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
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6月,第51卷第3期,Jun.,2021,Vol51,No.3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徐卫民,曾丽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史前至明清时期,呈以西安、渭南、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以榆林、宝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
近代以来,呈以延安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并存的格局。
分析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的形成因素,发现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而其时间分布与都城的出现关联度较高。
关键词:陕西省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形成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DOI:10.16152/ki.cdxbzr.2021-03-01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r and forming factor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anxi Province:Based on tlie National KeyCultr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XU Weimin,ZENG Lirong(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Abstract:Taking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s studied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It presents that the mgority of Key CuJurai Relics Protection Unhs in Shaanxi Province belongs to three periods,namOy Qin and Han Dynasties;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and Ming and Qiny Dynastie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w-bution charactemstic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show strong similamta-The spatial distW-bution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cross the count—v uneven,with obvious agglomeration in Guanzhony area and less distribution in northern and souther Shaanxi.In diVoot historical pemods, the spatial distridution type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were all agglomeration.Fwm pwhistoric times to Ming and Qiny Dynasties,the phton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density circles with Xi'an,收稿日期:2020-04-11基金项目個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4ZDB03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WYYCY-09)第一作者:徐卫民,男,陕西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秦汉史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E-mail:79721252@0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439・Weinan and Xianyany as the com,and the seconda—density circles with Yu/n#Baopi and Hanzhony as the core.Since modem hmes,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Yan'an as the co—and 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XX an-Xianyany as the core coexist.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highly coincident with the regions woth supeeooenatueaoand human geogeaphocaoeneoeonments,and otstomedosteobutoon hasahogh co e eoato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ital.Key words:cultural heWtaya of Shaanal Province;National Keg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fowniny factors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对其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面貌,对于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大有裨益。
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区域特征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6月,第51卷第3期,Jun.,2021,Vol.51,No.3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文化遗产保护•【主持人语】我国石窟寺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石窟寺保护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完善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体系,是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专题主要以石窟典型病害——表层风化为研究主题,针对石窟表层风化区域特征、风化机理、风化程度评价及防风化加固材料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孙满利等人在《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区域特征研究》中指出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陇东、陇中地区砂岩石窟以粉状风化为主,河西地区以表面孔洞状风化为主;张景科等人在《庆阳北石窟寺砂岩表层风化特征与地层岩性的关系研究》中提出沉积环境是引起了砂岩石窟寺风化形貌的主要内部因素之一,砂岩表层的颗粒状剥落、泛盐等主要风化病害均与砂岩性质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许东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后序碑热应力分布特征模拟及易损性评价》中针对承德永佑寺后序碑在太阳辐射条件下的瞬态热应力响应分析表明,温度是引起岩石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温条件下石碑内部产生明显的热应力已超过岩石抗拉强度,极易造成岩体的破坏;王彦武等人在《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水环境特征研究》中指出雨水冲刷和地下水毛细上升均对石窟寺表面风化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降雨引起经崖体裂隙的径流运移补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而低温环境下岩土体渗透能力的降低,是引起冬季高水位的主要原因;黄继忠等人在《云冈石窟砂岩水汽扩散特性研究》中重点研究风化程度和环境相对湿度梯度对扩散特性的影响,水汽透过砂岩扩散的总量随时间线性增加,且风化程度和环境湿度梯度的增大促进了扩散作用,现实环境中长期持续的水汽扩散作用对石窟浅表层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风化过程影响显著;张景科等人在《基于原位无/微损测试方法的砂岩摩崖造像表层风化特征与程度研究》中通过表面硬度、钻入阻力(DRMS)结合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提出风化程度量化指标,并总结弹子石摩崖造像表层风化分布特征;刘妍等人在《草酸钙材料在石灰岩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综述》中针对草酸钙材料良好的耐候性及与石质文物的兼容性等特点、保护原理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明确其借鉴意义并指出草酸钙保护材料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
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
:1913年7月3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一一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
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西北大学学报》自诞生以来,历经风雨,已走过整整196个春秋。
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
早期的西北大学《学丛》就确立了“所登文字注重学理,凡与学术无关者概不刊入”的重要办刊原则,其发刊词中指出:“学术基于思想,发明赖乎文章”。
西北大学《学丛》就是要“树大学之先声”,立志“培育国家民族的砥柱栋梁,用学术文章经国济世,勖勉众生”,其将大学及其学术期刊的使命和社会功能提升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
在新时代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北大学学报》以西北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立足新时代,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之间相互砥砺、相互补益的优势,传承百年学府厚重的文脉积淀,发挥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近两年主要选题方向: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题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5.周秦汉唐宋历史文化研究6.中国思想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8.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0.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法治现代化19.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3.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19.全民医保与健康中国研究13.精准扶贫的理论与政策创新19.新时代依规治党的理论与实践19.百年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话语反思与重构19.文化遗产保护研究9.中东问题研究18.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综合性学术刊物,欢迎关注重大学术命题、有原创性和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篇幅以19000-22000字为宜。
东濮凹陷北部东营组不整合类型及油气地质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1 年 8月 , 4 01 第 l卷第 4期 , u .2 1 , o. 1N . A g ,0 1V 1 , o4 4
F N C a gy , A h n —u WAN h nl n ,Y N ag ,Z A ej o G Z e —a g I G Y —e H O Xu -a i i
( teK yL brr o ot etl ya c/ ea m n f elg , o h et n esy X n7 0 6 , h a Sa e aoay f ni na D nmi D pr e t o y N  ̄ w s U i ri , i 10 9 C i ) t C n s t oG o v t a n
关 键 词 : 整合 ; 气输导 ; 气成藏 ; 不 油 油 东濮 凹陷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02 4 2 1 )40 6 -7 10 -7 X( 0 1 0 -6 90 中图分 类号 :E 2 . T l2 1
Unc n o m iy t pe fDo g i g Fo m a i n i h r h r a t o o f r t y so n y n r to n t e no t e n p r f Do g u S g a d t i i n fc nc n p t o e m e l g n p a n her sg i a e i e r l u g o o y i
综合运 用 录井 、 心 、 井和地震 资料 , 细研 究 东濮 凹 陷古近 系 东营组 顶 不整合 的类型 , 而探 讨 取 测 详 进 每 种 类型 的油 气地质 意义 。结果 向输导 型 、 向泄漏 型、 垂 及封 隔型 不 整合 。 结论 侧 向输 导 型 有 利 于 东营组 内油 气侧 向运 移 和 聚 集 ; 隔型 不整 合 的大规模 发 育 , 封 阻止 了 东营组 油气 的垂 向运 移 和 泄 漏 , 阻碍 了其上 更 浅层 的油 气 成藏 , 是馆 陶组 、 明化镇 组 至今 未发现 大规 模 油 气藏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
社会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我国中小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

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21年1月,第51卷第1期,Jan.,2021, Vol.51, No.1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JNWU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我国中小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杜尔#2,吉猛3,袁蓓#(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51;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中小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利率市场化、强监管、资源新规等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重要举措。
2020年新冠疫情使金融服务线上化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小银行数字化概念的探析,以其数字化发展现状出发,立足现有优势资源实现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金融个性化的智能创新,发展无接触金融服务模式,强化线上渠道和新客群拓展,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更加协同高效。
关键词:数字化;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ki.xdxbsk.2021-01-011—、引言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步较早。
近年来,中国5G等数字化技术发展壮大。
数据储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进行高质量发展的必备生产资料,中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转型及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互相促进,对数字化转型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探讨现今已是各行业热议的话题[1"4])中小银行作为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依托本地特色、满足当地金融需求,承担着普惠金融的重要职能,这一点与数字化的普惠性不谋而合。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已开展了许多有益实践,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广大中小银行在转型资源、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约束,在转型方向、路径选择等方面缺乏战略引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利 , 下列 格式 ( 按 含标 点 ) 书写 :序 号 ] 利 所 有者 . [ 专 专利 题 名 [ . 利 国别 : 利 号 , P]专 专 出版 日期. 文 献 如 为 ; 网上 下载或 电子 文献 , 按下 列 格式 ( 含标 点 ) 书写 :序 号 ] [ 主要 责任 者 . 电子 文献 题 名 [ 电子 文 献及 载 体 类 型
发展 , 延续 至 今 。
《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是反映西北大学理 、 工科各院、 所科研成果 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 系、
论期 刊 。其办 刊宗 旨为 : 足世 界科 学发 展前 沿 , 示 西部科 技文 化风采 ; 立 展 兼顾 理 论探 索 与应用 开发 , 尚学 崇
术争 鸣 与创新 求实 。 《 西北 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要发 表数 学 、 理 学 、 学 、 命科 学 、 球 科 学 、 息 科 学 与技 术 、 ( 主 物 化 生 地 信 化 学工 程学 和科 学技 术史 等基 础研 究 和应用 研 究方 面 的学 术 论文 。读 者 对 象 主要 是科 技 工作 者 、 工科 大 学 理 教师 和研 究生 、 学生 和 中等专 业学 校理 工科 教师 , 大 以及科 技史 工作 者 等 。
类号 )正 文 、 考文 献及 英文 信息 ( 名 、 者姓 名 、 位 、 要 和关键 词 ) 、 参 题 作 单 摘 。来 稿如 为英 文稿 ( 者 一 般须 有 作 3年 国外 学历 )请 在正 文前 附英 文摘 要 和关键 词 , , 文末 附 中文摘 要 、 关键 词 和分类 号 。请 在 文稿 首 页地 脚 处
标识 E / L . B O ] 电子 文献 的 出处或 可 获得地 址 , 发表 或更 新 日期/ 引用 日期 ( 选 ) 。 任 .
西北大学学报格式要求

《西北大学学报》征稿、排版规则《西北大学学报》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
其间,经历了《西北大学周刊》(1924)、《西大学报》(1939 03~1939 11)、《西北大学》(1943 11 12~1944 02 15)等刊的发展,大多系文、理合刊。
1957年9月正式分为《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版本。
其间于1959年12月停刊。
1962 年校应期间出版了校庆专辑系列后再度停刊。
1974年1月再度复刊后,一直延续至今。
自195 7年开始重新按年编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文科版)是主要反映西北大学文科各院、系、所科研成果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其办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人文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
它以西部大开发研究为特色,主要发表哲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读者对象主要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大学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中等专业学校文科师生,以及广大社会科学爱好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理科版)是反映西北大学理、工科各系、所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它承担着贮存和传播科技信息,发现、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使命。
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大西北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
它以地学、化学、生命科学为特色,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学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理工科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大学生及中等专业学校理工科教师,以及科学史工作者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以下简称网络版)的宗旨、任务、发表范围与印刷版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名8.1 题名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稿内容的逻辑组合,应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用副题名。
题名用2黑居中排;副题名用3黑另行起排,前加破折号;研究简报、学术动态题名用3黑居中排。
8.2 题名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8.3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采用4黑体,实词第1字母大写居中排。
9 作者署名9.1 作者署名是作者文责自负的表示和拥有版权的声明。
作者署名用4仿(文科版用4号行楷)居中置于题名下方;工作单位、邮码、地址、第1作者年龄、性别及职称用小5宋并加圆括号排在作者署名的下方。
9.2 多单位作者的文稿,在署名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单位顺序;第2单位以后的工作单位等项目置于第1单位后。
9.3 英文署名用4宋居中排于题名下方,工作单位、邮码、城市名用小5宋并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多单位作者的标注同中文。
9.4 署名为团体作者,执笔人用小5宋标注于篇首页“收稿日期”下方。
简讯等短文作者标注于文末,用5黑加圆括号。
10 摘要10.1 摘要是对全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
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 指示性文摘(理科版采用结构式摘要)。
摘要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采用正文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如必须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1次出现时予以说明。
中文摘要的篇幅要求报道性的文字在300字以内,用5楷排在作者署名下方。
10.2 文章末尾须附有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相互对应。
篇幅一般不超过250个单词。
采用被动语态表达,谓语动词一般用现在或过去时。
排印时注意英语转行规则。
10.3 文科版“摘要”的写作,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是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是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因此,要求力避类似这样的用语:①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②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文科版英文摘要,约80个英文单词。
不一定直译中文摘要,英文表述的内容可以有所不同;英文摘要应更简明,概括一下文章大致讲什么内容即可。
11 关键词11.1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词组或术语。
每篇文章3~8个为宜。
11.2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对使用频率较高而又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词、词组或术语,也可作为自由词标注。
关键词用5楷排在摘要下方,每1词间用分号。
在英文摘要下方标注与中文关键词相互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12 中国图书分类号简称分类号,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的标记符号。
一般要求按照论文所涉及的学科类别,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选出。
其标记应力求简明易记,书写方便,易于使用,用5楷排在关键词下方。
13 正文13.1 文字13.1.1 正文是文稿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简练可读。
13.1.2 分层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
最末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2.1,3.1.4等,一律左顶格,后空1个字长,再写标题。
13.1.3 文科版学报采用汉字与阿拉伯数学混用式5级标题层次,即(一 二 三)——→(((一) (二) (三))——→((1 23)——→(((1) (2) (3))——→((① ② ③)(1级) (2级) (3级) (4级) (5级)第1级标题居中4黑体;第2级空2字另行5黑体;第3级空2字与楷体,后空1字接排;第4级空2 字与正文字体一致接排;第5级标题一般采用文中接连排形式。
第4,5级多用于提练不出标题时使用。
13.1.4 发排的文稿,务求数据、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用字、用词、标点符号等准确无误。
13.1.5 每篇文章连续编码,避免跳页。
13.1.6 论文正文一律用5宋排。
论文的标题排2黑,第1层次标题排4黑,第2层次标题排5黑,第3层次标题排5楷。
13.2 表13.2.1 本刊采用要图不要表,要表不要图的原则,即应避免图与表或文字表述的重复。
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13.2.2 表一般须有表序与表题。
每篇文稿的表序应连续编号。
表题要简明确切,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文中仅有1表者,在表题前亦应加“表1”字样。
表序、表题用5黑居中排,表内文字用小5宋。
表序与表题间空1字长。
13.2.3 表的结构应简洁,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3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内容用小5 宋排。
13.2.4 表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
若相邻栏内的单位相同,可合并标注。
若所有栏或大多数栏内的计量单位相同,可将相同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不同的单位标注在有关栏内。
13.2.5 表内数字须上下对齐。
相邻栏内的数字如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他类似用词,就一一重新标注。
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代表未发现,“ 0”代表实测结果为零。
13.2.6 表中需说明的事项,可用简练的文字附注于底线下方,用小5宋排。
13.2.7 表一般随文排,先见文字或表序号后见表。
表若卧排,应项左底右,即双页表顶向切口,单页向订口。
如需转下页续排,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标注“续表×”,表头不应省略。
跨页的表均为双页跨单页排列。
13.3 图13.3.1 图要精选,切忌与文字和表的表述重复。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所述的一致。
13.3.2 图应有图序和图题。
每篇文稿的图序应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亦应在图题前加“ 图1”字样。
图题应简短准确,末尾不加句号。
图序与图题间空1个字长,用小5宋居中排在图的下方。
图注用小5宋排在图题下方。
13.3.3 图应精心设计与绘制,线条清晰,精细均匀,主辅线分明,布局合理,比例适当,大小适中。
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缩尺后的字号大小在6宋和小5宋之间。
13.3.4 曲线图坐标的量和单位符号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并沿轴居中横排,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而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
曲线图右侧的纵坐标,标注方法同左侧。
13.3.5 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不要有污迹或折痕,一般不采用彩色照片。
13.3.6 图应随文排,一般先见文字(或图序号)后见图。
图若卧排,应顶左底右,即双页图顶向切口,单页顶向订口。
13.3.7 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且须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稿的作者、题名和所在页码。
13.4 数学式和反应式13.4.1 文稿中重要的或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加圆括号,排在版心顶右侧。
13.4.2 较长的公式转行时,首先在“=”、“≈”、“<”、“>”等处,其次在“+” 、“-”、“×”、“÷”等运算符号处,化学方程式在反应方向符号“ ”、“ ”处转行,式中的反应条件用小5宋字体标注。
13.4.3 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叠排分式尽量写成卧排分式(如1/ a )或负数幂(如 a -1 ),少用叠式。
13.4.4 化学实验式、分子式、离子式、电子式、反应式、结构式和数学式等的编排,应遵守有关规定;结构式中化学键与数学中符号应严格区别,如单键“—”与减号“-”,双键“=”与等号“=”,分枝键“ ”或“《”与小于号“<”或远小于号“ ”等不应混淆。
13.5 量和单位13.5.1 本刊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全国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等文件的规定,并执行GB31 00~3102 86《量和单位》中的有关条款。
13.5.2 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
为区别不同情况,可在量的符号的右侧用上、下角标作为识别标志,其中以量符号和表示变动性数字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其他角标(包括数字)都用正体。
13.5.3 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SI单位并用的单位的拉丁符号。
单位符号与数值间空长1/4汉字长(1/2或阿拉伯数字长)。
13.5.4 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如 m /kg, C B/mol·L -1 。
13.5.5 指数、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变量等,都应是数、数值或量的无量纲组合,如压强的对数应写为ln( P /Pa)。
13.5.6 不许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如加缩写点、下标、复数形式或在组合单位符号中插入化学元素符号等说明性记号。
13.5.7 词头不得单独或重叠使用,如μm不得写成μ;pF不得写成μμF等。
13.5.8 组合单位的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
如kJ/mol不得写成J/mmol等。
13.5.9 不能把ppm,pphm,ppb等缩写字作单位使用。
13.6 数字13.6.1 数字应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中央7个部委于1987年1月1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
凡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采用。
13.6.2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0世纪90年代,1986 年10月1日,3时20分。
本刊规定年、月、日、时采用全数字式表示法。
如1986年10月1日写成:1986 10 01;3时20分38.5秒写成:03∶20∶38.5。
13.6.3 年份不能简写,如1988年不能写作88年,1950—1988年不能写作1950~88年。
13.6.4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 941年)。
13.6.5 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均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4.5倍,34.05%,3∶1,东经123°50′等。
13.6.6 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移行。
小数点或后若超过4位数(包括4位数)不用千分撇“′”,应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出1/4字长的位置。
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等不在此列),也可采用乘以10 n 的写法。
13.6.7 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的“0”。
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如“1.500,1.75 0, 2.000 ”,不能写作“1.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