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合集下载

浅析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

浅析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

浅析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摘要: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作为家庭网络接入的核心设备,在实现宽带接入、多媒体传输、家庭安全和设备互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对广电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的概念、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介绍。

而后,分析了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的设计需求,包括家庭宽带接入需求、多媒体传输需求、家庭安全需求和设备互联需求。

在硬件设计方面,讨论了处理器选择、存储和内存要求以及接口设计等关键要素。

在软件设计方面,涉及操作系统的选择、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安全性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需求;硬件设计;软件设计1引言广电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网络接入方式,在传输速度、覆盖范围和多媒体传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广电网络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家庭宽带接入、多媒体传输和设备互联等需求的增加,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普及度都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收看网络视频,且电视机智能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各类互联网视频终端(Apple TV、小米盒、乐视盒、秘盒等)也层出不穷,用户的收视方式和习惯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另一方面,为抢占数字家庭的入口,智能路由器市场竞争者也逐渐增多。

2广电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概述2.1广电网络基本原理广电网络(Cable Television Network)是一种利用有线电视技术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系统[1]。

它通过有线传输介质,将信号传送到用户家庭,实现电视信号、宽带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服务的接入。

广电网络采用的是同轴电缆、光纤等高质量传输媒介,具有较大的传输带宽和较远的传输距离。

广电网络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从总部发射站通过中继站和节点分发到用户家庭。

总部发射站负责制作、调制和发射信号,中继站负责信号的放大和转发,节点则将信号分配给用户家庭。

广电网络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p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将不同的信号分配到不同的频率带宽上进行传输,以实现多种服务的同时提供。

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GY∕T 342-2021

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GY∕T 342-2021

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互联网电视的总体技术架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互联网电视终端之间的对接要求,以及与监管平台对接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互联网电视业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管理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Y/T 277—2019 视音频内容分发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互联网电视 over the top TV;OTT TV基于公共互联网传送包含视频、音频、图形、文字和数据等,通过电视机、机顶盒等终端接收设备,向公众提供安全、可靠、可交互和可管理的多媒体视听业务。

注:本标准中的互联网电视是指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广办发网字〔2011〕181号)的互联网电视业务。

3.1.2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 OTT TV integration platform对互联网电视业务进行集成和管理,提供节目集成和播出、EPG管理、用户管理、数字版权保护、计费管理等服务的平台,以下简称“集成平台”。

注1:节目集成是指对内容服务平台节目和应用的集成。

注2:集成平台的EPG管理是指终端桌面的管理。

3.1.3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 OTT TV content service platform对互联网电视节目汇集、审核、编排和版权管理,提供符合播出要求的内容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内容服务平台”。

3.1.4互联网电视终端 OTT TV terminal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电视机、投影机、显示器等设备,具备互联网视听节目播放的功能。

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

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

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日益重要,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也变得尤为必要。

家庭网关终端是连接家庭网络和外部互联网的关键设备,通过它我们可以访问互联网、观看视频、进行在线购物、进行家庭办公和学习等。

而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则是为了规范和保障家庭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加强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而设计的一套制度。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保障家庭网络使用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加强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家庭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品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家庭网络中所有的网关终端设备和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宽带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网关服务器等设备。

任何涉及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的行为都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管理责任1、家庭网络管理人员家庭网络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家庭网关终端进行管理和维护。

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家庭网关终端,并且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家庭网关终端的使用情况,及时处理网络故障和问题。

2、家庭用户家庭用户要严格遵守网络使用规定,合理使用家庭网关终端,不得进行任何违法和不良的网络行为。

家庭用户要遵守网络使用规范,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在使用设备时要注意设备的安全和维护,不得私自更改家庭网关终端的设置。

四、安全管理1、访问控制家庭网关终端管理人员要设置强密码保护设备,对外网访问进行合理的控制,对局域网内设备进行访问控制。

对于家庭网关终端的登录和使用要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不得随意留下开放的后门。

2、风险防范家庭网关终端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风险分析,及时更新设备的固件和软件,确保设备的安全。

对于网络异常流量和攻击行为要及时进行监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

3、信息保护家庭用户要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确保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的安全。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_1.0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_1.0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12目录前言 (5)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5)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缩略语 (8)4.设备总体定义 (8)4.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8)4.2接口定义 (9)4.3设备形态 (10)5.物理接口要求 (10)5.1网络侧接口要求 (10)5.2用户侧接口要求 (11)6.功能要求 (12)6.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3)6.2 WLAN AP功能要求 (22)6.3 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27)6.4 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28)6.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30)7.安全要求 (38)7.1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39)7.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40)7.3 登录安全性 (41)7.4 设备安全性 (42)8.管理和维护要求 (42)8.1 基本要求 (42)8.2 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46)8.3 TC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55)8.4 基于OAM的E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61)9.性能要求 (61)9.1 转发性能要求 (61)9.2 EOC接入性能要求 (63)9.3 WLAN无线性能指标 (63)9.4 可靠性 (64)310.运行环境要求 (64)10.1 供电及功耗要求 (64)10.2 环境要求 (67)10.3 抗电磁干扰能力 (67)10.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67)10.5 过压过流保护 (67)10.6 光接口安全性要求 (68)11.软硬件要求 (68)11.1 硬件要求 (68)11.2 软件要求 (71)12.基本应用要求 (75)12.1 强制门户功能 (75)12.2 家庭存储 (75)12.3 IP视频业务 (75)13 家庭网关界面要求 (75)13.1 基本要求 (76)13.2 家庭网关外壳标签要求 (76)13.3 设备外壳要求 (77)附录A (78)(资料性附录) (78)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汇总 (78)附录B (80)(规范性附录) (80)日志文件格式 (80)附录C (81)(规范性附录) (81)告警信息 (81)附录D (85)(规范性附录) (85)基于逻辑ID 的设备首次认证用户提示信息 (85)附录E (89)(规范性附录) (89)终端设备ID统一编码规范 (89)4前言本标准是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系列技术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2)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3)家庭网关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根据陕西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用于规范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和用户界面等内容。

EOC技术要求

EOC技术要求

(四)EoC局端设备技术要求设备必须满足高可靠性、开放性、扩展性、适用性要求。

1、调制EoC局端设备及其要求1.1.总体要求(1)局端设备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RF接口,支持有线电视信号输入和输出,同轴电缆接口采用F接头;(2)必须具有一个以上(含)以太网接口,必须采用标准10/100Base-T网络接口;(3)必须有采用220V供电或60V集中供电的型号;(4)局端设备重启动时间应小于2分钟(从局端设备断电到终端再次上线);(5)应采用满足GB/T4208-1993标准中P56级要求的野外型外壳;(6)卖方应承诺根据买方要求定制满足外壳要求的局端设备。

1.2.网络接口要求必须具有一个以上(含)以太网接口,必须采用标准10/100Base-T网络接口。

1.3.射频接口要求局端设备可内置混合器,射频接口必须包括射频输入接口和射频输出接口,射频输入接口接有线电视射频信号,射频输出接口将调制后数据信号与射频输入接口输入的信号混合后输出。

射频工作频率建议选择在低频0-65MHz。

射频接口要求:1.4.射频传输性能要求(1)抗衰减能力在局端设备至终端设备之间衰减小于50dB时,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应能保证系统工作在最大吞吐率状态时不丢包,在60dB时任能保证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2)干扰要求系统中存在连接性能不好的终端设备时应不会对系统中其他终端设备的性能造成影响。

(3)可承受至少30dBuv的底部噪声及单频脉冲噪声的干扰。

(4)列明设备防雷、防浪涌能力。

1.5.以太网业务要求(1)功能要求局端设备应支持根据MAC地址进行交换,应支持MAC地址的动态学习,MAC地址学习能力不小于64个/秒,MAC表大小至少为1K。

局端设备应支持以太网业务二层交换功能;(2)吞吐量当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局端设备的每个RF接口上下行方向的吞吐量应不小于60Mbit/s(512Byte包长)。

(3)传输时延当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80%的情况下,其传输时延应小于40ms(512Byte包长)。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家庭网关终端的功能和性能符合中移动的需求。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设计、开发和生产。

2. 术语和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 - 家庭网关终端:指中移动提供的用于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用于提供家庭网络连接和管理功能。

- 中移动: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技术规范:指制定家庭网关终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 功能规范:指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的功能要求。

3. 设计要求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以下设计要求: - 可靠性:对于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家庭网关终端应保持稳定的运行。

- 兼容性:家庭网关终端应能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和网络接口兼容。

- 安全性: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易用性:家庭网关终端的设置和操作应简单易懂,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

- 扩展性:家庭网关终端应支持扩展功能和接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规范4.1 硬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硬件要求如下: - 处理器:至少是1GHz的处理器,以保证流畅的运行速度。

- 内存:至少512MB的内存,以支持多任务处理。

- 存储:至少4GB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系统和用户数据。

- 网络接口:至少具备一个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宽带网络。

- 无线接口:支持Wi-Fi标准,以提供无线网络连接。

- 外部接口:至少包括USB接口和音频接口,以支持外部设备的连接。

4.2 软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软件要求如下: - 操作系统:使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 网络协议:支持各种常用的网络协议,以实现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

- 安全机制:具备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用户界面: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使设置和操作变得简单和直观。

- 远程管理:支持远程管理功能,以方便用户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_百度文(精)

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_百度文(精)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9年3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 Q/CT 2271-2013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Interface between HGW and ITMS+ of China Telecom 2013-02发布 2013-02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Q/CT 2271-2013I目次前言 (VII)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缩略语 . (1)4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总体概述 (4)4.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4)4.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主要内容 (4)5 接口技术要求 . (4)5.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框架 (4)5.1.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描述图 (4)5.1.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定义 (5)5.1.3 终端管理协议栈分层模型 . (5)5.2 RPC方法概述 (6)5.3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安全 (7)5.3.1 家庭网关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 (7)5.3.2 ITMS+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 (8)5.4 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9)5.4.1 M1接口描述图 (9)5.4.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物理ID ) (9)5.4.3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逻辑ID ) (12)5.4.4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15)5.5 家庭网关与参数监视接口模块(M2) (15)5.5.1 M2接口描述图 (15)5.5.2 参数模型获取接口 . (16)5.5.3 参数查询接口 . (17)5.5.4 参数变化上报接口 . (18)5.6 家庭网关与参数配置接口模块(M3) (19)5.6.1 M3接口描述图 (19)5.6.2 参数属性上报接口 . (20)5.6.3 配置用户可写属性接口 . (21)5.6.4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SetParameterValues ) . (22)5.6.5 实例删除配置接口 . (23)Q/CT 2271-2013II5.6.6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配置文件) . (24)5.6.7 上传配置文件接口 . (25)5.6.8 上传日志文件接口 . (27)5.6.9 配置电信维护帐号接口 . (28)5.6.10 设备告警接口 . (29)5.6.11 设备监控接口 . (31)5.7 家庭网关与软件升级接口模块(M4) (32)5.7.1 M4接口描述图 (32)5.7.2 软件升级接口 . (32)5.7.3 软件版本查询接口 . (35)5.7.4 软件升级配置备份接口 . (36)5.8 家庭网关与测试诊断接口模块(M5) (39)5.8.1 M5接口描述图 (39)5.8.2 PING测试接口 (39)5.8.3 ATMF5Loop测试接口 (41)5.8.4 重启接口 . (43)5.8.5 恢复出厂设置接口 . (44)5.8.6 DSL测试接口 (45)5.8.7 IAD模块测试接口 (47)5.9 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 (49)5.9.1 M1接口描述图 (49)5.9.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49)5.9.3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5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RPC方法定义 (54)A.1 Inform . (54)A.2 Inform eventCodes . (55)附录B (规范性附录)RPC XML Schema描述 (56)B.1 XML Schema文件头 (56)B.2 SOAP信包头 (56)B.3 SOAP错误代码 (56)B.4 RPC参数类型定义 (56)B.5 RPC方法请求/响应 (57)附录 C (规范性附录)业务配置描述 . (60)C.1业务配置逻辑图 (60)C.2 业务配置模板 . (60)C.2.1 基础类配置模板 (60)Q/CT 2271-2013IIIC.2.1.1 WAN连接 (60)C.2.1.2 PPPoE代理功能 (63)C.2.1.3 DDNS . (63)C.2.1.4 WLAN . (64)C.2.1.5 家庭网关电信维护帐号管理 . (66)C.2.1.6 TR-069 . (66)C.2.1.7 强制家庭门户管理 . (66)C.2.1.8 PORT FORWARDING . (66)C.2.1.9 DHCP SERVER . (66)C.2.1.10 ALG功能开关 (67)C.2.1.11断线重连功能 (68)C.2.1.12网络服务管理 (68)C.2.1.13 LAN 上行 . (68)C.2.1.14 QOS . (69)C.2.1.15 日志管理 . (70)C.2.1.16 快速恢复 . (71)C.2.1.17 中间件平台管理 . (71)C.2.1.18 用户信息管理 . (71)C.2.1.19设备告警 (72)C.2.1.20状态监视 (73)C.2.1.21 EPON上行 (73)C.2.1.22 UPNP功能启用 (75)C.2.1.23 VDSL2上行 (75)C.2.1.24 IPv6功能启用 (75)C.2.1.25 GPON上行 (75)C.2.1.26 DHCPv4网络侧 OPTION60功能 . (77)C.2.1.27 DHCPv4网络侧 OPTION125功能 . (77)C.2.1.28 Ping功能 (78)C.2.1.29 家庭网关卡 . (78)C.2.1.30 DHCPv6 OPTION16功能 (79)C.2.1.31 DHCPv6 OPTION17功能 (79)C.2.1.32 WAN连接索引 (80)C.2.1.33 家庭网关能力信息 . (80)C.2.1.34 时间服务器配置信息 . (82)C.2.1.35 VLAN绑定关系 (82)C.2.1.36 DLNA信息 (83)Q/CT 2271-2013IV C.2.1.37环路检测 (83)C.2.1.38数据流双向限速 (84)C.2.1.39全路由模式 (85)C.2.2 面向应用配置 (85)C.2.2.1 VoIP . (85)C.2.2.2 IPTV . (94)C.2.2.3 多终端上网 . (94)C.2.3 IPv6相关配置 (95)C.2.3.1 WAN I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5)C.2.3.2 WAN PP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6)C.2.3.3 LAN 管理地址配置 . (97)C.2.3.4 LAN IPv6 全局配置 . (97)C.2.3.4 LAN IPv6 DHCPv6 Server配置 (98)C.2.3.5 LAN RADVD配置 (98)C.2.3.6 DS-lite功能参数 ................................................ 9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对TR-069的扩展 . (100)D.1 RPC方法 (100)D.2 RPC方法修订清单 ...................................................... 100 附录E (规范性附录)设备告警信息 ......................................... 102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约定细则 ........................... 103 F.1家庭网关TR-069参数树初始配置技术细则 .................................. 103 F.2 ADSL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03 F.3 ADSL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04 F.4 LA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04 F.5 LA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05 F.6 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过程重启原则 ....................................... 105 F.7 家庭网关Inform 消息上报,参数列表扩充 .................................. 105 F.8 ITMS+与家庭网关交互约定 . ............................................... 106 F.9 ITMS+异常流程 . ......................................................... 106 F.10 ITMS+对家庭网关远程升级流程(配置文件不兼容) ......................... 106 F.11平台业务下发逻辑判断 .................................................. 106 F.12 VOIP业务发放流程 ..................................................... 107 F.13无线加密建立流程 ...................................................... 108 F.14端口映射建立流程 ...................................................... 109 F.15 QOS出厂配置模版示例 .................................................. 109 F.16 QOS建立流程 (110)Q/CT 2271-2013VF.17 ADSL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10 F.18 LAN 上联DHCP 方式建立流程 ............................................. 110 F.19 ADSL上联Static IP 方式建立流程 ....................................... 111 F.20 LA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1 F.21 ITMS+与家庭网关通信超时控制建议 . ...................................... 112 F.22基于逻辑ID 的设备首次认证流程 ......................................... 113 F.23基于DSCP 数据标识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 114 F.24基于目的IP 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 114 F.25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1(示例) ................. 115 F.26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2(示例) ................. 115 F.27 E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15 F.28 E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16 F.29 EPON上联DHCv4方式建立流程 ........................................... 116 F.30 E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7 F.31 ITMS+下发业务模板示例 . ................................................ 117 F.32 VDSL2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18 F.33 VDSL2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18 F.34 VDSL2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19 F.35 VDSL2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9 F.36 G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20 F.37 G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20 F.38 GPON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21 F.39 G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21 F.40家庭网关通过DHCP OPTION60/DHCPv6 OPTION16上报语音账号流程 ............ 122 F.41 ADSL上联IPv6 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 123 F.42 ADSL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4 F.43 LA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5 F.44 LA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5 F.45 E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6 F.46 E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7 F.47 VDSL2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7 F.48 VDSL2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8 F.49 G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9 F.50 G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30 F.51 ITMS+对不同版本家庭网关配置流程建议 . .................................. 130 F.52 IPv6家庭网关LAN 侧配置流程 (130)Q/CT 2271-2013VIF.53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相关流程补充 (130)Q/CT 2271-2013V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2023-GYT 342-2021《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1

2023-GYT 342-2021《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1

GYT 342-2021《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随着我国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网络电视的技术标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最近发布了《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GYT 342-2021),根据文件中的规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了解互联
网电视的技术要求。

第一步:核心技术要求
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电视的核心技术要求。

在文件中,核心技术要求主
要包括:网络、智能和内容三个方面。

其中,网络方面要求互联网电
视需要具备物联网设备接入、云服务交互、智能电视信号接收等能力;智能方面要求互联网电视可以实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
功能;内容方面要求互联网电视需要支持高清视频、流媒体直播等相
关协议。

第二步:软硬件要求
其次,了解互联网电视的软硬件要求。

在文件中,要求互联网电视的
硬件应支持高清显示、多核处理器、高速存储、高速网络等特性。


软件方面,文件要求支持跨平台应用开发、快速应用安装、应用卸载
等功能,同时也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第三步:用户体验要求
最后,了解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体验要求。

文件要求互联网电视应具有
图像清晰自然、操作简便、交互流畅、智能便捷等特性,为用户提供
极佳的视听体验。

同时,用户界面设计也需要具有直观性和易操作性,让消费者能够顺利地操作互联网电视,享受到高质量的观看体验。

总之,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电视的需求不断提高,该文件的发布不仅提
高了网络电视技术水平,也为互联网电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应用这些技术要求来不断提高互联网电视的
品质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目录前言本标准是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系列技术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2)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3)家庭网关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根据陕西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用于规范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和用户界面等内容。

随着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还将制订后续的相关标准。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基本应用和用户界面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广电网络中使用的家庭网关设备e+-B、e+-C和e+-D。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总体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物理媒质相关(PMD)层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传输汇聚(TC)层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ONT管理控制接口(OMCI)要求RFC 213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RFC 2132 DHCP选项及BOOTP供应商扩展RFC 232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RFC 2373 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RFC 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RFC 24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RFC 2472 IP Version 6 over PPPRFC 2516 以太网上传送PPP协议(PPPoE)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AuthenticationRFC 2663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Terminology andConsiderationsRFC 326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RFC 3262 Reliability of Provisional Response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 (SIP)RFC 3263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ocating SIP Servers RFC 3264 An Offer-Answer Model with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RFC 3311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PDATE MethodRFC 3312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3315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RFC 3325 Private Extensions to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forAsserted Identity within Trusted NetworksRFC 3326 The Reason Header Field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3361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for-IPv4)Option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ervers RFC 3428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xtension for InstantMessagingRFC 3489 STUN -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 (NATs)RFC 3515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efer MethodRFC 3550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RFC 3633 IPv6 Prefix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 version 6RFC 3646 DNS Configuration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RFC 3925 Vendor-Identifying Vendor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 version 4 (DHCPv4)RFC 3960 Early Media and Ringing Tone Generation in the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4028 Session Timer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4730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vent Package for KeyPress Stimulus (KPML)RFC 48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RFC 48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RFC 5072 IP Version 6 over PPPRFC 6334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Option for Dual-Stack LiteIEEE CSMA/CD访问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EEE 无线局域网媒质访问控制层及物理层标准IEEE 媒体访问控制(MAC)网桥TR-069 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TR-098 Gateway Device Version Data Model for TR-069TR-104 Provisioning Parameters for VoIP CPEUPnP IGD 通用即插即用标准(综合网关设备)3.缩略语4.设备总体定义1.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单元。

TCMS(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是家庭网关业务的部署和控制平台,也是家庭网关设备的远程管理平台,通过它既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上的数据、语音、高清互动、QoS 等功能进行部署、管理和控制;又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状态查询、故障管理、设备配置和软件升级。

家庭网络内部各种终端通过家庭网关的用户侧接口与家庭网关进行通信,家庭网关对经过其的数据和应用进行转发、控制和管理,并通过网络侧接口与业务平台和TCMS进行交互,实现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通信,提供各种可管理、可控制的应用。

1.2接口定义a) U 接口U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宽带接入网的接口,采用以太网、EoC、EPON、GPON、CM等接入技术,同时传递接入认证、QoS 适配等的控制信息。

b) T 接口T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各种应用终端或布线终端的接口,实现家庭网关对家庭应用终端的设备发现和统一管理;其中家庭网关与语音终端的接口传递注册和注销等控制信息和媒体流,家庭网关与机顶盒等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家庭网关与外置 AP 等布线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

c) M 接口M 接口是TCMS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采用 TR-069 系列协议,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管理、配置、软件升级、性能统计、故障诊断等功能。

1.3设备形态频段为可选参数。

以下按照接口、功能、安全、管理和维护、性能、运行环境、软硬件、基本应用、家庭网关界面等方面对各种类型的家庭网关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规范的附录 A 按照家庭网关(e+)形态对这些要求进行了汇总。

5.物理接口要求1.4网络侧接口要求网络侧以太网接口要求至少应是10/100 Base-T Ethernet接口,应符合IEEE+标准,应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宜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宜采用100/1000 Base-T Ethernet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EOC接口要求应符合《陕西广电网络模块化EOC设备技术规范》CM接口要求待定EPON接口要求待定GPON接口要求待定1.5用户侧接口要求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至少应是 10/100 Base-T Ethernet 接口,符合 IEEE+ 标准,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宜采用 100/1000 Base-T Ethernet 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WLAN接口要求应符合 IEEE 协议(详细要求见),并且通过 Wi-Fi 联盟互操作性认证。

USB接口要求应符合 USB 规范,应支持 Full Speed 速率要求,可以支持 Hi-Speed 速率要求。

当家庭网关具有 1 个 USB 接口时,在 USB 接口外接 1 个 USB 设备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在 USB 接口下挂 USB Hub 的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能达到 1000mA。

当家庭网关具有 2 个 USB 接口时,每个 USB 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

USB 接口应支持 USB Mass Storage 类下定义的所有的子类及传输协议,须能识别并加载标准的USB Mass Storage 类设备;应支持 FAT、FAT32、NTFS 的分区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