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反应,并常伴有上腹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医学理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归属于肝胃不和证,即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胃脘气滞,病因环境使得气机不畅,引起胃气不和而导致炎症反应。
常规治疗主要以抑制炎症反应为主,但仅仅只是控制症状,并没有真正解决肝胃不和的本质问题。
因此,本研究通过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来观察其疗效及机制。
本次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设计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胃炎症状评分、胃镜检查以及心理测量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
并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和胃镜检查结果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在心理测量方面,治疗组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在分析疗效的机制方面,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影响。
首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的作用,能够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胃脘气滞。
此外,加入其他药材如黄芩、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此外,柴胡疏肝散加味还可以增加胃部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愈合和修复。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我们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通过调和气机、缓解胃脘气滞、消炎抗菌等多种途径来改善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然而,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本次观察研究的结果。
总之,柴胡疏肝散加味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中药方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胃脘气滞和胃黏膜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症状包括胃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柴胡疏肝散是一种有调节肝气、疏肝痛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它由柴胡、白芍、枳壳等药物组成,具有舒肝解郁、调和胃气等功效。
左金丸是一种具有消炎、抗菌、抗炎等功能的中药制剂,常用于胃炎的治疗。
将这两种中药合并使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既可以疏肝解郁,缓解症状,又可以调和胃气,促进胃部的修复。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具体方案如下:【药物组成】柴胡、枳壳、草果、梔子、白芍、泽泻、白术、茯苓、甘草、左金丸。
【用法用量】每次取适量该药配成煎剂,每日3次,连服2周为一个疗程。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原理是调理肝气、疏通胃气,以及消炎、抗菌、抗炎等功能。
柴胡能够疏肝解郁,缓解胃痛、消除胃胀气等症状;枳壳和草果具有行气理中的作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梔子和左金丸则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胃部的炎症;白芍、泽泻、白术和茯苓则能够调和胃气,促进胃部的修复。
经过临床实践,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是显著的。
它不仅能够缓解胃痛、胃胀气等症状,还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部的修复。
它还能够调节肝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复发。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治疗,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患者还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二则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二则摘要:叶蔚,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俞尚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继承人及杭州市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后备学术带头人,从事医学、教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治。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叶师发现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存在长期情绪不稳定,脾胃功能失调,情志不和发病的情况,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临床中常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来治疗慢性胃炎。
笔者有幸跟随叶师学习,兹择验案2则介绍如下: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慢性胃炎1 医案案1 张某,女,47岁。
2019年10月24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胀痛1月余。
患者1月余前出现胃脘部胀痛,无反酸嗳气,纳寐一般,舌淡苔薄白根腻,脉细弦。
完善胃镜提示慢性胃炎。
诊病为胃痛,证属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6g,醋香附10g,川芎10g,炒白芍12g,麸枳壳12g,陈皮6g,炙甘草6g,沉香曲6g,瓜蒌皮10g,苏梗10g,炒白术12g,香橼10g,川朴花10g,绿梅花6g,甘松10g,八月扎10g。
上药14剂,水煎,日1剂。
2019年11月6日复诊:患者上腹部胀痛较前好转,晨起感口腻,大便稍干,去苏梗,加佛手10g加强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效。
按:本案患者平素易怒易燥,肝失疏泻,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证属实证,病位在肝胃,证属肝气犯胃。
治以疏肝和胃,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入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气疏肝、和胃养血。
另予沉香曲理气消胀;瓜蒌皮、苏梗理气宽胸;炒白术健脾益气;香橼、甘松芳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气宽中;川朴花芳香化湿,理气宽中;绿梅花、八月扎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因肝郁引起的病症。
本篇文章从个人的临床经验出发,总结了柴胡疏肝散的应用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适应症柴胡疏肝散主要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内科疾病,如肝郁肝气型消化不良、胃痛、心慌、失眠、头痛、口苦口干、乳腺增生等疾病。
同时,柴胡疏肝散还可作为辅助治疗其他疾病的辅助方剂,如治疗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时,可将柴胡疏肝散与其他方剂联合使用,以辅助治疗效果。
二、常用配方及药物组成柴胡疏肝散是由柴胡、茯苓、白芍、生姜、枳实、大枣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方剂。
其中,柴胡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消除肝郁;茯苓、白芍有养阴清热、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调理脾胃;生姜有温胃止呕的作用;枳实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大枣具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草药相互协同,起到了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舒缓情绪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体会在实际应用中,柴胡疏肝散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1. 柴胡疏肝散联合其他方剂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比如,对于肝硬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将柴胡疏肝散配合其他方剂,如金钱草、当归、黄芪等,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2. 根据体质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
比如,瘦弱体质的患者,可以加入黄精、山药等滋养脾肺的中药;多痰体质的患者,可以加入竹茹、胖大海等化痰开窍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3. 对于失眠、情绪不稳定、焦虑等症状,可考虑加入酸枣仁、远志等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中药,以调节情绪,促进睡眠。
四、注意事项1. 柴胡疏肝散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肝亏血虚、血热内扰、体质虚弱等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或选用其他适合的方剂。
2. 柴胡疏肝散的药性偏凉,容易导致脾胃虚寒的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故在使用时要注意适当增加药量或配合温补的中药。
3. 柴胡疏肝散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可能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担,应避免过量使用。
中医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味,疏肝理气

中医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味,疏肝理
气
胃炎的另一个类型:肝气犯胃型。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嗳气吞酸、胃脘胀痛或灼痛、不思饮食、脘腹或胁下胀痛,满闷不舒、或有走串性疼痛;
或疼引少腹,得嗳气或放屁则疼痛减轻,遇恼怒或情志不随则加重。
肝气犯胃型胃炎主要以情志失调、气机阻滞不通为基本病机。
因恼怒忧思,情志不遂,气机阻滞,升降失司,故胃、脘腹连同两肋都会有胀痛的感觉,满闷不舒,非常难受。
本病病再气分,忽聚忽散,故攻串不定,或引痛少腹,得嗳气或放屁,气机稍舒,故胀痛减轻;遇恼怒气郁更甚,所以疼痛加剧。
肝气不舒,故弦,故本症以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脘腹或胁下胀痛,攻窜不定遇恼怒加重为辨证要点。
本症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代表方为柴胡舒肝散加味。
具体加减如下:
原方为:柴胡10g,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白芍10g,川穹10g,炙甘草6g,茯苓12g,党参15g,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般五服药为一个疗程。
方中党参、茯苓健脾益气,柴胡、香附理气止痛,枳壳、陈皮理气和胃,川穹调理气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和胃降逆,全方
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效。
加减:如脘腹串痛较为严重,可加木香10g、乌药10g、郁金10g以助理气止痛之力。
如以不思饮食、嗳气吞酸为主,可加白术10g、厚朴10g、焦三仙10g、旋复花10g以加强健脾和胃之力。
若痛引少腹睾丸,可加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10g以暖肝理气止痛。
如气郁化火,症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者,加黄连10g、吴茱萸10g、黄芩10g、山楂10g以泻肝和胃。
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卷五十六:柴胡疏肝散处方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功能主治疏肝解郁。
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六《准绳·类方》卷四引《统旨》:柴胡疏肝散别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处方柴胡2钱,陈皮(醋炒)2钱,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麸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1钱半。
药理作用对泌胆功能的影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11):王昕等用雄性大白鼠制成肝郁模型,然后用本方灌胃给药,在腹腔麻醉条件下,做胆汁引流,记录1小时胆汁流量。
结果表明本方对肝郁动物的泌胆功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1),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
主因怒气郁而胁痛,寒热往来,痛而胀闷,不得俯仰,喜太息,脉弦。
现用于神经官能症、中耳炎等。
胁肋疼痛。
肝实胁痛,不得转侧,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验方新编》卷五)、柴胡疏肝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各家论述①《景岳全书》: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缓痛。
②《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
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临床应用①神经官能症《四川中医》(1989;4:23):一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多方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并见精神抑郁,时叹息,其症状每随情志波动而变化。
治用本方加半夏、瓜蒌各15g。
服药2剂,咽部异物感明显减轻,继服5剂而痊愈。
②中耳炎《四川中医》(1989;4:23):一患者,自觉耳内胀闷堵塞,听力下降。
西医诊断为“非化脓性中耳炎”。
检查:耳鼓膜轻度充血并呈内陷。
证属:肝气郁结,气血凝滞。
治用本方加陈皮、僵蚕各12g,菖蒲6g。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的临床体会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的临床体会目的:分析和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的临床体会。
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吗丁啉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3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14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2.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应用于肝气犯胃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柴胡疏肝散肝气犯胃临床效果为了分析和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的临床体会,本文特选择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吗丁啉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100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胃痛诊断标准为依据,所有患者均符合[1],并经胃镜检查得以确诊。
主证:①胃院胀痛,或痛窜两胁,②暖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证:①胸闷,②食少,③大便不畅,④舌质淡红,苔薄白。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排除由于肺炎、肝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等引起的胃痛患者。
随机将100例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32~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56±5.37)岁,病程8d~25a,平均病程(12.33±4.32)a;对照组5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33~74岁之间,平均年龄(48.04±5.25)岁,病程10d~29a,平均病程(12.97±4.05)a。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07-07-14关键词:慢性胃炎柴胡疏肝散化裁方中医疗法验方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在历代文献中有类似病症的描述,如“ 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呕吐”等,治疗方法亦有多种。
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取得良好疗效。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组成: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0g,木香6g,元胡12g,川楝子12g,佛手6g,青陈皮各6g,枳壳10g,郁金6g,苏梗6g,川芎10g,丹参15g,蒲公英15g,炙甘草6g。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连续用药2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临床应用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胃脘部疼痛,常伴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嘈杂、恶心等症状,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排除消化性溃疡和胆汁返流等并发症。
一般资料:门诊病人21例,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6个月9例,6~18个月7例,18个月以上5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
随症加减:夜寐不安加枣仁、夜交藤;胃痛痞满酌加甘松、九香虫、降香;泛吐酸水加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胃镜下粘膜水肿加茯苓、泽泻;糜烂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食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苔腻加藿香、砂仁;呕逆加竹茹、生姜;脾胃虚寒加吴茱萸、桂枝;肝胃郁热加黄连,蒲公英加量至20g。
若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则治以降气镇逆和胃法,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同时还可配合使用苏子、杏仁、枇杷叶等肃降肺气之品,以助胃气下降。
疗效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
周欢、蔡浚
(安徽中医学院07中西结合临床2班)
【摘要】慢性胃炎的概念及其肝气犯胃型的介绍,柴胡疏肝散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
慢性胃炎临床十分常见,但由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本病的确切患病率尚不十分清楚,约占胃镜检查患者的80%以上,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伤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有上腹胀满、嘈杂、纳呆和上腹隐痛等症状。
其与“胃络痛”、“胃痞”相类似,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二、肝气犯胃型
其中肝气犯胃型比较常见,主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肋,每因情志不疏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好转:上腹胀痛胀痛满闷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
无效:症状无改善。
三、总结分析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
情志不疏,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气病多游走,肋为肝之分野,故疼痛攻撑连肋。
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胃脘胀满,嗳气,大便不畅。
脉弦主肝病,主痛,故见弦脉。
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
方中以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故有理气止痛之效。
可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以加强理气解郁止痛之效。
痛甚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木香以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复花或者饰蒂、苏梗以顺气降逆;化热者,加郁金、川楝子、黄连疏泄肝胃郁热。
疏肝理气之治疗大法,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安和而疼痛止。
但理气药多香燥,如患者平素肝旺,或见舌质转红,则当少用,免伤胃液,反致腕痛缠绵难愈。
【参考文献】
【1】张希德慢性胃炎《实用内科学》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胃脘痛,胃脘痞《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3】蔡光先、赵玉庸《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