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与外科干预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与外科干预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与外科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DLEA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导致大截肢的最常见病因;其严重程度也是患者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最显著的预测因子。

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列为强烈推荐。

目前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一方面存在着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三低”状况,一方面也时时发生着不规范的外科干预导致截肢等不良结果的现象。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外科干预的时机、干预的程度和干预的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课题,是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与了解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再思考和决定下肢动脉病变外科干预的时机、程度与方法,才能最终使患者更多获益。

一、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之一是患病率高。

一项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PAD总发生率为12.2%,而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5.1%;另一项研究发现,同年龄组中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PAD发生率增加2倍。

住院糖尿病患者PAD发生率可高达19.47-23.80%。

这些研究都揭示了在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率很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之二是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

1999年美国进行的PARTNERS研究显示,48.3%的患者完全无症状,46.3%的患者仅有非典型的腿部症状,仅仅不足6%的确诊PAD患者存在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

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存在,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活动减少,使得糖尿病人群中80-90%的PAD患者不会表现出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这使得糖尿病医生和糖尿病患者都常常忽视PAD的存在,也就使PAD 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与评估。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

文献报导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的11倍,虽没有微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强,但诸如患糖尿病的年龄、病程、血脂血压水平、血糖控制程度、有无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损害等许多因素均可能成为非糖尿病人所没有的动脉样硬化的促发因素。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局部组织缺血。

本病早期仅感下肢困倦、无力,感觉异常,麻木,膝以下发凉。

至动脉闭塞期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时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本病早期发现与诊治可延缓其进展,降低截肢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DLASO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外,尚可并发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微血管病,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化。

也可引起肢端坏疽的发生。

1.1.1 症状:初期常感小腿、足部发凉、软弱、困倦。

动脉病变影响所供血的神经干时出现麻木、蚁走感、针刺感。

行路不能持久,小腿乏力加重,休息2~3MIN后即消失,常为DLASO最早症状。

逐渐发展,动脉管腔狭窄并闭塞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站立货稍事休息后疼痛能缓解。

在闭塞早期稍微变更体位就会引起疼痛;如已有疼痛,体位改变时也可减轻。

患肢对温度的变化也较敏感,对热的耐受行降低。

病变发展至中期闭塞阶段,出现静息痛,为肢体进行性缺血并缺血性神经退行性变所致。

肢体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时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从近端向远侧端放射,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感、针刺感,肢端发凉,夜间尤甚。

严重时昼夜疼痛与感觉异常。

1.1.2 体征1.1.2.1 皮色:患肢小腿和足趾变细,皮肤光滑、发亮,毳毛脱落或消失,趾甲生长缓慢,易脆,增厚,有平行嵴形成。

下肢皮肤常有片块状色素沉着。

1.1.2.2 动脉搏动:动脉搏动消失常为DLASO重要体征。

蝈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最常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邓显何延政施森周翔宇【关键词】糖尿病 ;侧支血管 ;血管新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及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

糖尿病不仅使大血管病变而致严重缺血性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

一般来说,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侧支形成足以代偿经阻塞动脉丧失的血流,但在糖尿病患者,因其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而使心肌、肢端、视网膜等严重缺血。

因而,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五倍之多[1]。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的原因尚无定论。

肢体缺血后,低氧和炎症是引起血管新生的主要刺激剂。

血管新生又分为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动脉形成。

卵黄囊部位有一小群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最原始的血管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形成。

在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网,此为血管生成[2]。

缺血组织周围的微小血管在缺血组织的刺激和细因子的作用下,形成有足够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个过程称为动脉形成。

血管新生的主要过程为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连接溶解,内皮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再连接,最后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管腔。

糖尿病则可能对血管新生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导致侧支血管的建立不足。

本文将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内皮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的基本代谢特征是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紊乱。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而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外周血和骨髓,在出生后的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

DM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 NOS活性下降,NO合成减少,NO活性下降,NO可以介导VEGF的血管生成作用。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武宝玉袁申元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

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

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

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

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

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

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

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lead)教材教学课件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lead)教材教学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皮肤温度降低、间歇性跛行等。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诊断
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lead)教材教学课件
目录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概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预防与护理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例分享
01
CHAPTER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概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DLLEAD)是指由于长期糖尿病引起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疼痛、溃疡甚至坏死的一种慢性血管疾病。
控制血糖
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加重血管负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预防措施
护理方法
定期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及早发现病变。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等。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定期检查
药物治疗
定义
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异常、脂质代谢紊乱等。
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标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触诊、运动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查等方面。

一、症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症状主要包括腿部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

腿部疼痛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腿部疼痛,休息后缓解,再行走再疼痛。

肿胀通常表现为下肢水肿,感觉异常通常表现为下肢麻木、刺痛、灼热感等。

二、触诊通过触诊可以检查下肢动脉病变的情况。

医生在触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动脉搏动:医生可以触摸下肢的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等,检查是否有搏动减弱或消失的情况。

2.判断血管壁是否光滑:医生可以触摸下肢血管的表面,检查是否有血管壁不光滑、有结节或硬块等情况。

三、运动功能检查通过运动功能检查可以了解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医生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跛行距离:医生可以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观察患者行走时的表现,并记录跛行距离,以判断病变程度。

2.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医生可以通过触诊和运动功能检查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包括动脉造影、CTA等。

动脉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情况,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金标准。

CTA可以显示整个下肢动脉的走行和血流情况,对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五、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小板等指标,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生化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定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医生需要多次测定患者的血糖值,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2.测定血脂:高血脂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医生需要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以指导治疗方案。

3.测定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医生需要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以指导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袁敏琴
糖尿病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症状是下肢发凉发麻甚至疼痛,有的患者疼痛起来不能走路。

此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断下肢血管情况,不能掉以轻心。

一下几项检查能够很好的诊断出下肢大中血管的情况。

彩色超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具有做肢体血管彩超的能力,彩超能够把一小段血管的影像直接在屏幕上反映出来,可以此判断血管壁是否有斑块,腔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狭窄,血流是否通畅,并且还能够通过描记血流波形,根据波形形态和血液流速帮助判断血管阻塞的程度,是检查动脉缺血最常用和必须的检查之一。

多普勒动脉功能检查:也是利用多普勒探头的反射完成,价格和彩超差不多。

目前,肢体节段测压和趾端微循环测定,可以通过周身血管检查仪来完成。

首先,它通过超声探头对肢体各部位血流进行探测并描记成波形,医生通过波形,可以对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产生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充气对上肢和下肢各节段逐段测压,测压可以得到两项极有价值的结果:第一是上肢压力(肱动脉)与下肢各节段压力之比,可反映出下肢是否缺血以及缺血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第二是下肢各节段之间的压力梯度,如果相邻的两部位(比如大腿-膝上、膝上-膝下、膝下-踝等)压力梯度过大,超过30毫米汞柱,尤其是超过50毫米汞柱时,明确提示该节段有大血管的狭窄乃至闭塞,提醒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止足部缺血发展到溃破、感染乃至坏死,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

以上是通过检查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中血管病变的程度,另外,还可通过踝部压力测定、血管波形和趾端微循环检查来判断微小血管的病变,这点对糖尿病人至为重要。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pt课件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pt课件
增高,血液黏度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 。 ➢ 动脉硬化的进展导致血管腔狭窄,进而引起管腔阻塞,
当动脉的病变范围大、或大动脉干有狭窄,特别是伴发 动脉痉挛时,则肢体出现缺血表现,如间歇性跛行、麻 木、疼痛等,若在肢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血栓 形成,而动脉干完全闭塞,可以发生肢体坏疽。
微血管病变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 微血管管径缩小,内膜粗糙,体液渗透增高,血管弹
➢ 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有大动脉病变可有 股、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 若微血管病变为主时,虽有动脉搏动减弱但仍可触及。 ➢ 若病变发生于上肢,也可有尺、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当肢体缺血严重时,肢端可以发生溃疡和坏疽
分型
➢ 湿性坏疽 ➢ 表现为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开始形成浅溃
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骨质, 大量组织坏死腐败,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 周围红肿热痛。 ➢ 是糖尿病坏疽的主要类型,约占72.5%~76.6%。
性好。
➢ 不用热水泡脚,每天温水泡脚10 15分钟,使用热水 袋或足部理疗时注意温度和时间。
➢ 建议水温不要超过体表温度。 ➢ 不过度修剪趾甲。保持皮肤润滑。 ➢ 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创伤、感染,以免由于感觉减退不
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导致感染扩散。
➢ 四是积极治疗脚气、皲裂、足癣、甲沟炎。 ➢ 一般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概念
➢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除心脑血管、肾血管和视网 膜血管病变之外的肢体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和微 血管病变,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体缺血、缺 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
➢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 一,据国外文献统计报道,并发率达22%~46%,是 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极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NK YOU!
发病因素
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 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 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 化病变(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 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在病理机制上有共性, 如内皮功能的损害、氧化应激等
餐后血糖在<10 mmol/L,HbA1c<7% 血压控制目标:<140/80 mm Hg 血脂控制目标:LDL-C<2.1 mmol/L,
二级预防
目的:缓解症状,延缓LEAD进展 • 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
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 • 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以及给予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潘树红
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病变, 虽然不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但糖尿 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 尿病患者明显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 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
什么是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 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是糖尿病足发生的 危险因素,还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 危险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增加患者心血管事 件发生风险和病死率,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 发生率高达21.1%。
主要临床表现
10%~20%有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大多 数无症状
其危害有哪些?
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 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的心 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病死率更高 。LE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 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 21.1%
危害
糖尿病足; 截肢
三级预防
目的:减轻缺血引起的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因肢体 坏死而导致的截肢、提高生活质量 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慢性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临床表现 为静息痛或缺血性溃疡的患者,Fontaine分期在3期以上 者,应该进行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
外科手术治疗: 要求患者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打击,至少有一条流出道血管
通畅 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人造血管和(或)自体血管旁路术
等 血管腔内治疗: 具有微创、高效、可同时治疗多平面病变、可重复性强等
优点,是目前LEAD的首选治疗方法 特别适用于高龄、一般情况差、没有合适的可供移植的自
体血管以及流出道条件不好的LEAD患者
三级重建
LEAD筛查路径
糖尿病患者
皮肤温度测定 间隙性跛行
颈动脉杂音
股动脉杂音
足背及颈后 动脉检查
阴性结果 排除LEAD
部分阳性结果 疑似LEAD ABI
注:ABI踝肱指数
阳性结果 LEAD
LEAD的诊断
(1)如果患者静息ABI≤0.90,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 应该诊断LEAD
(2)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且静息ABI≥0.90的患者,如踏车平板 试验后ABI下降15%~20%,应该诊断LEAD
影像检查、 MRI、CT
择期行血运重建
不可行血运重建
病灶和疼痛稳定 药物治疗(非手术)
疼痛不可耐受、感 染播散
截肢
临床上做到多学科协作,即首先由糖尿病专科医师评估 患者全身状况,做到尽可能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评估其血管条件,创造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外 科手术治疗条件,血管外科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医师一 起讨论手术方式,做出术中和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抢 救预案,并且在手术成功后给予随访及药物调整。只有 这样,才有最大可能改善糖尿病性LEAD患者的血运重建, 减少截肢和死亡。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 变早期筛查与防治,减轻其不良影响和危 害
LEAD筛查
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LEAD筛查 伴有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
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 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心血管事件
死亡
现状分析
50岁以上的人群中对LEAD的知晓率只有 16.6%~33.9%,远低于冠心病和卒中
认识不足,导致治疗不充分,治疗力度显著低 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直接影响其预防性治 疗
在“知晓”LEAD的患者中,仅有53%的患者接受 抗血小板治疗
低诊断、低治疗和低知晓率以及高致残率 和高病死率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LEAD 处于一个灰区的危险状态
功能状态
LEAD治疗
规范化治疗包括三个部分 • 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LEAD的发生 • 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LEAD的进展 • 三级预防——血运重建,降低截肢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一级预防
主要目标:防止或延缓LEAD的发生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严格控制 血糖、血压、血脂等 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不建议应用阿司匹林 血糖控制目标:餐前血糖在4.4-7.2 mmol/L,
相应的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降压药物及抗凝药物 治疗 • 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尚需使用血管扩张药 物如:前列地尔、胰激肽原酶等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LEAD一级和二级预防,我国 自古就强调“未病先防”的思想,而对于糖尿病患者, 更多的是应做到“已病防变”。一旦发现糖尿病,及早 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血糖,并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 变的各种危险因素,积极进行LEAD一级和二级预防,以 防止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如果患者静息ABI<0.40或踝动脉压<50 mmHg或趾动脉 <30 mmHg,应该诊断严重肢体缺血。
LEAD分期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
Fontaine分期
分期
临床评估

无症状
Ⅱa
轻度间隙性跛行
Ⅱb
中到重度间隙性跛行

缺血性间隙痛

缺血性溃疡或坏疽
LEAD治疗
目的:
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 预防心血管事件 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 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