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血与气
《黄帝内经》气血理论对后世医家的指导意义

•理论探讨•《黄帝内经》气血理论对后世医家的指导意义胡金霞,王洪霞,胡晓灵**作者简介:胡金霞(1974—),女,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研究方向为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
Tel : 152****8168,E-mail :*****************通讯作者:胡晓灵(1960—),女,主任医师,研究员,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国医大师沈宝藩工作室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
Tel : 133****5105,E-mail :*******************(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
疾病的诊疗不能离开《黄帝内经》的指导。
对于临床一些疑难杂症,当无从 下手时,从納经》的气血论治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果。
胡晓灵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三十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功底,熟读中医经典、名言,尤其对《内经》“气血理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入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气血理论;学术经验;继承人《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
对于 临床一些疑难杂症,当无从下手时,从《内经》的气 血论治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果。
胡晓灵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指导老师,从医三十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功底,熟读中医经典、名言,尤其对《内经》“气血理论”在疾 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入 认识,兹以总结。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内经》,它是在总结秦汉以前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自然哲学之 成就,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 机、诊法、治则等内容,从而,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 床实践。
_内经_中气的涵义辨析

第24卷 第5期2000年10月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15 3 孙广仁(1949~ ),男,山东昌邑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藏象理论和思维方法的研究,编著著作18部,发表论文近30篇。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孙广仁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 济南 250014) 摘要 对《内经》中气的涵义作了辨析,指出《内经》所论之气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宇宙本原之气;或为自然界大气、四时之气、六气;或为人体内的人气、充形之气、精化之气、血中之气、阴阳之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再分为各藏气、经气或脉气;或为病邪之气;或为药食之气。
各种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之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与气廪之气指精米或饮食物的概念不同。
关键词 气 人气 气 内经 《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的气的多种涵义。
精略统计,该书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
将《内经》提到的诸“气”作一比较分析,可见它既讨论了存在于宇宙中的被古代哲学家称为万物共同生成本原的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
1 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
如《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注:文中所引经文均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或1963年版《灵枢经》),其他如《至真要大论》、《宝命全形论》、《本神》中也有论述。
2 气为四时之气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
它直接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的身体要健康长寿,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如《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它对血气、形态和精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科学性。
这篇文章讲述了“血气形志”对人的认知、行动和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其中,“血气”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形态”是指人的外形和姿态,包括身体的形状、大小、姿态和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关系;“精神”则主要指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方面。
在执业于这个领域的中医师眼中,人体的这些方面齐衡,则体魄强健,反之弱患百病。
文章主要侧重讲述三个方向。
首先,阐述了气血之道与五脏的关系。
其次,讲解了相貌之道与身体形态的疾病表现。
最后,是神志之道与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理解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中医学不仅是研究药物和疗法的学问,而且是一种系统的生命科学。
中医强调整体性,不仅要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平衡身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治愈病症、强身健体的效果。
此外,中医坚信身体的健康不仅来自于药物的治疗,更来自于人的心理健康和
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
总之,读《黄帝内经--血气形志》让我对中医学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体会到了其科学性和理论性,也加深了对健康的认知与思考。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身体的变化,调养好我们的身体,使之保持一个齐衡健康的状态。
内经选读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注释]
1、本于神: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神气盛衰 为根本和依据。 2、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 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全句意为 若人的七情过度,任情放放恣,则五脏精气 就不能安藏而耗散流失。 3、魂魄飞扬:即魂魄不安而飞扬。 4、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5、智虑去身:智谋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 6、德气:即天之德和地之气。
12、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 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意为伴随着 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 命活动形式,叫做魄。 13、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主管认识事物 和处理事物。任,担任、主管。意为用来担当 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 心。 14、心有所忆谓之意:忆,追忆。意为心感知 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 的思维叫做忆。 15、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 的思维活动称之志。存,积累。志,志向。
16、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 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存变,反复思量。 17、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 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称为 虑。远慕,即深谋远虑。 18、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经过深思远虑 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就叫做智。 智智慧、明智。 19、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即节制房事。 调刚柔,即调节性情。意为要节制房事调和 刚柔的性情,以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2、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 气薄而生者也” 德,指法也、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 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 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 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 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中医里的气和血

中医里的气和血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胖瘦皆在气血间。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气是生命之本。
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
自然界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都是气在运动。
水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风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在人体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我们称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为“气化”。
人体气足,气化功能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弱。
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所以,气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
” 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
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
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
中医里叫“百病生于气”。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风是天地之气,太阳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量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
天地之气就是这样水升火降,周而复始。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六篇:血络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六篇:血络论(一)篇名释:前部主论针刺血络时,脉中气、血之八种状态、形成原因及相关解论;后部通过具体示例阐述了诸病血络之观察及刺法。
因通篇围绕血络而论,故此名篇《血络论》。
LS39-D0101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黄帝说:我想听听奇特的病邪,却不在经脉的情况。
Q0101岐伯曰:【血络】是也。
岐伯说:络脉中血络便是。
D0201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黄帝问:刺出血络却仆倒,为什么?D0202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却成喷射状,为什么?D0203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少,黑而浊,为什么?D0204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血出时澄清,而一半为汁状,为什么?D0205【发针】而肿者,何也?进针却会发肿,为什么?D0206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出血时多时少,而面色苍白,为什么?D0207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进针时面色不变,却会烦闷,为什么?D0208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出血多,却不会动作、摇摆,为什么?我想听其缘故。
Q0201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岐伯说:血管中脉气盛却血虚者,针刺就会脱气,脱气就会仆倒;Q0202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血气都盛,而血管中气多势大者,其血液平滑,针刺就会血成喷射状;Q0203【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皮肤之瘀气蓄积,长期滞留而不泻出者,其血液黑而稠浊,就不能喷射;Q0204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刚刚饮水,继而水液渗透至络脉,却未与血液和匀,所以出血有汁、液之别啊;Q0205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并未新饮水者,体内本有积水,久积就成水肿。
血气聚积于体表,脉气因此留于络脉,所以针刺时,血尚未出,却有脉气先行,就成肿胀;Q0206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阴阳脉气,其新旧两气刚刚相遇,却未和匀,此时使用泻法,就会阴阳脉气都脱失,阴经阳经表里分离,就会失去血色,而面色苍白;Q0207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针刺时出血多,面色不变却烦闷者,刺络脉而致经虚,虚经属于五脏者,阴精虚脱,就会烦闷;Q0208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
内经论人2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内经论人之二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七八”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七八男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
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黄帝内经》灵枢 ● 本脏篇第四十七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第四十七*导读:【题解】本,即根本。
本脏,以脏腑为根本的意思。
因文中论述精、神、血、气、魂、魄都藏于五脏,水谷津液则在六腑中传化,脏腑功……【题解】本,即根本。
本脏,以脏腑为根本的意思。
因文中论述精、神、血、气、魂、魄都藏于五脏,水谷津液则在六腑中传化,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才正常,疾病的发生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其根本,故称为"本脏"。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1]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提要】阐述了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
【注释】[1]怵惕张介宾"怵,恐也;惕,惊也。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血、气、精、神,是奉养身体而维持生命的物质。
经脉可以通行气血而营养人体内外的脏腑、组织和器官,濡润筋骨,保持关节活动滑利。
卫气可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人的志意,可以统御精神,收摄魂魄,使人体能够适应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正常调节自身的情志变化。
所以血液调和,就能够在经脉中正常运行,遍布周身而营养身体的内外,从而保持筋骨强劲有力,关节滑利自如。
卫气的功能正常,就会使肌肉舒展滑润,皮肤和调柔润,腠理致密。
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志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论血与气
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对曰:皆生于五脏。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于血气,故守经隧焉。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各种疾病,都有虚实之分。
神、气、血、形、志皆有虚实,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岐伯曰:都是从五脏产生的。
心藏脉舍神,肺藏气舍魄,肝藏血舍魂,脾藏营舍意,肾藏精舍志,五脏协同把营血通过经络布扬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共成一身之形。
脾意通于胃,助胃行水谷津液;肾志通于三焦,皆内外表里相连,以成身形。
所以,五脏的功能,都通过十二经络实现,也就是都从十二经隧出。
为什么呢?因为经络是用来行营血的。
胃纳水谷生津液,津液之精专者营血入肺经走五脏以滋养五脏,同时通过经络实现五脏的功能。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和,百病乃变化生于血与气,所以,治病的关键是谨查气血的虚实,也就是守行气血的经络,调整其虚实偏亢守。
黄帝曰:余以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对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乃为惊狂。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悗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气乱心善忘。
黄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于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对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也。
黄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毋实乎?岐伯对曰:有者为实,毋者为虚,故气并则毋血,血并则毋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说:我已经了解了虚实的症状,但不知道虚实是因何产生的。
岐伯说:卫气、营血因邪气侵犯而导致偏聚,造成营卫阴阳相互排斥,出现卫气运行紊乱,营血不能顺行经脉,气血阴阳不能相伴相随,从而出现偏聚。
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乃病之常。
气血离居,不能相随,出现一实一虚。
血并于三阴经,气并于三阳经。
三阳经所在的头面四末乃卫阳聚积之所,血并则血留滞,阳并则阳气盛,盛于头面等上部则发为惊狂。
血并于表,气并
于里,阳热不能外达而内聚于里,则为中热。
血盛于上则心烦,气盛于下则动肝,扰肝则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阴阳离散,故神乱善忘。
营血行脉内,出五脏走三阴经;卫气走脉外,出六腑发三阳经。
营阴卫阳相随乃为和。
血偏聚于阴,气偏聚于阳,阴阳离决。
那么什么情况是实,什么情况为虚呢?营血出五脏,属性为阴、寒,故喜温而恶寒,寒则脉内营血流动滞缓,温则寒消脉流如常。
阳卫之气偏聚则气实,气实则血虚;营血之气偏聚则血实,血实则气虚。
黄帝曰:人所有的,最根本的是血与气。
您说气并血虚,血并气虚,是不是没有实呢?岐伯说: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所以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无气无血为气血两失,故此只言虚而不论其实,实在其中。
大络、孙络,俱输血气入于大经,如果血与气有偏聚,则为实。
血与气并于上则上实下虚,乃为大厥,厥则暴死。
如果血气能至极而复返,卫阳回转于手足则生,不返则死。
——《黄帝内经太素》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