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比较

合集下载

儿童文学经典与现代作家作品比较分析

儿童文学经典与现代作家作品比较分析

儿童文学经典与现代作家作品比较分析儿童文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既要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又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而现代作家们也在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来迎合儿童的阅读口味。

本文将对儿童文学经典与现代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价值观传递等方面的异同。

首先,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往往以寓言、童话等形式呈现,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夸张的角色形象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例如,安徒生的《拇指姑娘》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以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而现代作家的作品则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现实主义,他们常常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例如,郑渊洁的《我的舅舅是个魔法师》和韩寒的《我是你爸爸》都是现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幽默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次,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主题内容往往涉及成长、友谊、勇气等方面,它们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来向孩子们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例如,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通过对奇幻世界的描绘和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描述,向孩子们传递着勇敢、坚持和友情的重要性。

而现代作家的作品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们常常以孩子们的内心独白为切入点,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思考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例如,杨红樱的《草房子》和鲁迅的《小窗风雨夜》都是现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它们通过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描写,向孩子们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最后,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和现代作家的作品在价值观传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经典作品往往以正面的形象和积极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们,它们强调勇敢、善良、正直等美德的重要性。

而现代作家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对复杂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他们常常以讽刺和讥讽的方式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下面将以1000字的文章详细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故事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梦游奇遇记》,通过给予主人公一个怪诞奇幻的世界,描绘出儿童面临成长和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较大,儿童文学常被用于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父爱和亲情。

中西儿童文学的表现方式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题材内容上,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探讨人类的挣扎和成长。

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揭示了贪婪和自私的危害,引导儿童关注道德问题。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郑渊洁的《我的天才小兔子》描写了一个普通孩子通过爱心、勇气和智慧实现梦想的故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儿童文学都着重强调了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引导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表达,主张儿童权利和自主成长,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詹姆士与巨桃》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冒险的渴望,鼓励儿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而中国儿童文学较多地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注重教育与启发,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

如童话故事《小红帽》强调了孝顺和谦卑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故事性的发展,强调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

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以教育和启发儿童为主要目的。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对于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和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主题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并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历史传承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特点。

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18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在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童蒙训诂》、《弟子规》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但这些作品更多地具有教育性质,缺乏故事性和艺术性。

直到20世纪初,鲁迅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提出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并开始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的异同。

二、主题题材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题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童话、神话和寓言为题材,如《灰姑娘》、《小红帽》、《拇指姑娘》等,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对人性、善恶、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如《小兵张嘎》、《我的兄弟和女儿们》等,这些作品常常以农村、城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偏重于幻想和想象,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表现手法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对象读者的文学作品。

虽然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受到了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得以发展壮大,如莫言的《丰乳肥臀》、谢冕的《波西米亚人》等。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奇幻、冒险、科幻等元素,以想象力为主导,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等。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以故事讲述、启发思考为主要手法,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体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多样化,既有童话故事,又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形式,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快,适合儿童阅读。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注重意义的传达,有些作品的文体特点较为复杂,语言较为晦涩,需要成年人的解读和引导。

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价值观的传递也有一定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常常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和民主等价值观念,如《小王子》中对友情和责任的思考,《傲慢与偏见》中对自尊和平等的探讨。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国情怀和人际关系的教育,如《红楼梦》中对封建家庭和爱情的描写,《四世同堂》中对家族关系和勇气的思考。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历史发展、题材内容、文体特点和价值观传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与解读

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与解读

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阅读材料,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进行简要解读,希望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愉快的阅读经验和思考空间。

1.《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推荐理由:《小王子》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小王子和飞行员的故事,讲述了关于友谊、爱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哲理。

这本书以简洁的文字、明亮的插图和寓言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

2.《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推荐理由:《哈利·波特》系列是一组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霍格华茨的冒险经历。

这个系列作品融合了友情、勇气和正义的主题,激发了孩子们对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追求。

3.《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推荐理由:《安妮日记》是一本以安妮·弗兰克在纳粹统治下藏身于阁楼的日记为基础的作品。

故事展现了安妮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本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真实故事,能够引导孩子们对人性和自由的思考。

4.《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推荐理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充满奇幻元素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在梦幻世界中的冒险故事。

这本书通过对奇幻场景和角色的描绘,引导孩子们思考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红帽》作者:格里姆兄弟推荐理由:《小红帽》是一则具有警示作用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红帽和大灰狼之间的斗争。

这则童话故事以寓言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勇敢面对险阻,不随便相信陌生人,懂得保护自己。

通过推荐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积极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扩展眼界,还能够思考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都致力于满足儿童的文学需求,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文学的概念、传统、特点、题材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概念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

在中国,儿童文学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主题和内容都是以儿童的成长、教育为中心,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概念更加广泛,既包括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关于儿童的文学研究和批评。

中西儿童文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相对较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启蒙教育为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儿童文学发展较早,一直以来受到重视和支持,既有着丰富的传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传统在主题、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在主题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主题以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主题更加多元化,包括魔幻、冒险、奇幻等类型,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在风格和形式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叙事为主,注重情节的发展和教育的功能;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散文、诗歌、寓言等形式,还有图画书、动画片等多种表现形式。

三、特点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特点在内容、风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内容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为背景,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内容更加注重想象力和幻想,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

在风格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教育的功能,语言更加朴实和真挚;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表现的多样性,语言更加生动和活泼。

四、题材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的发展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内容、文学风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关注现实生活,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感人的人生故事,如《小王子》和《哈利·波特》系列等。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常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精简版。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体的成长与探索,而中国儿童文学更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教育。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多以幻想、冒险、神话为主题,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直观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给人以亲切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个人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中国儿童文学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强调孝道、仁爱和团结,培养儿童具有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这体现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体系。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内容、文学风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共同点和差异。

这也为我们在创作和传播儿童文学作品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中西方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日益频繁起来。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对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因此,展开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取向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颇具差异。

在中国,儿童文学主要关注于育人教育、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于童话、神话、幻想、科幻等主题,特别是针对“成长”这个主题更是占比极高。

二、文化背景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有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流派都对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传统文化、人文主义哲学等思想的影响。

这导致两种文化在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三、叙事方式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也千差万别。

在中国,儿童文学注重文字与绘画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字与图画共同完成故事叙述。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使得叙述更为客观、冷静,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除了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共通之处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探究人性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涉及到对人性的探究与呈现。

作家们在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试图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人性,探讨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人类探究人性提供了一些思考。

二、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西方儿童文学均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了一个极度独特而且丰富多样的世界,吸引着儿童读者们的眼球,激发其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承载着对文化、文学传承的责任。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化与文学传承有着特殊的责任。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肩负了让儿童读者接触到和感知到各种文化背景的责任。

因此,作家们在创作中往往会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文学传承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大量的外国作品涌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的童话也随之来到中国,安徒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圣陶受到安徒生童话的启发与影响,开始其童话创作。

本文试论述安徒生与叶圣陶童话的相同之处及叶圣陶在其童话创作中流露出的中国式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之中,一直以来尊崇父为子冈的传统,对于儿童的教育多采取强制或者僵硬的方法,从没有站在儿童自身的角度来进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引进与影响,人们开始对封建文化进行全面否定,从而对于儿童教育采取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尤其是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的浪潮,而白话运动的兴起与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无疑又促使了新的、适合儿童心理、儿童能看懂且爱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

在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童话以其纯净、神妙的境界深得儿童与成年读者的喜爱。

那一时期著名的童话作家应属安徒生。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浸润下,中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童话作家——叶圣陶。

安徒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其童话真正达到了“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的境界。

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奥登塞。

他创作的文学种类很多,但以童话闻名于世界。

一生共计写下168篇童话。

正是他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

而且安徒生谛听天籁的敏感与悟性、多彩而精妙的诗性笔触与贴近童心童趣的讲述文体。

创造了舒展而灵性、质朴而瑰丽的审美境界。

其“伟大的感动力”引起了“五四”文坛的热切关注,带来了安徒生童话翻译的丰收。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叶圣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安徒生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过“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本自我创作的童话集《稻草人》,且在他的具体创作中,从内容、结构、语言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叶圣陶在他的童话中着力要描绘的是儿童世界的纯真浪漫与梦幻般的大自然,表现的是温馨的爱的主题。

如在《小白船》中作者着力描绘红的花、绿的草、清澈的小溪、以及荡漾其中的美丽的小白船,以鲜艳的明朗格调,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洋溢着作者刻意点染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芳儿的梦》中那可爱的芳儿为了表达对母亲比海还要深的爱意,终于在梦里找到了一串星星做成的项链,献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早期叶圣陶童话中的这种对爱与美境界的描绘,对同情和爱的歌颂,与外来影响的启迪不无关系。

因为对爱的注重向来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所缺乏的,几千年来中国人注重实际的教育方式,一直无视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其心灵世界的健康。

尤其是安徒生童话中充满爱、与童心的世界,更为他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安徒生曾说过“爱和同情——这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爱与同情的主线,怀着这种深浓的情感,他以无限爱意描绘着稚嫩的童真、童趣,对贫弱与不幸者给予无限同情,对他们的幸运给予无限的祝愿,他的每一篇童话,每一个童话人物都倾注着他的无限爱意,他带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爱进行着他的童话创作。

在其后期作品中,叶圣陶的童话明显更具有现实的意味。

他该是体会到了冷酷的现实不允许他沉溺于美丽而纯净的童话世界之中。

《稻草人》中那跳河的妇人还有可怜的寡妇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现实的悲惨。

这无可避免的是受了安徒生的影响。

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只上,安徒生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于他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引进了童话,表现了新的城市贫民的生活,他的童话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愿望,既在童话中展示现实生活的不幸,又让主人公在梦境和幻觉中得到,尤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衣》的译入,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感觉和印象。

其次,在结构上,叶圣陶童话使用最多的是三段式。

这种形式源于民间童话,它最初为适应民间童话讲述和流传的需要,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形成反复的结构,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使故事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安徒生的《大小克劳期》、《卖火柴的小女孩》、《打火匣》等作品中都程序不同地使用了这一结构方式。

外来童话的大量译介,自然使叶圣陶注意到这种结构方式,并在作中加以自觉的摹仿和运用,如他的《大喉咙》、《跛乞丐》、《一粒种子》《眼泪》、《稻草人》等都使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再次,在语言的意境的营造上,叶圣陶深受安徒生的影响,努力用语言创造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尤其在景物的描写上,凸显自然的纯净、清新,让读者能嗅出花草的清香。

“温柔而清静的河是鲤鱼们的家乡。

日里头太阳像金子一般,照在河面上又细又软的波纹仿佛印度的细沙。

到晚上,银色的月亮、宝石似的星光,盖着河面的一切一切都稳稳地睡去了,连梦也十分甜蜜,大的小的鲤鱼们自然也被盖在细沙和月光、星光底下生活十分安逸,梦儿十分香甜。

”——叶圣陶《鲤鱼的冒险》“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

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铁锚都达不到底。

要想从海底一直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

”——安徒生《海的女儿》以上两段是两位童话家对水的描写,既写实,又能激发出读者想象的空间,在广阔的思想的领土绘出更美的世界。

鲁迅先生说“倚傍和摹仿,决不能产生艺术”,只有将外来作品感受消化,努力将它与民族传统和个人创作个性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民族的艺术品,这是叶圣陶童话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艺术童话创作的独特贡献。

叶圣陶对许多外来童话中高超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巧妙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运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墙之隔,隔开了生死、贫富两个世界,一次次的火柴划动引起的对美好世界的幻觉,无不体现出小姑娘强烈的生的渴望和作者对现实的控诉,使其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园之外》在结构、表现方式和意境营造上,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道敞开的花园大门,把穷家孩子长儿挡在了花园之外,里面那个美丽的花园是这个穷孩子梦寐以求,却永远也不可能踏入的世界,一次次梦中走进,一次次被唤回现实。

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式的童话,《花园之外》描述的是一个中国穷家孩子的梦幻。

叶圣陶将二十年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引入了中国自己的童话领域,将中华民族的形象和风味引入中国自己的童话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童话虽说立意、结构上明显地受到安徒生的影响,但它却在民族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所表达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情感,使外来的艺术形式成为自己民族生活和情感的载体。

在叶圣陶身上还能看到截然不同的二重心态,很明显的显现在童话中:即憧憬“美”与“爱”的诗化了的意境,又不自觉地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人生种种冷酷场景。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成人的悲哀。

《大喉咙》描写机器生产剥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旅行家》通过来自外星球一家的见闻,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吃的胃发胀,而大多数人只能吃一小碟子咸豆呢?”中国二十年代悲惨的社会现实被作者以童话的方式、以儿童能接受的语言传达。

如果没有安徒生童话的译入,叶圣陶的童话的产生是不能想象的,前者是源泉、是力量、是引导。

但只若一味地接受,中国的童话就不会产生。

叶圣陶的童话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现实,将中西童话艺术融为一体,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篇章从叶圣陶童话的基调看,多数童话都采用了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反复变奏手法。

虽然其童话中包括童话固有的奇幻色彩,但多数细节描写都以写实为主,故事中的幻想也是在写实基础上产生的,如《眼泪》(《稻草人》)中的这一段描写:“这农家不知将有什么宴饮的事,一个妇人正在杀鸡呢。

十几头鸡都囚在一个篾制的笼中。

她取出一头,左手执住他的翅膀和鸡冠,右手拔去他颈部的毛,随即拿起一柄刀来,把颈部割开了。

那鸡的足挺了几挺;身体似欲抵抗,但没有法子;鲜红的血从颈间流出来了,她用一个碗盛着。

鲜血滴完以后,便被阁在地上;身体略微动了几动,就成为羽毛包着的骨肉了。

”这样的写实,在一般童话中很难找到。

从叶圣陶童话的构思看,他的童话主要师承安徒生和王尔德,带有泰戈尔散文诗的浪漫色彩,却另有他自己的特色。

其中,《稻草人》有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古代英雄的石像》中也有《快乐王子》的影子,《傻子》则同《少年国王》有类似的地方。

《梧桐子》脱胎于安徒生的《五粒豌豆》,《克宜的经历》脱胎于安徒生的《一滴水》,《花园之外》借鉴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书的夜话》《玫瑰和金鱼》中也有安徒生童话的影子。

《小白船》《芳儿的梦》如梦如幻,纯真至极,有如泰戈尔《新月集》中的散文诗。

尽管如此,叶圣陶童话却具有王尔德童话所缺乏的浓烈乡土气息,比安徒生童话更强烈的思辨精神。

从叶圣陶童话的主题看,《小白船》《芳儿的梦》属于一类,表现无邪的天真。

《燕子》《鲤鱼的遇险》《眼泪》《大喉咙》为一类,试图在冲突中寻找和谐。

《地球》《旅行家》《富翁》《绝了种的人》为一类,目地是用讽刺的笔法揭示城市里的社会现实。

《画眉鸟》《祥哥的胡琴》《克宜的经历》为一类,目地是希望守住乡村的美好与淳朴。

《瞎子和聋子》《跛乞丐》《快乐的人》《稻草人》《含羞草》为一类,表现两种生活观念冲突及冲突后的绝望。

《皇帝的新衣》《蚕儿和蚂蚁》《熊夫人的幼稚园》《慈儿》为一类,呼吁人们奋起反抗,不要做《稻草人》式的呻吟。

《小黄猫的恋爱故事》《新的表》《毛贼》这三篇比较特别,第一篇试图揭示爱情的真谛,第二篇对儿童教育提出意见,第三篇《毛贼》纯是讽刺迷信行为,其文学与思想价值最差。

从叶圣陶童话的思想看,《稻草人》中的多数童话比较幼稚,但《鲤鱼的遇险》除外。

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除《毛贼》之外,其余童话均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也就是说,《稻草人》的优点是唯美和讽刺,《古代英雄的石像》则以思想取胜。

我们看,鲁迅曾有冲破“铁屋子”的呐喊,叶圣陶在《鲤鱼的遇险》中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