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合集下载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爱国统一战线(patriotic united front),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

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指导方针。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个统一战线 ppt课件

四个统一战线 ppt课件
四个统一战线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1918年)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 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 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 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 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 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 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四个统一战线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点
"政协 代表人数如此之多, 质量又相当整齐, 而革命发展, 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 务更大。
四个统一战线
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意义
(1)国内: 一是推翻了三座大山, 二是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一个新道路,一个新时期。
(2)国际: 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 取解放的斗争。
四个统一战线
3)革命统一战线形成经过
1)1923年,孙中山发表 《中国国民党宣言》 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2)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 成立革命政府大元帅府。
3)1923年,中共三大, 制定了国共合作方针。
4)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个统一战线
4)革命统一战线 特点党内合作
19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经过1935年莫斯科八一宣言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斱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中共号召亲密合作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决定抵抗先后合编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下旬公布合作宣言204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特点党外合作党外合作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四个统一战线
四个统一战线
4.爱国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

简论中共党的统一战线湖南邵东三中陈志伟awei27556@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党共出现过四条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它们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强调实现祖国统一的今天,这一法宝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两岸第三次合作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下面就各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略作分析:一、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1、存在时间:1924年1月——1927年7月15日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七·一五”政变3、中共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1)中共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受挫,认识到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有革命根据地,并欢迎共产党与之合作。

(3)共产国际为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1922年中共召开杭州特别会议,同意两党合作。

(5)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孙中共在革命征途中几经挫折,于绝望中遇到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1922年9月,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3)会止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大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5)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它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6)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恩格斯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恩格斯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群 众的 代表 人物 0"
19 92 匀 拜月, 中央统 战部下发 /九十年代工作纲
要 0, 第 一 次提 出 / 宗 教界 代表 人 士 0 的 称谓 并沿 用
上学 " 目前我国有2 14 个博士后 流动站 , 有2 15 8个 6 博士后工作站, 已累计培养统 战 格 最 提 一 线0概 念
口 北京 艾 多
统一 战线概念 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 " 1840 年10月 17 日, 在 德国北部城市 不来梅 经商的恩格斯 以弗 #奥署名在 ( 口 y 识界,剧 及6 粼 4 号上发表文章 9 5唯物论和虔诚主义 6, 其 中写道 : /在 同宗教的黑暗 势力进行斗争 的任和 况下, 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 隋
战线 "0 这篇文章以 5 不来梅通讯 6 篇名收人 5马克
思恩格斯全 集 6 第4 卷 中" 这里 , 恩格斯第一次提 1 出了 /统一 战 0 概念, 并运用统一战线政 治策略 线 开展反又 荞绍 寸 个 续 建势力的斗争 " 1892年3月8日, 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 师的恩格 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的信 中, 又一次使用了 / 统一战线 0 概念, 他指 出, 无 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运 动中 , 要善 二 用革命策 到孟 略 , /如果射击开始得过早, 就是说, 在 那些老党还 没有 真正相互 闹得 不可开交以前就开始 , 那就会使 他们彼业 解, 并结成统~ 战线来反又 伐们 "0 晌 水 恩格斯作为统一 战线思想的创立者之一 , 明确 提 出和使用 /统一 战线 0 概 念 , 从正反两方面阐明 统一 战线的 内涵及方针等 , 是对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
爱 国人 士 "
博 后 动 和 士后 作 士 流 站 博 工 站

统一战线发展历史

统一战线发展历史

统一战线发展历史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

时至今日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统一战线;发展;历史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建设问题,历来是党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在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统一战线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统一战线发展中,马恩首先奠定了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马恩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求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积极团结各个党派和团体,争取各政党之间的团结协作。

列宁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文中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并论述了工人运动内部统一战线问题,并在此后强调争取一切机会,“来获得最大的同盟者”。

[1]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将统一战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尚未发展完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革命屡遭失败,失败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与其他有经验的党派一起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帮助民主党派对抗封建势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于中共二大上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年国名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其中包括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的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

但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内部少数分子的叛变,大革命最终失败,统一战线破裂,国共两党关系进入低谷。

此后,统一战线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部分小资产阶级。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卢沟桥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早在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全民族所有力量进行抗战,并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方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统一战线概念的由来

统一战线概念的由来

统一战线概念的由来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就其狭义而言,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主要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列宁发展了统一战线概念内涵,统一战线概念在中国十分丰富并具中国特色。

(一)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创始人,恩格斯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统一战线”概念。

恩格斯出身在一个信奉宗教的英国商人家庭,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轨迹,经历了从宗教信仰者到虔诚主义批判者进而到无神论者,再到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刻变化过程。

1840年10月17日,在德国北部商港不来梅经商的恩格斯以弗•奥的署名,在《知识界晨报》第249号上发表文章《唯物论和虔诚主义》,其中写到:“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

”这篇文章以《不来梅通讯》篇名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中。

这里,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概念,并运用统一战线政治策略开展反对宗教封建势力的现实斗争。

42年后,1892年3月8日,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的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的信中,又一次使用了“统一战线”概念,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要善于运用革命策略,“如果射击开始得过早,就是说,在那些老党还没有真正相互闹得不可开交以前就开始,那就会使他们彼此和解,并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我们。

”这里,恩格斯又一次使用“统一战线”概念,指导无产阶级政党以统一战线策略战胜反动势力结成的政治联盟。

恩格斯作为统一战线思想的创立者之一,明确提出和使用“统一战线”概念,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统一战线的内涵及方针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大贡献。

(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如何认识和对待统一战线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具体论述过,列宁结合时代变化和俄国具体实际,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概念内涵。

五次统一战线

五次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

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简述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

简述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

简述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旨在团结广大爱国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进中国的革命和民族独立。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要团结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爱国民主人士等,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共同参与革命运动。

2. 坚持共同纲领。

爱国统一战线的各个成员要坚持共同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纲领,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使命。

3. 互相尊重,平等合作。

不同政治派别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合作,避免内部争斗,共同推动革命进程。

4. 统一领导,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层要有一条统一的指导思想,以中共为领导核心,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策略,统一行动,加强组织建设。

总之,爱国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民族独立的重要战略,要依靠广泛的人民群众和各种政治力量的支持,坚持共同的纲领和原则,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合作,最终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使命。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邓小平为新时期统一战线赋予的重大内涵。

1979年9月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可以提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

”“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

现在可以提第三次国共合作。

”又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

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这个讲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站在中华民族振兴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高度上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198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这里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地称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加明确地强调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爱国主义性质。

《决议》毅然放弃了延称多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传统提法,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这一提法,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基本精神,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都能够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更加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

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中国统一战线就开始明确地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团结振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具有巨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