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食用菌种植技术

食用菌种植技术

食用菌种植技术一、场地选择应远离畜禽场、垃圾堆、化工厂和人流多的地方,且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清洁无污染。

二、栽培管理1.选择菌种。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栽培种类及品种,不得使用老化或受到污染的菌种,应选用健壮、优质、抗病的菌种。

2.细致管理。

特别注意原料、菌袋和工具的卫生。

废料不要堆上在栽培室附近,并须经过高温沼气处置后再用。

栽培室的新旧菌袋必须分房分隔放置,绝不可以混放,以努力做到严苛杀菌和消毒,以预防接种病毒感染和各种继发感染。

3.科学育菌。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要按其对生长发育条件的要求,科学地调控培养室的温度、湿度、光线和ph值等,并要适当通风换气,促进菌丝健壮生长,防止出现高温高湿的不利环境。

4.浇水。

施肥蛋白胨、酵母膏溶液,可使菇体细长、推动转潮;施肥有机肥人粪尿,涂点后,可以再用清水擦1次;施肥米醋。

在平茹生长中后期,用倍的食用米醋液展开菇面施肥,在播种前1—3天每天1次,通常可以减产6%,且色泽更加洁白;施肥培养料浸出液,可延长出菇高峰期,并使子实体细长;施肥葡萄糖、碳酸钙溶液,存有推动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

5.水分管理。

菇房要经常保持良好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超过95%。

当自然温度达到16℃时,在畦内灌1次水,以后每天早、中、晚各喷1次水。

喷水尽量喷向空间和地面,不要喷到子实体上。

在低温季节最好喷洒用日光晒过的温水。

5.水分管理。

菇房必须经常保持良好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不必少于95%。

当自然温度达至16℃时,在畦内烧1次水,以后每天晚、中、晚各擦1次水。

洒水尽量喷到空间和地面,不要甩到子实体上。

在低温季节最出色喷药用日光晒过的温水。

6.温度管理。

菇棚温度最好控制在10—18℃当气温较低时,白天延长阳光直射的时间,晚上要盖严草帘。

当气温较高时,白天盖上草帘,晚上则揭开草帘。

7.通风管理。

当气温较低时,每天必须掀开草帘通风2—3小时,低温大风天气太少通风;早晚洒水前后加强通风,菇蕾分化期少通风,菇蕾生长期多通风。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1.林下黑木耳地摆免设施栽培技术黑木耳非常适合林下栽培,可以采用地摆栽培。

免搭建设施,适当安装喷水装置即可。

林地可以选用板栗林、油松林、杨树林等。

①菌袋码袋南方长棒靠在立架上,短棒采用地摆模式在地上相距10cm打穴码放。

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

②开口每个16.2×35cm的菌袋刺孔120~180个为宜,孔径大则孔数少,孔径小则孔数多。

孔深在0.5cm之内最好。

③催芽利用草帘子、塑料膜及微喷等设备集中打造耳床出耳条件,促使耳芽快速形成。

将恢复好的菌袋,经过消毒处理、开口后,摆在床上,袋间距2~3cm,每平米45~50袋。

上覆盖塑料膜后盖上草帘子或遮阳网(75%),菌床两头及床边每隔4~5米设通风口。

耳床温度控制在15~24℃,湿度控制在80~90%。

大约经7~10天,原基可形成,15天左右形成耳芽,便可进行分床管理。

④育耳管理使用微喷喷水。

看温度浇水、看天气浇水;干干湿湿、干湿交替,干要干透,湿要湿透。

出耳芽后,可揭去草帘,每天早、晚喷雾状水,最好用微喷。

初期因耳片抗逆性差,要勤喷、轻喷、细喷。

当耳片长至扁平或圆盘状时,应适当加大喷水量,但要注意干湿交替管理。

⑤采收晾晒及时采收:耳片完全展开,边缘开始变薄。

及时干制:搭建晾晒床架,铺设专用晾晒网,顶上附有遮雨布,可提高晾晒效率,保证耳片的洁净度,利于控制耳型。

2.林下栗蘑简易设施栽培技术栗磨鲜嫩的子实体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干品形同佳丽舞裙,故名“舞茸”。

除了味美,栗磨同时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栗蘑与板栗林、苹果林等间套种,实现仿野生栽培。

除生产外,具有观赏价值,采摘趣味性强。

①栽培过程仿野生栽培栗蘑的适宜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

清明节前后覆土栽培较好。

栽培环节:挖畦、消毒、包帮、脱袋、摆棒、覆土、浇水、搭建小拱棚、出菇管理。

②出菇管理根据栗蘑生长特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出菇前阶段和出菇阶段。

食用菌栽培方式

食用菌栽培方式

食用菌栽培方式
食用菌栽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室内栽培:这是一种在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菌栽培方式,通常使用培养箱或培养室进行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常见的室内栽培方法有瓶培法、槽培法、袋培法等。

2. 室外栽培: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一种菌栽培方式,通常在栽培基质上种植菌种,利用自然光照和气候条件进行生长。

常见的室外栽培方法有堆栽法、堆肥圈法、床栽法等。

3. 栽培基质培养:栽培基质培养是利用适宜的培养基来培养食用菌,常用的基质有木屑、秸秆、锯末、稻草等。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木耳、香菇等菌种的栽培。

4. 磨菌法:将菌种培养于磨菌内,培养基质为脱氧琼脂,利用液态培养基进行栽培。

这种方法适用于栽培大部分无柄菇类,如蘑菇、鸡腿菇等。

总之,栽培食用菌的方式取决于不同的菌种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材,近年来由于人们追求健康饮食,食用菌的需求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也日益完善,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生产中。

本文将就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进行详细讲解。

一、食用菌的品种及生态环境{{食用菌介绍}}食用菌的品种非常多,其中常见的有香菇、金针菇、银耳菇、平菇等。

根据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草根菌和木生菌两种。

草根菌通常栽培在废弃的稻草、木屑、麸皮、菜渣等物质中,常见的菌种有香菇、平菇、松茸等。

木生菌则以树木的腐朽木材为营养基质,一般是生长在森林中的,常见的菌种有牛肝菌、黑木耳等。

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1、基质制备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其营养基质需要人工制备。

基质制备是高原山区防沙治地这一项目重点推广内容之一。

食用菌的基质大多由秸秆、麦秸、麸皮、棉籽、木屑、豆渣、菜籽、蘑菇渣等材料组成。

基质的制备需要充分发酵,以保证其中营养成分的充分分解和转化。

发酵后的基质应进行杀菌处理,以防止有害菌的生长,保证食用菌的发育。

2、接种接种是食用菌的关键环节,选用适合的种菌、适量接种和合适的接种时间,对食用菌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食用菌适合接种的时间不同,而接种的量和接种方式也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接种时要注意卫生,使用经过消毒和灭菌处理的接种器具,避免外来菌的污染。

3、培育环境控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

光照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光照太强会使菌体变硬,容易破裂。

食用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湿度控制在80%-95%之间。

为提高产量和品质,需要对培育环境进行不断调整和管理,以满足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

4、农事管理食用菌的农事管理包括出菇前、出菇中和出菇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出菇前可以进行基质处理、种菌、杀菌等操作,以准备好出菇的基础条件。

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栽培新技术随着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类别,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为了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许多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也相继出现。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栽培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并讨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一、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是近年来食用菌栽培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相比传统的土壤培养方式,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感染的风险,还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无土栽培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是特制的菌袋来培养食用菌,其中添加了适宜的培养基和营养物质,以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光合作用控制技术光合作用控制技术是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控制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

通过调整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照波长等参数,可以使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得到有效控制。

这项技术在大棚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合理的光照管理,不仅可以增加食用菌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其口感和风味。

三、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现代食用菌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无菌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的侵入,保证食用菌的纯度和品质。

在无菌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灭菌、消毒和无菌环境的创建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阻止病原菌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传播,保护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借助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食用菌的基因进行改造,以增加其抗病性、耐逆性和产量等特性。

通过插入特定基因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可以使食用菌在病害侵染和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无土栽培技术、光合作用控制技术、无菌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都为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用菌栽培技术将继续取得突破和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营养的食材选择。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旨在提高菌类产量和质量。

它主要应用于蘑菇、香菇和木耳等食用菌品种,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大量的菌类产品。

这种技术还可以帮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减少较大的成本投入。

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环境条件为基础,利用菌的营养生长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营养培养基,以及控制菌类的生长环境,进行种类选择、病原菌抑制、繁殖等操作,以达到菌类产量和质量最大化的目的。

1.菌类选择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提供相应的营养培养基,控制菌类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确定菌类的生长行为,以达到最佳的营养生长。

2.病原菌抑制在菌类栽培过程中,要控制病原菌的滋生,以防止病原菌对菌类的损害。

通常可以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剂来抑制病原菌的滋生,保证菌类健康生长。

3.菌类繁殖在菌类栽培过程中,通过种植菌类的分裂芽,可以增加菌类的产量。

通常可以在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对菌类进行繁殖,以获得更多的菌类产品。

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优势食用菌栽培技术具有多种优势,既可提高菌类产量,又可改善质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大量的菌类产品,还可以提高收益,减少成本投入。

1.提高菌类产量食用菌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菌类产量,通过选择合适的营养培养基、控制菌类的生长环境,以及种类选择、病原菌抑制、繁殖等操作,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较大的产量。

2.改善质量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改善质量。

根据不同的菌类,提供合适的营养培养基、控制菌类的生长环境,可以有效改善质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节省空间食用菌栽培技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大量的菌类产品,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

另外,这种技术还可以减少农民的时间成本,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减少较大的成本投入。

三、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于蘑菇、香菇和木耳等食用菌品种,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减少较大的成本投入。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

2023-11-11CATALOGUE目录•食用菌基础知识•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生长环境与控制•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采收与加工•食用菌市场与前景•附录:相关法规与政策01食用菌基础知识食用菌定义食用菌是指一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常见种类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灵芝、银耳等。

食用菌的定义和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菌富含蛋白质,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蛋白质含量有所差异。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菌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多糖为主,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食用菌的脂肪含量较低,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食用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D、钙、铁等。

栽培历史食用菌栽培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目前,全球各地均有食用菌栽培产业。

栽培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型栽培技术,如工厂化栽培、液体深层发酵等。

食用菌的栽培历史与现状02食用菌栽培技术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干净、环境卫生良好的地点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

同时,考虑到食用菌对土壤质量的要求,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如化肥厂、农药厂等。

栽培场地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需求,搭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菇房、菇棚或露天栽培场地。

栽培设施需具备良好的保温、保湿、通风和光照条件,同时要考虑到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

栽培设施栽培场地与设施培养料的选择与配制培养料种类与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培养料,如木屑、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

培养料应具备营养丰富、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等优点。

培养料配制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需求,将各种培养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适量的水、石膏粉等辅助物质,调节培养料的湿度和酸碱度,以满足食用菌生长的需要。

菌种制备与选择菌种类型与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宜的菌种类型,如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等。

菌种应具备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是指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真菌类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食用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包括蘑菇、香菇和平菇的栽培方法。

一、蘑菇的栽培技术1. 基质选择:蘑菇的生长依赖于培养基质,一般选择麦秸、稻草、木屑等作为基质。

基质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 菌种接种:将蘑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基质上,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待菌丝生长。

3. 菌网培养: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将基质移到黑暗的环境中,稍加增温,促进菌网的生成。

4. 露天培养:菌网形成之后,将基质移到通风良好的露天环境中,进行光照养分的吸收和子实体的形成。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1. 瓶装培养:香菇可以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

首先将香菇菌种接种在培养基上,待菌丝长满整个瓶子后,倒扣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等待子实体的形成。

2. 刨床培养:在露天的地方,清理好地面,将香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再用稻草、麦秸覆盖上一层。

保持适宜的湿度,等待子实体的形成。

3. 窖穴培养:将香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将基质堆积成约50厘米高的堆坡,覆盖上一层保温材料,并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三、平菇的栽培技术1. 棚架培养:搭建适当的棚架结构,将预先培养好的平菇菌种放在培养基上,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每隔一段时间喷水保持湿润,待平菇菌丝生长完整后,开始移动菌棒,等待子实体的形成。

2. 菌棒培养:将平菇菌种接种在菌棒上,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黑暗环境中等待子实体的形成。

子实体成熟后,用清洁的工具将菌棒剪断,将平菇采摘。

综上所述,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基质和菌种接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光照条件等。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有所不同,但都需要注意环境的卫生、消毒处理以及适宜的生长条件。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食物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种植类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丰富菜篮子工程的新兴农业项目。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着重介绍常见的优良品种及其最实用的、最新的栽培技术。

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在学习微生物基础以后开设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远距离教育课程由多种媒体组成。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提供的媒体有:主教材、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等。

教科书是主媒体,学生必需从头到尾系统通读,最好两遍。

从学期开始就制定阅读计划。

应当指出,教科书只提供了大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录像教材是结合图片、标本讲解重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的媒体,自主选择,经过刻苦学习,学好本课程也是完全可
以达到的。

网上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回答,并且提供相关学习的参考资料。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食用菌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重点记忆、理解、描述、比较、分析。

了解的内容包括最新的方法和最新动态,知道为什么即可。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 90 学时,实验 30学时,电视13学时,本课程为 5学分。

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篇章(总学时)文字教材字数(万)电视课学时学时数
1 绪论 1.6 1 2
2 第一章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3.0 1 8
3 第二章菌种的制作 2.6 1 8
4 第三章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3.9 2 14
5 第四章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2.2 2 12
6 第五章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3.1 2 8
7 第六章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1.7 1 4
8 第七章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2.6 1 4
9 实验指导及附录 4.3 2 30
10 合计 25 13 90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食用菌栽培技术》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图片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毒菌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

第一章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章菌种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液体菌种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

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了解:液体菌种。

第三章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内容]
第一节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

第四章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

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

第五章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教学内容]
第一节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七章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

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

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

第四部分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实验四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2.培养料中碳氮比例的计算方法3.培养料的含水量
4.食用菌产品的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