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流动人口统计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新生代占比过半《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
相比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 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7篇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流动人口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现状分析1. 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据统计,截至XXXX年底,全国流动人口已突破X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较大比例。
2. 流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民工为主,现在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不仅包括农民工,还有大量学生、退休人员和其他职业群体。
此外,家庭式迁移和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突出。
3. 流动人口问题凸显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包括但不限于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教育落后、医疗保障不足、社会融入难度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三、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分析1. 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主要依赖于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双重管理。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例如,信息不畅、管理不精细、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2. 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而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例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
3. 法治保障不到位在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法治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目前关于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也存在不足。
一些地方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导致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流动人口管理优化建议1. 完善管理体制建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
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省统表填报说明

资料四、流动人口省统计表1-8的指标解释和逻辑关系省统表(1—8)的统计对象:指离开户籍地县域30日以上跨省和省内跨县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流动人口和随其一起流动的未成年人口。
其中,同城区间人户分离人口除外;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一、《云南省流动人口跨省流入情况统计表》(试行表1)(一)指标解释:1、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统计期末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2—3、跨省流入男(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男(女)性人口总数。
4、跨省流入成年育龄人口(总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人口中(18—49)周岁的成年育龄人口总数。
5—6、跨省流入成年育龄男(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18—49)周岁的成年育龄男(女)性人口总数。
7、查验《婚育证明》数:统计期内本行政区域人口计生部门查验省外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次数。
如:一季度查验一次,一年的查验数就是四。
8、跨省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持证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持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人数。
9、落实免费服务人次:(统计期内)本行政区域为省外流入成年育龄人口提供免费避孕药具、生殖健康咨询及国家规定免费计划生育技术和服务的人次。
10、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统计期末本行政区域内跨省流入成年育龄人口中已婚女性人口总数。
11、已婚育龄妇女建档数:统计期末为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建立的计划生育档案数,统计时点妇女已迁离的其档案不列入统计。
12、已婚育龄妇女持证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持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人数。
13、在本地区生育总数:统计期内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行政区域生育子女总数。
14—15、在本地区生育的男(女)性:在本行政区域生育子女中男(女)性数。
16、在本省生育政策内人数:统计期内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行政区域内生育总数中符合女方户籍地生育政策的生育子女人数。
2023流动人口半年总结

2023流动人口半年总结引言2023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正式公布。
流动人口是指在常住户籍地以外的地方居住超过六个月的人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的流动与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2023年上半年全国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流动人口整体情况自2010年起,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根据2023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
其中,男性流动人口1.3亿人,女性流动人口1.2亿人,男女比例接近1:1。
这表明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趋向平衡。
二、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2023年上半年,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最主要的流动人口原因。
相较于农村地区相对有限的经济机会,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市场更加繁荣。
另外,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
另一方面,医疗水平也是流动人口的考虑因素之一。
三、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2023年上半年,一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热门目的地。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此外,沿海地区也是热门选择,如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相对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就业机会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
四、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
2023年上半年,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超过70%。
这反映了流动人口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此外,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也相对较低。
2023年上半年,超过60%的流动人口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这与他们多为体力劳动者或蓝领工人有关。
由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低下,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五、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们填补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用工缺口,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流动人口现状情况汇报

流动人口现状情况汇报流动人口是指在一个地区居住不满一年的人口,他们通常是为了工作、生活或其他目的而暂时迁往他处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5%,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这一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
其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
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状态,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通常是根据季节和工作需要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流动。
这种流动性不仅给流动人口本身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次,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和工作居住地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最后,流动人口的融入城市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融入城市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需要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教育和社会融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情况十分复杂,既有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也有流动性强、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入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摘要】我国流动人口是指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流动的人口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定义、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现状、流动人口统计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流动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范围广泛,统计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具有重要启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探讨更多流动人口的特征和行为,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统计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现状、方法、数据分析、应用、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请你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1.2 研究意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迁移至其他地区或城市的人口。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流动人口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流动人口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状态与常驻人口存在差异,通过统计研究可以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供参考。
流动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统计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流动人口统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我国人口流动的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流动人口定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并在目标地定居或暂时居住,而非永久迁居的人群。
这一人群主要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学生、流动干部等各类人员。
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一、填表单位及资料来源起报单位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委(局)逐级汇总、上报,直至国家人口计生委。
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所管辖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有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取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
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委(局)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下一级人口计生委(局、办)上报的报表数据。
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数据包括省级汇总数据、分市(地、州)数据、分县(市、区)数据。
二、统计对象统计对象为省级行政区域内0岁以上跨省、省内流动人口。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以及其它保密单位内的有关人员除外。
三、统计期限年度报表统计时点为当年9月30日24时。
四、指标解释1、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统计期末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区、市)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中,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2、跨省流入男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总数。
3、跨省流入15周岁以下男性人口:跨省流入男性人口中15周岁(含)以下的人口总数。
4、跨省流入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总数。
5、跨省流入15周岁以下女性人口:跨省流入女性人口中15周岁(含)以下的人口总数。
6、跨省流入务工经商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人口总数。
7、跨省流入随同流动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不从事务工、经商活动并跟随家庭成员一同在本地生活居住的人口总数。
8、跨省流入其他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既非务工经商、又非随同流动的其他原因流入的人口总数。
9、跨省流出人口(总数):统计期末户籍地在本行政区域,但离开户籍地30日以上、现居住地为外省(区、市)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中,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半年
基本情况
)年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
流入情况 流出情况 专项经费
填报单位(盖章):喀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入 地区\项 目 总数 育龄 人数 已婚 育龄 育龄 总数 妇女 妇女
流出
育龄 人数
已婚 育龄 育龄 妇女 妇女
已婚 节育措施情 在本地 已婚 生育情况 育龄 况 育龄 落实国 查验《 持证 《婚育 妇女 妇女 总 家规定 支出 婚育证 人数 在本地查环 证明》 落实 建档 数: 免费计 总额 长效 短效 明》数 (人 查孕(例) 发证数 避孕 数 在本 其中: 措施 措施 划生育 (元) (人) ) (人) 节育 (人 省生 政策内 人数 人数 手术 措施 ) 育 (例) (例) (人 其 中: 男 女 总数 提交 平台 总数 200 0 99 148 144 1640 268 12 17 0 15 2 32 9 5 2591 180 0 27 100 50 200 120 5 13 0 6 0 2 6 3 712 343 0 165 145 154 2000 552 12 27 1 15 1 25 12 5 3457 3 0 0 17 0 14 3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163 0 40 560 107 180 0 19 252 30 300 200 3 14 0 0 0 5 2 0 0 0 16 9 5 40 50 0 3 1 0 1 0 7 0 0 0 4 200 50 800 134 12 16 0 6 1 25 7 5 0 0 4 200 50 800 10 12 12 0 6 1 100 7 5 1207 232 0 60 192 100 200 90 0 12 0 0 74 104 8 0 1072 132 0 31 68 40 200 76 0 6 0 0 15 104 6 0 7336 0 2000 8000 4000 4000 5000 400 400 100 100 200 3000 170 400 0
李达胜
恰办 亚办 吾办 库办 乃镇 夏镇 多乡 浩罕 色满 荒地 帕乡 伯乡 阿瓦提 英吾斯 坦 良种场 合计
995 2 489 1393 479 8944 1885 28 234 3 29 2 154 102 15
819 2 438 1371 401
343 0 238 812 243
343 0 165 812 154
14754 10978 4985 4132
3943 3152
1535 1078
37 19 18 2708 1005
132 1260
678 35106
填表日期:
2014年3月30日
统计负责人
填报人:
李达胜
计表
专项经费 其 中: 免费 技术 服务 支出 (元 )
6336 0 1488 5000 3400 2000 4000 200 144 48 60 148 2000 70 240 25134
7 10 0 8 1 0 0 0 0 0 0 0 0 0
6143 2540 2000 1265 28 225 3 29 2 154 88 10 628 14 100 2 15 1 32 12 5 552 12 34 2 15 1 25 12 5
6 1400 2 0 0 0 0 0 0 0 0 352 9 20 2 12 1 27 10 5
859 1 78 0
739 1 271 282 254 802 199 0 100 0 0 148 290 66 0
365 0 149 180 115 353 100 0 27 0 0 76 162 8 0
265
107 168 90 300 76 0 12 2 15 1 25 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