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变迁研究——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例

94摘 要:云南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显性文化现象,被裹挟在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洪流中,正发生着文化变迁。
本文试图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惯习、场域、资本等相关概念作为理论工具,建构出旅游背景下民族舞蹈变迁的模型,以求探寻到适合云南民族民间舞传承与保护的机制。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云南民族舞蹈;舞蹈变迁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2-094-08收稿日期:2022-11-19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东盟边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1BMZ100)的阶段性成果及2017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旅游背景下的云南民族舞蹈生存现状与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2017QW23)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莉(1978-),女,云南省昆明市人。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与民 族舞蹈研究。
引 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他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
①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最初在西方,主要讨论的是教育再生产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沃茨,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敏锐地提出:文化与权力,乃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核心。
他对布迪厄的著作,进行了综合性的反思批判。
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该书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华康德,对布迪厄的实践逻辑及其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读。
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发挥着使社会不平等合法化的功能。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的打歌是一种流行在云南彝族、白族、佤族、布朗族等民间的古老歌舞。白族的打歌 主要流行地是鹤庆西山和洱源西山。他们的打歌活动,多半在举行“本主会”或是婚礼时进行。 打歌时,人们先在广场和彩棚(专供婚礼用的临时建筑)正中烧起一堆篝火。歌舞的人分为甲乙 两方,每方都由一个著名的“歌头”带领,其他的人手中端一碗酒,跟随着歌头。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区的舞蹈,也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类别。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别,最具有代 表性的即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罗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 铜鼓舞7大类。而闻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由于艺人们的再创 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其他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 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绕山林”中的霸王鞭、双飞燕,拉祜族的芦笙舞, 纳西族的“哦热热”、东巴舞,藏族的中甸锅庄、德钦弦子,瑶族的铜铃 舞,苗族的跳芦笙,怒族的生产舞,傈僳族琵琶舞,哈尼族、布朗族的 大鼓舞,基诺族的竹筒舞,阿昌族“登娥罗”,德昂族的水鼓舞,独龙族 的剽牛舞,普米族的锅庄舞等。至少有约三百种舞,几百个名称,数以 千计的跳法,包括跳鼓、跳弦、跳歌、跳灯、杂跳六类。许多民族的舞 蹈不仅有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使它们规范化、 制度化而得以世代传承。而且,作为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云南各民族 的舞蹈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文 化心理特征。从这些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活的舞蹈艺术史, 也可以窥见一部活的文化史。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生活着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在云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成为了展示云南多元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魅力。
云南的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形式。
这些舞蹈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
例如,云南的彝族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多变的舞步和独特的音乐节奏而闻名。
彝族舞蹈中常常加入手风琴和弦乐器等乐器的演奏,舞者的服饰也充满了浓郁的彝族特色,让观众欣赏到了浓厚的彝族民间文化氛围。
另外一个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是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通常以其热情奔放、舞步矫健和高亢的音乐脚步而闻名。
傣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既有庄重神圣的宗教舞蹈,也有欢快活泼的民间舞蹈。
其中,水花舞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之一。
舞者们手持水花,身姿轻盈地进行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
此外,藏族舞蹈也是云南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舞蹈通常以其宏大壮观的场面和奇特的舞步而闻名。
藏族舞蹈常常在节日、婚礼等重大场合演出,表达着人们的喜庆和祝福之情。
藏族舞蹈中的狼王舞是非常著名的一种舞蹈形式。
在狼王舞中,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装扮相,带着面具和骷髅头饰,全副武装地进行战斗动作,展现出狼的威武和勇猛。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在于其能够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
舞蹈中的服饰、舞步、音乐等元素,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这些舞蹈中的动作和手势都代表着一定的象征含义,通过舞蹈的形式传达出来,非常有趣也很有教育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演出不仅在于娱乐观众,更是一种对民族传统和习俗的弘扬和保护。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影响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
在云南的边境地区,民族之间的舞蹈元素常常互相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例如,傣族舞蹈中常常融入了泰国舞蹈的元素,藏族舞蹈中也常常加入了新疆舞蹈的特点。
傣族民间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
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主要民族群体,他们以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
傣族民间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一部分,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傣族民间舞蹈以其舞姿优美、动作独特和编排精密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傣族舞蹈多以手脚灵活、动作舒展的形式呈现,舞者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手绢、扇子等道具,配以悠扬的音乐节奏,展现出傣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的舞蹈风格烘托出了傣族人民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傣族舞蹈有着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形式。
一些舞蹈以傣族传统节日或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比如《傣妹红》是一支广泛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作品,它描述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傣族妹子与爱人分离后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感染了无数观众。
另外,傣族舞蹈还有一些纯粹以舞蹈形式表达情感的作品,通过舞动身体和舞蹈动作的细微变化,传达出对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舞者们在表演中的细腻情感与力量感的诠释,使得傣族民间舞蹈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傣族民间舞蹈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身姿,讲求动作的协调和完美演绎。
傣族舞蹈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才能准确地表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因此,傣族舞蹈经常要求舞者兼具优美的身段、灵活的动作和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
在傣族舞蹈的编排中,舞者通过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呼应,营造出一种流畅和谐的舞蹈效果,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完美配合。
傣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傣族人民传承、弘扬自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傣族民间舞蹈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和尊重,被视为一种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该舞蹈形式传承至今,得益于傣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努力和对文化传统的重视。
在云南的傣族聚居区,各类舞蹈培训班以及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致力于傣族舞蹈的保护与振兴。
民族舞教程:彝族民间舞蹈概况

阿细跳舞 ⼤三弦 巍⼭打歌 烟盒舞 永昌钹舞 彝族历史悠久,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最众、分布最⼴、⽀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个民族。
据1990年⼈⼝普查统计,全国彝族⼈⼝有六百五⼗七万余⼈,⽽云南的彝族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余⼈。
云南全省现有⼀百⼆⼗⼋个县(市),彝族在⼀百零四个县(市)均有定居点和聚居村寨。
其中彝族⼈⼝上万的县市有七⼗四个,⾃治州⼆个,⾃治县⼗四个。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彝族有五⼗多个⽀系,⾃称和他称达七⼗七种之多。
新中国建⽴后,根据⼴⼤彝族群众的意愿,正式定名,统称为“彝族”。
彝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分六个⽅⾔区,四个次⽅⾔区,⼆⼗⼀个⼟语区、⼆⼗⼆个次⼟语区。
尽管各种⽅⾔、⼟语、次⼟语之间有较⼤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等⽅⾯都有共同之处。
此外,⼤部分彝族群众⾃古就有使⽤双语(如彝-汉,彝-⽩,彝-哈尼……)和多种语⾔的传统语⾔习惯。
这种庞⼤纷繁的少数民族语⾔现状,构成了⼀个极其奇妙特殊的彝族语⾔⼤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字,古代史书和民间将古彝⽂称为“倮⽂”、“僰⽂”、“夷⽂”、“毕摩⽂”等。
各个历史时期⽤彝⽂撰写的典籍繁浩,内容涉及哲学、⽂学、科技、医学、天⽂、宗教、农牧、⽂学艺术等各个范畴。
近百年来,关于彝族族源问题众说纷坛,主要有“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著说”、“卢⼈说”、“卢戎说”等⼋种学派。
通过近年来对彝族地区⼤量⽥野调查和考古新发现的研究,云南多数学者和⼴⼤彝族⼲部群众较为倾向和所接受的看法是“北来融合说”与“云南⼟著说”。
⽣活在⼀百七⼗万年前的“元谋猿⼈”的化⽯遗址,就在今楚雄彝族⾃治州⼀带的⾦沙江流域。
这⼀带不仅是⼈类进化的⼀个重要基地,⽽且还是⼈类童年时代的⼀个摇篮。
在六千年⾄七千年以前的新⽯器时期,与彝族存在渊源关系的古羌⼈创造了青海⼤通县马家窑舞蹈纹饰的彩陶盆。
这些以畜牧为主,兼事农耕的古羌⼈从河湟流域出发,向四⽅迁徙发展。
云南民间舞介绍

三、舞蹈的特点 1、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舞蹈艺术的特性:精神世界 2、在舞蹈的起源上把过去传统的强调劳动是舞蹈的唯 一起源学说,改为劳动起源为主,融合了性爱说、表情 说等起源论多重的劳动综合论的舞蹈起源说。 3、在舞蹈的社会功能方面,强调审美的愉悦和审美的 功利性的统一,提出了其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促进身 心健康的作用。
2、艺术舞蹈
据风格特点
古典舞 民间舞 现代舞 新创舞 独舞、双人舞、 三人舞、群舞、组舞 歌舞、歌舞剧、舞剧 抒情性舞蹈 叙事性舞蹈 戏剧性舞蹈
据表现形式
据反映生活和 塑造舞蹈形象
⑴艺术舞蹈:是指专业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观察、 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像,进行艺术创造, 从而主题鲜明、情感生动,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 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观众欣 赏的舞蹈作品。 ⑵古典舞:是在民民习传统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 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长 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 认为是具有一 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的舞蹈 ⑶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 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一种 舞蹈形式。
⑸新创舞:根据表现内容 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 一格,借鉴和 吸取各种舞 蹈流派的各种舞蹈风格、 表现手段、表现方法、兼 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 造出不同于已形成的各种 舞蹈风格的具有独创新风 格的舞蹈。
六、舞蹈的起源
1、模仿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指出文艺源于 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开性和本能,由于的 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种 类,舞蹈者的用节奏,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 种“性格”感受行动。 2、游戏论: 3、巫术论: 4、表情论 5、性爱论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凝聚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则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探讨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背景介绍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布依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娱乐之中,是布依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体现。
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质,展现出了布依族独特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是布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二、舞蹈的形式和特点1. 舞蹈形式多样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包括了生活舞、仪式舞、节庆舞等多种类型。
生活舞以表现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为主题,如《耕地舞》、《搅米舞》等;仪式舞则是在各种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如祭祀仪式中的《祭祀舞》、婚礼仪式中的《迎宾舞》等;节庆舞则是在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表演,如新年庆祝时的《迎新舞》、丰收节庆时的《庆丰收舞》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舞蹈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质和民族风情。
2. 舞蹈动作优美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姿,明快活泼。
舞者们以舞姿、手势、脚步等配合舞曲的音乐起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舞蹈动作通常包括起舞、扭腰、转身、踢腿等多种形式,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愉悦、欢快的情感,使人们在观赏之中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快乐与幸福。
3. 音乐伴奏悠扬动听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音乐伴奏悠扬动听,多为铜器乐和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所演奏。
竹筒鼓、芦笙等乐器是布依族舞蹈中常见的伴奏乐器,通过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强烈的鼓点,与舞者们的舞蹈动作相辅相成,使整个舞蹈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音乐伴奏不仅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加强了观众对布依族传统舞蹈的感受和理解。
舞蹈《映山红》介绍

舞蹈《映山红》介绍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各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宗教、民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的舞蹈艺术更是其文化传统的一大亮点。
在《映山红》舞蹈中,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云南各大少数民族的舞蹈特色,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情感表达。
舞蹈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多种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元素,打击乐、弦乐、吹管乐等不同的乐器搭配,让整个舞蹈在音乐上更具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音乐中的旋律充满了民族风情,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舞者们一步步展现出不同的舞蹈动作,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世界。
在整个舞蹈的编排上,舞者们将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展现出彝族女子纺纱、哈尼族少女插花、阿昌族男子耕种等不同的生活场景和习俗。
这种以生活习俗为主题的舞蹈表现形式,使得《映山红》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舞蹈中的服饰也是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不同的舞者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展现出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
同时,服饰中的流苏、刺绣等细节处理也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细腻的手工艺和美学审美。
在整个舞蹈的编排和表演上,舞者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翩翩起舞,身姿优美,神情自然,完美地展现出了云南各大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魅力。
他们的动作舒展大气,瞬间的快慢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令观众不由得赞叹不已。
总的来说,《映山红》是一支展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在音乐、舞蹈、服饰还是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多彩。
观看这样一场舞蹈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更能够加深对云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一场文化交流、心灵享受的盛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梭人的“打跳”或“锅桩舞”。甲搓舞的起源,传说是古代摩梭 人在受到外族侵犯时,部落首领发动族人在村口坝场上燃起一堆堆熊熊 大火,并围着火堆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助长威风。打退敌人后,又围 着火堆唱歌跳舞以示庆祝胜利。甲搓舞演变成了群众性娱乐舞蹈。
今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祈祝神灵等,都要跳起欢快 的甲搓舞,青年年男女也借机谈情说爱,结交阿夏。甲搓舞舞姿粗犷, 节奏刚健明快,令人畅快淋漓。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 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 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 也称“阿西跳月”、“跳乐”。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 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 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 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 踹脚,旋转而舞。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 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云南的打歌是一种流行在云南彝族、白族、佤族、布朗族等民间的古老歌舞。白族的打歌 主要流行地是鹤庆西山和洱源西山。他们的打歌活动,多半在举行“本主会”或是婚礼时进行。 打歌时,人们先在广场和彩棚(专供婚礼用的临时建筑)正中烧起一堆篝火。歌舞的人分为甲乙 两方,每方都由一个著名的“歌头”带领,其他的人手中端一碗酒,跟随着歌头。
刀舞是景颇族民间男子的舞蹈。长 刀是景颇族男子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红 毛线织成的长刀背带,再加上五彩缤纷 的小绒球,把景颇的男子汉们打捞得英 俊又威武。长刀不仅是人们防身和劳动 的用具,还是他们心爱的装饰品,刀舞 是在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赋予刀术 劳动、战争、庆祝等社会生活内容,从 而使刀长成为—种表现思想感情的舞 蹈——刀舞。景颇族刀舞的跳法主要有3 种:—是反映生产过程的。二是反映战 争格斗的刀舞,主要形式是单刀舞,也 有双刀舞。三是节日欢庆的刀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 “跳三步弦”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 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 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 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 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 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 孩和老人都爱跳。
保山县的布朗族在举行婚礼时也要“打歌”。歌舞一开始,主人用托盘端出一只煮熟的猪头, 于是领舞的人便唱起《猪头调》,接着把猪头放在堂屋的供桌上。随后,这位领舞人走到一 块空地上,弹起三弦或是吹起芦笙、笛子,带领着青年男女们绕着圆圈,边舞边唱。他们唱 的调子有《串花调》、《小翻身》、《大翻身》、《跺脚调》、《阉鸡摆尾》等。待年长者 退场后,青年男女们开始对唱情歌,一直延续到天明,人们将猪头切碎后分食,“打歌”活动才 宣告结束。
刀舞的伴奏乐器,有的只用笛子, 有的用木鼓或象脚鼓,也可用硭和镲, 或是各种乐器齐伴奏。刀舞的笛子曲调 并不固定,只要有跳跃旋律的曲调就行。 但打击乐器的伴奏却有固定的格式,为 了使小硭发出半音,伴奏的人要捏着硭 敲。
清人桂馥 在《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续笔》中 记载“夷 俗男女相 会,一人 吹笛、一 人吹芦笙, 数十人环 绕踏地而 歌,谓之 踏歌。”
拉祜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广场舞蹈,具有宗教祭祀与自娱相结 合的特点,因其伴奏乐器为芦笙而得名。芦笙是拉祜民间最为普及的 乐器,男性中无论大人小孩都必备无缺。芦笙舞也是拉祜民间最为普 及的舞蹈。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在民族节日和重大的庆典 活动中表演,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属于宗教礼仪活动。 另一种是在婚丧场合和一般娱乐场合进行,没有固定程序,可以随心 所欲,任意增减。宗教性的芦笙舞主要于农历八月十五在寨子的“神 林”里表演,春节期间在寨内家庭和广场举行。舞蹈的主持者家长或 村寨首领选定一位德高望重、舞技全面的老人或是成年人担任领舞。 主持人先在家里摆一张篾桌,桌上放一箩谷种,一对粑粑(象征太阳、 月亮),一对蜂蜡,一对香,一壶酒和一块猪肉,这便是敬献给神灵 的供晶。接着,主人为领舞的人拴线、敬酒,然后,所有的舞蹈者围 着供桌跳起了《嘎祭》,之后由一人端供桌,其余的舞蹈者跟着他跳 到了庭院外,继续跳着祭祀舞蹈,表现生产生活的舞蹈和模拟动物的 舞蹈,此时,其他的人可以随意加入到舞队中参与舞蹈。
表演的程序大致是:甲队的“歌头”唱一句,甲队全体齐声应和;乙队“歌头”答一句,乙队 齐声应和。双方一问一答,唱一段歌喝一口酒,大家边唱边绕着篝火,以带有舞姿的步伐前 行,一直唱到对方答不上来为止。白族打歌的唱腔比较简单,没有乐器伴奏,调子宏亮中包 含着深沉的蕴味,所唱的内容多半是《创世纪》。《打虎歌》、《放羊歌》、《采花歌》等, 是一种歌、诗、舞三结合的具有原始风味的艺术形式。佤族的打歌,多半在节日到来时以村 寨为单位举行。人们先按男子在内、女子在外的规则围成两圈,每一队舞蹈者由吹葫芦笙的 人引导,大家边歌边舞跟在领舞者身后。在两个舞队的正中,有几个人吹笙、吹笛或是弹三 弦作为伴奏。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区的舞蹈,也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类别。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别,最具有代 表性的即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罗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 铜鼓舞7大类。而闻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由于艺人们的再创 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其他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 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绕山林”中的霸王鞭、双飞燕,拉祜族的芦笙舞, 纳西族的“哦热热”、东巴舞,藏族的中甸锅庄、德钦弦子,瑶族的铜铃 舞,苗族的跳芦笙,怒族的生产舞,傈僳族琵琶舞,哈尼族、布朗族的 大鼓舞,基诺族的竹筒舞,阿昌族“登娥罗”,德昂族的水鼓舞,独龙族 的剽牛舞,普米族的锅庄舞等。至少有约三百种舞,几百个名称,数以 千计的跳法,包括跳鼓、跳弦、跳歌、跳灯、杂跳六类。许多民族的舞 蹈不仅有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使它们规范化、 制度化而得以世代传承。而且,作为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云南各民族 的舞蹈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文 化心理特征。从这些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活的舞蹈艺术史, 也可以窥见一部活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