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xx、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开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傩、目录、版本诸学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那么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辩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总集:总集是聚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局部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根据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 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根底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聚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聚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范.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根据书籍刻印的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木,金刻木,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根据刻印的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身本等.根据书箝刻印的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和家刻本等,根据书籍刻印的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根据版式和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根据印刷的墨色,流通的情况.善本,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国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可作钟形等,它能反映该书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和出版人等丰富的信息.校勘,校勘是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外表目.南宋晁公式的?郡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局部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源流,表达篇章次第,是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功用的叙录体书目,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喻.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按四局部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七类小序.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是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在古代称其为校触,或者像校.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称异文,考异或辩证,其撰写目的,一那么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是说明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例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由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中的纸本又称卷子,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襟,带四个局部.所谓旋风中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做封面.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翻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姑称蝴蝶装.包背装是对蝴蝶桩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反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在明代最为盛行.线装根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C(1)明清时期私人藏书目录明周弘祖?古今书刻? 朱勤美?万卷堂书目?晁琛(li)?宝文堂分类书目?高儒?百川书志?祁承煤(hM)?澹生堂书目? 徐‘烟'?红雨楼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底(yi)?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吴寿吻?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古代作家名、字、号及其作品集?陶靖节集?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壳,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潺阳柒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柳河东集?一一刘禹锡柳宗元〔公元773年一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o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南丰先生全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米襄阳洋集?米芾〔1051-1107〕,初名被,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蔡中郎集?——明人张溥蔡邕〔yong〕〔133年一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困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C?阮步兵集?阮籍〔210年一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岗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鲍参军集?葩照〔414年一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谢宣城集?谢眺〔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康乐集?谢灵运〔385年一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C?扬子云集?扬雄〔公元前53年一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常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郸林区〕人.?郑康成集?郑玄〔127年8月29日一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与晏要、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杨炯集?杨炯〔约65〔—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张九龄集?张九龄〔678年一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贾长江集?贾岛〔779〜843年〕,字闽〔读Id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经韵楼集?段玉裁〔1735/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假设府,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土,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陶隐居集?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张江陵集?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5/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唐玄宗注、宋•邢禺疏晋•郭璞注、宋•邢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晶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伪宋・孙爽疏 中国古典文献学开展概况:中国有文字记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也开始于这一时 期.例如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尚 书??诗经?商代和西周时期,文献典籍多有史官掌管.到了春秋时期,学在民间,孔子提出文献一词,并整理六经.先秦诸子与古典文献学 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但同时先秦古文献史上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情况 也是非常严重的.秦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大的劫难.两汉时期统治者注意有组织地搜集整理文献.例如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开始进行由 政府组织大规模有方案的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主要靠口耳相传和从墙壁夹层或地 下开掘出来的文本来整理文献.此外,纬学在两汉时期兴起.在此时期,重要的文献 整理者有司马迁,郑玄,王充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数佚较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受两汉传统、玄学和佛经传入的 影喻,文献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学注释上出现了义疏体,由于史部著作的增 多,个人文集编撰的兴盛,以四局部类法为标志的古典目录学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 时期的代表人有齐正芳的三体石经,颜之推的?音辞??书证?,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对古典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 是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对文献损失影响较大c 这一时期的正义,和对?史记?的 注解等著作丰富.此外五代的葡石经和雕版印刷九经也值得注意.宋代重视文官,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比方?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撰而成.此外,在宋代古 典文献学,上,还特别注重对于史部、集部的编撰与整理.此外还有金石考据学,例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公私目录学同样十分兴盛.元代为增强统治也十分注重对的 文献整理,这一时期著名的有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清时期,特别注重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文献整理进入相对自觉阶段,并且受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较大.明代官方编纂?永乐大典?.清代统治者为增强统治,对 于文献的损毁较大,同时又编修图书,例如?四库全书?.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 典文献学开展的又一顶峰,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定立在扎实的 小学瑟础上.此外,清代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日知录?〕,章学诚〔?文史通义?〕,梁启超等.近代古典 文献学重要人物有张元济.例如他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古典文献我体形式的演变特征:我国古典文献载体形式,主要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帛,纸张,电子等阶段.?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硫? ?孝经注疏?九卷, ?尔雅注疏?十卷,首先,文献的载体由坚硬厚重向柔软轻薄变化.载体信息传递由缓慢笨重向快速轻便变化.载体形式还由固定有形向多变无形变化.并且载体形式记录信息的量度由小变大,并且不易受损.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一,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根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二,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学术界认可的常用校勘方法都有哪几种一,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二,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比对,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三,他校,用其它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四,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主要以语言,体例,史实为依据.五,综合考辩,在校勘实践中,上述的四种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运用.在进行版本鉴定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其中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方法进行说明.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主要通过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着字体,看纸界,看装帧,审书名.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定.主要通过读序跋,审内容.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主要通过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

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刻石鼓又称石鼓文。

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

石刻文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1)熹平石经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字体:隶书内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2)三体石经时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字体:古文、篆文、隶书内容: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3)开成石经时间:中唐时期字体:楷书内容:儒家十二经清以前的石经中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

(4)乾隆石经时间:清雍乾年间字体:楷体内容:“十三经”三、竹木与简牍文献1.竹简、木简、木牍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木牍:较宽的木片;竹简、木简、木牍合称简牍,是商周至汉晋的文献载体。

历史上重要竹木文献实例:2.汲冢竹书(战国竹简,发现于晋太康二年)3.居延汉简(额济纳河流域)时间范围: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

4. 银雀山汉简(山东临沂)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初墓葬。

一号汉墓4942枚。

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稻》、《蔚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墨子》等先秦古籍。

5. 睡虎地秦简(湖北云梦)内容特点:秦代的法律条文6.郭店楚简(湖北荆门)内容特点:学术著作。

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

证明战国中期前《老子》其书已存在。

7.上博藏战国楚简这批楚简中收有《周易》三十四卦的内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部。

8.走马楼吴简(湖南长沙)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街一古井,出土超过15万枚三国吴简。

2003年,在走马楼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万枚汉简,为汉代实用文书。

9.里耶秦简(湖南) 2002年,湘西里耶古镇出土2万余枚,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10.郴州汉简、晋简(湖南郴州)2003年12月,湖南郴州市发现十口古井,从中发现300多枚汉简(东汉末期)。

2004年2月,在同一地区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7捆700余枚晋简。

简牍上“太安二年”(西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字样清晰可见。

内容为官府文书,将对研究中国西晋历史和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缣帛与帛书文献缣帛,即丝织品,光洁细薄的丝绢。

1.战国秦汉时,帛书使用相当普遍2.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

3.马王堆西汉帛书,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

有大量书籍,如《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等。

五、纸张纸张为魏晋之后最通用的文献载体。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一、最早出现的是总集。

总集是多人文学作品的汇集。

(见教材页55)总集形式灵活:可单收一种或多种文体;可只限一朝一代或兼收历代。

1.结合定义及你所掌握的文学史常识,可推知最早的诗歌总集应是?《诗经》、《楚辞》那么,此后又有哪些重要的诗歌总集?1.《玉台新咏》,(陈)徐陵编续接《诗经》、《楚辞》的古诗总集,为南朝梁以前历代言情之作,以宫体诗为核心,但保存了汉魏六朝相当多的诗歌。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还保存了大量乐府史料,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的最基本的文献。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

每诗注明出处,诗人下列小传,考证颇精。

4.《全唐诗》,(清)康熙敕编;《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全唐诗》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曹寅、彭定求等人具体负责。

虽已求全,但仍有遗漏、误收。

错误等。

5.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中华书局编为《全唐诗外编》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

1、若查检金元明清诗,则可使用以下总集:①《中州集》,(金)元好问编②《元诗选》,(清)顾嗣立编③《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④《明诗综》,(清)朱彝尊编⑤《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2.若需查阅历代词、(散)曲作品,应使用哪些总集?①《全宋词》,唐圭璋编②《全金元词》,唐圭璋编③《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④《全清词钞》,叶恭绰编⑤《全清词》,程千帆主编⑥《全元散曲》,隋树森编⑦《全明散曲》,谢伯阳编⑧《全清散曲》,凌景埏、谢伯阳编3.若需查阅元明清戏曲,可使用哪些总集?①《元曲选》,(明)臧懋循编②《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③《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④《六十种曲》,(明)毛晋辑4.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选》)这部选集收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诗文752篇。

上起子夏(《毛诗序》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编排的原则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因此所谓“文”指广义的文学作品。

(1)从文体角度而言,《文选》所录分为哪几大类?赋、诗、文。

赋、诗所占比重最大,又分列38小类(2)《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选篇,“文为本”,所录均为名作佳篇。

然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则一律不选。

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这一选录标准有何意义?5.总集因何而产生?《隋书·经籍志》:“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若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晋)挚虞《文章流别集》被视为总集诞生的标志。

二、个人的诗文汇编:别集《隋书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

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1.别集的编纂体例①汇编:汇集作者的诗文为一书②类编:按诗文题材内容分类编排③分体类编:按诗文体裁分编④按年次编:以诗文写作年代为序编排三、单行文献单行文献是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为单行本。

(见教材页59)四、丛书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是按照一定原则,把多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并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字。

又称“汇抄”、“合刻”、“汇刻”、“丛刻”、“丛编”、“类编”、“全书”、“丛刊”等。

(见教材页60)1.丛书因何而产生,有何功用?1)“丛书”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这部书却是部文集)。

2)真正的丛书,出现于南宋。

以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收六部宋人著作)为代表。

3)丛书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丛书、专科性丛书。

4)丛书的功用与价值(教材页61)张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

2.丛书举要(1)“丛书之祖”:《百川学海》,(南宋)左圭编(2)“丛书之冠”:《四库全书》清乾隆敕编,乾隆内务府抄本。

先抄成四套,此即所谓“北四阁”分藏于:①北京故宫文渊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②北京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③沈阳故宫文溯阁(现藏甘肃)④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北京图书馆)另有所謂“南三阁”,即:①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②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③文澜阁本,在杭州西湖圣因寺(现藏浙江图书馆)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

(3)“民国三大丛书”①《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张元济编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

②《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编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

③《丛书集成》,王云五主编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编排而成。

(4)诗话、词话类丛书①《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八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②《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续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九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③《清诗话》丁福保编收清代诗论著作四十二种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④《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富寿孙校点续收清代诗论著作三十四种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⑤《词话丛编》唐圭璋编收历代词论著作六十种,后中华书局新校本收八十五种(附人名索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