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及你是如何鉴定一件青铜器的
商周青铜器的鉴定与价值分析

商周青铜器的鉴定与价值分析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它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鉴定商周青铜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制作时期、风格和用途的不同,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商周青铜器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器型青铜器一般区分为尊、卣、壶、鼎四大类。
其中尊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底座、腰部和耳部,而卣则只有两个主要部分:内筒和外套。
同时,在形态上提供用途和社会背景的线索可以帮助鉴定者更准确地鉴定青铜器。
2、文字青铜器文字主要指铭文。
铭文分为铭文、刻文、题诗等。
因此,通过铭文及其时代背景与作用确认器物的年代,文化等级和政治背景。
3、质地和工艺其制法主要为内骨钩,采用直接铸造或间接铸造的方式。
这些工艺制成的青铜器,其舒展流畅的线条, 精密的雕刻和纹饰做工,具有美妙的工艺品的特点。
鉴定青铜器时可以通过观察其质地、形状和加工工艺的特点和链条来判断其真实性。
商周青铜器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对于文化价值而言,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它了解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
对于艺术价值而言,则往往表现出一种顶尖的艺术水准。
同时,古代人们在青铜器上所刻画的图案和徽记也为后代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生活、信仰及其它重要方面的重要渠道。
此外,在青铜器的收藏交易市场上,青铜器的价值是受到市场需求、稀缺性及综合鉴别价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在鉴定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青铜器,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青铜器究竟该如何鉴定

青铜器究竟该如何鉴定说过鉴定青铜器的一个顺口溜里体现出来了,那就是“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
先看型大家都能理解,观察器形,迅速判断出该器形相对应的年代;后看花,就是指仔细观察纹饰,同时判断纹饰的年代是否与器形相应的年代相符;看底下是指器物外底会有很多铸造时留下的痕迹,现在大家对青铜器的知识仅仅看外底是不够了,要观察器物的全身了,比如从器物纹饰区、耳朵、鋬等隐蔽区仔细查看范线、垫片、铸疣、铸补等特征;铭文要细查那是因为许多造假者对真器增加了铭文,以抬高器物价格;锈斑地子是最后的管卡有道理,前面的特征都相符,锈斑地子没问题了,那就可以得出是真品的结论了。
为什幺这幺说,伪器必有假锈,特别现在3D打印技术这幺发达,像前面所述特征都可以弄得和真的一模一样,唯有锈斑地子还没被造假者攻克,所以说这个最后的管卡至关重要,一定要把好关。
现实中,许多人鉴定青铜器,都是从器物上找与真品的相同点,这个思路错了,当然容易出现鉴定错误,也就容易上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造假者不可能笨到用桑塔纳去冒充奔驰,他们也会花尽心思把器物外表弄得很像,真器上的特征该有的都有。
这样难道没办法区分了吗?那倒也不是。
这时充分了解真器上的特征就至关重要了!青铜器鉴定是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青铜器鉴定者一定要见多识广。
掌握每个时期器物的造型、纹饰、铸造等特征。
掌握不同时期每类器物上特征的变化,包括器形、纹饰、铸造工艺。
还要知道铭文从商中到春秋的变化,字体的演变,铭文格式的变化,内容的不同,位置的变更。
在青铜器甄别真伪的时候最后的管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锈斑和底子(有人称皮壳)。
这就要需要鉴定者了解各个地域出土的青铜器锈斑、地子。
不同地域的锈斑地子是不一样的,同地域出土的青铜器锈斑地子也有好多种。
古玩行把这种不同区域的特征称为“坑口”,带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它相当于青铜器出土,相当于第二次出生,因为它和入土时的颜色、重量都有很大变化,我们可以暂且把这种特征称为历史特征,这是时间和埋藏环境给予它的变化。
论述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论述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是通过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时代、地域和真伪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1. 形制鉴定:通过对青铜器的整体形状、尺寸、比例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以确定其所属的青铜器类型和时代。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特征,例如商代的方鼎、周代的圆鼎等。
2. 纹饰鉴定:青铜器上的纹饰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纹饰的图案、纹理、风格等进行研究和比较,可以判断青铜器的时代和地区。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纹饰具有独特的样式和主题,例如商代的雷纹、周代的兽面纹等。
3. 材质鉴定:青铜器的材质主要由铜、锡和其他合金元素组成。
通过对材质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确定青铜器的真伪和制作工艺。
真正的青铜器一般含有一定比例的锡,而仿造品或赝品往往使用其他材料替代。
4. 工艺鉴定: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表面处理、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和制作工艺水平。
真正的青铜器往往具有精细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仿造品或赝品往往粗糙或过于精美。
除了以上鉴定方法,还可以通过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意见等进行比对和求证,以获取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此外,鉴定青铜器还需要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以避免盲目和片面的鉴定结论。
总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鉴定青铜器的时代、地域和真伪程度,为研究和保护青铜器提供重要的依据。
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

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1. 外观特征鉴定: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外观特征来初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具有精细的工艺和纹饰,表面光滑且没有明显的瑕疵。
而伪造的青铜器则可能出现不匀称、刻画粗糙或纹饰模糊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锈迹和古旧程度等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2. 材质分析:真正的青铜器通常采用青铜制作,即铜和锡的合金。
通过对青铜器的成分分析,可以判断其材质的真伪。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3. 刻痕鉴定: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埋藏,表面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刻痕。
通过观察刻痕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可以判断青铜器的年代和历史价值。
伪造的青铜器通常为了模仿古物的痕迹,会人为制造一些刻痕,但经过专业的观察和判断,往往能够辨识出来。
4. 文物鉴定: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青铜器,可以通过文物专家的鉴定来确认其真伪。
文物鉴定通常包括对器物的年代、风格、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5. 器形比对:青铜器的器形是一项重要的鉴别真伪的依据。
通过对比已知真伪的青铜器的器形特征,可以找出一些与正品不符合的地方。
6. 历史文献考证:如果一件青铜器具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通过查证相关史书、考古报告等资料,对青铜器的真实性进行考证。
总之,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对青铜器的真伪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鉴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青铜器真伪鉴定时,需要对多种方法和证据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由于伪造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多样化,真伪鉴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随时跟进新的科技和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和保护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和保护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载体,作为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鉴定和保护青铜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尊严以及推进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青铜器的鉴定青铜器的鉴定,是面向所有文物专业人员、机构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任务。
它是指确定青铜器的年代、制作技艺、出土地点和价值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通过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文字、造型等来寻找到器物的文化背景时代。
同时,通过对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解析,比如铸造、贴饰、器型、纹饰、字体、符号等细节,也可以得出青铜器的时代、文化背景、制作流派等信息。
而对于青铜器的质地、器型、重量、题材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能够初步把握器物的价值和它在文物史上的地位。
然而,因为青铜器的鉴定不仅要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还要进一步进行实际的材质分析和测试才能真正确立。
比如,一些常用的青铜器材料分析方法是热辐射分析、原子吸收光谱、烧蚀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等。
而使用这些科学手段,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入鉴定器物的真伪,还可以确定青铜器材料的组成、工艺特点等方面。
青铜器的保护青铜器的保护,是维护国家文化遗产、延续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它是指采取一定手段和措施,使青铜器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并防止其在展览和储藏等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或毁坏。
首先需要对青铜器的存储环境加以控制和调整。
这就意味着,需要在采取保护措施时,注意到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青铜器的影响。
要通过合理的运输、储存、展览等措施和设备,确保青铜器避免暴露在过于明亮、强光的环境下,同时,要控制青铜器附近的温湿度,避免过度干燥和受潮的情况出现。
此外,针对青铜器本身的特征,也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比如,在青铜器展览和储藏时,可以采用防护套、橡皮块、蜡烛等,来避免器物的碰撞和摩擦。
另外,要实行定期检查和保护计划,定时对青铜器进行视频记录和拍照,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青铜器的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防止其继续发展。
教你如何鉴定青铜器

教你如何鉴定青铜器一、从青铜器的锈蚀辨别真伪众所周知,青铜锈具有层状结构,紧贴青铜基体有一层红色的氧化亚铜,在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铜,再在上面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
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横穿铜锈各层,在表面层中又与孔雀石和土粘结在一起,在此中间还分布着灰白色的二氧化锡。
由于青铜器的腐蚀环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况也不同。
青铜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于黑色一氧化铜层中,这可以从铜锈密度的差别判断,但这种差别很细微,判断需要经验;如果青铜器的绿锈形成过程很慢而且很均匀,那么就会形成一层“贵绿锈”,它美观、光滑、往往还闪闪发光,对于这种有“贵绿锈”的青铜器,“贵绿锈”层的表面即为原始表面。
原始表面也可以从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博物馆修复后的铜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铜)、褐色(铜的硫化物)、红色(氧化亚铜)或绿、蓝色(碱式碳酸铜),与我们在古玩市场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这一点是很多藏友大为疑惑的普遍问题所在,我们可以从叶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处理前后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证(1、由于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会跟水、氧气反应形成“粉状锈”,不断的腐蚀青铜基体,所以必须除干净。
机械去除一般很难除干净,所以经常用锡箔置换。
具体操作是用琼脂将锡箔贴于器物需要置换的部位,然后将器物放进置换箱中,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锡箔无变化即不发生氧化为止,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这样就可以确保氯化亚铜的完全去除。
二、从青铜器铭文辨别真伪在古玩市场上,凡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越高,有铭之器的价格往往高于无铭之器价格几倍以上,故作伪者常在青铜器上作伪铭。
从铭文辨伪,主要从掌握铭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字体风格特征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各个时代铭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关。
从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即先在内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内壁刻出突起的阳文,铸成的铭文呈底宽面窄,而战国时期的铭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铜器壁上錾刻的,铭文字口呈V字行,字体纤细而颀长。
古铜炉鉴定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古铜炉鉴定的讲座,聆听了专家的深入讲解,收获颇丰。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对古铜炉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让我学会了如何鉴定古铜炉的真伪。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古铜炉的历史与价值讲座伊始,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古铜炉的历史。
古铜炉,又称铜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焚香、薰衣等用途。
据考古发现,古铜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铜炉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铜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衰落。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古铜炉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纹饰丰富,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古铜炉在国内外收藏市场上备受追捧。
二、古铜炉的鉴定方法在讲座中,专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古铜炉的鉴定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鉴定方法:1. 观察器形:古铜炉的器形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对器形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年代和产地。
如汉代的博山炉、唐代的莲花炉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 观察纹饰:古铜炉的纹饰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纹饰的观察,可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如商周的兽面纹、春秋战国的龙纹、汉代的云纹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观察材质:古铜炉的材质对其真伪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材质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年代和产地。
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采用青铜合金,而汉代的青铜器则多采用红铜。
4. 观察铸造工艺:古铜炉的铸造工艺是其制作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铸造工艺的观察,可以了解其制作年代和工匠水平。
如古代的失蜡法、范铸法等,都是鉴定古铜炉的重要依据。
5. 观察锈蚀情况:古铜炉的锈蚀情况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锈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
如古代的绿锈、铜锈等,都是鉴定古铜炉的重要参考。
三、讲座心得体会通过此次讲座,我对古铜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掌握古代铜器的鉴定技巧

掌握古代铜器的鉴定技巧古代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
鉴定古代铜器的真伪和价值,对于文物收藏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掌握古代铜器鉴定技巧的方法。
一、外观特征古代铜器的外观特征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需要注意铜器的形制和造型。
古代铜器通常采用青铜材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端庄大气。
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可以分为器皿、礼器、武器等。
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铜器的整体外观、纹饰图案、装饰手法等。
二、材质与制作工艺古代铜器的材质与制作工艺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古代铜器主要采用青铜材质,即铜和锡的合金,所以它的重量相对较重。
铜器表面通常呈现青绿或青蓝的铜锈。
此外,铜器的制作工艺也应被考虑。
古代铜器常见的工艺有铸造、锻造、镂空等,制作工艺精细的铜器通常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高超技艺。
三、铭文和图案铭文和图案对于鉴定古代铜器的真伪和历史价值有重要意义。
一些铜器上可能刻有制作年代、铜器主人姓名、铸造工匠的名字等铭文。
这些铭文的内容对于确定铜器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非常有帮助。
此外,铜器上的图案也应受到关注。
古代铜器的纹饰图案通常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动植物形象等,对于铜器的鉴定和研究非常重要。
四、专业鉴定机构对于一些重要和有争议的古代铜器,可以选择将其送到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专业鉴定机构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的设备,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对铜器的材质、年代、真伪进行准确判断。
鉴定报告是铜器真伪和价值的重要证明,也是铜器交易的依据。
总结:掌握古代铜器的鉴定技巧需要对铜器的外观特征、材质与制作工艺、铭文和图案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鉴定过程中应加强对铜器的观察和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专家意见进行判断。
对于重要和有争议的铜器,可以选择请专业机构进行鉴定,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古代铜器的鉴定技巧,对于铜器爱好者来说是一项有趣和有挑战性的任务。
深入了解铜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将使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的几种方法
学院:经济学院姓名:马彪学号:101701059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其质地坚硬,我们平时所说的铜质在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在早期的青铜中,其颜色有很多是发深红色的,很多人都把这样的铜红青铜,这种铜质在坚硬程度上远不如后来冶炼出的青铜坚硬,青铜铜质的演变,是一个由深红到青色到黄铜的一个过程,其中在唐代出现了白铜大多用于制造铜镜,到了明代有一些红铜的艺术品,但是其铜制的提纯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宣德炉,清代大多是红铜,这些不同的铜质由于配比的关系远不如现在铜质的质地,由于青铜配比的比例数据并不统一所以造假者制出的铜器质地上还是很容易辨别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将老铜器回炉使得制造出的铜质很逼真,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就是破坏了包浆。
古代青铜器是贵族的奢侈品或者是兵器或者是车马器,它有很严格的使用机制,也有严格的制造机制,除了一些简单的民用器之外,漂亮的文饰复杂的礼器、酒器、祭器都是古代上层社会文化的缩影。
青铜器大件的东西要不没有,一旦出现,就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东西。
掌握好每个时期的文饰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和伪造者之间是一个比拼知识的过程,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才会找到一些细微的漏洞,从美学的角度上讲,古代青铜器文饰都很流畅,生动,而且就我们今人来看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伪造的文饰呆板没有力度,有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些很锋利的铜渣,铭文是一个比较难的鉴定,有阳铸和阴铸之分,除了要知道
一些简单的字的写法之外,也要讲究美观和力度,阴刻的文字要去观察它底子和锈色的统一。
上面所提包浆是指青铜器经历了时间洗礼之后,铜质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之后所产生的依附于青铜器的“外壳”,它包括地子和铜锈两部分,地子是离“铜骨”最近的一层锈,在地子之外的就是我们见到的普通意义上的铜锈了,由于坑口的不同,它所呈现出的样貌也就各有不同,在出土地点好的地方会出现干坑的硬锈,还有沙坑的贴骨锈,枣红皮等等一眼开门的锈,它们的特点是锈色贴骨坚硬,已经与铜融于一体,很难清除,还有南方的水坑,出土地过于潮湿的脏坑,一些传世的物件或者经过人们不断的把玩之后,表面显的油亮,或者是绿漆古或者是黑漆古,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一些干坑口中,有一种…泛金‟的皮壳,让人感觉它的质地是黄铜或者有溜金的感觉,这种皮壳并没有溜金器那样的亮丽,显的暗淡了许多,这种皮壳虽然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贴骨锈,但是却也是比较开门的皮壳,它并不易仿造,以上罗列的古铜锈只是铜锈的一个大的方向上的分类,即使同一种坑口的铜器所显示出的铜锈也并不是相同的!正因为铜锈的种类如此繁多,而很多初入收藏的人由于所见铜锈有限,所以它也就成了仿造者重点去仿制的要点之一了,仿制者仿制铜锈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
(一)化学方法仿制铜锈,用化学药品仿制出的铜锈,大多锈色很浮,没有贴骨的感觉,它直接把药品施于铜器之上也就没有地子可言了,它只有绿锈而绿锈也多是呈现粉末状的,如果用坚硬的工具去
检查的话,可以发现。
而古铜的绿锈很难见到那么多的粉末。
就目前来说,红斑和宝石蓝是很难仿造的,假铜器上的红斑,大多是铁锈,仔细去观察的话还是很容易辨别的,一是颜色二是结构。
这种方法制出的包浆太过刻意,给人很夸张的感觉,也就是大家感觉过了的原因。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把玩也不会改变那种松软的质地。
(二)将真铜锈粘贴上器物之上,这种方法造出的皮壳很具杀伤力,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这种锈下面是没有地子的,而且由于胶水的粘和大多是成块状的而且很难具有真铜器包浆那种自然统一的感觉。
(三)直接将铜器埋藏于地下若干年,这种方法造出的铜锈很容易识别,锈色很浮,很容易清除。
在现代青铜器的伪仿品越来越多,仿制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鉴定一件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的方法就是针对千穷百态的仿制手段逐一击破。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
诸如热释光、C14、能谱分析等等,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
结合能谱分析法,谈谈青铜器鉴定的体会。
能谱分析,是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部分传世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
然而文物鉴定界,在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见分歧。
有观点认为,使用科学仪器鉴定不够准确。
理由是:如将古代青铜器残片融后再铸,其化学成分自然会与当时相符,仪器很难区分。
另外,古代青铜残片融化后,原锈尽失,所铸器物即为金光闪闪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锈只能伪造。
这时,就需要靠眼力和经验判断其真伪了。
古代青铜器由于埋藏地下历史过于悠久,自然形成的铜锈往往有好几层。
(图)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一层为红锈,再之上是绿或蓝锈。
辨别铜锈的真伪,要看有无结晶斑。
结晶斑是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变化,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造成底锈外翻,使器表绿锈面上,呈现出褐、红、黑相间的凸斑。
迎光侧视,可见到细碎晶体光闪,此斑略高于器表,手摸有凸感。
大者如钱币,小者如黄豆。
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没有晶体光闪。
如果器表有结晶斑,一定要认真鉴别此斑是否与器物一体,有些作伪者将真器上的结晶斑取下,再附到伪器上。
这种伪器,即使做得再好,也会留下蛛丝马迹。
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由于铜锈结晶斑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很难仿造得逼真。
因此正确鉴别铜锈结晶斑,成为青铜器鉴定的有效方法之一。
再结合器物造型、纹饰神韵、手头轻重、整体锈色等方面因素,就可以鉴别出青铜器物的真伪了。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
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
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从中国的古墓中发掘的青铜容器经常被积极的收藏或作为一种极具外来情调与古典气息的装饰,特别是由于年代久远,青铜容器表面附着特有的那种绿色时,作为收藏或装饰的价值常常更高了。
然而,正是由于如此高的价值,它们也自然成为毫无道德的狂贼的目标。
从古至今,盗墓贼一直从古墓遗址中盗取这些青铜容器。
为了满足20世纪的需要,仿制商人也推出“古代青铜器”,其实要么在某个具有古代特征的物件上涂抹一层假的铜绿,要么在出售之前,对一些损坏或锈蚀严重的容器作一些额外的修补而已。
很久以来,精明的商人抓住许多收藏人士对收藏品的真假、原品或是修补品分辨能力不强的弱点大发其财。
甚至博物馆都受到这种作假行为的伤害。
目前,现代科技的运用就常常使真相大白。
例如,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在假铜绿中,通常可发现泄露伪劣的不完整结构与形态。
化学和物理实验、放射性碳素与日照时间检测、x光线都可以用于鉴别可疑的物件。
但华盛顿州freer美术馆的一位职员认为头脑与眼睛的敏感程度也与之有关系,他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即在展览中发白发绿的容器看起来与它的带有光亮的漆黑底面的照片很类似。
少量的侦察工作就可以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文物鉴定工作中,以目鉴为主、科技仪器鉴定为辅,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
体现着人文内涵,因而对它的鉴定更多地要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
但诸如青铜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质元素成分、有无添加剂、以及书画的用纸、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数据则靠科技手段来测评获取,再经过专业人员综合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