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

合集下载

老龄问题与代际差异

老龄问题与代际差异

第十三讲老龄问题与人口质量一、老龄化问题1.老龄人口的定义根据联合国1956年开始采用的标准,“老年人口”的定义是65岁以上的人口。

老龄化是一个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1982年联合国曾采用“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来衡量人口老化,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自50年代至今一直普遍采用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

在老龄人口中,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组:“低龄老人”(65-74岁)和“高龄老人”(75岁以上)。

当一个社会中的高龄老人比例大时,在对老人的医疗、看护等方面付出的费用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极大负担。

年龄中位数:是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的年龄,是度量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指标之一。

总人口数/2 —中位数所在组之前的各组人口累计数╳组距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组下限值+———————————————————————,中位数所在组人口数2.人口类型1956年联合国报告的定义:64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低于4%,为“年轻型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为4%-7%之间,为“成年型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人口”。

197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出版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认为65岁以上比例在5%以下为“年轻型人口”,5-10%之间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邬沧萍,1999:129-130,133)。

国内学者通常采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分类标准(佟新,2002:199)。

0-14岁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抚养系数= ——————————————————╳100%;15-64岁人口数“1970年前后,日本的抚养系数曾经为45%,是世界上抚养负担最低的国家,它对资本形成和劳动力供给起到了有利的作用”(佟新,2002:191)。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计算结果,中国人口抚养系数为42.9%。

0-14岁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抚养比= ——————————————————╳100%;总人口数2002年中国人口抚养比为41.74,少年儿童抚养比30.17,老年人口抚养比11.57,但各地区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当我们谈到人口老龄化,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攀升。

这一趋势给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劳动力供给减少,而老年人口的赡养负担却在加重。

年轻人的数量相对减少,导致创新活力和生产力可能受到抑制。

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直接影响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与年轻人不同,市场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老年人口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加,而在其他领域的消费可能相对减少,这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新的考验。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面临困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金的支出不断增加,而缴费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这可能导致养老金的缺口逐渐扩大。

医疗保险方面,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医疗费用的支出大幅上升,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可能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如延迟退休年龄、调整缴费比例等,但这些改革措施又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同反应和争议。

再者,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一对夫妻赡养多位老人的局面,家庭的经济和照顾压力增大。

子女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可能无法全身心地照顾老人,这导致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增多。

同时,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

在医疗卫生领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医疗资源的分配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医疗卫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这一问题涉及到了老年人的照顾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及家庭和谐问题等多个方面,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老年人的照顾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不少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也就导致了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加强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

通过社区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和社交活动,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二是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或者是农村产业发展,以此形成一种在农村就业和生活的新生态。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道路上所不能忘却的东西。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建立多个传统文化的示范点,为年轻人塑造“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正能量形象,拓展年轻人的志向。

二是通过文化活动来强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政府、文化机构可以联合举办文艺比赛、文化节等活动,以此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家庭和谐问题。

和谐的家庭是每个人心中的温馨港湾,也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

对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信任度。

家长要带好自己的孩子,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加强爱的教育,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二是鼓励家长与子女沟通。

家长应该给子女更多的信任和空间,也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减少“赡养无力”的现象。

总之,解决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和谐、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家庭和谐共存,我们农村的发展才是真正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长远的影响,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文章概括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个特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思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点影响思考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它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长远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国际上衡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就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这表明我国2000年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此后,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表现出规模大、增速快、不平衡、起点低和长期性的特点。

1.规模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多,规模大。

截至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54亿,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人口1.76亿,占总人口的12.6%,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个比重还会继续上升,1.76亿这样的人口规模在世界上都可以排在前几位了。

2.增速快。

人口老龄化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据预测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2033年将达到4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53年将达到5亿,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

与世界同期相比,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3.不平衡。

首先是老龄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老龄化状况是不同的,东部的一些省份都比较早的进入老龄化,但是中部特别是西部的一些省份进入老龄化就比较晚。

湖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矛盾及对策分析

湖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矛盾及对策分析
和科 学 技术 比青壮 年 要慢 ,对 新 兴产 业 的适 应 能力 较弱 , 企业 的新 产 品开

农 村 人 口年 龄 结 构现 状 分 析
湖南 农村 人 口 中,0 1 — 4岁 1 7 . 2万人 、 1 0岁 2 6 . 8万人 、6 057 56 989 O
科 学 论 坛
- ■I
湖 南 农 村 人 口年 龄 结 构 矛 盾 及 对 策 分析
屈孝初 彭齐林 易石宏
400 ) 10 1 ( 南对 外经 济贸 易职 业学 院 湖 南 长 沙 湖 [ 要] 2 世 纪下 半 叶到 本世 纪上 半 叶, 国人 口日趋老 龄化 。作 为 农业 大省 ,我 省人 口老 龄 化呈现 出发展 速度 快, 口数 量 大, 济相 对 不发达 的 摘 从 0 我 人 经 特 征 我 省人 口老龄 化 的特 点 是 : 基数 大 、速 度快 , 而又 底子 薄 、负 担 重 。值 得关 注 的是 , 省老 人 中 的大 部分 在 农村 。我 省 农村 老年 人 口规 模 大, 我 老龄 化 程 度高 于城 市 。在 一个 经济不 发达 的省 份里 , 老龄 问题与 人 口问题 窄路相 逢 , 我省 处于两 难境 地, 使 只有 认 真探讨 , 能 找到 出路 。农村人 口老 龄化 给我 省社会 才 经 济和 人 民生活 带来 广泛 而 深刻 的影 响, 老龄 问题 已成 为不 容 忽视 的重 大社 会 问题 。 [ 关键词 ] 农村人 口 老 龄化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C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l0 — 1X(0 9 0 ( ) 0 1- 2 09 9 4 2 0) 2 a一 0 30
老 年人 的增 加 会 带来 社会 总储 蓄 水平 的 降低 。 随着 人 口老龄 化 的 发展 ,老

融合与排斥:都市“老漂族”代际关系矛盾心境分析

融合与排斥:都市“老漂族”代际关系矛盾心境分析

Integration and Exclusion: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ce of Urban Elderly
Migrants
作者: 鲁兴虎[1];兰青[1]
作者机构: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出版物刊名: 人口与社会
页码: 15-2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老龄化;老漂族;代际融合;代际冲突;“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
摘要:在城市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移到子女生活的城市,"老漂族"这一群体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

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生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家庭生活方面。

基于"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对生活在都市子代家庭中的"老漂族"群体所面临的代际关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

在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社保制度的"壁垒"和代际间矛盾冲突是导致"老漂族"在子代家庭生活中产生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期望通过政策层面的介入来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进而对"老漂族"及其家庭起到支持作用。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代际矛盾及其治理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代际矛盾及其治理
系一般是指两代人之 间的关系 ,具有社会学和政治学 的含义 ” ,“ 主要是指老年群体与青壮年群体之 间的关 系 ,表现在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以及生活与行 为方
式 的各个方 面”_ 8 J 。因此 ,本 文主要分析人 口老龄化
程 ,成为影 响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基础性 因素 。
— L U D Ta 『 Li n S u o == ==

9耋 L — —

全 际 二 一
口 吕晓莉 李 志宏
要 : 本文分析 了我 国人 口老龄化 和老年抚 养 负担的发展 趋势 ,探 讨 了人 口老龄化可
能给代 际财 富分配、就业和养老 、代际关 系调 节制度 、代 际公共服务 资源分 配、
对社会代 际关 系的影 响 ,同时把社会代 际关 系主要界 定为老年人 口与劳动年龄人 口之 间的关 系 ,也 即老年
间 ,我 国劳 动年 龄 人 口减 少 2 . 2 3 亿 ,减 少 近 2 4 %。
由此 ,导致 我 国老年抚 养 比持续 攀升 ,由 2 0 1 3 年 的
群体 与青壮年群体之 间通过社会 财富 、资源和权利 的
效 的应对策略。

l 一、引 言
L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际视 角是研究老龄 问题 的重要视角 ,代 际关 系 研究是老年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 。代际关系有微 观层 面 的家庭代际关 系和宏观层面 的社会代际关系之 分。国 内学者多侧重于微 观家庭层面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关系 的分析 ,如陈皆明 ( 1 9 9 8) 研究 了城市居 民资源代际 交换 的模式 ,讨论 父母对 子女投 资和子女为父母提供 养 老支 持之 间 的关系 。熊跃 根 ( 1 9 9 8 )发 现城 市 老年人 家庭代 际关 系是影 响老 年人照顾 的因素之一 ,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老年人家庭代际结构的变化,由于每一个老人归属于各个特定家庭,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成员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子辈、父辈、祖辈的人员构成中,老年人增多。

如果不考虑分离立户因素的话,受计划生育“一胎化”的影响。

将出现大量的“4-2-1”家庭,不仅对家庭的伦理、道德、婚姻关系构成影响,而且养老、教子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

如果老年人与子辈分开居住的话,又会产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有老年人的家庭的比例会不断上升,还会存在一个代际沟通与和谐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冲击。

随着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的日益变小,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采取单一的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并且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虽然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是说家庭成员就可以放弃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而是家庭养老的形式的社会化,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因此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养老资源上的混合优势,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同一起来,建立起多元、多层次的供养体系和模式,是未来社会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会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突出。

通常,老年人进入60岁之后,由于人体生物有机体的老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身体的健康程度直线下降,“老有所医”问题变得突出起来。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增加,患病之后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会成为老年人乃至全社会最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老年人,由于他们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固定经济来源,而且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人口老龄化将使老年人的社会服务需求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1.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进入老年型。

200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7%左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比重8.87%,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走势不容乐观。

伴随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期,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8%;2025年突破3亿,比例达21.1%;2033年突破4亿,比例达27.7%;2053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比例达34.8%(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相关课题成果测算)。

与此同时,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由2013年的2.28亿增长至2023年的2.72亿,此后下降至2050年的2.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6.7%提升至18.8%,然后下降到15.6%。

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则呈现单向下降的态势,由2013年的9.36亿下降至2050年的7.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则由68.5%下降至50.3%。

本世纪后半叶,老年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共同减少,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水准水平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整体看,人口老龄化将贯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2.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持续加重老年抚养比,即老年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是反映代际抚养负担的重要指标。

与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13—205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23亿,减少近24%。

由此,导致我国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由2013年的21.6∶100,持续攀升到2030年的43.8∶100,2050年的67.8∶100,增长3倍多。

这也意味着从2010年至2050年,我国由近每5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名老年人,转变为每3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2名老年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代际矛盾和冲突代际关系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既体现在家庭,也体现在社会,既体现在物质利益方面,也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既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

代际矛盾的核心是代际利益矛盾。

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成为重塑代际利益格局的基础性力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代际财富分配格局产生重大调整“每一个人,无论老人或年轻人,都依赖于当前的经济产出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要”。

整体上来看,当前的经济产出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生产和创造,老年人口退出劳动生产领域,是当前经济产出的“净消费人口”。

这意味着,老年人要依赖劳动年龄人口的产出维持生活,而且在经济产出既定的情况下,用于老年人口消费的越多,则用于劳动年龄人口消费的就越少。

发达国家把供养老年人口的各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成本”。

如果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成本界定为:养老金成本、医疗费用成本、老年照料成本和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成本四大方面,那么测算显示,未来的经济成本将逐步加大,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与GDP之比,由2015年的6.77%增长到2050年的23.43%,增加了16.7个百分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相关课题测算结果)。

这预示着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在国家经济产出的分配份额和比例关系,将发生较大的改变。

这一代际财富分配格局的此消彼长,可能引发代际利益矛盾和冲突。

2.家庭代际矛盾逐渐外化人口老龄化在加重家庭养老负担的同时,削弱家庭养老的基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4-2-1”和“4-2-2”家庭。

未来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都不利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

一方面,家庭趋向小型化、少子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将由当前的3人左右持续减少到2030年的2.6人和2050年的2.5人,家庭内部养老的人力资源持续缩减。

另一方面,家庭户结构显著老化。

生活在独居和空巢家庭中的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由当前的5000万左右增加到2050年的近2亿;无子女老年夫妇将从当前的1600多万增加到2050年的近8000万。

独生子女家庭已累计1.5亿户,占家庭户总数的37%,仍将继续增加。

在此背景下,家庭代际矛盾和家庭养老风险将日渐显现。

家庭代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代际矛盾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家庭赡养负担增加、发展活力下降,代际资源配置矛盾和冲突显性化,不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将从家庭层面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转变为社会代际层面的矛盾和问题,成为老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矛盾。

3.中青年就业和老年人养老的矛盾显现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8亿,超过少儿人口,进入以抚养老年人为主的时代。

就业和养老同为民生之本,也是中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生利益冲突的焦点。

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问题的压力长期存有,缓解养老负担,可以推迟退休年龄,但是必然挤占劳动就业岗位,加大中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而要缓解中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维持现行退休制度不变,必将相对应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沉重压力下,要保持养老待遇水平和缴费负担的均衡,也必须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维持中青年缴费负担不变,意味着养老待遇水平要相对降低,必然引发老年人不满;提升养老待遇,意味着必须提升中青年群体的缴费负担,又会引发中青年群体的不满,而且影响生产积极性,最终降低生产效率。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面临这种两难选择,在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中青年就业群体和退休老年人的利益博弈,甚至发展成为政治动荡。

4.社会代际关系调节制度难以持续社会保障制度所要处理的实质问题就是宏观层面的社会代际关系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社会财富和资源在代际之间进行转移和分配的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面临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面临难以为继的压力。

目前,我国平均5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人,2050年将面临1.5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人的严峻形势,养老保险基金潜在缴费者越来越少,领取者越来越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退休年龄低、缴费时间短、养老金替代率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二是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

个人账户空账运转和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同时,个人账户基金支付办法存有制度性缺陷,面临长寿风险。

2010年,全国零岁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3.5岁,而60岁年龄组“平均余寿”为男18岁,女21岁,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的老年人达5220万,占比为29.2%。

如果个人账户“根据平均预期寿命发放年限和金额”的规定不做调整,将来每年都有30%左右的老年人(高峰期将达到1亿多老年人)提前领完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越来越大,入不敷出几成定局。

而这些隐形债务最终还要靠届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税收和社保缴费来弥补。

三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

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退休后的参保者及其原单位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

在基金收入方面,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制度抚养比,缴费人群相对缩小,导致现收现付为主要筹资模式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能力下降。

在基金支出方面,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是国民平均医疗费用的2-3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医疗费用压力巨大,必将导致基金支出加速增长。

这两方面影响将造成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基金收支失衡的危险。

代际关系协调制度难以可持续的结果,必然是代际利益双方共输的局面。

5.代际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张力增大伴随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必然产生大量的公共服务需求,挤占劳动年龄人口的公共服务份额,可能造成公共服务资源使用的紧张和不平等。

以医疗服务为例,老年人患病率、失能率、死亡率高,患病后的治疗、失能后的照护以及死亡前的临终关怀等费用开支大,人均医疗费是国民平均医疗费用的2-3倍。

据测算,未来40年,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例数将由当前的1.1亿例,增长到2050年的3亿例;就诊老年人次数由当前的13.5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36.8亿人次;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重,将由当前的2%提升到2050年的5%。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还相对紧张,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基本排名靠后。

老年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过多要求,必然挤占劳动年龄人口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

以教育服务资源分配为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适龄人口的增减,这同时意味着相对应层次教育需求的增减。

青少年人口比重的相对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增加,引发教育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供给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继续教育、退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应当相对应加大。

如果未来按照这一客观要求进行结构性调整,将产生两种效应:对比重和数量均出现下降的青少年人口而言,人均教育资源和投入增加,教育普及水准上升,出现“聚集”效应,而对比重和数量均出现增长的老年人口而言,人均教育资源和投入减少,教育普及程序下降,出现“稀释”效应,教育资源在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分配的不公平性将增加。

6.代际价值观冲突可能加剧人口老龄化也可能加剧代际文化观念冲突。

一方面,因为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基本社会化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改变等原因,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在社会拥有和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取向的选择等方面将产生差异、冲突、隔阂等现象,即代沟现象。

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之间通常存有深刻的代沟,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这些差异将持续扩大,不利于老少共融、代际和顺,将会成为实现社会代际融合过程中的一个文化难题。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家庭急剧小型化相交织,动摇了传统文化赖以存有的基础,调节代际关系的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老年人为本位的孝道文化逐步衰落,边缘化为亚文化,而以青年崇拜为指向的青春文化逐步占据强势地位。

不过伴随老年人口群体大幅增加,老年群体亚文化有主流化的诉求,和中青年群体争夺社会主导价值话语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可能诱发代际价值观碰撞和冲突,加深代际文化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