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合集下载

日本“金刚”级战巡的主炮塔装弹系统

日本“金刚”级战巡的主炮塔装弹系统

日本“金刚”级战巡的主炮塔装弹系统日本的战列巡洋舰“金刚”号是英国“威克斯”船厂建造。

舰上的14-寸45倍径主炮也是“威克斯”厂1910年设计的。

这种炮参照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主炮上的装弹方式。

链式推弹装置是装在和炮一起俯仰的臂上(“金刚”的“威克斯” Mk A 式14-寸45倍径主炮)和英式 13.5-寸 Mk V 炮一样。

(“威克斯”为战巡 HMS Princess Royal 造的炮)炮弹和发射用的4个药包是从炮塔下方的药库和弹库用升降机送到炮塔。

(“金刚”主炮塔下方的弹药中继室)(“金刚”的主炮塔内部)“金刚”主炮塔内部的照片可以看见,升降机的轨道是弧形的。

这样,升降机的吊车就可以在主炮炮管仰起时也可以和炮膛对好位置,让和炮管同步俯仰的推弹装置将炮弹和药包推进炮膛。

升降机和推弹装置都是由炮塔内的人员控制(炮塔内部照片左边人员操作的把手就是控制升降机的位置,另外有一个把手控制推弹装置)。

一战时期,皇家海军因为北大西洋能见度通常都是较低。

所以估计战列舰和战巡主要在较近距离交战。

因此,主炮的最大仰角都局限在15度(12-寸炮)和20度(13.5-寸、15-寸炮)。

在较低的炮管仰角推弹还可行,所以,“威克斯”特别设计与炮管同步俯仰的推弹装置和弧形的升降机轨道。

不过,实际使用时的经验显示,在最高的20度仰角推弹时驱动推弹装置的液压系统压力不足。

有时候炮弹推入膛时力度不够,膛线没有“抓紧”闭环以致炮弹向后滑。

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已经要求“威克斯”将“金刚”主炮的最大仰角提升到25度,以求达到更高的射程。

不过,由于推弹装置的限制,所以最大装弹仰角还是限制在20度。

后来的“长门”级41-cm 45倍径炮开始的时候也是装可以在20度仰角装弹的系统。

不过,炮弹更大、更重,在较高仰角推弹遇到的问题就更严重。

“金刚”、“长门”级主炮后来改装成最大仰角43度时,防止炮弹后滑就更重要了。

除了在炮膛内加防止炮弹后滑的条纹外,日本海军也决定放弃在高角度推弹。

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大全

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大全

金刚Kongo比睿Hiei榛名Haruna雾岛Kirishima扶桑Fuso山城Y amashiro伊势Ise日向Hyuga长门Nagato陆奥Mutsu大和Y amato武藏Musashi“金刚”号(Kongo)“金刚”号(こんごう)是日本海军战列巡洋舰金刚级的1号舰。

经过2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并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活跃。

也是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使用唯一的外国制造的主力战列舰。

舰名的出处是按照巡洋舰命名方式以大阪府的金刚山来命名。

日本海军命名惯例是参照日本舰船命名惯例的。

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7年决定建造,最初计划是装甲巡洋舰。

但有鉴于英国1906年计划的革命性设计的战列舰无畏号战列舰完成,及其后1909年比無畏級更强的超级无畏級戰艦猎户座級动工,因此于1911年金刚改为建造成战列巡洋舰。

而当时日本海军于1907年计划的國産战列巡洋舰河内级正在建造中,但在构想和技术上的均落后于欧美海军列强建造的战列舰,因此金刚建造过程中同时有引进英国技术和设计的目的,日本日后还依据随金刚引进的设计图自力建造了3艘同级舰。

原本是作为轻防御的巡洋戦舰,但在第一次改装时虽然强化了防御力但仍并不充分。

而在日德兰海战以后、面对远距离炮战中大口径炮弾呈大角度落下的状况,防御更明显薄弱。

亦因为其他日本战列舰为舰体的主要部分作重点的防御,而显得金刚级不论甲板的全体防御、装甲都是普遍薄弱(简单来说,由于吸取了需强化金刚级水平防御的教训,所以其后在其他的日本战列舰中开始设置有效的水平防御)。

但是,本级在改装后成为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能超过30节的高速,因而最适合成为空母机动部队的随伴舰,4只同级舰亦是在参战中以舰龄最老的战列舰身份活跃。

金刚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与与同级舰榛名共同执行南方攻略部队的支援任务,并与进出新加坡的英国海军最新锐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对峙但没有交战的机会。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中与日本战列舰榛名初次炮击亨德森机场飞行场,令飞行场一时间不能正常运作。

二战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船总览

二战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船总览

二战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船总览战列舰伊势级战列舰1938年的“日向”号1941年12月的“伊势”号两艘伊势级战列舰正缓慢航行。

近是“伊势”号,舰艉搭载是95式水上侦察机日向号的第三第四主炮伊势级建造于1915年,共建两艘:日向和伊势,为扶桑级的改良型。

30年代中期曾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在二战期间因为过于老旧而很少参加大规模的战役。

1943年9月被改装成航空战舰。

拆除了中后部的四座炮塔,铺装航空甲板,搭载22架水上飞机。

做了类似改装的还有最上号重巡洋舰,因在中途岛战役受重创入坞修理,顺便改造为航空巡洋舰。

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中,两艘未携带一架飞机的伊势级战舰加入小泽治三郎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充当诱饵。

在美机的猛烈攻击下,其余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伊势级航空战舰到底装甲厚实,虽然给炸得千疮百孔,却支撑到逃离战场。

不过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1945年7月还是被美军炸沉在吴县军港,1947年解体。

性能数据:排水量 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长度 712.3英尺动力 81,000马力载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航速 25.6节主炮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 5英寸(127mm)8座高炮 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鱼雷 2座533mm水下发射筒舰员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金刚级战列舰1937年状态的“金刚”号1939年“榛名”号1942年7月11日的在瓜岛争夺战中航行的“比睿”号“雾岛”号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12艘战列舰中,为其南北征战的战列舰不是“大和”和“武藏”,而是四艘陈旧落后的金刚级战列舰。

从1913年开始建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金刚级战列舰已经拥有25年以上的舰龄。

就是这种老掉牙的战列舰,或作为机动部队的一员,或任夜战部队的主力,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耀武扬威,一次又一次地绝处生还,令人刮目相看。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德意志第三帝国一、航空母舰:1)“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二、战列舰:1)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三、巡洋舰: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2)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3)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4)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奥利安”号、“科罗内尔”号、“汉萨”号四、驱逐舰:Z级驱逐舰1)1934年级驱逐舰·Z-1莱伯勒希特·麻司、Z-2乔治·蒂勒、Z-3马克斯·舒尔茨、Z-4里夏德·拜茨恩、Z-5保罗·雅各比、Z-6 西奥多·里德尔、Z-7 赫尔曼·舍曼、Z-8 布鲁诺·海纳曼、Z-9 沃尔夫冈·岑克尔、Z-10 汉斯·洛迪、Z-11 伯恩德·冯·阿尼姆、Z-12 埃里希·吉泽、Z-13 埃里希·克勒纳、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Z-15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2)1936年级驱逐舰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Z-18 汉斯·吕德曼、Z-19 赫尔曼·库纳、Z-20 卡尔·加尔斯特、Z-21 威廉·海德坎姆、Z-22 安东·施米特。

1936A型驱逐舰Z-23——Z-30 : Z-24、Z-281936A改型驱逐舰(增产型)Z-31——Z-39 : Z-311936B型驱逐舰Z-35——Z-43,Z-44、Z-45停止建造。

二战风云事之十大名舰

二战风云事之十大名舰

二战风云事之十大名舰自从一战之后,各国开始了一段悠闲的海军假日。

1940年,以日、德、意三国组成的中轴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二战十大名舰。

第十名: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文:HMS Hood ,舷号:51),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

1916年9月1日在约翰·布朗造船公司动工,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5月15日服役。

胡德号是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唯一完工的一艘,服役时标准排水量达41785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

其拥有四门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和31节的航速,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

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为展示英国国威的礼仪舰巡游世界各国,最为著名的1923年11月27日至1924年9月28日的“帝国巡游”。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起拦截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随后的丹麦海峡海战中,胡德号被俾斯麦号的380毫米主炮炮弹贯穿甲板装甲,引发弹药库爆炸,舰体断裂迅速沉没,包括编队司令霍兰中将和舰长科尔上校全舰1418名官兵阵亡,仅3人幸存。

•中文名皇家海军胡德号•外文名HMS Hood•服役年限1920.5.15-1941.5.24•参加战役丹麦海峡海战米尔克斯比尔之战•级别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建造船厂约翰·布朗船厂 (Clydebank)•下水日期1918.8.22•完工日期1920.3.5•服役日期1920.5.15•沉没日期1941.5.24全军覆没建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英国皇家海军获悉德国在建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时应急计划”,计划1916年开工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

当时新建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航速达到25节,所以新的战列巡洋舰航速要求超过30节。

原来设计方案排水量36,000吨,装甲防护与之前英国的战列巡洋舰一样未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

胡德号始建于1916年5月31日。

二 战 十 大 战 列 舰

二  战 十 大  战  列  舰
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这是一艘使以往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旧式化的划时代军舰此它的名字成为了现代化战列舰的统称无畏级战列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学术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中文名
二 战十大 战 列 舰
大舰巨炮
汪洋霸主
钢铁咆哮 怒海争锋
• • • •
中文名: 外文名: 国 别: 类 型:
中文名:乔治五世国王级战舰 英文名: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 国 家:英国
1941年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德国海军最强大的“俾斯 麦”号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对手力早已不从心的情况下,“乔治五世” 却遭受着火炮故障的困扰,以至于她几乎从未进行10门主炮的齐射。 1945年上半年,“乔治五世”号协同“衣阿华”号等盟军战舰游移于日本近海, 炮击室兰制铁所等日本工业设施。 1945年9月2日,“乔治五世”号在东京湾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体。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丹麦附近发现“俾斯麦”号, 随即展开炮战,史称丹麦海峡海战。双方从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 号中弹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中弹3发,雷达操作室、舰桥被毁,航空设施、 救生船加班遭到破坏,但也命中“俾斯麦”号3弹,打穿了对方舰艏的一个油舱 (让“俾斯麦”号损失了1000吨燃料,又迫使其尽量顺风航行以免增加进水,机 动性优势大减)。随后,饱受“伤”“病”折磨的“威尔士亲王”选择了撤退, 未参加后续的追击行动。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域(3-30'N,104-30'E) 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两舰先后沉没。舰队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 号舰长里奇上校阵亡,英军高级军官仅有“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上校幸存。

大正8年的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大正8年的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

未完成的绝响——大正8年的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计划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明治39年(公元1906年),日本在六六舰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建造舰龄在8年以内的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以及大量其他战舰)为核心的舰队整备计划,即着名的第一次八八舰队计划。

然而当时的日本根本没有完成此雄伟计划所必需的国力,难以解决的预算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海军。

最终,这一计划随着1906年10月1日『无畏』号战列舰的下水而夭折。

历史的巨轮行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海军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日本海军抛出了一个妥协性的『八四舰队计划』,即到1923年建成一支以舰龄未满8年的8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为基干的舰队。

其中包括已经建成的和接近完工的扶桑级战列舰2艘、伊势级战列舰2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4艘。

计划还包括拨款建造长门级战列舰2艘,加贺级战列舰2艘,以及天城级战列巡洋舰4艘,其中天城级是该计划预计完成时舰龄将满8年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替代舰。

真正的八八舰队计划则确定于大正8年(公元1919年),并于翌年获得国会拨款,预计于大正16年(实际为昭和2年,即公元1927年)完成。

计划包括2艘长门级战列舰,2艘长门级放大改良型加贺级战列舰,4艘天城级快速战列巡洋舰,4艘纪伊级战列舰,以及4艘13号型战列舰(舰名未赋予)。

这样,计划就由原来的建造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变成了建造12艘快速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

而实际上以战舰身份完工的只有第一批次的两艘长门级,长门和陆奥于大正10年(公元1921年)先后完成。

与此同时,华盛顿裁军会议确定了英米日三国主力舰10:10:6的比例,长门级以后的所有战舰都被迫停工,或拆毁或移作他用,雄心勃勃的大正8年八八舰队计划也永远失去了变为现实的可能。

长门级(计划一、二号舰)该级舰是世界上最早装备16英寸级别(406毫米或以上口径)主炮的战列舰。

长门级的设计工作肇始于大正5年,也就是1916年,计划于大正9年完成。

超无畏的黎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设计史(上)

超无畏的黎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设计史(上)

超无畏的黎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设计史(上)背景在确立鞍马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后,日本海军很快就开始提前一年设计1907年度建造的新装巡。

这个方案在鞍马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被称为改鞍马级。

改鞍马级原计划搭载4门12吋炮和10门10吋炮。

但很快,搭载8门12吋炮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后称为战列巡洋舰)无敌级开工的消息传到日本,这让所有现有设计的装甲巡洋舰迅速落后淘汰。

受到无敌级的冲击之后,舰政本部很快商讨了多达30个方案,但都不令人满意。

维克斯公司主导的设计在舰政本部计划新装甲巡洋舰的时候,英国维克斯公司已经向日本提供自己的方案。

1905年10月维克斯公司提供了一个和被称为'HMS Unapproachable'的方案相近的方案(注意:不完全相同)。

其主炮为16门10吋炮,航速22节。

HMS Unapproachable配置图,维克斯公司的提案与此相似虽然日本国内有能力设计建造战列舰,但日本海军意识到国内竭尽全力也就仅仅设计建造出了并不成功的河内级战列舰。

而大型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设计的经验并不成熟,造舰和造机技术和英国等先进国比起来尚且不足。

所以,海军大臣斋藤实对此提出了老办法,即向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新战巡,以达到引进英国最新技术的目的,同时还能改善疏远的英日同盟关系。

之后再利用这些技术,国内自行完成后续三舰的建造。

很快,斋藤实的意见便被认可并实施了。

舰政本部方面,负责金刚级基本计划的近藤基树也毫无对策。

在向维克斯公司订购舰船时,双方立下了以下约定:一、派遣日本海军的造船、造机、造兵各技术人员,长期监督、调查金刚工程。

二、日本方面将得到炮塔及其他船体、动力等相关设计图,继续在日本国内建造同级舰。

之后,日本海军对维克斯设计的装甲巡洋舰提出要求:搭载12门12吋炮,航速25节。

1907年,也就是原计划新装巡开工的年度,维克斯公司在1月提出多个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方案。

这其中包括搭载6门12吋炮、航速23节的13500吨案和搭载20门12吋炮的25000吨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型战列巡洋舰。

金刚级战列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由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而成的高速战列舰。

同级舰4艘: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

按照日本帝国海军命名惯例,以巡洋战舰命名方式,命名源自山名。

建造背景1906年,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于向内阁提交了一份海军发展计划提案,要求近期建造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4艘。

然而,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日本在财政上力不从心,无法一下子满足海军方面的要求。

1907年3月18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先建造2艘战列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

2艘战列舰(“河内”号、“摄津”号)于1909年如期开工,但建造装甲巡洋舰(“金刚”号)的计划却一直拖延没有开工。

1910年,海军大臣斋藤实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再次向内阁提交了扩充海军军备的提案。

要求建造战列舰7艘,一等巡洋舰3艘,其它舰只41艘。

1911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军大臣以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海军军备的计划,决定中止原定的造舰计划,自1911年起,将历年的各项造舰预算项目以及节余的经费合并为“军备充实费、军舰制造费”,逐年拨款,每年拨款1.58亿元(旧日币单位),为期6年。

其中批准了建造4艘装甲巡洋舰的预算(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旧日本海军历来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于是决定效仿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的狮级战列巡洋舰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

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日本海军决定将先期已批准预算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开工的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建造,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到英国学习新型主力舰的制造技术。

设计与建造金刚号具备英国式风格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桅。

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

配备八门由日本委托维克斯公司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该炮后来被日本引进在国内制造。

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主炮炮塔布局与英国海军的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1、2号主炮塔呈背负式位于舰桥之前,3号主炮塔位于锅炉舱与主机舱之间,4号主炮塔位于主机舱之后的舰艉。

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

金刚号的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

装备与地位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返回日本。

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

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大型主力舰。

继金刚号在英国建造之后,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本土自行建造,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日本海军首次由民营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

因为临近舰桥的1号烟囱产生排烟影响舰桥的问题,三艘舰将1号烟囱后移并加高,这是与在英国建造的金刚号外观上的不同之处。

三舰于1915年4月前全部建成。

日本海军对于战列巡洋舰的战术运用与英国海军有不同之处,主要担任在舰队主力决战之前袭击削弱敌方实力的鱼雷战队的核心领舰,必要时编入战列舰队协同作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看中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强大的火力,曾试图向日本租借金刚级用来对付德国海军,遭到日本的拒绝。

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27500吨,改装后31720吨;尺寸:长214.6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22米/宽31.7米/吃水9.6米动力:36台油煤混烧锅炉,改装后8台重油专烧锅炉;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武备:4座双联装(共8门)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50倍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炮,改装后12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装后拆除);舰载机3架。

装甲:舷侧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穹甲133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装甲总重:6502吨(1913年),改装后10918吨(1936年)。

舰员:1221人-1118人各舰概况金刚号Kongo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所拥有的十二艘战舰中,金刚号是最老的一艘.而且是最后一艘由英国建造的军舰。

和比叡,榛名,雾岛一样,金刚号完成时是一艘巡洋战舰,以上四艘称为金刚级。

其实是模仿英国海军狮级巡洋战舰的设计,是日本最先装备360毫米大口径主炮的巡洋战舰。

英国的狮级巡洋战舰的口径是340毫米炮,而金刚号的360毫米炮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口径。

另外,主炮塔的配置也是不一样,金刚号拥有八门主炮,四门向前,四门向后,而英国方面也判定如此的配置的效果较大,所以在狮级巡洋战舰的四号舰老虎号之后,都修改为金刚号的炮塔配置。

金刚号可说是所谓巨舰大炮时代的第一艘日本军舰。

八门360毫米主炮分别装在四个连装炮塔中,采取一般所谓前二后二的配置。

前两个炮塔装在舰桥的前方,而后面的两个炮塔则分的比较远的装在后部舰桥后,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是金刚级的一大特色。

第一次改装是在昭和四年九月于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的,并在花费两年时间后于昭和六年九月完成。

改装的要目是换上新的动力装置,并装上战舰级的防御装甲,并将原本三条的烟囱减少成两条,而且将舰桥从桅干式改成楼房式,而排水量则接近三万吨,变成了一艘堂堂的战舰,此时的金刚号是一艘能高速航行的新锐战舰。

好象是在等金刚号一样的,海军在昭和六年五月三十日宣布废止巡洋战舰的舰种,将其归到战舰门下。

金刚号在昭和十二年又做了一次大改造,增加了近两千吨,舰桥的造型也有所改变。

金刚号的战历十分丰富,大正五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又参加了对西伯利亚的出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和榛名号同属第一舰队第三战队第二小队支持马来半岛的登陆,后来又参加了印度洋的任务而被编入机动部队。

然后金刚号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并和僚舰榛名号一起炮轰瓜达卡那尔岛的美军机场。

后来又连续的参加了马里亚那海战及莱特湾海战,并在莱特湾海战中与大和号一起击沉了美军航空母舰甘比亚湾号及三艘驱逐舰。

金刚号在昭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内地的途中遭到美军潜舰海狮号的攻击,身重四枚鱼雷而沉没于台湾海峡。

第三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也跟着金刚号沉到海底。

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舰击沉的战舰。

建造商:英国维克斯公司开工:明治四十四年一月十七日竣工:大正二年八月十六日排水量:26330吨全长:214.58m全宽:28.04m速度:27.5节续航力:14节/时8000浬火力:360毫米45倍径主炮八门150毫米副炮16门76毫米高角炮4门53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门现代化改装:昭和六年9月20日第一次改装昭和十二年一月八日第二次改装排水量:31720吨全长:219.34m全宽:31.04m续航力:18节/时9800浬速度:30节火力:360毫米45倍径主炮八门150毫米副炮14门127毫米高射炮八门25mm机枪20挺舰载机3架弹射器一座战沉:昭和19年(1944)11月21日舰名由来:原来是巡洋战舰,所以依山取名。

金刚山,是大阪及奈良境内的金刚山地。

最高峰1125米高。

其上有著名武将楠木正成的千早城和赤阪城的遗址。

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小柳富次(海兵42期)昭和16.8.5伊集院松治(海兵43期)昭和17.12.16比睿号Hiei比睿号是金刚级的第二号舰。

金刚号是最后的英制军舰,而比睿号是第一艘国产36厘米炮巡洋战舰,是日本的造舰技术脱离模仿西方路线独立成长的里程碑。

但是,在尚未能完全成长独立之前,性能及要目仍是参考英制舰金刚号。

只有在外观上于烟囱处和金刚号有所差别。

当伦敦军缩会议缔结后,比睿号在昭和六年由巡洋战舰改造成练习战舰,解除了一部份的武装,这使得排水量只剩19500吨,而速度则变成了18节的超低速。

但是或许是因祸得福吧,在拆除了一个主炮塔及一些武装后,舰内空间变得十分宽广,这使得比睿号有幸能成为观舰式或大演习中的天皇御召舰。

但在在满洲事变后,日美关系日渐恶化,日本海军一方面等待伦敦条约的期限,一方面也秘密的进行改造工程,昭和十一年(1936)十一月二十六日,吴海军工厂开始再度武装比睿号。

在经过了三年又数个月的工程后,直到昭和十五年(1940)一月末才完工。

此时苏醒的比睿号是一艘排水量32350吨,在同型舰中最大的一艘战舰。

本舰的舰桥和其它姊妹舰差别很大,很具有日本舰的风格。

起工时是巡洋战舰,竣工时是练习战舰,最后又摇身一变成为堂堂的战列舰,比睿号是一艘经历数次变迁的军舰。

从它的演变史我们可以看到军舰技术的变迁以及军缩条约的影响。

而它后来又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号沉没战舰,真是充满了传奇性。

在战争初期,比睿号担任由南云忠一中将所领导的机动部队中第三战队的旗舰而参加了珍珠港的攻击任务。

接着又参加了腊包尔的攻略以及印度洋方面的机动作战。

在中途岛丧失了航空母舰后,比睿号被派去阿留申群岛支援。

然后在昭和十七年八月进入所罗门海域。

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以及南太平洋海战。

昭和十七年(1942)十一月十二日,比睿号在炮击瓜达卡那尔岛机场的作战中,和美澳联合部队展开了第三次所罗门海战。

比睿号受到猛烈的炮火攻击,发生大火,陷入了无法操作的困境。

第二天,在沙弗岛附近四点六海浬处遭受敌机的鱼雷攻击,最后自沉,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丧失的战列舰。

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日方丧失了比睿号及雾岛号,而美军则丧失了巡洋舰亚特兰大号,朱诺号及五艘驱逐舰,是所罗门海域中最激烈的遭遇战。

建造商:横须贺海军工厂起工:明治四十四年十一月月四日竣工:大正三年八月四日排水量:26330吨全长:214.58m全宽:28.04m速度:27.5节续航力:14节/时8000浬火力:36cm45倍径主炮八门15cm副炮16门7.6cm炮12 53cm鱼雷发射管八门训练舰改造后昭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练习战舰改装完了排水量:19500吨速度:18节续航力:16节/时10000浬火力:36厘米主炮六门15cm副炮16门12.7cm高角炮八门7.6cm炮四门40mm机炮一门战列舰改装后昭和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战舰改装排水量:32350吨全长:221.78m续航力:18节/时1,0000浬速度:29.7节火力:36cm45倍径主炮八门15cm副炮14门12.7cm高角炮八门25mm机枪20挺舰载机3架弹射器一座战沉:昭和17年(1942)11月13日舰名由来:由于本来是巡洋战舰,所以用山名命名。

所谓的比睿山是分布在京都到滋贺之间山地的最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