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体会加强病人思想工作:向病人介绍各种治疗措施的作用,解释胆石能够排出的道理,还可使其观察其他病人排出胆石的标本,以解除顾虑,使其主动配合。

饮食宜清淡多汤,少食燥热油腻硬固生冷食物。

高热者应进流质或半流质,多饮水。

排石治疗时根据医嘱进高脂餐,应向病人讲清这种饮食对治疗的意义。

在排石期间,最好不食猪肝、瘦肉、黑豆等。

因为这些食物残渣易与胆石混淆,不便观察。

对体温的观察:气滞型病人体温不高,湿热型病人可有高热或寒热往来。

在体温达到39℃以上持续不退,应注意观察胆道梗阻及感染征象。

高热可冰敷,酒精檫浴,针刺大椎、曲池穴等,必要时可用药物降温,鼓励病人多饮水。

退热后出汗多,及时为病人更换衣服。

对老弱病人要注意防止虚脱,有寒战时注意保暖。

觀察血压、脉搏及休克的预防护理:在排石治疗时,病人常有排石反应,表现为高热、脉快、血压下降。

经迅速排石后,血压可稳定在较低水平,体温和脉搏可逐渐恢复正常。

若血压不稳而持续下降,脉细数而无力,病人表情淡漠或谵语、躁动,尿量减少,应特别注意由于胆道感染及梗阻引起的休克。

此时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外要暂停排石治疗,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神志昏迷病人应按常规护理。

抢救休克时,要认真掌握升压药的浓度及输液速度,一般收缩维持在14~11kPa为宜。

在观察病情同时要做好术前准备,根据需要随时手术治疗。

对腹痛的观察:腹痛是胆石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应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放散方向等。

右上腹局部持续疼痛多为单纯性胆囊炎,疼痛往往向右肩胛下角放散。

如向右胸或右背部放散,多为肝内胆管结石。

剑突下疼痛向背部放散多为胆总管结石及胆管炎。

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为胆管下端括约肌痉挛以及结石嵌顿的特点。

如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则可能是结石造成梗阻,应止痛,可用0.5mg阿托品于右侧太冲穴注射,止痛效果明显。

当结石通过括约肌,嵌顿缓解后,腹痛迅速消失。

在排石治疗时,病人可因进高脂肪餐及排石汤的利胆作用而诱发胆绞痛,疼痛多在右肋缘下,右上腹部出现下坠感并向下窜动。

胆石护理常规知识

胆石护理常规知识

胆石护理常规知识【定义、病因】胆石是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即指西医学的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等。

多与饮食不节、蛔虫上扰或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肝郁气滞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利胆。

2、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

舌质微红,台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3、肝胆湿热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4、痰湿内阻证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出现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偶有呕恶,伴有身重肢倦,口淡不渴,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病情观察要点】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情绪的关系。

⑴常发生在进食油腻后。

⑵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及排便情况。

3、体温胆囊发生坏死、穿孔会出现高热或术后发热。

4、皮肤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胆漏发生。

术后8小时、24-48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情况,观察血浆引流的量、色、质的变化,如有胆汁样引流物流出,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好记录积极协助医生处理。

【症状护理要点】1、疼痛⑴体位:取下肢弯曲的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⑵耳穴压丸,主穴:肝、胆胰。

配穴:神门、胃三角等。

⑶穴位贴敷止痛如肝俞、胆囊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内关等,⑷术后切口红外线或电磁波照射,以行气活血,减轻切口疼痛,促进愈合。

⑸术后患者不能及时下床活动者,可加强双下肢的活动或中频脉冲治疗双侧三阴交、承山穴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胆石症护理常规

胆石症护理常规

胆石症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急性期后根据体质逐渐增加活动量。

2、根据病情遵医嘱指导患者进食,以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宜,禁食者,给予静脉营养。

3、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手术的目的及术前术后的配合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

4、常规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皮试等。

5、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术晨留置胃管。

二、术后护理(一)病情观察及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伤口渗出、伤口疼痛等情况。

2、保持各引流管在位通畅,密切记录各引流管的色、量、性质。

3、留置T管或胃胆管者应观察胆汁引流情况,有无鲜血、碎石等沉淀物,同时注意体温及腹痛情况,如T管或胃胆管周围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

4、观察肛门排便、排气及黄疸消退情况。

(二)用药观察及指导:1、观察使用利胆药物后有无过敏现象发生2、观察使用抗炎、止血药物后有无过敏反应、恶心、眩晕等不良反应。

(三)、体位、活动、饮食、排泄及心理等健康指导:1、体位:患者全麻未清醒,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取半卧位休息。

2、饮食:腹腔镜手术者,当日禁食水,第二天可进低脂流质或低脂半流质;开腹手术后一般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低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掌握少量多餐、低脂、高热量、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原则。

3、活动:腹腔镜手术者励患者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开腹手术者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术后恢复情况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4、排泄:术后患者如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不成形,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进低脂易消化食物,此症状一般一月后会恢复。

5、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出血: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引流管及切口出血情况,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药物2、胆漏: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痛、腹胀等腹膜炎的表现,有无发热,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常提示病人发生胆漏,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配合相应的处理。

3、感染:观察切口局部皮肤及患者全身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监测体温变化,病情允许时取半卧位休息。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胆石症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所致。

病位在胆,与肝、胆、脾、胃等有关。

单纯性胆囊炎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腹痛:呈绞痛,为持续性发作。

阵发性加剧,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高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呈弛张热。

4、黄疸: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辨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脓毒壅滞症。

【临证护理】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1、疼痛的护理:遵医嘱予四黄散调水蜜外敷右上腹,必要时应用镇痛药。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腹膜刺激征。

如腹痛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消化道症状: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

3、高热: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或协助医师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退热。

密切观察寒战、高热情况。

4、黄疸:观察黄疸的进退情况及大小便的颜色。

5、脓毒症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遵医嘱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菌药物等抢救。

【手术护理】1、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护理:(1)遵医嘱应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胆肠吻合术者,术前三天予半流质饮食,遵医嘱口服肠道灭菌药。

术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术晨清洁灌肠。

3、术后留置T管护理(1)告知患者留置T 管的重要性,嘱其翻身或活动时勿压迫或拉脱管道。

昏迷或烦躁者予适当约束。

(2)T管引流的观察:每日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性状、色泽的变化。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d胆汁呈浑浊墨绿色或淡黄色,可夹有泥沙样物,以后逐渐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提示管道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应立即检查处理并报告医师。

(3)拔管:一般在术后2w以上,夹管试验患者无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发热、黄疸等不适,医师考虑拔管。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一、胆石症的护理常规二、胆结石的危害三、治胆结石的偏方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1、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1.1、胆石病的发生与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即胆道蛔虫病可发生胆石病。

胆石核心70~80%是蛔虫病的病人,治疗要彻底,尽早使用中西医药物驱蛔。

间断服用利胆排石药物,消灭肠蛔虫,以预防结石的形成。

1.2、胆石病病人,饮食一定要有节制。

定时、定量进餐,不能忽视早餐,因为不吃早餐胆囊会极度收缩,对胆囊不利。

每餐不宜过饱。

1.3、节制偏食,易多吃蔬食、瓜果。

节制食用干硬、油炸的食物,少吃精、细粮食,少吃高脂肪食物。

1.4、胆石病人,饮食要有禁忌。

禁饮酒、辛辣,在服中药期间,忌食绿豆,以免减弱药力。

1.5、讲究个人卫生,不吃有蛔虫卵污染的生菜及其他有污染的食物。

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1.6、增强自信心,必须做好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思相负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益处。

2、胆石概述
胆石(gallstone)为胆道内形成的结石。

胆汁中的溶解成分由于某种原因变为非溶解性,形成结晶或沉淀析出而成结石。

根据其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石、胆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为主的少见型结石三大类。

胆石的形成原因有代谢异常、胆汁淤滞、胆道炎等。

3、胆石症的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

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

肝胆管结石急性期发作中医护理常规

肝胆管结石急性期发作中医护理常规

肝胆管结石急性期发作中医护理常规肝胆管结石是胆石症的一种,常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可呈胀痛或绞痛,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肝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

一、护理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间、切的方法评估患者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根据患者病情询问胆管结石、胆道蝈虫病史要点。

(3)动态观察Chareot三联征、休克及神经证候,分析并判断病情。

(4)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周围循环衰竭、感染中毒、休克等表现。

(5)评估患者发病后有无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烦躁、谑妄、昏迷等意识障碍。

(6)评估患者有无腹痛剧增及腹膜炎体征。

(7)评估患者营养状态,有无贫血、低蛋白、抗病能力降低等表现。

(8)根据心、肺、肾、肝、内分泌功能,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9)中医证型:①肝胆蕴热证。

证候:胁肋灼痛或刺痛,肋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

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肋下痞块或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腻。

二、护理要点(1)按外科及肝胆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3)病情观察:若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腹痛,黄疸等情况,应考虑发生急性胆管炎,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

(4)缓解疼痛: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的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的相关因素。

诊断明确且剧烈疼痛者,可给予消炎利胆、解痉镇痛药物。

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5)降低体温: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遵医嘱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恢复正常体温。

(6)营养支持: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者,通过肠外营养给予补充。

(7)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受损者肌内注射维生素K;10mg,每日2次,纠正凝血功能,预防术后出血。

胆石症(急性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胆石症(急性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胆石症(急性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肝郁气滞证主症:①右胁胀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不适;②食欲不振;③遇怒加重。

次症:①胸闷嗳气或伴恶心;②口苦咽干;③大便不爽。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2)肝胆湿热证主症:①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多向右肩部放射;②小便黄赤;③便溏或便秘;④恶寒发热;⑤身目发黄。

次症:①口苦口黏口干;②腹胀纳差;③全身困重乏力;④恶心欲吐。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3)肝阴不足证主症:①右胁隐痛或略有灼热感;②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③双目干涩。

次症:①口燥咽干;②少寐多梦;③急躁易怒;④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数或沉细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4)瘀血阻滞证主症:①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②入夜痛甚。

次症:①口苦口干;②胸闷纳呆;③大便干结;④面色晦黯。

舌脉象: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沉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5)热毒内蕴证主症:①寒战高热;②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③重度黄疸;④尿短赤;⑤大便秘结。

次症:①神昏谵语,呼吸急促;②声音低微,表情淡漠;③四肢厥冷。

舌脉象:舌质绛红或紫,舌质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洪数或弦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记录疼痛的部位、诱因、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出现剧烈较痛、腹膜炎或出现厥脱先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卧床休息,取屈膝仰卧位或右侧卧位,缓慢深呼吸。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右侧的肝俞、胆俞,强刺激胆囊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腹痛点、牌俞等穴。

胆结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胆结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胆结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胆结石,是指在胆管中形成的结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治疗胆结石,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同时需要注意护理措施,加强日常保健,避免病情恶化。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胆结石的重要方法。

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治疗1. 砂仁汤:砂仁6克、苏叶10克、茯苓5克、荷叶10克、柴胡10克、生姜3片,煎汤服用。

可调理胃气,利于胆汁的流动,有助于消除胆结石。

2. 丹参茶:丹参、生姜、人参各适量,加入热水中泡制5-10分钟,每日可饮用2-3次。

这种中药茶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经脉、利胆等功效,对于胆结石也很有效。

西药治疗1. 利胆药物:如奥利司他(u r so de o x y ch o l i c ac i d,U D C A)等药物,可通过增加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流动等方式,消除结石,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药物。

2. 止痛药物:如果患者存在剧烈疼痛的症状,可以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小切口,将腹腔镜插入体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治疗复杂胆结石的常用方法,但需要在一定的麻醉条件下进行。

护理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胆结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护理措施。

1.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因素是影响胆结石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保持心情愉快,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2.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油、过甜、过酸、过强的刺激性食品,有助于消除胆结石。

3.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运动有益健康,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缓解疼痛症状。

4. 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的恶化。

结语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护理措施,加强日常保健,避免病情恶化,才能更好的治疗胆结石,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肋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右肩背部牵涉疼,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持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或排出不畅而致,病位在肝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嘱患者注意休息,湿热型、毒热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三、饮食指导:1、饮食宜清淡多维生素,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
2、火毒型、湿热型及高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四、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度,右上腹有无包块,及体温变化。

一旦发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感染越重黄疸越深)应及时报告医生。

2、当发现病人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微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说明病情加重已经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应立即报告医生抢救,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

五、给药护理:
1、中药煎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等。

2、服攻下药时,大便以3—5次/日为宜,过多时应减量或停服。

六、情志护理:
1、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考,保持情绪稳定。

2、耐心向病人解说病因、机制、治疗及预后,必要时做手术准备。

3、在交谈过程中诱导病人诉说其忧思、疑虑、恐惧的原因,使之心情舒畅。

七、
临证(症)施护:
1
、气滞型腹痛发作时可用针刺中脘、支沟、足三里、胆俞等穴,恶心、呕吐针刺双侧内关。

2
、湿热、火毒型腹痛加剧、寒战高热不退应尽早做手术准备。

3
、对于患者高热可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

对于手术病人应做好术后健康指导及管道护理。

八、
出院宣教

1
、嘱患者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即避免暴饮暴食,忌高脂肪、高胆固醇
的食物。

2
、积极治疗慢性胆囊感染、胆石症和蛔虫病。

3
、本病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多愁善感、生气发怒,以免损伤肝脾而导致疾病
复发。

4
、纠正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观察服泻下药后的大便次数和颜色,如大便
5

6

/
日以
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如大便为陶土色变黄则说明病情好转。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阑尾炎)
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或跌扑损伤等因素致温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积
于阑尾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
休息指导

病室安静,注意休息,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防止炎症扩散。

三、
饮食指导

1
、热毒型及呕吐频繁者暂禁饮食;
2
、淤滞型和湿热型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饭等;
3
、恢复期进高蛋白,蔬菜,水果等,忌食生冷之品。

四、
病情观察

1
、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肌紧张度、腹部包块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
、若腹肌紧张逐渐加重,腹肌紧张度增高,伴高热或腹痛突然减轻,而全身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
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
、腹痛加剧时可针刺阑尾等穴,伴发热配曲池,伴恶心呕吐配内关、合谷。

五、
给药护理

1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
、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六、
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诊断明确方可予以镇痛。

若需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七、
临证(症)施护:
1
、腹痛较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2
、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
、手术后应鼓励早期翻身及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八、
出院宣教

1
、慎起居,防风寒入侵引起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
、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
、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