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筑特点
南京建筑介绍

南京建筑介绍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金陵”之称。
据记载,南京在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吴王宫。
西汉武帝时,改为石头城,至今还保留着几处秦代遗址。
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此建都,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
明朝在此定都,并将都城更名为南京。
明故宫、明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清时南京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京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
秦淮河风景区是全国最大
的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景区和全国最大的文化休闲度假胜地之一。
南京大学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著名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和古秦淮景观区是南京的旅游热点地区。
南京的著名建筑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栖霞山风景区、明故宫等。
—— 1 —1 —。
南京老门东建筑详解(二)

南京老门东建筑详解(二)
南京老门东建筑详解
简介
•南京老门东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这里有许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给人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建筑特点
1.四合院式建筑
–南京老门东建筑多采用四合院式布局,以庭院为核心,建筑围绕着庭院依次排布。
–院落宽阔,通风良好,使人感到舒适和自然。
2.巧妙的布局设计
–南京老门东建筑的布局设计非常注重空间和功能的合理利用。
–建筑内部分为前后两个大院,前院通常为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院则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3.独特的建筑风格
–南京老门东建筑融合了中原和江南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南京传统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一般为木质结构,使用了徽派、苏派等装饰元素,给人以美感和古朴感。
建筑保护与传承
•南京老门东建筑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修复。
•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加强对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的研究和传承。
参观推荐
•南京老门东建筑是南京的一大特色,对于热爱历史和文化的游客来说是不可错过的一处景点。
•游客可以在南京市中山东路上逛逛,欣赏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
结语
•南京老门东建筑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物质载体,更是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象征。
•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向世界展示南京的独特魅力。
南京传统建筑风格和语汇

南京传统建筑风格和语汇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语汇。
传统建筑风格是南京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南京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南京的传统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园林和街巷布局等方面。
古建筑是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包括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寺庙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陵和明孝陵,它们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明孝陵是明朝皇帝朱棣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它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园林是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如瞻园、夫子庙、玄武湖等。
瞻园是南京四大名园之一,它以其精美的园林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胜区,园内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体现了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玄武湖是南京市区内的一片湖泊,湖畔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游人可以欣赏到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魅力。
南京的街巷布局也是其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的老街巷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建筑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淮河风光带,这是南京最古老、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沿街建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此外,南京的清凉山和紫金山等山区也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传统建筑。
南京的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通过欣赏南京的传统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南京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感受到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
无论是古建筑、园林还是街巷布局,它们都是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也是南京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传统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体现了南京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通过欣赏南京的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南京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印记。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

民国“黄金十年”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述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重要时期。
南京作
为当时的国都,大量的民族形式建筑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分析其特点,从而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建筑风格多样
二、建筑风格的转折点
在民国时期,南京的建筑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建筑
风格和功能上。
首先,南京的建筑风格逐渐由以传统为主向现代为主转变。
例如,南京大
报恩寺和新街口的金陵大戏院,是两种明显不同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其次,在建筑功能上,南京也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商业、居住、办公为主的市中心。
三、建筑的装饰元素
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装饰元素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例如,传
统的灰瓦白墙结构、砖雕、瓷砖、雕花窗棂、木雕等等,都是南京建筑中的经典元素。
这
些装饰元素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建筑与当地文化的密切关系。
四、建筑的空间结构
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空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通常以“中轴线”为主,构成整个建筑的核心音调,同时在左右两侧延伸出来的“对称轴线”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空间结构体现出建筑的宏伟和秩序感。
夫子庙建筑特点和风格

夫子庙建筑特点和风格
夫子庙是中国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也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群。
夫子庙建筑特点和风格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夫子庙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合理。
夫子庙整体布局呈现“人”字形,分为三个部分:正
中为大成殿,东边为西津门,西边为东津门。
大成殿是夫子庙的核心
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点。
二、色彩丰富。
夫子庙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明黄色和朱红色作为主色调,并配以蓝、绿等颜色,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十分鲜艳。
三、雕刻精美。
夫子庙内外都有大量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等
装饰物。
这些装饰物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国
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四、宏伟壮观。
夫子庙内有许多气势宏伟、壮观的建筑,如大成殿、
钟楼、鼓楼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夫子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
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夫子庙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典风格。
夫子庙建筑群采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二、明清风格。
夫子庙建筑群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因此具有浓郁的明清风格,如大成殿、钟楼等就是典型的明清建筑。
三、南京特色。
夫子庙所处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地带,因此其建筑也具有南京特色。
例如,在夫子庙内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装饰物和雕刻品。
总之,夫子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建筑特点和风格独具魅力,值得游客前来欣赏和探索。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元素及立面风格特征研究

2、古朴清新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风格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古朴清新。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江 南园林、水乡民居等建筑物上。这些建筑的立面造型多采用曲线和斜线,注重空 间感和立体感,表现出一种自然、灵活之美。同时,建筑的色彩也多以白色、灰 色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
3、新潮现代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元素
1、建筑外墙
南京民国建筑的外墙材料多采用天然石材、青砖、青瓦等传统材料。同时, 部分建筑外墙还采用了清水砖、涂料等现代材料,使建筑更具时代特点。
2、造型
南京民国建筑的立面造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了仿古、折中主义、中西合璧 等风格。其中,仿古建筑立面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檐口、斗拱、花窗等,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折中主义则多采用西方建筑元素,如柱式、 山花、穹顶等,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合璧则主要结合了以上两 种风格,使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不失西方现代气息。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元素和风格的出现原因主要受到了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 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东西方文化 交流与融合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南京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也受到了 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南京民国建筑既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和底蕴,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元素和气息。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风格还包含了一些新潮现代的元素。这种风格主要受到西 方文化的影响,多表现在商业、娱乐等建筑物上。这些建筑的立面造型多采用简 洁的几何形体和直线条,注重立体感和现代感,表现出一种新颖、时尚之美。同 时,建筑的色彩也多以暖色调为主,注重营造一种热烈、活泼的氛围。
南京民国建筑立面元素和风格的 出现原因和影响
南京民国建筑的色彩多以冷色调为主,如灰色、青色、黛色等,体现了传统 文化的沉稳与内敛。同时,部分建筑也采用了暖色调,如红色、黄色、橙色等, 使建筑更具现代感和活泼气息。
南京中华门城堡简介

南京中华门城堡简介
南京中华门城堡是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南端的一座仿古欧式城堡,始建于2005年,是一座集旅游、文化、休闲和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景
观建筑。
以下是南京中华门城堡的具体介绍:
一、建筑风格
南京中华门城堡的建筑风格以欧式中古世纪风格为主,为仿木结构,
仿古色调浅灰、浅绿、棕色为主,给人一种古朴、大气、考究的感受。
二、建筑结构
中华门城堡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
建筑有城堡主楼、礼堂、售票、食堂等建筑。
城堡主楼为一座五层仿古欧式城堡,高38米;礼堂为一座仿古欧式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售票处和食堂则是仿古中式建筑,充满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三、景点介绍
1.大型皇家猎场表演:表演有近距离猎兔、猎鸟、猎狐的过程,给人带
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欧洲中古世纪武士表演:欧式中古世纪武士表演,穿着鲜艳的骑士服饰,表演各种招式,为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3.中华门奇观之风帆船:中华门城堡风帆船为一座仿古欧洲风帆船,长度约30米,宽度5米,可乘坐50人,是游客拍照和观赏江湖美景的好去处。
4.中华门奇观之绳索桥:中华门城堡绳索桥连接三座山头,长约80米,高度约30米,穿梭其间,让游客充分体验到惊险与刺激。
综上,南京中华门城堡是一座景色宜人、文化浓厚的欧式城堡,可以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建筑风格。
南京建筑特点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近代建筑遗存较多且门类齐全,其中大多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南京近代优秀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保护层次。
同时要探索积极保护的方法,让特色建筑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作用。
就南京的建筑来说主要是江南建筑的特色。
南京也有过明故宫。
民居主要是江南特色: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2009-8-1 21:19:00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大量例证,论述了南京古建筑文化遗产及其雕饰艺术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状况,分析了南京古建筑的生成背景,提出了保护南京古建筑的具体建议。
一般而言,建筑雕饰指的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和彩绘。
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并且充满情趣。
同时,雕饰的部位如照壁、仪门、廊、檐、窗、轩等,又往往处于人们的视觉焦点,雕饰意味着强调,意味着吸引人们注目;雕饰更是一种符号,以方便人们识别各有个性的宅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近代建筑遗存较多且门类齐全,其中大多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南京近代优秀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保护层次。
同时要探索积极保护的方法,让特色建筑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作用。
就南京的建筑来说主要是江南建筑的特色。
南京也有过明故宫。
民居主要是江南特色: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2009-8-1 21:19:00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大量例证,论述了南京古建筑文化遗产及其雕饰艺术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状况,分析了南京古建筑的生成背景,提出了保护南京古建筑的具体建议。
一般而言,建筑雕饰指的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和彩绘。
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并且充满情趣。
同时,雕饰的部位如照壁、仪门、廊、檐、窗、轩等,又往往处于人们的视觉焦点,雕饰意味着强调,意味着吸引人们注目;雕饰更是一种符号,以方便人们识别各有个性的宅第。
通过雕饰,直线的六面体为或松或紧、张驰有度的曲线打破,刚性的建筑具有了柔性美,单调刻板化作了动感和生气,主人的价值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等,也就在雕饰中传递了出来,古建筑及其雕饰,让我们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代,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智慧。
南京作为十朝故都,文化积淀深厚,山川形势又极为大气,“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晋]张勃《吴录》记诸葛亮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齐]谢脁《入朝曲》),历代文人对南京多有咏叹。
截至2007年底,南京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8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109点,市级文物保护单258处273点,区、县级文物资源点273处,加上未定级的文物资源点,共计2029处之多。
其中,古建筑298处。
[注:资料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普查,2007年底。
]一、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归纳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当以南京明清民用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
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是南京作为古城活着的历史。
会馆、祠堂、书院、府衙等民用建筑,则是古代民居的精致化扩大化。
如果说南京明清民用建筑虽有商贾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渗入,总体仍然是江南平民本色;南京园林则集中代表了江南士大夫文化;而南京殿式建筑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皇家建筑样式;寺庙又是宫殿、园林和民居艺术的混合。
(一)南京明清民用建筑的艺术特色老南京城南,明清街坊已经破碎无序,少见扬州古城那样狭长幽深的高墙窄巷,也并非苏州古城那样三步一桥、五步一水,不像常熟小巷舒适明净,也不像徽州深巷马头墙密集。
门东、门西的古巷,顺应城墙和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巷内民居高高低低,进进退退,看似无序,于无序中又有某种节律。
秦淮河、信府河和上、下浮桥河街的空间布局,集中了苏州、常熟、徽州街巷空间布局的长处:高墙窄巷有之,小桥流水有之,封火墙高大。
民居多二至三进,门厅沿街,单层住房沿河或花楼沿河。
临河的排窗扩大了视野,沟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夏日的河风更给沿河居民带来无尽的惬意。
每当月轮初上、映照绿波之时,推窗四望,令人有“天地入吾庐”之感。
李泽厚说:“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注: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页。
],河房的美,不仅在于黑、白、灰调子与自然的谐调,黑、白、灰、点、线、面间蕴藏的形式规律,更在于它给原住居民带来的自然感、亲和感和家园感。
可惜秦淮河畔和信府河畔,老河房已是凤毛麟角,新河房取而代之,上、下浮桥一带河街,局部区段还暂时保留着原生态。
而在高淳老街,南京明清街坊的原生态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
人们惯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形容江南古民居的共性,其实,共性之中,各地古民居各有个性。
对江南明清民居整体梳理,不难发现徽派建筑工艺流传江南的两条线索。
南线东抵苏州、杭州,北线经南京而达镇江、扬州。
南京成为徽派建筑流传扬州、镇江的中转站,由此形成宁、扬、镇三地古民居大致相同的风格:都以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杂糅,都清雅健劲,而以南京古民居徽派痕迹最重。
其外观朴素,青砖原色,扁砌到顶,青灰丝缝,蝴蝶瓦覆顶,马头墙或作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样式,给人古朴整饬的美感,不似苏州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间。
大宅墙高则从下到上略有收分,嵌铁扒锔以加固墙体。
大宅大门之对街,多设磨砖一字或八字须弥座照壁。
大门多南向凹入,与两边磨砖鱼鳃墙组合为凹字形或八字形,上设磨砖匾墙,与街坊内青砖高墙混然一色。
小型民居有三间两厢的三合院、四合头的四合院、两进对合的对照房,或两面连庑、平面为曲尺形的曲尺房等,大宅则按门厅、轿厅、大厅、花厅、正房为前后次序,布置为多进穿堂式厅房加六间两厢、六间四厢两进对合,甚至左、中、右三路五进按中轴布局,形成数组方正整饬、等级分明、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
房屋作三、五、七架梁不等,或前三后五,或前五后七,或七七连进,总取奇数即“天数”。
祠堂、书院各进往往地坪步步升高,称之为“步步高”,梁架或多至九架。
总体看来,南京明清大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终不及扬州盐商高墙大宅肃穆高远,轩敞雄浑。
入大门,门厅、头道天井是中介空间。
仪门是迎接宾客之门,过仪门,才进入内部空间。
大厅抬梁式结构与穿斗式结构并用,往往任大梁结构暴露,称“彻上露明造”。
卷棚亦即“轩”,有在格扇之内,有在格扇之外副阶之上,有双轩连设,有前后设轩,轩下弯椽数以百计,极为耗料,往往不用杉木而用柏木,以谐音“百福”。
轩与弯椽增加了厅堂雅致含蓄的韵味。
水磨方砖合缝,铺作厅堂和堂屋地坪,地坪下用瓦钵支平架空,以防潮湿并使行走无声。
拼成地坪之后,砖面用生桐油反复搓擦,使砖吃油透彻,不沾灰尘。
各进住房六面钉以木板,保暖、隔音性能良好。
两房门朝向堂屋作对子房门,门北板壁下角开猫洞,不似徽州民居房门开在厢房朝向天井。
住房以二房一堂屋面阔三间为基本单元,有的次间旁又藏梢间,作“明三暗四”或“明三暗五”样式,称“套房”,用作书房、闺房或密室,其前小天井栽花点石,清幽恬静。
堂屋后壁开腰门兼作通道。
各进腰门打开,一眼望去,令人有“侯门深深深似海”之感。
各路房屋间设火巷,以防火并串风。
火巷内有如苏州加设封闭的上盖,有如扬州不加上盖仅于两对门上方加设上盖——旧称“瓦卷”,使火巷开敞,火巷墙根花砖镂雕风洞,使地坪之下串风,以防地板潮湿腐烂。
主人从各进堂屋腰门进出,佣仆从火巷、耳门和后门出入。
后进住房多作两层,有的前后两进绕天井呈串楼相通,称“跑马楼”。
楼梯有在厢房,有在楼厅屏门之后。
花园自成私密性极好的小院,书房或居于花园一角,厨房、柴房在宅之东北。
佣仆居住的下房在仪门之外,使与主人生活区隔离。
这样的居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夏日清风徐来,各室阴凉;冬季朔风不入,阳光满院:宜深居,宜颐养,宜静读。
先人的生活智慧,着实令今人艳羡!(二)南京明清园林的艺术特色晚明至清,江南文人园林艺术登峰造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成为我国私家园林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
明清江南园林处处表现出南方士子细致的生活追求、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欣赏江南园林,不是看一座孤立的建筑,也不是看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看天人相融的意境。
它往往采取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小不一、景色各异的庭院有时串联,有时并列,有时相套,空间时收时放,旷奥交替,使人如游万花筒中。
屋角一壁粉墙、几杆新篁,或一块湖石、一株老树便顿成小景,粉墙成为小景的背景,小景则成为白底的画面。
烟岚秀润、绿荫映波、花草遍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园林建筑色彩的单纯。
明清江南园林给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以巨大影响,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光辉典范。
明清江南园林又各自巧借天然形势,熔铸出自身特色:苏州园林精巧如扇面,扬州园林巧借河道点缀天然,镇江园林得江山之壮阔,无锡园林得太湖之淡远,杭州园林得西湖之烟波,南京园林则见发自十朝古都文化积淀的开敞大气。
晚清人有一段话颇堪玩味,“江宁滨临大江,气象开阔宏丽,北城林麓幽秀,古迹尤多。
苏州则以平远胜,所谓山软水温也。
太湖诸山非不倩美,而溪径率不深,惟杭州之西湖,则烟波岩壑兼而有之,里山尤深邃曲折,四时皆宜,金陵、姑苏不能不俯首矣!扬州则全以园林亭榭擅场,虽皆由人工,而匠心灵构,城北七八里夹岸楼舫无一同者,非乾隆六十年物力人才所萃,未易办也”([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广陵名胜》)。
南京明清私家园林的园主多为达官贵胄,因此,南京明清私家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繁缛,而有皇家园林的开敞大气;没有苏州私家园林的寒俭,而有苏州私家园林的雅致。
其空间布局有别于苏州藏露多变却常见局促的空间布局;方正的庭院式小园,又有别于苏州幽深藏密的不规则园林。
风格的差异固然因为其地相异,更因为南京明清园林虽有文人意匠的介入,园主却非文人而多为在位的王侯;苏州园林园主则多退隐不得志文人。
南京明清私园中,论建筑的轩昂、空间的变化、叠石的精巧,均以瞻园为最;莫愁湖园中有园,以大套小,大园萧疏自然,小园精巧变化,自成纤秀特色;煦园空间布置虽少变化,却因政治风云的映照和建筑景观的丰富而游人云集;白鹭洲公园空间布置过于松散;燕子矶得大江之助,玄武湖得钟山为屏、古城墙为带,则非人力所能仿效一二。
公共园林是近现代产物,因散落园中的古迹,平添了历史的韵味。
雨花台陵园兼高峡平湖、密林修篁、田园风光、幽谷叠瀑与中式小园于一身,既有旷远宏大,又有曲径幽深,其境界之宏大,为古代私园不能望其项背;钟山风景区更是万杆林木,郁郁葱葱,吞云吐雾,气象万千。
那是自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交融而成的华章,理所当然成为今天南京形象的象征、海内外宾朋友游南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