肺部增加送气;呼气时,呼吸机产生负压,可以加速肺内气体的排出,有利于静脉回流和克服呼吸道阻力。这种模式适用于心力衰竭的病人。但长期使用负压会引起病人肺不张,因此临床使用并不多。 1.4 间歇强制通气(INV)是在病人虽有自主呼吸,但幅度小且不规则,必能达到正常通气量的情况下,在自主呼吸1~10次间,给予一次机械强制呼吸。该方式可以增加恢复病人的自主呼吸能力,有利于逐步取消使用呼吸机。 1.5 间歇辅助通气(IAV)也乘坐间歇按需通气(IDV),或者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病人已有规则的自主呼吸,但未达到正常通气量的情况下,呼吸机在每分钟内按预定的呼吸参数(频率、流量、潮气量、吸呼比等)给予病人指令通气。根据自主呼吸频率按比例设置机械呼吸,例如呼吸频率为6次/分时,同步时间间隔STP为60秒/6=10秒。同步时间间隔是指时间与频率的比值,它被分为75%和25%两部分,25%部分就是触发窗。触发窗内出现自主呼吸,便发出指令通气如触发窗内无自主呼吸,则在触发窗结束时给予间歇正压通气。注意!呼吸机的频率不能调节过高或过低,过低起不到治疗效果;过高如超过20次/分,指令呼吸可能不同步,此时进行间歇强制通气(IMV),触发水平调到-10cmH2O此模式类似于辅助控制通气,差别在于允许病人两次呼吸之间自主呼吸。 1.6深呼吸或叹气(SIGH)深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次到每30分钟1次。在进行深呼吸时,呼吸机以1.5~3倍于正常通气量的气体给病人强制通气。叹气过去常常被用来预防肺不张。病人长时期在同样的压力和容量呼吸模式的作用下,某些边缘肺泡膨胀会不全,定时加入叹气,可以促使病人精制的肺泡定时膨胀,防止萎陷不张,改善气体交换性能,。目前以不推荐此种模式作为常规应用。 1.7 高频通气(HFV)常频呼吸机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时存在缺陷,例如小儿的呼吸疾病,烧伤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急性爆发性肺水肿等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普通常频呼吸机不能保证患者肺部有足够的气体交换,而高频呼吸机对这些疾病能够起

呼吸机使用操作步骤

呼吸机使用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呼吸机管道、氧气和电源连接好。开机顺序为空气压缩机-湿化器-主机。并进行机器自检。(呼吸机的关机顺序正巧之相反,即先关主机-湿化器-空气压缩机,再关闭气源。) 2、选择呼吸模式。首先先确定是控制呼吸还是辅助呼吸,然后确定机械通气的方式。常见的机械通气的模式有: (1)间歇正压呼吸(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IPPV 也称机械控制通气(CMV)。此方式时,呼吸机不管病人自主呼吸的情况如何,按预先设定的通气压力,向病人气道输送气体,当气道内达到预定压力时呼吸机停止送气,通过胸廓及肺的弹性回缩,呼出气体即IPPV. 特点:主要用于呼吸微弱和没有能力自主呼吸的病人;也可用于重度呼吸肌衰竭和心肺功能储备耗竭的病人。如果患者清醒,有自主呼吸,IPPV可造成人机对抗或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肌废用萎缩导致脱机困难。因此,当病人神志恢复,有一定能力的自主呼吸,应该选择另一种合适的通气模式。 (2)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ventilation, ACV):是辅助通气(AV)和控制通气(CV)两种模式的结合,当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或患者吸气努力不能触发呼吸机送气时,呼吸机即以预置的潮气量及通气频率进行正压通气,即CV;当患者的吸气能触发呼吸机时,以高于预置频率进行通气,即AV.ACV又分为压力辅助控制通气(P-ACV)和容量辅助控制通气(V-ACV)。 特点:ACV为ICU患者机械通气的常用模式,通过设定的呼吸频率及潮气量(或压力),提供通气支持,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的休息,CV确保最低的分钟通气量。随病情好转,逐步降低设置条件,允许患者自主呼吸,呼吸功由呼吸机和患者共同完成,呼吸机可与自主呼吸同步。 (3)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是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相结合的呼吸模式,在触发窗内患者可触发和自主呼吸同步的指令正压通气,在两次指令通气之间触发窗外允许患者自主呼吸,指令呼吸是以预设容量(容量控制SIMV)或预设压力(压力控制SIMV)的形式送气。 特点:通过设定IMV的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最低分钟量;SIMV能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减少患者与呼吸机的对抗,减低正压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通过调整预设的IMV的频率改变呼吸支持的水平,即从完全支持到部分支持,减轻呼吸肌萎缩;用于长期带机的患者的撤机;但不适当的参数设置(如流速及VT设定不当)可增加呼吸功,导致呼吸肌疲劳或过度通气。 (4)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即在有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每次吸气都接受一定水平的压力支持,以辅助和增强病人的吸气深度和吸入气量。

高频通气

儿童高频振荡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7-09-04 文章来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7,24(02): 81-86 作者:王媛媛陆国平 摘要 高频通气是应用近于或少于解剖无效腔的潮气量(约为2 ml/kg),高的通气频率(目前公认通气频率≥正常4倍以上),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与传统常频机械通气比较,既克服了呼气末肺泡萎缩和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问题,又保证了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故而,近年来得到重症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高频通气的原理、分类、参数设置及临床应用适应证作一介绍。 1高频呼吸机的通气原理及分类 1.1高频通气(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HFV)原理 HFV基于呼吸机在气道内产生的高频压力/气流变化方式及呼气是主动还是被动,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为气流阻断型、喷射型和振荡型三类。高频气流阻断是

通过间断阻断高流速过程产生气体脉冲。高频喷射通气通过高频电磁阀、气流控制阀、压力调节阀和喷嘴将高频率、低潮气量的快速气体喷入气道和肺内。高频振荡通气(HFOV)通气回路在高速气流基础上通过500~3 000次/min的高频活塞或扬声器运动将振荡波叠加于持续气流上;少量气体(20%~80%解剖死腔量)送入和抽出气道,产生5~50 ml潮气量(2.4 ml/kg,大于死腔2.2 ml/kg)。HFV气体交换机制包括:直接肺泡通气、对流性扩散、并联单位间气体交换、纵向(Taylor)分布、摆动呼吸、非对称速度分布、心源性混合和分子弥散等。与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比较,HFV使用了开放模式,具备低潮气量、低气道压、低胸内压和呼气末加压效应,因而可避免肺泡反复启闭,不产生剪切力,始终保持肺均匀性开放,克服了呼气末肺泡萎缩和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问题,保证了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1]。有研究表明,HFV可有效改善局部肺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减少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和氧自由基过度表达,减少肺组织急性损伤性改变[2,3]。其中,HFOV呼气为主动过程,气体潴留现象较其他类型高频呼吸机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类型。 1.2高频呼吸机分类 1.2.1呼气阀阻断+venturi辅助呼气 通过快速开关呼气阀门产生高频气流及选择平均气道压(MAP),同时通过venturi 喷射系统产生负压辅助呼气。代表机型为DragerBabylog 8000+,其HFV模式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间歇指令通气(IMV)或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使用,由于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不易引起气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 2 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

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 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 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 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 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 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 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 分压及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 2 O 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2 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 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 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 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 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 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 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2、不易引起气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2分压及O2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化。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吸入氧浓度从而更好地改善氧合,也可以帮助将由病人肺排入管路的呼出气排出管路,这样就能更好地排除二氧化碳。这就是高频振荡呼吸机的雏形。 高频振荡通气可以直接调节气道平均压,而气道平均压的高低影响氧合,并可以借此维持肺泡及气道的开放和稳定。通过没有大流量气体输送的通气方式,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的气道压,可以降低气流阻力和肺循环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图1)

呼吸机参数缩写

一、呼吸机的作用及适应症: 1.作用:替代和改善外呼吸,降低呼吸(Respiratory)做功。(主要是改善通气功能,对改善换气功能能力有限) 2.适应症: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肌肉和神经等不可逆损害的替代治疗;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术中及术后病人等。 二、呼吸机的组成、驱动、原理: 1.组成部分: (1)主机(ventilator):正压呼吸控制器、通气模式控制器、持续气流控制器、空氧混合器、压力感受器、流量感受器、呼气末正压发生器、触发装置、阀门系统、报警及监测装置等(由微电脑及电路等控制)。 (2)空气压缩机(compressor):中心供空气时不需要工作。 (3)外部管道系统:吸气管道(inspiratory tube)、气体加温湿化装置(humidifier)、呼气管道(expiratory tube)、集水杯。 2.驱动调节方式: (1)电动电控:不需空气压缩机,驱动调节均由电源控制。 (2)气动气控:需空、氧气源,逻辑元件调节参数。 (3)气动电控:多数现代呼吸机的驱动调节方式。 3.工作原理: (1)切换方式: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时间、流速、压力、容量切换 (2)限制方式:吸气时气体运送的方式(吸气气流由什么来管理)。分为:流速、压力、容量限制(多数靠设置流速或压力)。 (3)触发方式:呼气向吸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机器控制(时间触发)和病人触发(流量触发和压力触发)。 三、呼吸机的调试与监测: 1.呼吸机的检测:依呼吸机类型而定 2.控制部分: (1)模式选择:依据病情需要 (2)参数调节: ①潮气量(Tidal Volume):8~15ml/kg ;定容:VT=Flow×Ti(三者设定两者);定压:C=ΔV/ΔP (根据监测到的潮气量来设置吸气压力Inspirator Pressure) ②吸气时间:Ti=60/RR,一般吸呼比(I:E)为1:1.5~2;吸气停顿时间:属吸气时间,一般设置呼吸周期的10%秒(应〈20%) ③吸气流速:Peak Flow键;流速波形:递增、正弦波、方波、递减 ④通气频率(RR):接近生理频率 ⑤氧浓度(FiO2,21%~100%):只要PaO2/FiO2满意,FiO2应尽量低,FiO2高于60%为高浓度氧 ⑥触发灵敏度:压力触发水平一般在基础压力下0.5~1.5cmH2O;流速触发水平一般在基础气流下1~3L/min ⑦呼气灵敏度(Esens):一般设置20~25% ⑧呼气末正压(PEEP):生理水平为3~5 cmH2O ⑨压力支持水平(Pressure Support):初始水平10~15 cmH2O ⑨压力支持水平(Pressure Support):初始水平10~15 cmH2O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6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模式治疗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改为HFOV治疗,比较HFOV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6、24 h患儿PaCO2较治疗前逐步降低,PaO2逐步升高,FiO2逐步降低,OI逐步升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 对常频治疗失败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 HFOV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高的通气频率,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的通气方法。HFOV作为一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OI,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文总结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应用HFOV治疗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2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本院NICU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26例,均经常频机械通气失败后采用HFOV治疗。其中足月儿10例,早产儿16例,男17例,女9例,胎龄28~41周,出生体重900~3680 g。开始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模式,FiO2>60%,平均气道压(MAP)>12 cm H2O (1 cm H2O= 0.098 kPa),吸气峰压(PIP)> 22 cm H2O,PaO260 cm H2O,持续2 h仍不能缓解症状,后采用HFVO模式。 1. 2 方法选用SLE5000呼吸机,高频振荡参数范围:频率3~20 Hz,MAP 0~35 cm H2O,振幅4~180 cm H2O,吸气时间百分比50%。初始参数设置:频率(F)10~15 Hz,振荡压力幅度(△P)以看到或触到患儿胸廓振动为度,或X线胸片示膈面位置位于第8~9肋为宜,以后根据PaCO2监测调节,PaCO2的目标值为35~45 cm H2O,MAP比常频时高2~3 cm H2O,FiO260%~100%。如需提高PaO2,上调FiO25%~10%,MAP 1~2 cm H2O,每次上调1~2个参数。如需下降PaCO2,上调△P 5~10 cm H2O,上调MAP 1~2 cm H2O。记录机械通气开始时,及2、6、24 h时患儿所需FiO2,PH、PaO2、PaCO2,并计算OI,OI=FiO2×MAP×100÷PaO2。病情稳定后逐步下调FiO2、MAP及振幅,频率不变,改HFVO模式为SIMV模式,直至最后撤机。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新生儿无创高频呼吸机1台技术参数

新生儿无创高频呼吸机1台技术参数 1、可采进口,专为早产儿、足月新生儿设计的经鼻无创呼吸机,为新生儿无创治疗提供最先进、最全面、最有效的手段。 2、具有新生儿专用发生器可以进行压力触发,可设置并调节触发灵敏度。 *3、具有新生儿无创呼吸机模式,常规CPAP功能(可进行紧急手动通气),CPAP+漏气补偿漏气监测、 CPAP+窒息通气模式、CPAP窒息后备通气功能、NIPPV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SNIPPV同步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SNIPPV同步双水平正压通气功能带窒息通气功能,NHFO无创高频震荡通气功能等,不同模式无需更换管路。 辅助模式:智能加氧通气模式、安全模式、待机模式、手动增压模式。 *4、SNIPPV同步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中:实现气道内压力触发,压力触发调节范围:cpap 值±0.2mbar–±2mbar。 5、SNIPPV能设值最高和最低增压频率,实时显示每次高压数值和实时波形,可调节吸气时间和窒息时间。 6、 NHFO无创高频震荡功能中,主屏幕上实时显示气道压力监测值。频率调节范围:5-20HZ,振幅调节范围:1-10 级。 7、呼气端开放,有利于CO2排出 8、病人近端鼻腔处电子压力监测,监测范围:0–15 cmH2O, 精度±1 cmH2O,并具有压力高、低报警,可独立设置高压及低压报警范围。 9、流量控制范围0~17.5 升/分 *10、具有呼吸暂停监测及漏气补偿监测,并有窒息及后备通气。 11、实时监测CPAP(PEEP),呼吸频率,增压频率,平均气道压力,峰压数据,触发双水平及窒息通气时辅助增压压力数据实时显示在波形屏幕上。 12、彩色屏幕,显示实时监测波形。 13、安全限制阀设置:压力超过18cmH2O则停止送气,3秒后恢复供气。 14、高流量吸氧操作:10% 20% 30% 100%可选。 15、吸气相由病人自主呼吸触发(压力触发),最大程度减少人机对抗。 16、报警管理:高压力及低压力单独设置报警界限,氧浓度报警范围可调1%-5%;报警方式可选择:声音及光效,声音,光效,全部关闭窒息时提供报警;报警静音和音量大小调节:时长可选择。 17、配套台车。 18、质保期:1年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观察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7-29T14:46:59.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丹李晓艳宫红梅 [导读] 肺泡通气不均匀和气体滞留,引起肺泡过度充气或肺泡与间质间产生压力阶差增大. 王丹李晓艳宫红梅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观察。方法 33例新生儿出现气胸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HFOV治疗12h后通气氧合情况明显好转,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MAP明显下降,Fi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OV对治疗新生儿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已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气胸 【中图分类号】R7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007-01 气胸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20世纪80年代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HFOV 具有高频率、小潮气量、低气道压、机械死腔小的通气特点,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情况下,改善氧合情况,治疗新生儿气胸有其独特的优点。本院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33例新生儿气胸,应用HFOV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资料:其中足月儿28例,早产儿5例,男19例,女14例,出生体重<1500克1例,1500-2499克4例,≥2500克28例。右侧气胸16例,左侧气胸9例,双侧气胸8例。所选病例肺压缩30%-80%26例,>80%7例。其中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医源性气胸6例,自发性气胸22例。 1.2 新生儿气胸临床表现及诊断 33例患儿均出现呼吸急促、呻吟、青紫或烦躁不安等;或在机械通气和监护过程中患儿突然病情恶化,出现持续青紫、苍白、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查体一侧或双侧胸廓隆起,呼吸音减弱或双侧不对称,心音遥远或移位。胸部X线检查提示为气胸。所有患儿入院即行胸部X线检查,住院期间若出现气胸表现,即复查胸部X线。 2.方法 (1)所有患儿针对原发肺部疾病给予保暖、抗感染、镇静、保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能量合剂、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2)闭式胸腔引流治疗:发现气胸后即请心胸外科医师予插管接水封瓶行胸腔闭式引流。(3)呼吸机机型包括SLE5000高频振荡/常频婴儿呼吸机、Stephanied,JL呼吸机。HFOV治疗方法:HFOV参数调节:①启动HFOV,原则是用尽可能低的平均气道压(MAP)来改善患儿的氧合和通气状况。允许氧分压(PaO2)偏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偏高。初始参数:MAP8-12cmH2O、振荡频率(f)7-15Hz、振荡压力振幅(△P)2.94-3.92KPa,以看到或触到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度,吸人氧浓度(FiO2)0.6-0.95。依据患儿体重、胎龄、血气分析选择初始参数。②参数调整:所有患儿都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护,以维持正常的心率、血压、体温及经皮血氧饱和度>90%。定时复查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调整参数。调整原则为使通气压力尽可能地低,在降低FiO2前先降MAP。如高氧血症先降低MAP<10cmH2O再调低FiO2<0.6,低氧血症先提高FiO2再考虑提高MAP。如高碳酸血症可提高振荡幅度或降低振荡频率,低碳酸血症则调低振荡幅度或增高振荡频率,亦可降低MAP,每次调整1-2个参数。(4)撤机患儿病情稳定后,血气分析正常,x线胸片示气胸吸收,逐渐下调参数至: FiO2<0.4,MAP<6-8cmH2O,振荡频率<7Hz,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直至撤机。(5)监测指标,全程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经皮血氧饱和度(TcSaO2)及MAP、吸入FiO2、△P等呼吸机参数,上机前、上机后2、12、24、48h均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测定PaO2、PaCO2,上机后2h摄胸片,以后每日摄胸片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摄胸片,直至撤机。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后相关参数变化:气胸新生儿经HFOV治疗2、12、24、48h后通气氧合情况明显好转,PaO2明显升高至60-90mmHg,PaCO2明显下降至40-60mmHg,两者较治疗开始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FOV治疗后FiO2明显下降,两者各时间段与HFOV治疗开始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FOV治疗后2hMAP无显著变化,12、24、48 h与HFOV治疗开始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l。 表1 HFOV治疗前后通气、氧合和呼吸机参数变化情况 三.讨论 肺泡通气不均匀和气体滞留,引起肺泡过度充气或肺泡与间质间产生压力阶差增大,最终导致肺泡破裂而产生气胸。新生儿气胸的发生率为0.05%-2%,且多见于足月儿[1]。可能是由于足月儿生后最初几次呼吸时吸气活动过强,肺泡内压骤增[2],易导致肺泡破裂,产生气胸。自发性气胸多见于选择性剖宫产的足月儿,目前研究认为剖宫产儿娩出简单迅速,胸廓缺乏有效的挤压,胎儿气道内的液体不能在娩出过程中被有效地挤出,在娩出时由于气道阻力的增加和胸腔压力的急剧变化,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破裂而发生气胸[3]。医源性气胸则多发生在窒息复苏及机械通气过程中。新生儿在患 NRDS、湿肺、肺炎呼吸道疾病时,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或痰液、粪块阻塞引起肺

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上述各指标均所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通气氧合功能,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呼吸衰竭为儿科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对患儿健康的威胁性极大,临床上通常将机械通气作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1]。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高频振荡通气也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本研究为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不同方法对患儿进行处理,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收的6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日龄(35.9±9.3)h,平均胎龄(35.4±5.3)周;平均体重(2588.5±34.9)g。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60例患儿均接受充足的热卡供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且加强对预防感染的重视。观察组同时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高频振荡呼吸机采用英国SLE5000型号的呼吸机,参数设置:平均气道压应控制在10~15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振幅处于零位,并适当增加振幅,通常应控制在25~40 cm H2O,频率应控制在10~15 Hz,吸入氧浓度应控制在30%~80%。PaO2应控制在5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PaCO2应控制在40~60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应控制85%~95%。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PaCO2、PaO2/PaCO2等指标情况;并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 SOP (初稿)李建民赵飞刘志光 一、转运前物品准备: 1、呼吸机:转运呼吸机(LTV1000)或急救呼吸机 转运呼吸机(LTV1000)准备: 1)检测呼吸机备用电池就是否充足(如在未接外部电源时,电池Battery监测界面显示Battery L ow或Battery Empty表明电池点量不足,需充电2-4小时,才能使用) 2)检测氧气罐氧气就是否充足(氧气压力保持在10MP以上) 3)连接呼吸回路,予以模肺检测呼吸机工作正常,转运期间配备模肺 急救呼吸机准备: 2、呼吸气囊及面罩,氧气储气袋,口咽通气道及气管 3、吸痰管及50ml注射器 4、心电监护仪(检测蹑手蹑脚,脉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与度) 5、药品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多巴按,力月西,备用液体(5%GS250ml,0、9%NS500ml),注射器( 2 ml,5 ml,10 ml) 6、知情谈话及签字: 将转运患者得原因,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家属签字。 二、转运操作步骤 1、转运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道,测定血气。 2)评估当前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就是否平稳 3)转运前酌情吸痰(包括口腔),保持气道通畅。 2、转运操作 1)设置转运呼吸机参数与当前使用呼吸机相同,换用转运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将LTV1000设置低 压氧源),并予氧气瓶低压供氧,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就是否平稳(5分钟), 如无异常,可行转运。 2)转运时,需陪同至少一名本院医生,一名本院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搬动患者),转运全程密切监测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就是否平稳及呼吸机就是否运作正常,如运转过程中出现意 外情况,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医生。 3)如转运目得完成后需返回病房得患者,应在完成转运目得后立即返回病房,返回病房后换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