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六普_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_邹湘江
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基于第5、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基于第5、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袁麒翔;李加林;徐谅慧;曹罗丹;王明月【摘要】利用Excel、ArcGIS软件分析宁波第5次和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期的外来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来源地和现住地变化趋势以及人口迁移流动原因。
结果表明:(1)从数量上看,宁波流动人口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从年龄构成看,流动人口儿童比重逐步上升,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文化构成看,宁波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程度逐步下降。
(2)宁波省外流动人口比重大幅增加,且现住地呈现出由老三区向外围扩散的趋势。
(3)大量的工作岗位,较高的报酬以及较低门槛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是外来人口来宁波务工经商的重要原因。
%Using Excelland ArcGIS, the structure change tendency, the origin and current inhabitation change tendency, and the causes of migration in Ningbo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following points:(1) Migrant population in Ningbo is on the rise;the youngsters in population are gradually taking larger proportion and taking lead in growth;the overall education level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s on the decline. (2) The influx of the non-Zhejiang-native migrant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the inhabitation shows the trend of moving from Ningbo city to peripheral areas. (3) Labor-intensive sectors are the main employment factor attracting the migrants to settle in Ningbo.【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变化趋势;宁波【作者】袁麒翔;李加林;徐谅慧;曹罗丹;王明月【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2;C921.3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重要体现. 流动人口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且带来了劳动力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人口的城乡分布、社会的阶层结构、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迁[1].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的特征对于制定城乡发展战略,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宁波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 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全国各地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流入. 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宁波市流动人口分布范围广, 流动量大, 特别是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多达228.85万人, 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 与第5次人口普查时期相比共增加了 135万人, 增长率为168.80%, 年平均增加13.50万人. 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口及其迅速增长的趋势对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正负双方面的影响, 引起了宁波市人口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包括我国过去10年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等多方面数据,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邹湘江[3]基于“六普”数据, 研究了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特征; 郭志仪等[4]则基于第6次普查数据探讨了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笔者拟基于宁波第5次与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以宁波市的县(县级市、区)为基本行政单元, 采用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宁波外来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与现住地, 揭示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及其变化趋势, 为宁波市制定合理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1.1 外来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变化趋势第6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201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60.6万人, 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64.3万人, 增长率为27.56%, 年平均增加16.4万人, 年均增长 2.46%. 2010年户籍人口为 574.7万人, 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33.1万人, 增长率为6.1%. 2010年全市外来流动人口228.8万人, 其中省外流入宁波的人口为 198.3万人, 占总外来人口的 86.67%,比2000年的135万增加了近1倍. 2010年外来流动人口数与户籍数之比达到 1:2.5, 远远超过 2000年两者之比 1:4.0. 因此, 从总体变化趋势看, 宁波市呈现出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趋势.1.2 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变化趋势对比第5次和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图1),外来流动人口中, 儿童人口逐步增多, 2010年全市0~9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16.7万人, 占全部外来人口的比重为7.29%, 比2000年的6.02%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这表明成年人口携带儿童(子女)来宁波或在宁波生育子女并将子女留在身边抚养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这与宁波市对外来幼儿的入学、医疗配套等政策的逐步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出于亲情、幼儿培养等原因, 父母更愿意将子女留在身边.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宁波15~59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 202.8万人, 占总流动人口的88.59%, 其中20~4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159.9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比重高达 69.88%. 2000~2010年,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的人口的迅速流入, 促使宁波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较快. 由于流动人口中大量年轻人涌入, 一部分成为常住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宁波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趋势. 2010年常住人口中, 宁波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有 65.5万人, 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61%,与2000年时的8.75%相比, 下降了0.14个百分点.1.3 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及变化趋势根据资料整理可得宁波市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1). 由表1可知, 宁波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 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 2000年和2010年分别占总流动人口数的 43.22%和 53.49%. 以它为中心,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和降低, 比重逐渐降低. 为进一步明确社会对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选择特性, 把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与宁波常住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进行了对比, 发现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与宁波常住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有很大的差别.宁波市常住人口文化构成, 2000年以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 38.93%为峰值,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52.69%, 呈明显的负偏; 2010年以初中文化程度的 39.73%为峰值,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4.96%, 基本呈正态分布. 可以看出, 在10年间宁波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明显提高.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文化构成, 2010年与2000年相比, 宁波的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 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表 1). 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合计为 83.67%, 仍占绝大多数, 且比全市常住人口的同等文化程度的比重高出8.9个百分点. 可见, 2010年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要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学历的流动人口虽然在逐年增加, 但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依然较低,仅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6.75%, 且低于 2000年的9.21%. 结合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以及2次普查数据对比分析, 更多的外来人口, 特别是低文化程度的外来人口将会大量涌入宁波.2.1 外来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及变化趋势2010年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为228.8万人, 其中来源于省外的流动人口共198.3万人, 占总流动人口的 86.67%. 而 2000年, 宁波市外流动人口135.6万人, 其中来源于省外人口为 61.2万人, 占45.14%. 与2000年相比, 2010年流动人口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大幅增加, 而且省外流动人口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占外来人口的绝大部分.宁波市省外流入人口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却相对集中, 2000年主要是来自安徽、四川、江西和贵州4个人口稠密、经济相对落后且距离浙江相对较近的省份, 合计占省外流入人口的 73.26%. 2010年, 宁波省外流入人口的来源在全国范围有分散化趋势, 主要来自安徽、四川、贵州、江西和河南, 5个省合计占省外流动人口的69.98%,略低于2000年来自安徽、四川、江西和贵州4个省的流动人口比重. 这表明宁波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增强.2.2 外来流动人口的现住地分布及变化趋势2000年宁波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以慈溪、鄞州、海曙和江东4个县(市、区)最多, 分别为27.6万人、23.8万人、14.1万人和12.1万人, 占总外来流动人口比重的20.36%、17.60%、10.42%和8.93%. 从经济和就业看, 离市区较近,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是外来人口聚集之地, 慈溪等4个县(市、区)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 生活设施相对便利, 成为外来人口的首选之地.不同的是, 2010年宁波外来流动人口中选择居住于鄞州区的人数最多, 共有 54.3万人, 比重较2000年有显著提高, 占全市外来人口总量的23.74%.其中, 省外流动人口就有41.7万人, 占宁波市省外流动人口总量的 21.04%; 市外流动人口居住人数位居第二、三位的分别是慈溪、北仑.2010年宁波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的外来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之和与2000年比少了12.31个百分点, 仅占13.05%. 2010年流动人口居住地相对集中分布于鄞州、慈溪、北仑、余姚、镇海(图2),且这5个区域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之和比2000年增加了16.29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宁波外来流动人口在宁波的分布情况呈现出由宁波老城区向四周转移的趋势.3.1 宁波外来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变化的原因2000年和2010年宁波外来流动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经济型流动人口最多, 务工经商为宁波市流动人口迁移流入的首要原因. 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能提供大量商机和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宁波打工以及创业. 来宁波的外来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22~44岁(图 1), 因为这部分人群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 更富有迁移性, 并且身强力壮, 能从事一些本地人不愿从事的服务行业或需要体力的行业(如保姆, 搬运工),他们来到宁波能获得超过在迁出地几倍的收入.但同时这部分人群多数未受过高等教育, 甚至未完成义务教育. 2010年宁波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外来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30.18%. 与2000年相比, 流动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呈现倒退趋势(图3).这与宁波市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二、三产业不无关系. 据宁波市统计局公布的 2010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数据, 二、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占宁波市的55.6%和40.15%. 宁波二、三产业中特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但是这些行业的门槛要求较低, 收入相对较高,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外来人口来宁波务工经商.3.2 宁波外来流动人口来源地、现住地变化原因宁波外来流动人口来源地分布范围变广. 从大环境来看, 2000~2010年宁波港口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全面开展, 宁波将秉承“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理念, 打造一座更美好的海滨城市.从外来人口内部看, 部分宁波外来务工人员, 在宁波地区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工作,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报酬, 回到老家进行了一定的宣传. 因此近年来,宁波的知名度逐步提升.与2000年相比, 2010年宁波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逐渐向老三区以外地区扩散, 这与宁波市大力发展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 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外来人口中从业人员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 占所有外来从业人口的63.54%. 鄞州、慈溪、北仑、余姚、镇海等地企业工厂众多, 就业面较广,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较为合理, 待遇福利也比较理想, 因此这些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1) 2000~2010年, 宁波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宁波对流动人口具有选择性, 以青壮年居多, 这些年轻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宁波市注入了活力. 但也应该看到, 来到宁波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未增反退, 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看, 这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素.(2) 宁波外来人口在全国分布范围更大, 外来流动人口现住地分布特征也折射出了宁波这10年来经济主要发展方向, 外来人口居住地分布呈现为由老三区向周围县、区扩散的趋势.(3) 宁波的企业工厂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宽阔的就业环境. 宁波物流业发达, 海运便利, 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并且宁波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因此, 宁波有极大的潜力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来宁波务工经商.【相关文献】[1]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 人口研究, 2008,32(6):30-43.[2] 仲雷. 流动人口对常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3] 邹湘江.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1, 32(6):23-33.[4] 郭志仪, 刘红亮. 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 西北人口, 2013,34(1):63-66.。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

85黄玲(人之初杂志社 广东广州 510075)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摘 要:通过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普查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描述了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状况,分别梳理了主要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和主要的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并且集聚趋势有增无减,但是流动在东部各省之间开始分散,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对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广东。
人口流动在向经济发达地区移动的同时还体现出明显的“就近移动”特点。
关键词:人口流动;省际人口流动;流动特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省际人口流动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1],同时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2]。
省际人口流动的走向,不仅会给调整人口分布的布局,也会给人口输出、输入地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3][4]。
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的十年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从1.44亿增加到2.61亿,增长了81%。
其中,省内流动人口由1.01亿增长到1.75亿,增长了71%,省际流动人口由4241.86万增长到8587.63万,增长了102%。
虽然省际流动人口数量仍少于省内流动人口,但省际流动的增幅远远高于省内流动人口。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口省际流动变得更加活跃。
因此,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归纳与梳理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从而总结出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二、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需要从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两个方面对省际人口流动状况进行分析[5]。
在人口流出方面,不同省份之间人口流出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1.2000年我国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各省之间人口流出数量差异巨大。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蒲英霞;王结臣;马劲松;陈刚【摘要】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特征进行了测度.以“五普”和“六普”省际人口迁移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和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根据不同区域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度的差异,对31个省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了我国省际迁移流空间集中特征的变化与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集中特点明显,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而人口迁入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总体趋于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人口迁出相对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而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人口迁出“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正不断加强;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52)001【总页数】9页(P105-112,134)【关键词】基尼系数;空间集中度;迁入/迁出流【作者】刘大伟;蒲英霞;王结臣;马劲松;陈刚【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迁移流动进一步趋向活跃.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高达2.6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0%.其中省际人口迁移量达到8 588万人,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时期增长了一倍.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1].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做出的响应,另一方面也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或缩小地区经济增长差距[2-10].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空间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源、经济和社会活动等的空间转移.对于整个人口迁移系统而言,区域内人口迁移流的过度集中,势必造成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系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省内人口迁移相比,省际迁移人口因其迁移距离长、社会影响较为深远等原因而受到研究人员更为广泛的关注[11-16].分析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对于进一步把握未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变化和规律,指导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组织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基尼系数是度量事物分布不均等状况的一个指标[17],在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8-19].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基尼系数的临界值,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收入的差异程度进行预警,一旦超过该值,则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收入分布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引起关注.在人口迁移领域,采用基尼系数对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度量并不多见.Plane等利用基尼系数对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州际人口迁移进行了研究,发现东北部地区在1982年以后人口迁出最集中,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入最集中,南部地区迁入和迁出一直较为分散[20].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布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21-22],表现出由农村向城市[23-25],由内陆向沿海集中的特点[26].如果某个区域大部分迁入或迁出人口来自或抵达某个地区,则意味着该区域人口迁入或迁出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反之,则空间集中度较低,人口迁入或迁出较为均匀或分散.文中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时期每个省市区的迁入或迁出流的基尼系数,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及其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变化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以期对过度不平衡的人口迁移加以调控.1.1 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的原理,可以将其应用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表示区域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差异程度,即空间集中度.如图1,设A为区域间迁移流绝对平等曲线和实际迁移流曲线之间的面积,B为区域间实际迁移流曲线与坐标轴之间的面积,那么A与(A+B)的比值为空间集中度,其值在0~1,越接近0,表明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越趋向于均匀分布;反之,越接近1,表明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越趋向于不均衡,即空间集中程度加强.1.2 测度方法图1中A与(A+B)两部分的面积之比可表示区域间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然而,通过求解面积计算基尼系数的过程较为复杂,因为区域间实际迁移流所构成的曲线并不规则.文中采用Plane等提出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20]253:其中,Mij(Mg h)为人口迁移矩阵中的一个元素,表示区域i(g)向区域j(h)的流量;T为人口迁移系统的总流量;n为区域数量.由于不考虑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所以在人口迁移流量矩阵中,对角线元素Mii=0.当基尼系数为0时,人口迁移达到一个绝对平均的情况,即任意两对区域间的迁移量都相等.为了进一步表示各区域迁入和迁出的空间集中性,Plane等将(1)式分解为2个基尼系数公式,分别测定每个区域的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程度[20]255:其中Ik和Ok分别表示区域k总迁入流量和总迁出流量.区域k迁入基尼系数)和迁出基尼系数)的数值均在区间[0,1]之内,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的迁入或迁出流在空间上分布越不均衡,空间集中性越强.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区域迁入或迁出流的空间分布状况,还可以分析区域间迁移流的分布差异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我国人口迁移流的时空分布格局.本研究区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省际人口迁移数据来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31个省市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可以用一个31×31的流矩阵表示,其中行元素表示迁入某个省市区的迁入流,而列元素表示迁出某个省市区的迁出流,对角线元素为0,表示不考虑省内人口迁移.因此,总共有930个流元素参与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析.3.1 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空间集中特征可以将31个省市区看作一个封闭的人口迁移系统,从总体上考察人口迁移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状况.根据(1)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843 4和0.814 2.如果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判别标准(0.4)视为人口迁移集中度的警戒线,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段上,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度都已远远超出这一警戒标准,空间不平衡状况十分严重.从不同时段来看,“六普”时期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低于“五普”时期的基尼系数,表明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显著增加的背景下,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度有所降低,正朝着相对均匀的方向发展.3.2 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特征通过(2)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人口迁入基尼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① 我国大部分区域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绝大多数省市区的迁入基尼系数大于0.5.那些高值区域既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较为常见,如西藏、云南、贵州、重庆、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尤其是西藏在“五普”时期的基尼系数甚至超过0.8.② 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不均衡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体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六普”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迁入流基尼系数均比“五普”时期有所下降,表明随着省际人口迁移活跃程度的提高,迁入人口在分布上也正趋于均衡.对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迁入热点地区来说,虽然迁入人口都进一步扩张,但空间集中性都有所下降,同时迁入人口来源与比例也发生改变.上海变化较明显,人口迁入基尼系数降低了近0.09.在“五普”期间,迁入上海的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江苏和浙江,占总迁入人口的66.70%;“六普”时期,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江苏和河南,占总迁入人口的比例下降至54.45%.而北京和广东变化较小,在“五普”期间,迁入北京的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安徽,占总迁入人口的45.39%;“六普”时期,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山东,占总迁入人口的44.52%.虽然在这个两个时期内,广东的迁入人口都主要来源于湖南、四川和广西3省区,但其所占广东总迁入人口的比例由55.67%下降至50.05%(图2).为便于考察省际人口迁入空间分布状况在不同时段上的变化趋势,文中对省际迁入基尼系数进行了标准化(Z值),并根据3个临界点-1,0,1将各个省市区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 分散型(Z≤-1);② 较分散型(-1<Z<0);③ 较集中型(0<Z<1);④集中型(Z≥1).根据每个省市区所属的类型,分别绘制“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省际人口迁入类型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迁入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a)北京(b)上海(c)广东图2 省际人口迁入流洛伦兹曲线图Fig 2 Lorenz curves of inter-provincial in-migration flows1)人口迁入显著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并且有扩大的趋势.“五普”时期,河北、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人口迁入非常分散.“六普”时期,除山东外,其余省市区的类型未发生变化,同时江西和湖南的人口迁入类型由“较分散型”演变为“分散型”.“五普”时期,迁入江西的移民主要来源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周边相邻的6个省份;“六普”时期,河南也成为江西移民来源中的一个重要省份,这使得江西的人口迁入集中程度有所减弱.同样,湖南的移民来源也越发趋于分散,即空间集中程度降低.从图3(b)可以看出,安徽和湖北属于人口迁入较分散类型.不过,这两个省份的迁入基尼系数经标准化后分别为-0.907 2和-0.836 3,接近1个标准差.总体来说,内陆省市区的人口迁入处在一个相对分散的状态.一个原因是我国内陆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从各省市区迁出的人口到达这些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均匀.此外,也与这些省市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居中位置决定了其邻居省市区较多,因此周边迁入的可能性要较那些处于东部沿海或西部边陲的省市区要大.海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的人口迁入类型相对较分散,但显著性并不强.(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3 中国省际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类型Fig 3 Spatial focusing maps of inter-provincial in-migration in China2)人口迁入显著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且具有加强的趋势.“五普”时期,人口迁入集中的省市区为福建、重庆、西藏、上海、贵州和云南.“六普”时期,上海、贵州和云南等省市的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程度均有所降低,演变为“较集中型”.“五普”时期,迁入上海的人口大部分来源于周边的安徽、江苏和浙江3个省份.由于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已显弱化,迁入上海的人口来源趋于分散.“五普”时期,从四川和贵州迁入云南的移民,占云南总迁入量的57.62%.10年后,云南总迁入移民的55.44%来自于四川、贵州和重庆.因此,云南人口迁入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同样,四川作为贵州的移民来源比重由47.80%降至27.41%.而湖南和重庆迁入到贵州的人数显著增长,贵州的人口迁入集中程度已显弱化.不同的是,广东和辽宁的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程度有所增强,人口迁入类型由“较集中型”演变为“集中型”.另外,江苏、浙江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也表现出人口迁入的集中性.3.3 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集中特征通过(3)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人口迁出基尼系数(表2).从表2可以看出:① 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集中程度大于人口迁入流.不仅所有省市区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而且不同时段上的基尼系数均值都超过迁入流.广西的人口迁出基尼系数甚至超过0.9,大于人口迁入流基尼系数的最大值.② 从时间变化来看,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程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度在加强,这与省际迁入流的变化特点相类似.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省份以及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省份的迁出集中程度在增强.③ 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出较为分散.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迁出基尼系数小于总体均值,这意味着这些省市对全国的辐射影响较大.表2 中国省际人口迁出基尼系数Tab 2 Gini coefficients of inter-provincial out-migration in China省市区五普六普省市区五普六普北京0.58710.5517湖北0.72870.7171天津0.72610.6536湖南0.87550.8250河北0.76100.7648广东0.58320.5181山西0.63440.6249广西0.93360.9043内蒙古0.72090.6622海南0.84890.7360辽宁0.62030.6080重庆0.71840.7024吉林0.75300.6858四川0.70370.6708黑龙江0.75050.7113贵州0.79390.7996上海0.69810.6655云南0.65490.7042江苏0.70880.7277西藏0.67820.6385浙江0.52890.5452陕西0.61420.5922安徽0.76620.7969甘肃0.70200.6075福建0.62250.6129青海0.57200.5267江西0.85790.8115宁夏0.72310.6490山东0.59210.6459新疆0.58590.5022河南0.66500.6520平均值0.70030.6714同样,根据人口迁出基尼系数将各省市区划分为4种类型(图4).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迁出显著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北京、浙江、广东、青海和新疆等省市区的人口迁出在这两个时段上均非常分散.山东的省际人口迁出空间集中性有所增强.“五普”(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4 中国省际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类型Fig 4 Spatial focusing maps of inter-provincial out-migration in China时期,从山东迁出的人口多集中在北京、天津、广东、辽宁和江苏,其中到达京津地区的人数占总迁出量的28.16%.“六普”时期,山东外迁人口仍多集中在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和浙江,其中到达京津地区的人数增长至35.63%,空间集中程度得到加强.从山东迁出的人口越来越多地流向京津地区和长三角都市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其他省市区人口迁出的一个缩影.2)人口迁出显著集中的省市区更加集中于中部地区.江西、湖南和广西在这两个时期内一直表现出集中的特点.“五普”时期,海南有75.58%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六普”时期,仍有59.34%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但其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程度已明显降低.“五普”时期,安徽有67.77%的迁出人口到达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贵州有55.89%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和浙江.而“六普”时期,安徽的迁出人口到达长三角地区的人数上升至77.55%,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贵州到达广东和浙江的人数增长至60.69%.因此,安徽和贵州的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程度明显增强,人口迁出由“较集中型”演变为“集中型”.事实上,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的主要目的地位于东部沿海,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与人口迁入集中性显著的省市区相对应.3.4 省际迁入流与迁出流的关系为了便于考察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将标准化之后的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用散点图的形式加以绘制,其中横、纵坐标分别为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图5).正值表示人口迁移集中程度高于均值,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性相对较强;负值表示人口迁移的集中程度低于均值,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由图5可以看出,各省市区迁入与迁出基尼系数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即某个省市区的迁入集中程度较高,该省市区的迁出集中程度却较低;某个省市区的迁出较为集中,其迁入却较为分散.“五普”时期,迁入流与迁出流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明显.“六普”时期,二者的负相关性已较为显著(斜率为-0.31).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省市区人口迁入较为集中,如广东、浙江,其迁出较为分散;而欠发达地区省市区人口迁出较为集中,如安徽、湖南、江西和河北,其迁入则较为分散.这种负相关关系的存在和增强,正好与Plane等提出的人口迁入和迁出关系相对应[27].Plane等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高迁入率和低迁出率的特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具有低迁入率和高迁出率的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改变.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具有高迁入率,同时迁出率也比较高,集中化趋势明显[12,28].Vias认为区域间人口迁入和迁出会呈现一个“U”型曲线关系,经济不发达和发达地区分别位于曲线的左右两端[29].据此,可以推测我国省际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空间集中性也可能会呈现出这种现象.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吸引力会愈发增强,尤其是对周边省市区的吸引力,人口迁出更是以周边省市区为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5 全国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度散点图Fig 5 Scatter plots of spatial focusing of in- and out-migration in China4 结论文中从系统和区域的角度对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及其变化进行了测度.① 计算了全国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以考察整个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分布状况;② 分别计算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探讨了每个省市区作为“迁入地”和“迁出地”两种不同角色时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对“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省际人口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不均衡性突出,集中特点明显.“五普”和“六普”时期的省际人口迁移流总基尼系数为0.843 4和0.814 2.虽然随着省际人口迁移活跃程度的提高,省际人口迁移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但现阶段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程度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状态,因此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进行适度调控是非常必要的.2)中国大部分区域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主要是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薄弱的经济发展程度使得从各省市区迁出的人口到达这些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均匀;而居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邻居省市区较多,因此周边迁入的机会更大.人口迁入集中性较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迁入到东南沿海省市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大,而迁入到东北地区和西部省市区的人口数量偏少,但总体上都以其周边省市区迁入为主,并且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3)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不同时段上的基尼系数的均值都超过迁入流.在总体趋于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例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省市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省市区,这也表明这些省市区的迁出人口指向性更强.人口迁出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人口迁出较集中的省市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并且,人口迁出的“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分布格局也在不断加强.4)我国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的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人口迁入集中的省市区,则迁出分散,而迁出集中的省市区,则迁入分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的省际人口迁入较为集中,而欠发达地区的省际人口迁出较为集中.可以推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将会呈现“U”型曲线的关系,经济不发达和发达地区会分别位于曲线的左右两端. 文中初步以洛伦兹曲线图和基尼系数的形式表达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度,为了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在对省际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程度的类型划分中采用了1个标准差作为判别标准,这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状况迥异的区域人口迁移系统而言,略显粗糙.而在研究中,“五普”时期中国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的基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95 8和0.700 3;“六普”时期中国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的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625 3和0.671 4.虽然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在空间上已经朝着均匀的方向发展,但仍然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空间集中特性,因此可以将基尼系数为0.6作为一个警戒线参考的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针对具体区域,提出更权威的判别标准,以衡量本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不均衡状态是否超过一定的警戒线.另外,文中仅计算和分析了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及其变化特征,虽然其变化暗含了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更直观地结合各地社会经济指标加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责任编辑惠松骐)Analysis on the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LIU Da-wei1,2,PU Ying-xia1,2,WANG Jie-chen1,2,MA Jin-song1,2,CHEN Gang1,2(1.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2.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

山西等其他 7 个省份的总人口排序也发生了变化,但排位顺序变化都在 1 ~ 2 个位次。
2. 各省人口变化方面 如表 2 所示,31 个省份、 自治区、直辖市中,有 15 个 省份 的 人 口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例上升,16 个省份的 人 口 占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下 降。 占全 国 总 人 口 比 例 增 幅 排 在 前五 位 的 省 份 分 别 是 广 东、 上 海、 北 京、 浙 江 和 天 津。 其中,广 东 省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比例增幅最大,从 2000 年 的 6. 83% 上 升 到 2010 年 的 7. 79% ,上升了 0. 96 个 百 分 点,这主 要 是 由 于 广 东 省 跨 省流 动 人 口 规 模 大 幅 度 的 增 加,跨 省 流 动 人 口 增 加 了 1022. 75 万,增加的流动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 的 比 例 达 到 0. 76%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比 例 下降 幅 度 最 大 的 五 个 省 份 分 别是 四 川、湖 北、重 庆、河 南和安 徽,其 中 四 川 省 下 降 幅度最 大,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例 下 降 了 0. 58 个 百 分 点。 从各省 变 化 可 以 得 出: 占 全 国人 口 比 例 上 升 的 省 份 都 是 流动 人 口 吸 纳 的 传 统 省 份, 而占 全 国 人 口 比 例 下 降 的 省 份都 是 流 动 人 口 流 出 的 主 要 省份,因 此,人 口 流 动 的 加
2. 02
22
1. 91
22
2728
2. 16
21
2. 05
21
6440
5. 09
7
4. 9
7
3525
2. 78
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特征及变化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

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特征及变化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邹湘江【摘要】当前我们对城市人口的住房自有率、居住面积等基本住房信息并没有清楚的把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我们精准、全面地分析城市人口住房状况提供了基础.分析我国城市人口住房状况表明:2010年城市人口住房自有率为69.78%,住房自有率比2000年下降了2.2%的原因在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15平方米,虽然人均建筑面积提高迅速,但距离小康居住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不同家庭居住空间的差距很大;过去十年城市大规模住房建设,使得城市家庭户各项设施的拥有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住房成套率达到81.13%;城市租房户平均租金为473元/月,在最近十年中增长近3倍,并且增长幅度大于住房价格的增长,这反映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居住住房需求的增加.【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7页(P51-56,75)【关键词】人口普查;住房;城市【作者】邹湘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31住房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住房状况直接对人们的经济、工作和健康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概括介绍第21号《适足住房权》将适足住房作为人的一项基本人权。
我国自19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1998年开启城市住房全面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人口住房状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城市住房严重短缺的问题得以解决,住房质量快速提高。
随着城市住房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住房状况也极为关注,如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等,都对城市住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
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布问题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分布问题分析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整理所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2011年4月28日新闻发布会举行,标志着此次人口普查圆满结束。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中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据了解,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中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成功进行过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
就人口分布问题整理如下: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内地人口13397248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0.35、天津0.18、河北0.03、上海0.40、浙江0.37、福建0.01、广东0.96、海南0.03、山西0.07、江西0.06、云南0.04、西藏0.01、青海0.01、宁夏0.03、新疆0.11。
增加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浙江、北京。
均为经济前沿省份。
从人口比重减少的省份看,减少最多的是四川省,达0.58%,其次是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
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

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邹湘江;吴丹【摘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提高的速度全面超越了城市,这与当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使得农村流出人口平均年龄和老年人口比例都远低于农村人口整体水平.流动人口内部在不断地“更新”,年轻的流动人口不断替代年老的流动人口,从而保持较年轻的年龄结构,这种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口老龄化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0~2010年间,农村人口自然老化速度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影响从2000~2005年间的0.031岁/年增加到2006~2010年间的0.07岁/年;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人口平均年龄增加的贡献也从8.04%上升到16.91%,人口流动已成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力.从人口流动的角度,需要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解决如何让流动人口在城市沉淀下来等问题.【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10页(P70-79)【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老龄化速度【作者】邹湘江;吴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北京100038;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一、引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一直以来也为社会所关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了10%,正式宣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3.31%,十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继续快速向纵深推进。
除了发展速度快以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特点,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和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68%和10.91%,而十年之后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和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分别上升为11.68%和14.98%,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提高了4.07个百分点,而城市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
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规律分析

2013年第1期第34卷N orthwest population一、引言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流动是引起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
近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规模越来越庞大,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市户籍管理工作产生了显著影响。
准确地把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向等方面的规律,有利于国家掌握流动人口的总体情况和特征,便于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及完善,也有利于各地区结合人口的实际情况发展符合其特征的区域经济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本文依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及原因,以期对本次人口普查所反映的流动人口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有关部门优化流动人口管理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的所属范围进行界定。
在人口统计中,将人口户籍登记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
“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省际人户分离和省(市)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
其中,前者称为省际流动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长距离流动,后者称为省(市)内的流动人口。
在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省际流动人口被定义为“常住户口登记地在本省以外,但居住在本省半年以上;或者居住在本省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省半年以上;以及持外省户口,但居住本省的户口待定人员。
”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的重点往往是省际之间的迁移,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为省际流动人口,研究范围为中国大陆地区。
二、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点(一)人口流动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从全国的角度看,自上世纪80年开始,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就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三普”、“四普”和“五普”的我国大陆地区省际流动人口总量分别为0.0657亿、0.2125亿和1.2亿。
而“六普”所处的2010年,省际流动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2.2亿,与“五普”相比,增幅高达1.0亿,增长了82.9%,而同期常住人口的增幅只有0.739亿,前者是后者的13.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口流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 1 号公报的十项内容之一是 “人口的流动”,这是继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后第二次将人口流动问题写入公报之中,但在我国人
口普查公报中出现尚属首次。由此可以看出人口流动问题在我国过去十年人口发展中的重要性。公报
显示,我国总人口①中人户分离人口已达到 26139 万,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11700
Analysis of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Based on Sixth Census
ZOU Xiang-jiang (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第六次人口普查是我国新世纪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对我国新世纪前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的重要检阅,也是我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
收稿日期: 2011 - 06 - 13; 修订日期: 2011 - 09 - 19 作者简介: 邹湘江 ( 1984 - ) ,江西抚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发展。
① 本文全国总人口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总数。
·24·
1. 各省总人口方面
与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没有发生变化,但三个省份的排名顺序发生
了重要变化。广东省从 2000 年人口总数第三位跃居人口第一大省,并且是唯一一个人口总数过亿的
省份,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7. 79% ; 2000 年普查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下降到第三位。此外,安徽、
地区
2010 年 人口数
广东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浙江省 天津市
新疆 山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河北省 海南省
宁夏 青海省
西藏 福建省 江苏省 山东省 内蒙古 黑龙江省 陕西省 辽宁省
广西 甘肃省 吉林省 湖南省 贵州省 河南省 安徽省 重庆市 湖北省 四川省 全国合计
10430 2302 1961 5443 1294 2181 3571 4457 4597 7185 867 630 563 300 3689 7866 9579 2471 3831 3733 4375 4603 2558 2746 6568 3475 9402 5950 2885 5724 8042
31
0. 22
31
3471
2. 74
18
2. 75
17
7438
5. 88
5
5. 87
5
9079
7. 17
2
7. 15
2
2376
1. 88
23
1. 84
23
3689
2. 91
15
2. 86
15
3605
2. 85
16
2. 79
16
4238
3. 35
13
3. 27
14
4489
3. 55
11
3. 44
11
2562
本次普查公报中特别披露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对于开展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研究和服务城市管理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
普查公报显示,2010 年,我国流动人 口 ( 人户分离人口减去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为 22143 万,2000 年全国流动人口为 10175 万,流 动 人 口 增 加 了 11968 万,增 长 了 1. 17 倍。2010 年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为 16. 53% ,2000 年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为 8. 19% ,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 升了 8. 34 个百分点。各 地 区 流 动 人 口 方 面,目前有 6 个省份在普查公报中公布了 跨省流动人口信息 ( 见表 1) 。广东省跨省
133972
表 2 各省人口数及占全国比重
2000 年 人口数
2000 年占全国 总人口比重
比重
排序
2010 年占全国 总人口比重
比重
排序
8642
6. 83
3
7. 79
1
1674
1. 32
25
1. 72
24
1382
1. 09
26
1. 46
26
4677
3. 69
10
4. 06
10
1001
0. 79
27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The relevant aggregat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has been released. According to latest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key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It shows that migr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ensus. The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sued firstly at the census key data. Movement plays a key role to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the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of popul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igrants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is about 65. 36% . Keywords: census; migr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万,增幅达到 81. 03%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
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
本次普查公报关于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首次披露了市辖区内的人户分离人口,为 3995. 94
万,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城市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3600 万,十年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
395. 94 万,增长率为 11% 。流动人口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两者在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 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别[1]。因此,人口普查时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与流动人口分离开来是很有必要
的。事实上,我国人口普查数据中从 2000 年开始就能辨别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与流动人口,学者们 对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也开展了专门的研究[2 ~ 5]。但总体上,以往对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关注度不够。
滨海新区跨省流动人口总量为 124. 42 万人,占天津市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 41. 59% 。流动人口数据表明
我国近十年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同时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人
口流动已影响到我国人口状况的方方面面,包括下文讨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等。
二、人口地区分布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在这十年中呈现一些变化。
0. 97
27
1925
1. 52
24
1. 63
25
3297
2. 6
19
2. 67
18
4140
3. 27
143. 33源自1342883. 39
12
3. 43
12
6744
5. 33
6
5. 36
6
787
0. 62
28
0. 65
28
562
0. 44
29
0. 47
29
518
0. 41
30
0. 42
30
262
0. 21
外省流动 人口增加数
1022. 75 551. 21 447. 7 322. 53 211. 87 216. 83
万人,%
流动人口 增长率 48. 58 159. 08 174. 34 37. 51 242. 69 101. 07
资料来源: 各省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流动人口规模从 2000 年的 2105. 41 万增加到 2010 年地 3128. 16 万,增加了 1022. 75 万,是跨省流动人口
山西等其他 7 个省份的总人口排序也发生了变化,但排位顺序变化都在 1 ~ 2 个位次。
2. 各省人口变化方面 如表 2 所示,31 个省份、 自治区、直辖市中,有 15 个 省份 的 人 口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例上升,16 个省份的 人 口 占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下 降。 占全 国 总 人 口 比 例 增 幅 排 在 前五 位 的 省 份 分 别 是 广 东、 上 海、 北 京、 浙 江 和 天 津。 其中,广 东 省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比例增幅最大,从 2000 年 的 6. 83% 上 升 到 2010 年 的 7. 79% ,上升了 0. 96 个 百 分 点,这主 要 是 由 于 广 东 省 跨 省流 动 人 口 规 模 大 幅 度 的 增 加,跨 省 流 动 人 口 增 加 了 1022. 75 万,增加的流动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 的 比 例 达 到 0. 76%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比 例 下降 幅 度 最 大 的 五 个 省 份 分 别是 四 川、湖 北、重 庆、河 南和安 徽,其 中 四 川 省 下 降 幅度最 大,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比例 下 降 了 0. 58 个 百 分 点。 从各省 变 化 可 以 得 出: 占 全 国人 口 比 例 上 升 的 省 份 都 是 流动 人 口 吸 纳 的 传 统 省 份, 而占 全 国 人 口 比 例 下 降 的 省 份都 是 流 动 人 口 流 出 的 主 要 省份,因 此,人 口 流 动 的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