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从人物形象的视角分析苔丝的悲剧

从人物形象的视角分析苔丝的悲剧
追求 。在封建教 条的束 缚下 ,人们 的信仰必 须与 宗 教具 有一致性 ,否则被 认为是异 教徒或 罪恶之人 。 所 以 ,很少人敢 和 宗教 对抗 。当苔丝的信 仰与宗教
第二 ,苔丝对 亚雷的妥 协与让步 。亚 雷在苔 丝
的悲剧命 运 中扮演 了重要 的作用 ,是他最 终将苔 丝 引 向了毁 灭。为了拯 救濒 临死 亡的 家庭 ,苔丝 去德
哈代 ( 1 8 4 0  ̄1 9 2 8 年 ),是英 国著名 的诗 人和
为被视 为充满 罪恶 。后 来 ,苔丝遇 到 了 自己真正爱
的人—— 克莱 尔 ,淳朴 的苔丝对 丈夫坦诚 讲述 自己 的过 去 ,却被 丈夫狠 心抛弃 ,孤 苦无依 的苔丝 ,为 了对 家庭负起 责任 ,再 次违背 自我的意愿 去投靠玷
小说 家 , 《 德 伯家的苔丝 》是他 的主要 代表 作之一 。
这 部著 名的作 品主要讲 述 的是 一位女 性的毁 灭 。以 女 性为题 材 的作 品 ,无 论是古代 还是现 代都不 计其
数 。在哈 代的这 部作 品中 ,我们 似乎 闻到 了一朵花
的芳香 , 这样 的芳香来 自一位普通 的女性——苔丝 。 哈代称 苔丝为 “ 一个纯 洁 的女 人 ” ,但 是纯洁 的女 人 并没 有取得世 俗意义 上认 为的幸 福和美 满 ,她最
的毁灭。本文分析 了苔丝和她的爱人克莱 尔的人 物形象 ,在对比论 述 中阐述 了苔丝的悲剧原 因。 关键词 :悲剧分析 ;苔丝 ;克 莱尔;人 物形 象
中 图 分 类 号 :l 1 0 6 .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3 -4 2 7 0( 2 0 1 3) O 6 _ _ o 1 0 7 —0 4
伪的社 会道德 面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牺牲 品 。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质朴纯洁、敢于和封建落后思想斗争的农村妇女。

但是由于苔丝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她在性格上的软弱和思想上的妥协致使其超出了自己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最终沦为了一个封建道德的一个牺牲品。

本文将以苔丝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字】苔丝;性格分析引言:《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一部具有强烈现实讽刺意味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威伯评价它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纯洁、善良、坚强并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少女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展示人们对有价值事物的破坏。

”【1】在小说中,苔丝敢于反抗当时社会的不公,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她的不幸遭遇主要是由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矛盾造成的。

本文将重点从苔丝的性格入手来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源。

一.小说梗概《德伯家的苔丝》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强的传统女性形象―苔丝,讲述了这样一个农家女子所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她热爱生活,向往忠贞的爱情,勇敢地面对窘境;她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她却在一生中遭遇了接连的打击。

去特兰陵一个有钱的德伯维尔老太太那里去认亲,不料,被德伯维尔老太太的儿子亚力克奸污了有了身孕。

为此,苔丝受到了村民的嘲讽,不久刚出生的孩子也意外夭折。

濒临绝望的苔丝来到了一家奶牛场工作,并邂逅了在这里工作的克莱尔。

她们迅速陷入了爱河。

在结婚的那天晚上,苔丝讲述了自己的往事,但是丈夫克莱尔却并不理解苔丝的苦衷,丢下了苔丝远走高飞。

后来她的父亲逝世,一家人无依无靠,这时亚历克趁虚而入来纠缠不休,苔丝不得已委身于他。

克莱尔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最造成了她杀死亚历克的结局。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种种悲惨遭遇却令人唏嘘不已。

“没有一个人不在读了《德伯家的苔丝》之后而不流下同情的眼泪,也没有人读了它以后而不具有宽大的胸怀和慈悲的精神”。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作者:张静旖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

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

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

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

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

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

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黄佩君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2
【摘要】@@ <苔丝>作为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凋敝败落的小农经济为背景,反映了一个农村姑娘苔丝短暂而悲惨的命运.苔丝是不幸的:这是人们读完<苔丝>后的普遍感受.本文拟从左右苔丝命运的这两个男性入手,纠正这倾斜了的情感天平,从中也可窥探出作者托马斯·哈代创作这部小说的某些思想特征和倾向.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黄佩君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省,揭阳,5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运动的火山与倾斜的天平——"两个口号"论争略论 [J], 颜同林
2.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J], 陈艳玲;冯子函
3.倾斜情感天平,带动后进生发展--浅谈班主任工作体会 [J], 谢始英
4.《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的情感历程解读 [J], 何迷
5.理性与情感冲突下的现代人——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克莱形像 [J], 李子丹;何振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作者:吴燕马春玉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在《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烂漫幻想与残酷现实的不可调和,而从三个男性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则能看到人性中平庸和懦弱的一面。

本文借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形象,力图探究他们是如何使包法利夫人一步一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

爱玛靠最传统的方式——偷情,来打破传统对她的束缚。

她在追求爱情自由的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结将人性的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书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同样值得读者玩味。

爱玛的一生与三个男子纠缠不休,分别是丈夫查理和情人赖昂以及罗道尔夫。

三个男人虽性格各异,但软弱与平庸是他们共同的弱点。

丈夫查理看似最平庸无能,但实际上书中的所有人物尽是平庸之辈,福楼拜正是抓住了这一人性的弱点,创作了《包法利夫人》。

书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带有普遍性,人人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丝自己的影子,而爱玛这一形象更是历久弥新,使《包法利夫人》成为不朽的名著。

一.查理·包法利开篇提到《包法利夫人》实则上写的是庸人的故事,而小说的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就是庸人的典代表。

首先,查理的资质是相当平庸的。

从查理的童年时期开始,他就一直被埋没在人群之中,即使是挑灯夜战,奋力苦读也只能保持在班级中游的水平。

后来靠着死记硬背顺利通过医生资格考试后,查理也只敢给病人进行保守治疗,病人能否痊愈实际上靠得是运气。

书架上几本还未裁开的《医学辞典》就已暴露了查理的医术水平。

查理的精神境界同样平庸无奇,他没有宏图大志,安稳平静的生活是他奋斗的唯一目标,而爱玛就是构成他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

“宇宙在他,不超过她的纺绸衬裙的幅员。

”但造成查理婚姻悲剧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平庸,而是他懦弱的性格。

他的软弱与驯良在小说开篇中就展现了出来,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老实且拘谨的乡下孩子的形象。

《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

《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3.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4、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5.《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6、于连形象:二、比较题(第1、2题选其一,第3题必做。

)1、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2、比较简·爱和苔丝:3、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举例(作品)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三、分析论述题:1、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2、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说:“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和另一个分离”。

对此你如何理解?3、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3.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4.堂吉诃德5、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6.《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7、于连形象8.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比较题1、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2、比较简·家和苔丝3、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举例(作品)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三、分析论述题:1、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2、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说:“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和另一个分离"。

对此你如何理解?3、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4、析《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5.浮士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是什么?36。

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宗教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37.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39.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有哈代《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可结局都一致。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是一个贵族妇女,她不同于艾玛和苔丝,拥有良好的教养,有是俄国大官僚列宁的妻子,他们俩和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她的丈夫列宁只醉心于政治,他们两人的年龄差导致沟通上的鸿沟。

安娜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一趟莫斯科之旅打破了这一切,遇上了渥伦斯基和她人生脱轨的开始。

渥伦斯基对他的热情最终改变了这一切。

安娜拥有着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没有的自我意识,她比其它的贵族妇女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想列宁坦诚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十分大胆,毫无隐瞒。

她是个敢爱敢恨,有着真实感情的女人,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抛夫弃子,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去,最后因为无法实现绝望自杀而死。

艾玛和苔丝一样都是农村妇女来的,但是艾玛收到较好的贵族化教育。

由于艾玛天真烂漫,所以包法利的一旦和艾玛的父亲提亲,她便答应了,艾玛渴望脱离在父亲的枯燥日子。

艾玛最初嫁给包法利的时候,尚且有一点点激情,但是时间一久,她就觉得日子开始枯燥无聊。

艾玛充满幻想是从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的了,一颗不平津的心注定艾玛是一个无法忍耐寂寞和平凡的女子。

她向往上流社会和各种舞会。

她开始嫌弃自己平凡软弱无能的丈夫,对他越来越烦了。

她开始沉溺于各种美好的幻想,走上了偷情的道路。

越来越爱慕虚荣的她为此花钱越来越大手脚了,经济上入不敷出。

再加上被情夫勒乐的威胁,最终破产了。

最后,钱没了,爱情也没了,绝望之下服毒自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幻想如此强烈的艾玛从一开始嫁给查理就是一个错误,错误的开头注定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苔丝是温柔、善良又十分孝顺的农村妇女形象。

虽然十几岁的人,却又一副成熟的身体,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稚嫩的,略带一点羞涩,在她在认本家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比较艾玛与苔丝

试比较艾玛与苔丝

试比较福楼拜笔下的艾玛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福楼拜与哈代都是外国文学的大家。

福楼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与哈代所著《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均可以称得上西方文学史上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

她们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一个字,苔丝则将这个字的内核诠释到了极致,首先,她的爱体现在一种责任感上,她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她一再牺牲自我,因身为长女的责任他去拜访素未谋面的“亲戚”,并且在家境败落后再次回到亚德博雷身边。

其次,苔丝的爱永远都是利他的,她对安吉克莱的爱,她对家人无私地奉献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艾玛的爱并无精神的内核,而是若干形象的堆积,她就如同坐在旋转木马上的女孩,做着色彩斑斓的梦,很多女孩都有着这样的梦,但大部分女孩会选择将这种幻梦搁置在旋转木马之中,然而艾玛似乎并没有这样做,她无限度的堆砌着爱的形象,却从未接触到爱的本身,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虚无,福楼拜说过“我追寻的是无限的美丽,可我寻见的却只是怀疑”,个人觉得这句话略带些矫情,理想主义走过了头便会流入形式主义,而艾玛正是将生活的理想架空在了生活之外,最终走入形式的怪圈中无限的循环。

艾玛的“堕落”体现在精神上的彻底崩溃,艾玛把生活的全部构筑在梦幻的基础之上,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便是一一将她的梦幻在现实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参照,然而庸常的婚姻生活显然无法满足她内心的欲求。

于是她一步步的向下走去,在婚姻之外寻找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但遇人不淑,罗道夫冷漠的背叛以及日后与莱昂的重逢,她的精神日益沉沦下去,当再次他与莱昂在一起时,我认为她的精神已经处于一种“醉酒”后迷乱状态,耽于构建的幻想中的她已经债台高筑,而当现实的问题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之时,她显然已经全无承受的力量了。

最终只有用死亡寻求精神的解脱。

苔丝则不然,她的生命轨迹是一路向下的,但她的灵魂依然保持着一个高度,纯洁干净的如同展览的天空,她生活的价值观与艾玛截然不同,她们都出身于乡村,但苔丝的精神呢根植于乡村厚实的土地,所以尽管在肉体层面上,她一失足成千古恨,她在巨石阵询问安吉克莱是否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在经历了这世间种种后,她依然相信她的灵魂是纯净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是有着独特灵魂的人,而她内心的坚守则是她悲剧性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5-22**[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Dec .2011***第31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2)董岳州《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

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

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

先是他的出场。

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

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

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

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

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

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

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

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

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

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

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

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

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120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Between Tess and Madame BovaryDong Yuezhou(No.1Normal College of Hunan,Changsha,China 410002)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Madame Bovary are well-known masterpieces of the British writer,Thomas Hardy and the famous French writer,Gustavo Flaubert respectively.The two works share much in common and also have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In this article,I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the two works in an innovative way,trying to restore their influence and effect on the tragedy of the two heroines,Tess and Emma.Key word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adame Bovary,male characters,contrast私奔的决定后,他害怕自己的未来会受到影响,并且已对爱玛那近乎疯狂的爱感到厌烦,于是留下了一封信,抛弃爱玛而找其他的情妇去了。

在鲁道夫眼里,爱玛只是他玩弄的一个对象而已,至于她的死活,他是不会管那么多的。

所以说,爱玛的死虽然有着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倾注了她全部情感的鲁道夫在其中起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是“杀死”爱玛的凶手。

相比而言,亚雷则是一个比较诚恳、负责任的人。

所以,以前很多批评家把亚雷看做是花花公子甚至魔鬼的化身,其实是有失公允的。

亚雷不像鲁道夫那样有着众多的情人和绯闻,应该来说,他对苔丝还是付出了一片真情的。

在苔丝初次去他家做饲鸡员的时候,亚雷就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虽然他最终强奸了苔丝,玷污了她清白之躯,但从后面的行为来看,这又不能不说是亚雷对苔丝爱的一种极端体现。

在苔丝忿而离开他家时,他极力道歉、挽留。

其后几年,亚雷投身传教事业,宣传宗教思想,并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忏悔,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荒唐事情,这对于一个富家子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对苔丝情感的专一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偶遇苔丝,得知她被丈夫遗弃之后,亚雷强烈地谴责了克莱的薄情寡信,又真诚地向苔丝认罪,表示愿意赔偿苔丝,甚至拿出了结婚许可证,要娶苔丝为妻,以致连苔丝都不得不承认他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可见,亚雷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忘却苔丝,而是一直都不曾改变他对苔丝深情的爱恋。

这种情感相对于鲁道夫,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亚雷因苔丝的仇恨而死于非命,怎能不说是一个情感受害者的悲剧性人物呢?诚然,亚雷和苔丝的死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并非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与鲁道夫对爱玛的死的责任,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亚雷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一副油腔滑调的纨绔世家子弟形象,不是采用强迫的手段,而是以自己的真诚来打动苔丝,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吧。

当然,除了亚雷与鲁道夫外,我们不应该忽略安玑·克莱和查理·包法利在苔丝与爱玛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苔丝的丈夫,克莱是一个讲究民主平等,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反传统反教会的青年,他爱苔丝,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和她结合。

但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向他告白受辱的经历后,尽管自己也有过荒唐的行为,却受传统思想道德的影响,无法原谅无辜的苔丝,远赴巴西,弃自己的妻子于不顾,将她再一次推向亚雷的怀抱和苦难的深渊。

在巴西经营失败后,克莱才想起苔丝的好,回国寻找苔丝,结果直接导致后者杀死亚雷,走向死亡的刑场。

所以,克莱对苔丝的爱远不如苔丝对克莱的爱来得真挚热烈,而对于苔丝的死,从某种角度来说,克莱所付的责任应比亚雷所付的责任要大得多。

作为爱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则是一个老实、容易满足的乡村医生。

他对爱玛的爱远超爱玛对他的爱,这与克莱和苔丝这对夫妻的爱恰恰相反。

但因为包法利不善于表达,缺乏激情,比较平庸,所以无法满足爱玛的虚荣心和浪漫的情感,这样就给了鲁道夫和列翁之流以可乘之机。

对于爱玛的出轨和死,查理当然要付一定的责任,但充其量也只是付失察和缺乏浪漫之责,或者说老实有时也是一种罪过吧。

这种责任比起同为人夫的克莱而言,自然要小得多。

所以说,查理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没有获得过爱玛真正的爱,他诚实、宽容、善良、正直的优良品质反而成为自己的一道催命符。

而查理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主人公爱玛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反衬。

爱玛的虚荣心和不切实际的虚幻爱情以及无休止的贪欲,都是对查理诚实、勤俭、容易满足的“讽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两个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于海江.突破传统束缚,塑造不朽形象———读《苔丝》有感[J].河东学刊,1998(10).[2]祁晓冰.重释“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兼评爱玛形象[J].外国文学,2007(7).[3]林秀怡.美丽村姑的抗争———关于苔丝艺术形象的分析[J].南方论刊,2007(10).[4][法]福楼拜.周国强译.包法利夫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5][英]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王海峰]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