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于郁
老中医: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

一切疾病皆起源于这5点《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 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些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一、生于气候当心空调和暖气“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
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
“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
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
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
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
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很多疾病怎么来?这样来的。
二、生于阴阳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导读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等都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少了才会出现的。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一个人身体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有了太阳的普照万物都有生发之机。
倘若没有阳气的彰显,就如同阴霾满布,万物枯亡,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
所以,阳气的盛衰与人体的衰老、疾病乃至死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的根本。
那么气是什么?人啊,一旦他的气少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什么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都会在身上出现。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百病生于气”。
人活一口气,有气才有生命。
一天,我看电视里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节目说有人怀疑美国宇航局作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面星条旗在月球上迎风飘扬。
科学家怀疑说,月球上没有风,星条旗根本不可能飘扬。
1人体之气的运行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一样,也是按照“水升火降”的原则运行。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水升火降,气的运行顺畅,身体就健康;水不升火不降,人就会生病。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火,原因就是气的运行违背了水升火降的规律。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身体内本来应该有火,这就像天地间本来应该有太阳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
正因如此,中医里派生了一个“火神派”,专门以补火为主。
然而,火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下的,如果火不下降了,总是在上面燃烧,那么,人的头部和面部就会长痘长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
这就是上火。
在人体内,随着心火下降的有肺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承的有脾气和肝气。
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
黄水是百病之源

黄水是百病之源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其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健康形势越来越严峻。
面对众多疑难杂症,现代医学束手无策。
如何发扬光大我国中医药理论,总结凝聚前人的经验,由博返约,找出更径捷的治病方法,应对医学的尴尬,是有识之士的责任。
标签:排毒液;排除;黄水;毒素;治愈。
一、黄水生成人在气交之中,凡呼吸吐纳之气,皆天地之元气也。
其或疾风暴雨,祁寒溽暑,山岚瘴疬之所触迕,以及情志之自贼,饥饱劳役之伤,卒暴之变,元气因之而戕。
则病生焉。
内中乎脏腑,而外发乎肢体。
病生则黄水生焉。
黄水是在内邪(五志不平)的作用下,导致外邪侵入。
(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免疫释放炎症因子,与之抗争,免疫胜了,病愈,免疫败了,内邪、外邪、炎症因子的混合物,生成黄水。
可见黄水是内邪、外邪在体内的存在形态。
二、黄水与疾病黄水散布于全身,但主要窜行皮肌间、腹腔、关节等部位。
藏医学认为,黄水引发白癜风、牛皮癣、虫病、疥癣、痹病、白喉、炭疽,丹毒、疱疹、浮肿、水肿、(骨关节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癌症、肾病、肺、气管等疾病。
藏医称为干黄病,中医称为寒热虚实。
“百病皆生于郁”黄水是血液斑块、结节形成的粘结剂。
造成了五郁、六郁使各种疾病不断产生。
黄水随之而升,形成恶性循环。
黄水遇到适宜的环境,六淫发威,造成各种病证。
把从脑内拔出的黄水收集进行干燥,观察液体渐渐成米汤样,水胶样,(拉粘丝)最后得到像松香一样的固体。
黄水遇火凝聚体内的垃圾,造成,血液、体液、经络的淤堵。
黄水造成全身性小动脉血管阻塞,形成高血压。
黄水造成木郁,肝脏新陈代谢分裂的细胞因郁,被逼吸收了黄水,细胞就会畸形,即细胞突变,变型的细胞肝脏不接收,而肝脏急需代谢,分裂速度不断加快,畸形细胞越聚越多,在肝脏的薄弱处形成肿瘤,建立自己的生存系统。
即肝癌。
其他组织的癌症类推。
黄水使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相互制约关系被破坏,导致阴阳失衡。
中医妇科教程3

肝与妇科疾病“肝为女子先天”的说法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先天”,是指人身生命之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就脏腑生理功能而言,肾藏精,主生殖,与人的生、老、病、死关系极为密切,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
妇女之所以有“肝为先天”之说,是强调肝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1 肝与妇女生理“肝为女子先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肝经的循行路线为“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布胸肋,循咽喉之后”。
可见, 肝的经脉循行于人体的阴器、胞宫及乳房,从而决定了肝对女性生理病理有直接影响。
②肝的生理功能。
肝藏血, 主疏泄。
王冰云:“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主血海故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
” “眼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以上说明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对女子则体现在月经的来潮。
冲、任二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藏之血的滋养, 气血正常运行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调达。
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从而促进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及脾胃的运化功能。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说“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 人之病, 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以血为本, 而血的生成、统摄与运行, 有赖于气的生化与调节, 气又必须依靠血的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故肝血充足, 肝气调达, 任通冲盛,月水按时来潮,经量得以维持。
③女性性格特征。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 以其数脱血也”;《知医必读·论肝气》曰:“五脏之病, 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故女性最易受情志影响, 致使体内气机失调, 肝失疏泄。
女子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肝脏在调畅全身气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在妇女为先天,藏血而主生发。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

《黄帝内经》:养身,不如养心!心情病了,身体也会生病!《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
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
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
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
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
郁情志学说论文

郁与情志学说初探[摘要] 文章介绍了情志学说的起源,认为情志致病多责之于肝。
郁是肝脏情志病变之一,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从中医学角度认识郁的形成机理,介绍了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中医情志学说郁[中图分类号] r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55-0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抑郁症几乎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与癌症列为21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的疾病。
中医七情中未提及郁,但笔者认为郁也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提出肝脏情志病变中郁已占“优势”。
1 中医情志学说中医情志学说源远流长,关于情志致病,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医家都有详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历来就十分重视心理与躯体的统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影响,且焦点在情志(情绪)方面。
《黄帝内经》在情绪与脏腑关系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七情学说,对情志生理、病理,脏腑与情志的关系及预防经验等均有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认为精神情志是五脏气血所化生,同时暗含正常的喜怒悲忧恐不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属于生理情绪变化;如果情绪变化异常,产生过度或不及的喜怒悲哀,则会影响气血运行,形成七情内伤。
中医情志学说是形成在数千年前的朴素理论基础上的,它将情绪变化分为七情或五志,这种分类对于现代的多种情绪改变已不太适合,且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也不够完备,不够科学。
2 对郁的认识2.1 郁的形成机理与致病郁是肝所主的情志之一。
肝的功能特点是升、动、散,其性属木,主升发条达舒畅,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果肝之升腾无力,则气机郁而不伸,就会产生郁,其表现与肝气升腾太过产生的大怒相反。
郁的产生与肝有密切联系,“郁而不舒则皆属肝木之变也”(《医碥》)。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解释说:“郁者,结聚而不致发越也,当升者不致升,当降者不致降,当变化者不致变化也。
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老中医】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诸病久,亦皆有郁。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
我们今天来看下何谓六郁,如何辩证如何解。
1:气郁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
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
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
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
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
气郁者,宜以化滞为主。
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等方加减气郁生痰者,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进行加减气郁化火者,宜疏肝清热,解郁和营。
逍遥散等方。
用逍遥散加减2:血郁《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证见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
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治法:和血解郁。
主方: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加减3:湿郁《丹溪心法》卷三。
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
龚廷贤谓:“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
”(《万病回春》卷二)。
治法:祛湿解郁。
主方:湿郁汤、升阳除湿汤加减4:热郁因诸邪久延不愈,郁而化热所致的病征。
六郁之一。
见《丹溪心法》卷三。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皆是热郁。
”治法:清热散郁主方:火郁汤、黄连解毒汤加减5:食郁《丹溪心法》卷三。
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
证见吞酸嗳气,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
治法:消食解郁主方: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6:痰郁《丹溪心法》卷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病皆生于郁
*导读: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
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情绪不好可以导致疾病,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还可引起上火(俗称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阳痿、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情绪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表明,长期忧郁,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显
增加,从而使舒张压增高,导致高血压。
情绪调节不好对消化系统影响也非常明显,胃酸的分泌可以升高,时间长了可以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或者萎缩。
对内分泌系统而言,情绪不好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女子月经不调等等。
临床研究资料还表明: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疾患、忧郁症、长期的精神压抑还容易诱发肿瘤。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
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
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眼下心理疾患越来越多,特别是忧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时间长了,对身体各系统都不会有好处的,《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百病生焉,所以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