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摘要】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集中体现在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通过时间跨度的处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深刻塑造让观众对主角的成长和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情节的紧凑布局让整部影片紧张感十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则使影片更加具有真实感和震撼力;影片的视听效果则通过摄影和音乐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氛围和情感传达。
综合这些方面,在电影《活着》中,导演把握叙事艺术的多个层面,呈现出一部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电影《活着》,叙事艺术,叙事结构,人物性格,情节布局,历史背景,视听效果1. 引言1.1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是导演张艺谋的一项重要成就,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普通家庭的坎坷遭遇。
该片以陈寅恪的同名小说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深入塑造的人物性格以及紧凑布局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
影片对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和精准的细节刻画也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视听效果也十分出色,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体现了导演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电影《活着》的叙事艺术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水平,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感人又震撼的作品。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更能够深刻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坚韧。
2. 正文2.1 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活着》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了巧妙的安排。
导演张艺谋通过将故事分为不同的章节来呈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每个章节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这种分章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清晰易懂,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影片还运用了反复回顾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闪回来揭示过去的秘密和真相。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还让观众更加投入故事情节中。
而且,影片还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
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农民的一生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挣扎。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家庭关系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张力和张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尤其是在描绘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时,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场景再现,让人深受触动。
其次,影片对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的还原也非常成功。
通过对当
时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观众得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
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和对话,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那个时代的荒谬和残酷。
最后,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主演姜文和葛优在片中的表演都非常到位,将主人公和他的家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对生活的执着。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电影,它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的描绘,让人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可贵。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更能够从中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守。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
影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最终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
将乡村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艰辛。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可贵,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观众
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作者:周知瑶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电影和文学之所以可以进行转换改编,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叙事性,都是通过时间的延续来实现叙事功能。
电影《活着》改编自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小说通过一个极具鲜明宿命色彩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人民承受苦难的生命韧性,以及命运和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张艺谋说:“赞扬生命和人的生存精神,这是《活着》的本质。
活着——对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又非常大,正是小说中这种东西感动了我。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改编后,叙事结构及故事情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面将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来进一步说明。
(一)叙事视角和结构的重置小说《活着》中作者选定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我”,一个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来引出福贵的故事,电影直接截取小说中福贵讲故事的内容,而省去作者的视角,并把故事发生地从南方移到了北方。
小说以大的时代背景为主线,通过这种线型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融入到历史背景中刻画。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增加皮影为另一条线索。
在影片中,皮影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影片的开头,福贵在赌场赌钱时,曾唱过一段皮影“奴和潘郎肖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
”这段曲揭示他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在赌钱的过程中,皮影作为背景音乐,紧张又激烈,为以后他输掉一切做铺垫。
接着,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找龙二求助,龙二把皮影借给了他。
他唱道:“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也是他此刻的处境和心理写照。
大跃进运动开始了,他又开始为炼钢工人唱戏,“赤精子使起阴镜,宝镜照的月难换,吩咐一声莫怠慢。
”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在里面,但是在同样唱戏的地方,他经历了儿子的死亡。
文化大革命,皮影戏不得不烧,同时期,唯一的女儿也因生育而死。
皮影箱子最后成为了孙子放小鸡的地方。
电影的主题也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转折变化中得以体现。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的影评

《活着》电影与原著小说分析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112石磊 1111200040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
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对于《活着》这两个字,我觉得影片中要表达的是许多个人的内心:家珍带着孩子离开赌棍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活着;富贵倾家荡产后流落街头是为了母亲能活着;家珍带着孩子归来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共同活着;富贵以皮影戏谋生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为了让家人更好的活着;政府大炼钢铁、吃大锅饭是为了让中国人都好好活着;有庆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是为了他姐姐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春生想在生活上给予富贵家帮助是为了家珍一家从阴影里走出来更好的活着;镇长努力给他家说媒是为了他所辖的人民能幸福活着;二喜利用职权请到了妇科专家是为了老婆孩子能平安的活着;家珍让走资派的春生欠着那条命是为了春生继续活着······这种种的种种所展示给我们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而是因为他人的存在才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动力、给予了我们活下去的念头。
换句话说,我觉得活着的信念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
但是中国人素有‘天命’之说,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揭示了人活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又无能为力的境况,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未曾消退的那种宿命论的人生观。
这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小见大,展现的虽然是小人物命运、表现的却是苦难的题材,体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
确实,人类在普天之下太过于渺小了,要面对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场景。
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皮影戏一样,是被人操纵着的,充斥着被动,人又何尝不是呢:即便你如何努力、如何奋斗,你又何曾能控制命运的齿轮,从一个赌徒变成一个耍皮影戏的,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至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二世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影片《活着》的红色象素

影片《活着》的红色象素张艺谋,著名的中国第五代导演,是一位把美学的表现力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大师。
色彩的运用,对于他的电影来说几乎作为突出的饰物或是象征性的幕景,代表着张艺谋的导演风格。
论及张艺谋早期编导的几部电影时,有文章写道:“在《红高梁》这部影片中,如他的一贯风格所至,有效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手法,贯穿于整部影片中的红色……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基调”。
1)红色的在场及其共产主义政权生成的象征寓意通过影片《活着》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刻划。
2)很显然,张艺谋试图把红色作为整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象征色彩,直接寓指影片《活着》所反映的那个年代——20世纪40至80年代初期的共产主义思潮。
当影片推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红色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如此处理的手法完全吻合同一时期共产主义政权的生成过程。
色彩和图像在电影艺术中的寓意经过早已对此心领神会的张艺谋的调度和处理,宛若一部轰然唱响的管弦乐。
片头字幕的出现即让人们注意到影片《活着》中红色的份量。
映前演职人员的介绍选用蓝色字符映在黑色的布幕之上,占据整个屏幕不过于四分之一的位置,按常规的方式顺序推出。
相反,《活着》的片名以一种统领一切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
张艺谋选择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红色大号字体,意在“活着”二字彻底充满整个沉重黑色的屏幕。
蓝色的字符远没有红色和黑色之间的对比强烈,字号的比较,更是有心的安排。
片名几乎强行闯进人们的视线,铺张的红色跃入眼帘,导演红色映象征服的场面。
作为一个电影制作者,开场的字幕是表达影片意图的第一个机会。
对于张艺谋而言,从片名开始即预示《活着》将要展开的纪年史:共产党接管中国。
影片的第一幕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我们看到影片的男主角福贵,刚刚结束了一夜的赌博。
福贵是一个醉生梦死的赌鬼,出生于一个富有家庭。
晚上他到当地的赌场一边饮酒一边押赌家财,白天昏睡度日。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阻止他的话,赌博将会断送福贵,他的妻子决定试一试。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电影,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是
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
坚韧。
首先,我要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影片通过细腻而真实的
表演,展现了主人公福贵在各种困境中的坚韧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经历
了家庭的破碎、贫困的折磨、战争的残酷,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贵的妻子荣华在生活的磨难
中逐渐变得冷酷和无情,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变得漠不关心。
这种人性的扭曲
和堕落令人心痛,同时也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电影中的人物形
象真实而立体,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都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独特的视觉风格和
精心设计的画面,让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性。
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恰
到好处,既能凸显情感的起伏,又能与故事情节相呼应,增强了观影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给予我很多启示,让我
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同时也提醒我要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每一个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共鸣,它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
典之作。
电影《活着》分析——从制作角度

指导教师: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有人说《活着》是张艺谋的巅峰之作,与我接触比较多的张艺谋后期的电影相比,除电影的大场景拍摄的造诣外。
《活着》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
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这部电影跨度很大,所以在叙事、视听语言、镜头组接上有很高的造诣。
下面就从这三方面来对电影进行分析。
一、叙事结构分析在我看来,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明暗线交织,情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过渡和谐而情节丰满。
明线则为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
通过这种线型的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
皮影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只有象征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多舛的命运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大学的时候看过余华写的小说《活着》,后来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今天重新看电影《活着》,感慨颇多,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了,经过过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才更能懂得《活着》的道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一生凄苦。
从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做战俘时,看到一堆堆的死人,说了一句话:我们可得活着出去啊,出去了可得好好地活着啊!当时那样的情形下,对活着的愿望是那么强烈。
从电影《活着》浅谈一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一、具有浓烈的历史感
《活着》这部电影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具有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虽然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电影界口碑不错,该片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
该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刻画人物深刻细致,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影片的结尾很温和,引人深思:活着就是忍受。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最开始的斗地主、战争、到后来的全民大炼钢、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历史事件,张艺谋试图从福贵一家的遭遇去隐晦地讲述,以一个小人物活着的艰辛,去反映历史进程的曲折,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理解这一主旨的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这部电影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
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福贵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
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
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关注人的生命意识,例如《红高粱》中的“秋菊”,给人
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这些主人公,呈现给观众的是女性动人的光彩,更是体现了她们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活环境的反抗精神。
三、具有深深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通过福贵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夜是多么漫长,多么漆黑,熬过了那个点,太阳依旧会升起!也不要去埋怨太阳远远看着人间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因为它千年、万年不变的光辉,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落都有温暖!世界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所以,像福贵那样,好好活着,享受着这最大的幸福,热爱着这最珍贵的生命。
张艺谋在电影界是一位拓荒者,不断创新的拍摄技术和优秀的作品,为世界呈上了一张中国名片。
他的电影肆意狂放而又绚丽唯美。
在做好电影人文内涵的同时注重影片本身好看的消费市场性。
他的影片有着审时度势的机敏与妥协。
正是尊重主流话语权,切合时代的审美和消费取向,使得他又在不断的创新,开拓电影这片大地时,他总是会给出惊喜。
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都市,从经典到创新,从大自然到传统文化,他都给予了关注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